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

来源 :中学语文·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min6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戏剧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戏剧冲突是戏剧文本教学的重难点及突破口。《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就全篇而言,本折的戏剧冲突虽不是《西厢记》全剧的高潮,但本折集中地展现了崔莺莺“并头莲”与老夫人“考功名”思想上的矛盾、须臾合欢与继而离愁的情感上的矛盾及崔莺莺个人的外在表现与真实内心的矛盾。因此,分析《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对于全面把握崔莺莺的形象特征和把握文本主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西厢记》;《长亭送别》;戏剧冲突;崔莺莺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矛盾冲突比较集中的一出戏。通观《长亭送别》全篇,我们可以概括出下列三对矛盾:老夫人所希望的考功名与崔莺莺所希望的“并头莲”的矛盾;须臾合欢与继而离愁的矛盾;崔莺莺自身所体现出的矛盾。
   一、考功名与“并头莲”的矛盾
   整部《西厢记》中崔莺莺的痛苦都来源于老夫人的封建礼教的卫道观念、“门当户对”的门阀观念和婚姻观念。老夫人三番五次变卦的原因就是张生乃穷秀才一个,不配做相国女婿。在《长亭送别》这出戏中,当崔莺莺真要与心爱的张生分别时,这对矛盾达到了顶峰。老夫人说“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始终不忘提醒张生,想与莺莺结合必须考中状元。而莺莺与张生“合欢未已,离愁相继”,使得莺莺非常痛苦伤感,莺莺看重的不是张生的社会地位,而是二人的缘分和感情,她不在乎张生是否是状元,因此她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莺莺此刻所想的与老夫人截然不同,老夫人的理想是崔张二人“妻荣夫贵”,而莺莺的理想却是“举案齐眉”,她认为只要夫妻感情和睦、两情相悦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在与张生分手时刻又重申,“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她不担心张生能否考中状元,而是担心张生“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一旦变心抛弃自己。在整出戏中,崔莺莺的唱词不只一次提到自己的担心,如“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前程,先问归期”,渴望张生早日归来,夫妻团圆;害怕张生“停妻再娶妻”;告诫张生不要“金榜无名誓不归”;“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反反复复,表面看似啰嗦,实则表现出崔莺莺对张生的热烈真挚的爱情。这一点恰与老夫人冷漠无情的封建婚姻观念形成激烈的矛盾冲突。
   二、须臾合欢与继而离愁的矛盾
   崔莺莺与张生、红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刚有结果又节外生枝。崔张在经历短暂的结合后又将面对别离的巨大痛苦,“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崔张未结合时相当痛苦,没想到结合后要遭受更大的痛苦,表现出极其强烈的矛盾心理。莺莺的理想本是与张生做一个“并头莲”,而这个美好的希望却在老夫人的阻碍下变成“失望”,因此崔莺莺在整出送别戏中一直显得极度伤感,唱词中有两处“长吁气”,还有两处“长吁科”,而且唱词如同“黄叶纷飞,衰草萋迷”,表情是“蹙愁眉死临侵地”。尤其是在开场第三段唱词中,连续用多个去声词,显得心情十分压抑,如“熬熬煎煎的气”中的“气”,“娇娇滴滴的媚”中的“媚”,“昏昏沉沉的睡”中的“睡”,“重重叠叠的泪”中的“泪”,“栖栖惶惶的寄”中的“寄”,读者在读到这段唱词时我想即使不懂得音韵的人也会感到压抑的,这正表现出莺莺此时心情的郁闷、压抑和哀愁。同时也表现出莺莺对老夫人的怨恨,“恨塞满愁满肠”,老夫人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离别的痛苦使得崔莺莺几近癫狂,思维异常,“将来的酒共食,尝著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说的是酒食被离愁的滋味所掩盖显得无滋味,极言愁滋味;“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煖溶溶的玉酒本来应该是无比醇美的,而在莺莺看来却如同水一般甚至如同眼泪一般酸涩,表现出莺莺的酸楚、痛苦的心情;“未饮心先醉,眼中流泪,心内成灰”,离别的苦痛,几乎摧残莺莺的心灵,迷失自我,这句唱词是说:这杯离别的酒啊,即使没有喝我也已经醉了,没有知觉了,尽管我的眼睛还懂得流泪,然而我的心早已化为灰烬,痛得什么都不知道了。这几句既唱出了鶯莺的痛楚,也激起了读者的同情,为莺莺鸣不平。
   三、莺莺自身所体现的矛盾
   在开场时,莺莺出场的打扮及唱词明显表现出她内心的矛盾。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在与爱人离别时本应好好打扮一番给对方留下长久的印象,然而实际上莺莺却“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以淡妆相见,这正是莺莺矛盾心理的表现。再如唱词“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一“迟”一“疾”,一“迍”一“快”,强烈的矛盾对比,莺莺既希望车儿快跑以早点与张生相见,又幻想马儿慢行,离别时刻永远不要到来,“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让时间停滞不前,那样她就永远也不会与张生分别了。这种天真的想法恰恰反映出莺莺内心的极度矛盾。但离别时刻最终还是到来了,莺莺本来有万千离别的话语,然而此时却说不出口,“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本该激情奔放的莺莺此刻却变得羞羞答答,充分显现出内心的矛盾。在话别时,莺莺口占一绝赠张生:“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本是莺莺最害怕出现的事情,即张生遇见新欢抛弃旧爱,然而却又如此说,一为探听张生虚实,一为告诫张生,更重要的是其内心矛盾的不知觉的显现,话语里既隐含着担忧又寄托着美好的希望。
   《长亭送别》的这对矛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则回味无穷,荡气回肠。
   [作者通联:辽宁大连市第二十五中学]
   第一,关注教师的劳动权益。要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体谅教师的工作难处,支持教师相对独立的教育工作,为教师减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要看到,教师除了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外,还有课业辅导、学生管理以及迎接上级检查等大量工作。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尽量减轻教师的非教学负担,赋予教师对非合理性工作安排说“不”的权利。
   第二,关注教师工作时长。如果一个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长期没有自己的时间,透支的不仅是他们的体力与精力,还透支着他们的激情、业务能力和生活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从法律与制度的层面保障教师法定休息时间不被侵犯,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学校应尽可能从弹性工作时间入手,让教师们放松身心、储备精力,更好地投入工作与学习。教师可以采用弹性工作制的方式,采用核心工作时间和前后两头的弹性工作时间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表面上看,教师在校的时间可能少了,但这些“少”给予了教师自我管理的空间。当教师精力充沛、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有时间进行自我提升时,最大的获益者是学生、是学校。
