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5月24日,全国百余名党刊编辑、记者齐聚成都,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全国党刊全媒体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四川采访活动,参观走访四川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领略四川乡村的独特魅力。采访团所到之处,既有“桃源”般的田园美景,又有现代化的产业根基;既有传统耕作体系下鸡犬相闻的浓厚亲情,又有和谐安定的邻里氛围……置身于青山绿水间,也便走进理想中的“诗和远方”。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此清新的表述,出自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这句充满诗意的话语,很容易勾起人们对乡村的美好遐想。
“诗书耕读林下,炊烟连着枝桠。花落白墙青瓦,依稀旧时人家。”在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旁边,都江堰市柳街镇金龙社区黄家大院林盘(川西人给林木掩映的以姓氏或亲缘关系聚居的院落的特定称呼)内居住着百余户人家。正如院墙上一首小诗描绘的,黄家大院保留着传统川西林盘朴素静谧的风貌。白墙青瓦,整洁院落,独具特色的黄家大院经过林盘的有机更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宜居宜游之地。
柳街镇是距都江堰市城区较远的传统农业乡镇,生态资源、林盘院落保存较为完整,但因村民散落而居、产业特色缺乏,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一度成为发展的“绊脚石”。
从2017年开始,柳街镇就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治,从改善人居环境问题入手,实施“扫把革命”——“扫”出一个个干净、整洁的林盘院落,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消失的龙门竖起来,破败的篱笆围起来,经过“美颜”后,掩映于绿树间的林盘院落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和令人回味的淡淡乡愁。
在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八角水寨幸福美丽新村,美丽乡村则是另一种呈现方式——一幢幢富有川西民居特色的乡村“别墅”间,一条条平整的新村道路蜿蜒伸展,一湾湾清澈的湖堰池塘波光粼粼,一片片绿意盎然的“微田园”环绕周边……居民罗修廷一家五口住在1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他笑着告诉记者:“以前住的房子相当简陋,现在搬进这个新居,水电气通了,环境也舒适了,感觉相当的幸福。”
美丽乡村从哪里来?离不开以优美为追求的环境建设,更离不开人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的不断提升。
“房子建好了,并不意味着幸福美丽新村就建成了。”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党工委书记罗雪梅说,建起了新村,还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建设让乡村更有内涵。
早在2017年,八角水寨就开展了以“一份调查问卷、一个传家故事、一份家规家训、一张全家福、一份倡议书、一场故事会”为核心内容的家风建设活动,引导村民将好家风传承内化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自觉,通过传家风促乡风,推动新村社区治理。如今,走进水寨新村,浓郁的文化气息如习习春风扑面而来。房屋墙面上,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型手绘宣传画引人注目;公共绿地上,遍插60余幅本地村民家规家训的铭牌引人驻足。村民邓伟明说,现在新村不仅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而且很有文化品位,住着更加“巴适”。
不仅如此,连时下最火的“垃圾分类”也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新时尚。
“看,这是我这个月的收益,到账了。”最近刚从手机APP中收益100多块的村民宋怀明高兴地说。2018年,浦江县插旗山村承担着镇里的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随着100多个公共垃圾分类桶、500余个入户分类桶“入住”插旗山村,有害垃圾回收点、分类垃圾箱、绿色账本等新鲜事也逐渐习以为常。在插旗山村的微信群里,每月有定期通报,哪家的垃圾回收率最高,哪家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最好,一目了然。村民按垃圾分类培训课上提出的要求,把自家的垃圾分一下类,通过奥北自助投放点将有用垃圾进行回收,一年下来会获得约1000元的返现。
