“聪明药”并不能让你真的变聪明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qui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肝油、DHA、核桃露……想必大家小时候都或多或少用过这些据说能让大脑变聪明的东西。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已经退居幕后了,而一些新型的“聪明药”开始逐渐走入大家的视线。
  哌甲酯和莫达非尼都是能够使中枢兴奋的药物,它们分别主要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发作性睡病,但是在一种不合理的使用情景下,它们都被称作“聪明药”。
  通常大家说一个人聪明时,无外乎是说这个人的智力比较高,而人的智力真的能通过一个小药片来提高么?

什么是智力?


  雷蒙德·卡特尔认为,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受人体生物学因素影响。晶体智力则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由后天习得。
  关于影响人类智力高低因素的研究,向来分为遗传学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那么比较中立的观点则是,遗传和环境对智力均存在作用,遗传决定智力的上限,这个上限越高,环境的影响越大。
  那么药物能从遗传上影响智力吗?显然让我们的基因随意发生突变是件很可怕的事,何况现在还没有哪种口服药物能精准地修改某一段DNA让人突然变聪明了。
  药物能通过改变环境影响智力吗?几片药物必然无法改变我们所接受过的教育和掌握的生活经验,时间机器或许可以。

为什么还有人吃它?


  那这些药物为什么被叫作“聪明药”呢?根据对服用这种药物人群的一些研究或访谈记录,不难发现他们很多都是在需要提高工作效率的时候才会选择服药,比如医生准备执业医师考试,在校生面临毕业答辩,律师接到大案子或工程师攻克项目的时候。其中一些人描述了服药后的感受:“我的注意力比平时稍微集中了……我很难再进入以前那种状态,什么都不干,只想呆坐着,我发现自己在找东西占据注意力”“我有几个朋友在用莫达非尼,这能让他们24小时保持兴奋,我想药效过后他们会感觉很糟……我那些吃药的朋友大多做得很出色,但我更觉得那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很聪明。”
  看起来药物似乎让工作或学习更有效率了,就像我们会用茶和咖啡来提神一样,但药物会像咖啡和茶一样安全吗?或者说,滥用药物(非治疗疾病目的的使用)带来的副作用在它们带来的收益面前是否不值一提?

药物到底提升了什么?


  根据国外一个比较全面的健康人群使用哌甲酯的综述中,发现服用哌甲酯后的起效时间内确实能够提高工作记忆能力(指对信息的临时存储和处理)和处理速度,但是对于本身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没有任何提高。这或许能提示我们,药物让我们工作得更快、处理量更大,但是也真的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

我們不希望的副作用可能都有


  ※躯体上的副作用
  药物并不能精确地只进入大脑调节里面的化学物质来提高注意力,在我们吃下去的小部分药物进入大脑后,其他大部分的药物都在身体的各处游走,会使我们的心脏产生兴奋引起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或心绞痛,影响我们的肠胃让食欲下降。
  ※精神上的副作用
  正如药物无法精确分布到体内的某一部位,它无法精确到对一特定受体发挥作用。我们的大脑精密而复杂,在药物的影响下,脑内很多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精神状况的改变,比较常见的就是焦虑和抑郁了,而且哌甲酯是禁止用于明显焦虑人群的。
  ※耐药性和依赖性
  根据药物本身的作用原理,长期不合理的使用会使药物的效果逐渐衰减,而药物提高工作效率带来的欣快感和药效消失后的失落感会让我们不断地渴求再次进入那种状态,从而产生对药物的心理依赖,并不断增加药物的剂量。


健康人和患者用药有什么不一样?


