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是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甚至可以说,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演变方向”。意大利理论家卢西那·卡斯特林那这样说道,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无疑代表了我们这个世纪(指20世纪)的最后年月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危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态危机已经取代经济危机,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正如本·阿格尔所说:“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而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追求利润增长为首要目标的生产方式,不惜任何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的中断,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异化消费直接导致生态危机。所谓异化消费,指的是人类用获得商品的办法去补偿令人厌烦的非创造性劳动,而且往往是报酬不足的劳动生活。之所以叫异化消费, “一是因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协调和集中化的生产过程使人感到缺乏自我和自由劳动的意义,于是就逃避到以广告为中介的商品的消费中去寻找人生意义,到消费中去实现其创造性,人为闲暇而活着;二是因为它把人的满足同消费等同起来,这是对异化消费一种不恰当的补偿;三是因为它把异化劳动当作物质丰饶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支撑起了异化劳动。”为了维持高生产和高消费,资本主义变本加厉地榨取自然、盘剥自然,导致自然资源的极大耗费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把注意力转移到消费领域,揭示出当代资本主义为克服经济危机,用“虚假的消费”歪曲满足人们需要的本质。他们认为首先要消灭异化消费,然后才能消灭异化劳动,进而有效的制止生态危机的产生;同时也应当有效节制消费,通过税收等制度重新对财富进行分配,使人人满足不损害生态系统为前提的需要,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社会主义稳态经济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种社会主义稳态经济。所谓社会主义稳态经济就是要在放慢工业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使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分散化、非官僚化和社会化,既要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又不能损害生态系统,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他们认为建立社会主义稳态经济,就要缩减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并扩大国家的调节作用,把资源的消耗限制在既可以维护生态平衡,又能有效利用的限度内,通过使生活分散化和非官僚化,就可以保护环境的不受破坏的完整性,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从性质上改变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在生产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的同时,要民主地组织生产,使工人真正参与并直接管理生产过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们既反对任何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概念,也不主张返回到没有宏观调控的纯资本主义市场,而是要在全面的计划性和无政府状态之间找到一种中间的组织形式,建立一种“稳态经济模式”,进而合理确定生产和消费。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期望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稳态经济模式,不断缩减和分散庞大的工业经济体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类的劳动和生产真正根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
对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文艺有土地资源退化严重,森林生态功能衰退,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等。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理论对我国的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1992年,我国在《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等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即“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其核心是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片面追求一时一地的经济效益,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发展模式缺乏生态理性,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生态保护而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考虑,应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在保持生产扩大和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建立“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物质清洁闭环流动模式,尽可能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循环使用资源,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经济运行模式。同时,在生产中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使生产建立在合理的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持续供应能力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经济结构已很难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这一潮流,对我国传统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大调整,改造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的产业,积极发展低耗能、低污染和节约资源的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信息产业)。另外,还要着力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构成,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内部结构不合理,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的结构矛盾,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以前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过去多年我国都是把GDP及其增长速度,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重要指标甚至唯一指标。现有的GDP总量不能准确反映发展的社会成本,不能准确衡量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益、效率和质量。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势在必行。
绿色GDP是一种新型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它把资源和环境损失因素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在现有的GDP中扣除资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挽回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实行绿色GDP核算,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把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危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态危机已经取代经济危机,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正如本·阿格尔所说:“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而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追求利润增长为首要目标的生产方式,不惜任何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的中断,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异化消费直接导致生态危机。所谓异化消费,指的是人类用获得商品的办法去补偿令人厌烦的非创造性劳动,而且往往是报酬不足的劳动生活。之所以叫异化消费, “一是因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协调和集中化的生产过程使人感到缺乏自我和自由劳动的意义,于是就逃避到以广告为中介的商品的消费中去寻找人生意义,到消费中去实现其创造性,人为闲暇而活着;二是因为它把人的满足同消费等同起来,这是对异化消费一种不恰当的补偿;三是因为它把异化劳动当作物质丰饶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支撑起了异化劳动。”为了维持高生产和高消费,资本主义变本加厉地榨取自然、盘剥自然,导致自然资源的极大耗费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把注意力转移到消费领域,揭示出当代资本主义为克服经济危机,用“虚假的消费”歪曲满足人们需要的本质。他们认为首先要消灭异化消费,然后才能消灭异化劳动,进而有效的制止生态危机的产生;同时也应当有效节制消费,通过税收等制度重新对财富进行分配,使人人满足不损害生态系统为前提的需要,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社会主义稳态经济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种社会主义稳态经济。所谓社会主义稳态经济就是要在放慢工业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使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分散化、非官僚化和社会化,既要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又不能损害生态系统,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他们认为建立社会主义稳态经济,就要缩减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并扩大国家的调节作用,把资源的消耗限制在既可以维护生态平衡,又能有效利用的限度内,通过使生活分散化和非官僚化,就可以保护环境的不受破坏的完整性,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从性质上改变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在生产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的同时,要民主地组织生产,使工人真正参与并直接管理生产过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们既反对任何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概念,也不主张返回到没有宏观调控的纯资本主义市场,而是要在全面的计划性和无政府状态之间找到一种中间的组织形式,建立一种“稳态经济模式”,进而合理确定生产和消费。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期望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稳态经济模式,不断缩减和分散庞大的工业经济体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类的劳动和生产真正根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
对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文艺有土地资源退化严重,森林生态功能衰退,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等。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理论对我国的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1992年,我国在《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等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即“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其核心是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片面追求一时一地的经济效益,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发展模式缺乏生态理性,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生态保护而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考虑,应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在保持生产扩大和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建立“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物质清洁闭环流动模式,尽可能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循环使用资源,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经济运行模式。同时,在生产中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使生产建立在合理的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持续供应能力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经济结构已很难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这一潮流,对我国传统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大调整,改造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的产业,积极发展低耗能、低污染和节约资源的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信息产业)。另外,还要着力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构成,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内部结构不合理,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的结构矛盾,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以前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过去多年我国都是把GDP及其增长速度,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重要指标甚至唯一指标。现有的GDP总量不能准确反映发展的社会成本,不能准确衡量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益、效率和质量。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势在必行。
绿色GDP是一种新型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它把资源和环境损失因素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在现有的GDP中扣除资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挽回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实行绿色GDP核算,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把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