作家王小波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美丽乡村,需要有好看的外观,更需要有鮮明的特色,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展示个性,各美其美。
七里诗乡,这个颇负盛名的“网红打卡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柳街镇金龙、七里两个社区,有着“中国田园诗歌小镇”之称,是省级非遗“柳街薅秧歌”实景演出地,也是2018年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六个分会场之一。
“几点飞霜浸眉头,北望九州过蜀州;宝像花现风低处,老僧寂寥撞晚钟。”800多年前,南宋诗人陆游来到都江堰市柳街布金寺,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夜宿布金寺》。
历史的文脉传承,一定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剑走偏锋。几年前,柳街镇提出保护修复林盘、厚植原乡文化的发展思路,通过完整保留茂林、古井、小桥、流水等原生态元素,让每个林盘都承载起乡土记忆。同时,以田园诗歌文化为魂,营造乡村诗歌文化氛围。随着农民诗社、非遗项目“柳街薅秧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先后吸引了舒婷、杨牧等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成为这里的“新村民”。
今日的柳街,正携带着传承千年“诗”的基因,以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理念,通过天府绿道串联林盘院落、大地景观、乡野民宿、诗歌人文等点位,构成了移步换景、相融共生的乡村田园景致,营造出“诗里画里,我在柳街等你”的大美意境。
有形有神,才能使乡村特色更具辨识度。
曾经,蒲江县明月村这个摘不掉帽的贫困村,与所有未经雕琢的原生态村庄一样,只是地图上毫无吸引力的一个圆点,可在“文创”的带动下,如今已成为了人们的梦中田园。
2014年6月,以明月村那口“活着的邛窑”——明月窑为核心,开始打造“明月国际陶艺村”——先是以有300多年历史的明月古窑为源头,规划了占地187亩的陶艺手工艺文创园区,分组团划分为3亩到35亩不等的17个地块,分别引进陶艺工作室、剧场、美术馆、书院、酒店、餐厅、手工艺体验馆、博物馆、自然教育学校等17个项目。此外,在明月村8.8公里的绿色环村道周边,依托村民闲置的林盘院落,引进并改造为一个个散落林间的文创工作室、乡村博物馆、民宿、餐厅。 在将人与自然、人与乡村、人与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之后,明月村散发出的“茶山竹海”“健康乡食”“淳朴乡邻”等独特气质,成功吸引了一批陶艺、篆刻、草木染等文创项目及艺术家、文化创客入驻明月村。
“如今,以陶器陶艺、绿茶、雷竹、美食为主题的各种品鉴会和活动越来越多。有各种生活情趣的人总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乐趣。”据介绍,近年来明月村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区引进40多个项目以及各类艺术家、文化创客的同时,注重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邀请本土创客回乡创业,以文化艺术创新为核心,实现了农商文旅的融合发展,塑造了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形态,打造“茶山·竹海·明月窑”的美丽乡村名片。这个2009年的成都市级贫困村,如今已经变身全国文明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成为文创陶艺新胜地和安居乐业理想村。
每到旅游旺季,宋建明总会站在院落门口,不断接着订位电话。他的身后,刻有“猪圈”二字的牌匾上,显示着这家咖啡馆的特别之处。宋建明是都江堰市柳街镇红雄社区的村民,也是這家“网红店”——“猪圈咖啡”的创办者。
泥石外墙、低矮屋檐、坑洼泥地……乡村原本破旧不堪的猪圈,摇身一变成了感受复古情怀的茶室、咖啡厅。猪食槽、石磨盘、葫芦瓢……这些只能在农村老房子里看到的稀罕器物,转眼变为寄托乡愁的有趣点缀。院落里,保留了近百棵树木,坐在林间喝咖啡,别有一番情趣。“2017年5月营业,没想到,才营业就开始赢利了。”宋建明坦言,这让他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既迎合了游客的乡愁记忆,又注入了现代小资生活的时尚元素,成为独特的风景。
