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式教学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将其引入德育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道德实践。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解决;做出合理评价总结.
关键词:探究教学;德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37-02
探究式教学源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的“做中学”。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兰本达教授在北京举办“探究——研究教学法”讲习班,探究式教学在我国开始得到重视。近年,探究式教学愈来愈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青睐,纷纷引入课堂。但普遍的是引入自然科学相关课程中,在德育培养中不多见。
一、探究式教学运用于德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深化道德认知。我国学校的德育培养,教师多采用说教法,视学生为容纳个体,将社会要求的道德原则、规范通过灌输方式塞给学生。弗莱雷指出,“这种教育是一种‘储蓄’行为,学生像是银行里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1]长此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社会道德原则,在面对德育原则与现实社会环境的价值冲突时,道德认知、道德判断茫然。如:我国历来提倡无私奉献,而在今天,周围到处充斥着市场经济诱导人趋于将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情况下,我们坚持将社会理想的道德原则当作教条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这能切实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这种情况时产生的疑惑吗?纵使学生抛开疑惑,坚定地按照教师所传授的做,当下次面对一个全新的道德判断问题,学生还是会茫然。故此,我们需要把德育活动的逻辑起点由“塞”调整为“引”、从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转移到发展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上。探究式教学以问题开始,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学生可以经过质疑、比较、分析、判断等思想活动,在讨论问题、自由表达中发展道德思维判断力,形成深刻的道德认知。
2.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深化道德体验。有效的德育培养应遵行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说教式的德育培养往往重视知的环节,相对忽视情、意的作用,殊不知失去中间环节培养的道德行为往往不稳定。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道德情感作支撑的道德行为能够维持多久。道德情感作为学生践行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德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的一个重要任务。有学者对林德西的“情绪认知评估说”分析后认为:“对一个学生而言,在他的情绪被唤醒、情感被激发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就是当认知比较系统发现当前的情景与过去的经验一致时,就通过相应的神经、化学激活给予积极的反应,否则,将以消极的方式或按新的方式进行反应。[2]可见,情感激发离不开学生原有经验。而探究式教学重视在学生的原有经验上探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3.有利于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培养道德行为。德育培养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探究式教学重视师生、生生合作,有助于这一目的达成。以往道德行为的实践通常带有外在的强化形式,比如,见了老师要问好、见到地上有垃圾要捡起来。这种外在的强制要求可能与个人主义的意愿不相容,容易导致学生道德行为的多面性、不稳定性。在学校,尤其可能在教师面前表现为道德行为良好的学生,一旦出了校门便随着自己的心情来做,即使知道有些行为不道德。“陶行知先生曾提出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这是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有效药剂。”[3]探究教学中师生、生生的合作,就如同一个个小集体,由此去对抗个人主义,同时合作参与的探究结果往往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践行。
二、探究式教学在德育培养应用中的策略
1.设置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德育问题。一切探究活动源于问题。探究式教学培养德育关键在于教师在熟知教材和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设置与学生生活相关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有两种比较好的途径:一是选取与教材有关的社会生活案例或者当代热点。例如:培养学生节约水电资源的时候,可以联系社会现实介绍我国水荒、电荒地方的生活,中间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生动的语言去引起学生共鸣,继而提出探究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学生通过思考,一般会迸出很多解决方案。这样,探究欲望被激起,学生在提出解决方案后,更乐于践行;另一种是教师根据教材选取故事。故事应满足的条件:首先是趣味性。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故教师在选取故事时,应该选择学生关注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要抓住其思想上的兴奋点,注重其内在需要和德育目标的动态结合。[4]其次是冲突性。个人品德发展是在内部矛盾过程中实现的。选择有冲突性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提高。如在教育学生正直品质时,可以选用这样的故事:学校检查穿着卫生,让每个班的班长监督自己班同学的穿着,并上报给学校。学校依据这个报告给班级颁发奖状。检查中,一位班长看到自己班的同学都穿着整齐得体,但有一位同学胡乱穿衣服,这个时候他该如实记录,还是隐瞒这个事情?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学生独立地探究自然应得到充分尊重,但也需认识到,教师适时地进行有效引导,以避免学生走不必要弯路。因为缺少教师的引导,完全让学生去探究,会让学生不知所然;会让学生面对浩瀚如海的资料,无从选择;会最终致使探究沦为一种形式,难以达到真正的目的。故教师在进行探究教学前,应主动预见潜在的困难,及时采用追问启发学生;探究过程中,随时了解出现的各种情况,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3.合理评价总结。学生的探究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成过程。探究中,由于环境的可变性、学生发展水平差异性等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学生探究结果也一定存在着多样性。[5]在这些多样性中,有的德育观念可能与我们教育初衷相悖。合理评价在这里便发挥着它独有作用。此外,评价总结时,教师适当扑捉一些“闪光点”给予学生鼓励,可以促进下一次探究式教学顺利开展。
三、应注意问题
课堂中的提问普遍存在提出的问题思维含量低。如语文课,教师往往喜欢提出纯记忆性的问题:“文章的作者是谁?”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会慢慢停滞。在德育培养中,若提出的探究问题思维含量低,不仅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索,而且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势必没有好的发展。有理论研究表明,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水平与其道德行为的一致程度成正比,若道德判断能力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程度也将越高。另外,探究式教学对德育培养有优势,同时也存在不足,如耗时较长、多数比较适合小班教学。而讲授法虽有可能忽视学生交流、合作,但却给了教师一个机会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递大量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较快获得德育知识。故我们应该意识到讲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互补互促。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裴君波.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3]黄伟.陶行知德育思想微探[J].教育研究,1996,(11).
[4]李洁.两难讨论教学法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5]郝志军.探究教学的实质:一种复杂性思维视角[J].教育研究,2005,(11).