   第四,关注学校的人员配置。当前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集中体现在工作时间过长和非教学任务过重。就我国而言,要切实减轻教师过多的工作摊派,必须优化人员配置,公平、合理地分配教师及工勤人员的任务。教育管理部门必须考虑合理配置学校专任教师与非专任教师的比例,并在非专任教师中明确职员、教辅人员与工勤人员的最低比例,从而基本满足中小学的管理、教育、教学、教辅及工勤需求。
   最后,要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还要从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专业发展需求、职称评选、工资待遇、心理健康等多方面考虑,从制度设计层面,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这不仅有助于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而且在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师的生活质量,缓解教师的生存压力,让教师能够安心从教、舒心从教。
  (吴颖惠,《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1日02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古典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对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尝试以单元为单位,将微观切入和宏观把握相结合,引领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对文本进行准确的理解和鉴赏品味,以此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典诗词;单元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
期刊
摘 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在语文考试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分值,是老师和家长关注的重点。但在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中,因各种原因导致学生的作文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正在迅速进入我们的生活,这对中学作文教学也带来了挑战,提供了发展机遇。本文针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作文教学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凸显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应该重视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运用,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思考的主动权,真正让问题成为驱动课堂教学发展的重要动,促进阅读教学课堂的动态生成,并且以问题为引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关
期刊
摘 要 “问题链导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并逐步增加难度,循序渐进形成“问题链”,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思考,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新课标要求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生态课堂。本文对构建以“问题链导学”为主要教学环节的语文生态课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建
期刊
摘 要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活动·探究”部分内容属于教材编写的创新点,对于这一板块的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深度学习的理论与方法开展教学,从而为学生思维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演讲“活动探究”的教学为例,对在单元学习活动中运用深度学习的实践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 统编教材;深度学习;活动·探究;单元教学;  在新的统编语文教材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的推进,核心素养落地课堂的呼声,无一不呼唤着“美”的语文。如何让诗歌这一“美”的文本真正在课堂阅读上“美”起来,最终走向阅读深度,构建既能遵循诗歌本身的审美规律,又有很强复制性的高中诗歌阅读课堂,就成为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在诗歌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诗歌教学;深度阅读;核心素养  在中学诗歌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充
期刊
摘 要 诵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但在实际的诵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诵读方式单一、诵读方法指导的缺失、诵读缺乏系统的计划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   关键词 诵读教学;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且常见的教学方法,体现了
期刊
摘 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教学整合、跨学科学习,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与社会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探讨了综合性学习的相关内容在教材中是如何被编排的,在各自的教学体系中是如何体现其价值的。   关键词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学习现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多次提及
期刊
摘 要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鉴赏诗词的意境之美、理解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应该通过拓展阅读材料、创新活动设计、创设问题情境等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涉江采芙蓉》一诗语浅情深,几位教师在帮助学生把握诗词内涵意蕴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其中的教学策略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   关键词 《涉江采芙蓉》;古诗词教学;高阶思维能力;教学案例  《
期刊
技术研发和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建立综合国力创新体系是保证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的研发投资活动和规模不断增大,同时带动了企业的研发投资。2018年我国研发投入经费总额为19657亿元,位居世界首位,尽管研发经费投入增加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密度相比,我国企业的研发投资密度仍然偏低。企业进行研发需要大量资金,而高效公平的融资环境是推动企业创新必不可少的因素。由于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