闲置废弃资源转化利用,在成都市郫都区也已不是新鲜事。在清溪村,农场主李洪将规模养猪场关闭后,将其改造成观光体验农场,昔日一排排猪圈被棋牌室、餐厅取代;在安龙村,村集体的闲置资产在新村民廖明人手中变成了“夜可观星辰”的特色民宿;在战旗村,废弃的文化大院如今已是风生水起的“乡村十八坊”……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首尝政策红利的村民迸发出不可思议的创新动力。70岁的老农要做城里孩子的“亲子生态讲师”,赋闲在儿女家的家庭主妇谈论的是“特色民宿”升级计划,有着“创始人”头衔的返乡村民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把咖啡、音乐与区域林盘整合起来打造“未来乡村旅游”……
在乡情乡愁的共同作用下,很多“农二代”“农三代”找到了“回归”的理由,也让许多曾经“人去田荒”的乡村找回了发展的自信。
“都江堰市水资源特别丰富,我们这种聚落院子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河流环绕,竹林和树木形态也都保护得比较好。”从黄家大院走出去的黄文礼,6年前放下在成都经营了10年的生意,回到他熟悉的黄家大院。
2017年以来,通过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和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黄家大院不断提档升级,院落内有了新风貌,乡村旅游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加之黄家大院位于成青旅游快速通道边上,距离青城山、街子古镇都只有十一二公里,到第二绕城高速出口也只有11公里左右,这里越来越多的家庭依托自家房屋打造民宿。黄文礼在黄家大院建了一所教授传统文化的西林书院,还开了一家火锅店。“火锅店2017年才开张,一年下来纯收入就有100多万元,还带动了本村30多个居民就业。”黄文礼高兴地说。
不仅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传统农业结构调整也不断升级。
初夏时节,住在浦江县西来镇两河村农民新村“两河逸园”的罗建祥,家里20亩地的柑橘已被果商一抢而空,今年又卖了好价钱,赚得盆满钵满,这不,前几天刚买了一辆十来万元的小轿车。坐在宽敞的客厅里,老罗心情很不错。
老罗的好心情更是源于两河村深化“互联网+”的探索——注册“两河口”“两河家园”“蒲河家园”商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成500多平方米的“乡村人才驿站”,产品远销北京、天津、新疆等地,供不应求。如今,两河村的产业更加兴旺,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裕,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 6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0万元。
美丽颜值——有“面子”,更有“里子”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此清新的表述,出自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这句充满诗意的话语,很容易勾起人们对乡村的美好遐想。
“诗书耕读林下,炊烟连着枝桠。花落白墙青瓦,依稀旧时人家。”在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旁边,都江堰市柳街镇金龙社区黄家大院林盘(川西人给林木掩映的以姓氏或亲缘关系聚居的院落的特定称呼)内居住着百余户人家。正如院墙上一首小诗描绘的,黄家大院保留着传统川西林盘朴素静谧的风貌。白墙青瓦,整洁院落,独具特色的黄家大院经过林盘的有机更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宜居宜游之地。
柳街镇是距都江堰市城区较远的传统农业乡镇,生态资源、林盘院落保存较为完整,但因村民散落而居、产业特色缺乏,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一度成为发展的“绊脚石”。
从2017年开始,柳街镇就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治,从改善人居环境问题入手,实施“扫把革命”——“扫”出一个个干净、整洁的林盘院落,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消失的龙门竖起来,破败的篱笆围起来,经过“美颜”后,掩映于绿树间的林盘院落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和令人回味的淡淡乡愁。
在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八角水寨幸福美丽新村,美丽乡村则是另一种呈现方式——一幢幢富有川西民居特色的乡村“别墅”间,一条条平整的新村道路蜿蜒伸展,一湾湾清澈的湖堰池塘波光粼粼,一片片绿意盎然的“微田园”环绕周边……居民罗修廷一家五口住在1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他笑着告诉记者:“以前住的房子相当简陋,现在搬进这个新居,水电气通了,环境也舒适了,感觉相当的幸福。”