关键词:探究教学;德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37-02
探究式教学源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的“做中学”。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兰本达教授在北京举办“探究——研究教学法”讲习班,探究式教学在我国开始得到重视。近年,探究式教学愈来愈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青睐,纷纷引入课堂。但普遍的是引入自然科学相关课程中,在德育培养中不多见。
一、探究式教学运用于德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深化道德认知。我国学校的德育培养,教师多采用说教法,视学生为容纳个体,将社会要求的道德原则、规范通过灌输方式塞给学生。弗莱雷指出,“这种教育是一种‘储蓄’行为,学生像是银行里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1]长此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社会道德原则,在面对德育原则与现实社会环境的价值冲突时,道德认知、道德判断茫然。如:我国历来提倡无私奉献,而在今天,周围到处充斥着市场经济诱导人趋于将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情况下,我们坚持将社会理想的道德原则当作教条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这能切实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这种情况时产生的疑惑吗?纵使学生抛开疑惑,坚定地按照教师所传授的做,当下次面对一个全新的道德判断问题,学生还是会茫然。故此,我们需要把德育活动的逻辑起点由“塞”调整为“引”、从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转移到发展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上。探究式教学以问题开始,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学生可以经过质疑、比较、分析、判断等思想活动,在讨论问题、自由表达中发展道德思维判断力,形成深刻的道德认知。
2.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深化道德体验。有效的德育培养应遵行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说教式的德育培养往往重视知的环节,相对忽视情、意的作用,殊不知失去中间环节培养的道德行为往往不稳定。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道德情感作支撑的道德行为能够维持多久。道德情感作为学生践行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德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的一个重要任务。有学者对林德西的“情绪认知评估说”分析后认为:“对一个学生而言,在他的情绪被唤醒、情感被激发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就是当认知比较系统发现当前的情景与过去的经验一致时,就通过相应的神经、化学激活给予积极的反应,否则,将以消极的方式或按新的方式进行反应。[2]可见,情感激发离不开学生原有经验。而探究式教学重视在学生的原有经验上探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3.有利于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培养道德行为。德育培养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探究式教学重视师生、生生合作,有助于这一目的达成。以往道德行为的实践通常带有外在的强化形式,比如,见了老师要问好、见到地上有垃圾要捡起来。这种外在的强制要求可能与个人主义的意愿不相容,容易导致学生道德行为的多面性、不稳定性。在学校,尤其可能在教师面前表现为道德行为良好的学生,一旦出了校门便随着自己的心情来做,即使知道有些行为不道德。“陶行知先生曾提出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这是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有效药剂。”[3]探究教学中师生、生生的合作,就如同一个个小集体,由此去对抗个人主义,同时合作参与的探究结果往往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践行。
二、探究式教学在德育培养应用中的策略
1.设置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德育问题。一切探究活动源于问题。探究式教学培养德育关键在于教师在熟知教材和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设置与学生生活相关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有两种比较好的途径:一是选取与教材有关的社会生活案例或者当代热点。例如:培养学生节约水电资源的时候,可以联系社会现实介绍我国水荒、电荒地方的生活,中间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生动的语言去引起学生共鸣,继而提出探究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学生通过思考,一般会迸出很多解决方案。这样,探究欲望被激起,学生在提出解决方案后,更乐于践行;另一种是教师根据教材选取故事。故事应满足的条件:首先是趣味性。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故教师在选取故事时,应该选择学生关注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要抓住其思想上的兴奋点,注重其内在需要和德育目标的动态结合。[4]其次是冲突性。个人品德发展是在内部矛盾过程中实现的。选择有冲突性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提高。如在教育学生正直品质时,可以选用这样的故事:学校检查穿着卫生,让每个班的班长监督自己班同学的穿着,并上报给学校。学校依据这个报告给班级颁发奖状。检查中,一位班长看到自己班的同学都穿着整齐得体,但有一位同学胡乱穿衣服,这个时候他该如实记录,还是隐瞒这个事情?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学生独立地探究自然应得到充分尊重,但也需认识到,教师适时地进行有效引导,以避免学生走不必要弯路。因为缺少教师的引导,完全让学生去探究,会让学生不知所然;会让学生面对浩瀚如海的资料,无从选择;会最终致使探究沦为一种形式,难以达到真正的目的。故教师在进行探究教学前,应主动预见潜在的困难,及时采用追问启发学生;探究过程中,随时了解出现的各种情况,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3.合理评价总结。学生的探究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成过程。探究中,由于环境的可变性、学生发展水平差异性等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学生探究结果也一定存在着多样性。[5]在这些多样性中,有的德育观念可能与我们教育初衷相悖。合理评价在这里便发挥着它独有作用。此外,评价总结时,教师适当扑捉一些“闪光点”给予学生鼓励,可以促进下一次探究式教学顺利开展。
三、应注意问题
课堂中的提问普遍存在提出的问题思维含量低。如语文课,教师往往喜欢提出纯记忆性的问题:“文章的作者是谁?”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会慢慢停滞。在德育培养中,若提出的探究问题思维含量低,不仅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索,而且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势必没有好的发展。有理论研究表明,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水平与其道德行为的一致程度成正比,若道德判断能力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程度也将越高。另外,探究式教学对德育培养有优势,同时也存在不足,如耗时较长、多数比较适合小班教学。而讲授法虽有可能忽视学生交流、合作,但却给了教师一个机会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递大量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较快获得德育知识。故我们应该意识到讲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互补互促。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裴君波.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3]黄伟.陶行知德育思想微探[J].教育研究,1996,(11).
[4]李洁.两难讨论教学法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5]郝志军.探究教学的实质:一种复杂性思维视角[J].教育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