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锅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也就是2000多年前,古时在汉代比较流行。当时这种器物自名为染炉或染杯,有的炉盘内还遗有木炭,实際就是小火锅。
《吕氏春秋》记载: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於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於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王仁湘先生解释说,“具染而已”,当是言准备了染具就吃起来,而染具自然就是染杯和染炉了。说的是二人迫不及待,边割边染,这方法与我们知道的涮羊肉差不多。说染炉类似现代意义的火锅,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似乎显得过于小了一些。染杯小而浅,容量超不出300毫升,整套炉具高不过15厘米,小得不能再小了。考虑到汉代实行的是分餐制,一人一案,一人一炉,再加上其它馔品,不用担心吃不饱肚子。在江苏和浙江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在宴饮场面上隐约可找到类似染炉的圆形,这也算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吕氏春秋》记载: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於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於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王仁湘先生解释说,“具染而已”,当是言准备了染具就吃起来,而染具自然就是染杯和染炉了。说的是二人迫不及待,边割边染,这方法与我们知道的涮羊肉差不多。说染炉类似现代意义的火锅,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似乎显得过于小了一些。染杯小而浅,容量超不出300毫升,整套炉具高不过15厘米,小得不能再小了。考虑到汉代实行的是分餐制,一人一案,一人一炉,再加上其它馔品,不用担心吃不饱肚子。在江苏和浙江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在宴饮场面上隐约可找到类似染炉的圆形,这也算是一个很好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