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学生天真活泼,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敢说敢做,具有原始的创新意识,应该加以扶植。可以不断地给他们创设有变化又能激起新鲜感的学习环境,组织和引导他们去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向他们提出一些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遇到不方便、不满意、不合理、不科学的东西,启发他们进行变革,并重视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促使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媒体资源,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像片,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羊、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猫叫综合症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创新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脑力劳动,特别需要宽松的环境和和谐的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上课时,要启发学生的怀疑精神,不应认为自己说的都对,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师生都可以共同探讨,彼此交换意见,相互切磋琢磨,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提出质疑,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自由呼吸课堂中的“新鲜空气”,达到共同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学生创新至关重要的诱发因素。师生间亲切和融洽的关系,会给学生带来敢想、敢说、敢做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以及“我能创新”的自信。这样,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
三、善待显露创新性的学生
心理学家梅内尔特曾经指出过:“今天的学校忽视了促进创造力,而且常常跟创造力作对。”不少教师,主观上也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创新的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又往往只喜欢学生循规蹈矩、谨慎老成,讨厌学生为探求事物的奥秘而寻根究底,批评学生提出有悖于书本和权威的见解,训斥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观点,认为这是思想混乱的表现。有的教师对显露了创新精神嫩芽的学生难以容忍,轻者冷漠对待,重者批评、讽刺甚至处分。这实际上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的原始创新精神。众所周知,爱迪生小时候就是问了“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被认为“捣蛋”而被赶出了学校;爱因斯坦上小学时,就是因为“顽皮”,上课时带有“破坏性”,常妨碍其他学生的学习而被开除学籍。幸好他们后来受到了良好教育,才成长为杰出的创新性人物。另外,对学生不成熟的创新,教师要包含和宽容、理解和支持、鼓励和帮助。
四、正确对待创新中的困难
一方面,困难并不纯粹是个坏东西,它向创新提出了迫切的、必然的要求,可以激发创新欲望。有志创新的人,要愉快地到困难多的地方去,迎难而上,创新能力在那里大有用武之地,可以产生累累硕果。另一方面,困难又是创新的拦路虎,只有战胜它,才能实现创新。首先要不屈服于困难,然后是千方百计去击破困难。杰出的人才在自己的创新过程中,无不经历过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但他们以顽强的精神战胜了困难,最后取得了令人赞誉的成果。
生物教学离不开教具,生物实验更离不开教具。随着生物课改的深入进行、生物实验的不断增加,学校现有的实验仪器已跟不上需求。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本着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自制教具。自制教具不仅是一项教育科研活动,更是一种创新活动。自制教具的材料和用品本身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科学实验和教学的,有些自制教具是教学仪器中从来没有的,所以自制教具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且在这种创新思维和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还会经历失败的痛苦、工作的艰辛和通过不懈努力完成设想与成果的转化。这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整体水平都得到提高,为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高科技发明创造新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重视发挥个性,铸造创新人格
创新本来就有“标新立异”、“与前不同”、“与常不同”、“与众不同”的特点,所以,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教育家徐特立指出:“限制个性的发挥和奔放,就不会有所创造,就不能发挥每个人的天才。”他又说:“不要用一个模子塑造人,千篇一律就没有创造性。”
创新是以知识为基础、以需要为动力、以多种能力的综合为前提的实践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绝对没有创新人才速成班。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研究学生,务实工作,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改进教法,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学生天真活泼,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敢说敢做,具有原始的创新意识,应该加以扶植。可以不断地给他们创设有变化又能激起新鲜感的学习环境,组织和引导他们去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向他们提出一些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遇到不方便、不满意、不合理、不科学的东西,启发他们进行变革,并重视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促使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媒体资源,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像片,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羊、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猫叫综合症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创新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脑力劳动,特别需要宽松的环境和和谐的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上课时,要启发学生的怀疑精神,不应认为自己说的都对,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师生都可以共同探讨,彼此交换意见,相互切磋琢磨,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提出质疑,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自由呼吸课堂中的“新鲜空气”,达到共同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学生创新至关重要的诱发因素。师生间亲切和融洽的关系,会给学生带来敢想、敢说、敢做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以及“我能创新”的自信。这样,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
三、善待显露创新性的学生
心理学家梅内尔特曾经指出过:“今天的学校忽视了促进创造力,而且常常跟创造力作对。”不少教师,主观上也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创新的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又往往只喜欢学生循规蹈矩、谨慎老成,讨厌学生为探求事物的奥秘而寻根究底,批评学生提出有悖于书本和权威的见解,训斥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观点,认为这是思想混乱的表现。有的教师对显露了创新精神嫩芽的学生难以容忍,轻者冷漠对待,重者批评、讽刺甚至处分。这实际上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的原始创新精神。众所周知,爱迪生小时候就是问了“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被认为“捣蛋”而被赶出了学校;爱因斯坦上小学时,就是因为“顽皮”,上课时带有“破坏性”,常妨碍其他学生的学习而被开除学籍。幸好他们后来受到了良好教育,才成长为杰出的创新性人物。另外,对学生不成熟的创新,教师要包含和宽容、理解和支持、鼓励和帮助。
四、正确对待创新中的困难
一方面,困难并不纯粹是个坏东西,它向创新提出了迫切的、必然的要求,可以激发创新欲望。有志创新的人,要愉快地到困难多的地方去,迎难而上,创新能力在那里大有用武之地,可以产生累累硕果。另一方面,困难又是创新的拦路虎,只有战胜它,才能实现创新。首先要不屈服于困难,然后是千方百计去击破困难。杰出的人才在自己的创新过程中,无不经历过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但他们以顽强的精神战胜了困难,最后取得了令人赞誉的成果。
生物教学离不开教具,生物实验更离不开教具。随着生物课改的深入进行、生物实验的不断增加,学校现有的实验仪器已跟不上需求。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本着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自制教具。自制教具不仅是一项教育科研活动,更是一种创新活动。自制教具的材料和用品本身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科学实验和教学的,有些自制教具是教学仪器中从来没有的,所以自制教具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且在这种创新思维和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还会经历失败的痛苦、工作的艰辛和通过不懈努力完成设想与成果的转化。这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整体水平都得到提高,为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高科技发明创造新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重视发挥个性,铸造创新人格
创新本来就有“标新立异”、“与前不同”、“与常不同”、“与众不同”的特点,所以,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教育家徐特立指出:“限制个性的发挥和奔放,就不会有所创造,就不能发挥每个人的天才。”他又说:“不要用一个模子塑造人,千篇一律就没有创造性。”
创新是以知识为基础、以需要为动力、以多种能力的综合为前提的实践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绝对没有创新人才速成班。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研究学生,务实工作,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改进教法,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