美丽乡村从哪里来?离不开以优美为追求的环境建设,更离不开人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的不断提升。
“房子建好了,并不意味着幸福美丽新村就建成了。”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党工委书记罗雪梅说,建起了新村,还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建设让乡村更有内涵。
早在2017年,八角水寨就开展了以“一份调查问卷、一个传家故事、一份家规家训、一张全家福、一份倡议书、一场故事会”为核心内容的家风建设活动,引导村民将好家风传承内化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自觉,通过传家风促乡风,推动新村社区治理。如今,走进水寨新村,浓郁的文化气息如习习春风扑面而来。房屋墙面上,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型手绘宣传画引人注目;公共绿地上,遍插60余幅本地村民家规家训的铭牌引人驻足。村民邓伟明说,现在新村不仅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而且很有文化品位,住着更加“巴适”。
不仅如此,连时下最火的“垃圾分类”也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新时尚。
“看,这是我这个月的收益,到账了。”最近刚从手机APP中收益100多块的村民宋怀明高兴地说。2018年,浦江县插旗山村承担着镇里的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随着100多个公共垃圾分类桶、500余个入户分类桶“入住”插旗山村,有害垃圾回收点、分类垃圾箱、绿色账本等新鲜事也逐渐习以为常。在插旗山村的微信群里,每月有定期通报,哪家的垃圾回收率最高,哪家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最好,一目了然。村民按垃圾分类培训课上提出的要求,把自家的垃圾分一下类,通过奥北自助投放点将有用垃圾进行回收,一年下来会获得约1000元的返现。
注入灵魂——打造有趣有神的理想村落
作家王小波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美丽乡村,需要有好看的外观,更需要有鮮明的特色,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展示个性,各美其美。
七里诗乡,这个颇负盛名的“网红打卡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柳街镇金龙、七里两个社区,有着“中国田园诗歌小镇”之称,是省级非遗“柳街薅秧歌”实景演出地,也是2018年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六个分会场之一。
“几点飞霜浸眉头,北望九州过蜀州;宝像花现风低处,老僧寂寥撞晚钟。”800多年前,南宋诗人陆游来到都江堰市柳街布金寺,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夜宿布金寺》。
历史的文脉传承,一定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剑走偏锋。几年前,柳街镇提出保护修复林盘、厚植原乡文化的发展思路,通过完整保留茂林、古井、小桥、流水等原生态元素,让每个林盘都承载起乡土记忆。同时,以田园诗歌文化为魂,营造乡村诗歌文化氛围。随着农民诗社、非遗项目“柳街薅秧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先后吸引了舒婷、杨牧等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成为这里的“新村民”。
今日的柳街,正携带着传承千年“诗”的基因,以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理念,通过天府绿道串联林盘院落、大地景观、乡野民宿、诗歌人文等点位,构成了移步换景、相融共生的乡村田园景致,营造出“诗里画里,我在柳街等你”的大美意境。
有形有神,才能使乡村特色更具辨识度。
曾经,蒲江县明月村这个摘不掉帽的贫困村,与所有未经雕琢的原生态村庄一样,只是地图上毫无吸引力的一个圆点,可在“文创”的带动下,如今已成为了人们的梦中田园。
2014年6月,以明月村那口“活着的邛窑”——明月窑为核心,开始打造“明月国际陶艺村”——先是以有300多年历史的明月古窑为源头,规划了占地187亩的陶艺手工艺文创园区,分组团划分为3亩到35亩不等的17个地块,分别引进陶艺工作室、剧场、美术馆、书院、酒店、餐厅、手工艺体验馆、博物馆、自然教育学校等17个项目。此外,在明月村8.8公里的绿色环村道周边,依托村民闲置的林盘院落,引进并改造为一个个散落林间的文创工作室、乡村博物馆、民宿、餐厅。 在将人与自然、人与乡村、人与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之后,明月村散发出的“茶山竹海”“健康乡食”“淳朴乡邻”等独特气质,成功吸引了一批陶艺、篆刻、草木染等文创项目及艺术家、文化创客入驻明月村。
