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长之提倡的“感情的批评主义”是一种以生命体验为核心,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观照的体验论批评。他以“同情”为主轴,对作家的生命意义进行细致的观照和深切的体验。 李长之(1910-1978)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文论家、美学家。温儒敏将李长之的文学批评称为“传记批评”,并认为在李长之的十多本论著中,功力最深的是那些“带批评性质的传论”。[1]他“传记批评”的特色是在创作中领略作家的精神魅力,探寻作家的创作风貌与人格精神,他从不沉潜于史料的搜罗考证,也不满足于一般的描绘介绍作家的创作生活道路。1933年,李长之在《我对于文艺批评的要求与主张》一文中,倡导以感情作为批评的态度,以作品写出“感情的型”作为文艺的最高标准。李长之认为,要明白作者的本意,必须“用作者的眼看,用作者的耳听,和作者的悲欢同其悲欢”。李长之给它定名为“感情的批评主义”:“我倒以为该提出似乎和客观相反然而实则相成的态度来,就是感情的好恶。我以为,不用感情,一定不能客观。因为不用感情,就不见得亲切……感情就是智慧,在批评一种文艺时,没有感情,是决不能够充实,详尽,捉住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