  当患者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用药时,会由医生根据躯体情况评估给出最合适的用法和用量,之后定期复诊,避免副作用和耐药情况的发生。但通过非法途径获得的药物显然无法得到专业的医疗评估,更不用提之后的长期监测了,那么出现副作用的风险会是增加的,往往也不能被及时发现。
  另外,当进行一项有竞争性的工作时,服用药物或许能让我们完成得更好,拿到更靠前的名次,但却有违公平。何况工作总是做不完的,我们与其花高价非法获得药物并承担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去获得几小时的高效,不如努力提升自己,既安全又可靠。
其他文献
小丽是位小学老师,也是有上述临床表现的一个病人。因为在聊天的过程中得知我们是老乡,所以我对她的情况了解得更多一点。小丽有心脏疾病的家族史,一年前她的父亲因急性心梗去世,回家处理父亲后事时,除了心情很悲痛,并无身体不適。原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能慢慢从父亲去世的悲伤中走出来,可是近期她却出现了没有诱因的胸闷、憋气、心悸、濒死感,感觉自己要失去控制。  第一次发作是在凌晨的睡梦中,当时小丽以为自己和
期刊
作为一名音乐治疗师,在临床工作中我帮助很多来访者使用音乐调节情绪,这个过程并非简单地播放音乐,而是要带着音乐治疗师的态度去聆听。那么,什么是音乐治疗师的态度?放下对音乐的评判、放下控制,甚至放下对音乐的喜好,以开放、好奇的态度,无条件接纳来访者的音乐,打开自己的耳朵、打开自己的心灵,真正地和来访者在一起聆听音乐、享受音乐。在这篇文章中我借由小芳的案例来向大家详细介绍音乐是如何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的。
期刊
第一次聊起他,是在班主任办公室,班主任说,他已经连续两周到周五就逃课。去家访,他妈妈的电话是永远打不通的。根据班主任的了解,晓树的出生不平常。他从小就没有见过父亲,是私生子,父亲给了10万元供孩子念书,妈妈将其用作麻将基金,开了一个麻将馆,妈妈有吸毒史。晓树4年级时,母亲和继父离婚了,他从此成了一个没有人管的孩子。到了学校,之前还听听课,这两周已经发展成上课就睡觉、周五就逃课的状态。班主任希望我能
期刊
小王是我心理咨询门诊上的一位来访者。他是一名大四的学生,和其他同学一样,他也在面临着求职面试。但在一次偶然获得的面试机会中,他的表现让自己产生了面试恐惧,并且发誓再也不参加面试了。于是带着这样的困扰,小王来到了心理咨询室寻求解决办法。  做了简单的介绍后,我邀请小王详细讲述面试当天的情境。小王其实是带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参加当天的面试的,毕竟是人生第一次求职面试。他想要体验—下,可以为以后的面试做准备
期刊
宋人马远有一幅传世名作《山径春行图》,布局清雅简妙,线条柔软细致,画风唯美。画中远山近树,老柳如烟,更兼春色无边。但见柳下—人,右手轻捋胡须,左手挥袖展袍,面向远方。  几枝桃花横斜逸出,几只小鸟在枝头雀跃嬉戏,柳枝轻拂。畫中人携一小童,在春天的山径上踏歌而行。但见画中,山路弯弯,起伏不定,虚实相接,由近至远,目所不能及,渐次虚渺,终至渺不可见,延展成无穷的想象。看不见的弯路小径,到底会遇到怎样的
期刊
老师,您好!  Q今年春节期间武汉暴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虽然我不在武汉,但是每天看到微信朋友圈里发布的各种消息,我就忍不住不停地刷屏,收集关于疫情的最新消息。我看到网上报道有人哄抬物价,我就在家里囤积了半年的米面油,还高价买了84消毒液和口罩备用。看到网上传播的视频里那些受感染者被隔离,有些还没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我就很担心他们会把病毒四处传播,也担心自己会不会在不知情的时候因为经过感染者去过
期刊
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均GDP飞速增长,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手头可自由支配的余钱也越来越多。在满足了自己基本的需求之后,人们开始选购更多、更优质的产品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但是,有调查研究发现,居民幸福感并没有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稳步提升。主流的观点认为能够带来幸福的东西是金钱所买不到的,但这种说法并不确切。近几年,有学者提出,如果花钱并没有使你感到更幸福,那可能是你消费的方式不对。花钱能否提升幸
期刊
表达真实的情绪  之所以要表达真实的情緒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产生之后需要被我们看到和认可。我们只有通过真实的表达,才能处理所产生的情绪。第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仅有意识层面的,也有潜意识层面的。如果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了生气、嫉妒等情绪,即使不表达,对方也很有可能感觉的到,因为我们虽然不直接说,但是内心始终有这样的情绪,就会在言行之间无意地流露出来。第三,
期刊
Q老师,您好,我是六七年前咨询过你的咨客。感谢您当时解决了我不少问题,给我很多帮助,现在问题好像又来了,好像重蹈覆辙了,因为现在的境况同当时也很像。现在我换了新房子,工作上成了一个小主管,太太不上班,有两个孩子要抚养,都在上私立学校,还有房贷,感觉压力很大,每天失眠,睡不着,经常想单位的事情就醒了。  我担心工程出问题,自己要写报告,报告都要用英文写,我英文也不是很好,很烦心。公司希望同样的问题杜
期刊
Q老师,您好!我父亲今年78岁了,我觉得他越来越像前段时间电视剧《都挺好》里边的“苏大强”。一年前,我发现他记忆力变差了,开始就是自己放的东西找不到了,性格也变得不像从前那么随和了,有时爱发脾气,还特别固执。当时我们都没在意,但是情况越来越严重。半年前父亲出去遛弯回来找不到家了,是邻居看到给送回来的,这半年都好几次了。睡眠也不好,总是半夜起来翻箱倒柜地找东西。我父亲和我们一家同住,所以半夜起来找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