“如今,以陶器陶艺、绿茶、雷竹、美食为主题的各种品鉴会和活动越来越多。有各种生活情趣的人总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乐趣。”据介绍,近年来明月村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区引进40多个项目以及各类艺术家、文化创客的同时,注重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邀请本土创客回乡创业,以文化艺术创新为核心,实现了农商文旅的融合发展,塑造了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形态,打造“茶山·竹海·明月窑”的美丽乡村名片。这个2009年的成都市级贫困村,如今已经变身全国文明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成为文创陶艺新胜地和安居乐业理想村。
“美丽经济”——在绿水青山间绽放
每到旅游旺季,宋建明总会站在院落门口,不断接着订位电话。他的身后,刻有“猪圈”二字的牌匾上,显示着这家咖啡馆的特别之处。宋建明是都江堰市柳街镇红雄社区的村民,也是這家“网红店”——“猪圈咖啡”的创办者。
泥石外墙、低矮屋檐、坑洼泥地……乡村原本破旧不堪的猪圈,摇身一变成了感受复古情怀的茶室、咖啡厅。猪食槽、石磨盘、葫芦瓢……这些只能在农村老房子里看到的稀罕器物,转眼变为寄托乡愁的有趣点缀。院落里,保留了近百棵树木,坐在林间喝咖啡,别有一番情趣。“2017年5月营业,没想到,才营业就开始赢利了。”宋建明坦言,这让他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既迎合了游客的乡愁记忆,又注入了现代小资生活的时尚元素,成为独特的风景。
闲置废弃资源转化利用,在成都市郫都区也已不是新鲜事。在清溪村,农场主李洪将规模养猪场关闭后,将其改造成观光体验农场,昔日一排排猪圈被棋牌室、餐厅取代;在安龙村,村集体的闲置资产在新村民廖明人手中变成了“夜可观星辰”的特色民宿;在战旗村,废弃的文化大院如今已是风生水起的“乡村十八坊”……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首尝政策红利的村民迸发出不可思议的创新动力。70岁的老农要做城里孩子的“亲子生态讲师”,赋闲在儿女家的家庭主妇谈论的是“特色民宿”升级计划,有着“创始人”头衔的返乡村民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把咖啡、音乐与区域林盘整合起来打造“未来乡村旅游”……
在乡情乡愁的共同作用下,很多“农二代”“农三代”找到了“回归”的理由,也让许多曾经“人去田荒”的乡村找回了发展的自信。
“都江堰市水资源特别丰富,我们这种聚落院子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河流环绕,竹林和树木形态也都保护得比较好。”从黄家大院走出去的黄文礼,6年前放下在成都经营了10年的生意,回到他熟悉的黄家大院。
2017年以来,通过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和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黄家大院不断提档升级,院落内有了新风貌,乡村旅游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加之黄家大院位于成青旅游快速通道边上,距离青城山、街子古镇都只有十一二公里,到第二绕城高速出口也只有11公里左右,这里越来越多的家庭依托自家房屋打造民宿。黄文礼在黄家大院建了一所教授传统文化的西林书院,还开了一家火锅店。“火锅店2017年才开张,一年下来纯收入就有100多万元,还带动了本村30多个居民就业。”黄文礼高兴地说。
不仅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传统农业结构调整也不断升级。
初夏时节,住在浦江县西来镇两河村农民新村“两河逸园”的罗建祥,家里20亩地的柑橘已被果商一抢而空,今年又卖了好价钱,赚得盆满钵满,这不,前几天刚买了一辆十来万元的小轿车。坐在宽敞的客厅里,老罗心情很不错。
老罗的好心情更是源于两河村深化“互联网+”的探索——注册“两河口”“两河家园”“蒲河家园”商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成500多平方米的“乡村人才驿站”,产品远销北京、天津、新疆等地,供不应求。如今,两河村的产业更加兴旺,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裕,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 6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