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 审计判断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审计师的审计判断能够影响到审计的服务质量和审计服务的效率。而审计判断偏误研究属于审计判断非常重要的研究范畴。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认知过程的各个环节,并结合审计实务,指出审计人员在审计判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审计人员判断的因素。
[关键词] 审计判断;审计判断偏误;认知行为
[作者简介]胡瑾瑜(1985—),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助教;黄萍兰(1966—),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会计师。(江西南昌 330013)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对审计判断领域的科学研究愈来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审计诉讼案件大量增加,各个事务所之间竞争日益激烈,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问题迫在眉睫。因此,审计理论界将目光投向了审计判断。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对于一些信息问题的不同处理,会直接影响审计判断,形成审计判断偏误。同时,对于同一审计项目,由于每个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对问题的认知程度、记忆程度等不同,进行审计判断的结果可能会有差异,因而存在因人而异的审计判断偏误。可见,对审计判断偏误的研究蕴含在审计判断研究之中。
一、审计判断的概念
在对审计判断偏误进行研究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何谓审计判断。迄今为止,对于审计判断的概念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理论界对审计判断的定义多为描述性的,均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审计判断的概念加以定义。
虽然对审计判断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张继勋的定义较为全面,他认为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断定或选择。根据以上的定义,我们可得知,审计判断活动是一种思维的认知活动。审计判断的起点是审计人员获得有关审计活动的相关信息,主体是审计人员,基础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基本方法是识别和比较,内容包括审计判断事项和审计人员的自身行为,结果是一种估计、断定或选择。
二、审计判断偏误的涵义
在以往的研究当中,有许多文献都涉及到了判断偏误一词,但没有给判断偏误或是审计判断偏误一个明确的解释。因此,我们在研究审计判断偏误之前,必须对审计判断偏误的概念加以定义。
审计判断偏误也称审计认识失误,是指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做出错误判断的一种心理倾向。对审计判断偏误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审计判断偏误是判断主体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会导致审计人员的错误认识;第二,审计判断偏误是判断主体对事物的不正确的认识,即认知上的失误;第三,审计判断偏误不是审计人员的故意行为,即审计判断偏误是审计人员无意识的行为,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因为利益原因,给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企业出具无保留的审计意见的行为不属于审计判断偏误的研究范畴;第四,审计判断偏误并不等于审计判断错误,只是一种容易导致审计错误的心理倾向。
在审计判断过程中,因为审计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审计人员的自身限制,审计判断偏误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为了确保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我们必须对此加以防治。
三、审计判断偏误的形成机制
(一)人的认知行为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将人视为信息传递和信息加工的系统,该系统把人的心理活动以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理论指出,人脑类似以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在人清醒的时候会通过感觉器官不断的接受外界的信息,随后进行一系列的复杂加工活动。
人脑的信息加工系统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是感受器,听觉、嗅觉、味觉、视觉和触觉共同组成了人类的感受器,其主要的作用是将来自外界的信息真实的保留下来,这个感受的过程就称作信息录入;其次是信息的加工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将感受器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筛选,这一过程即信息处理;接着是记忆系统,记忆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信息库,其中包含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从而产生的知识和经验;最后是效应器,效应器的主要作用是将加工后的信息输出并将信息反馈给作出判断的审计人员,这个过程即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所以,整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
在理想的状态下和获得准确无误的信息基础之上,审计人员在考虑一切因素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这样就不存在审计判断偏误的问题了。但在现实的生活中情况纷繁复杂,审计人员本身具有局限性,所以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就会导致偏差的出现。所以在以上的认知行为的各个阶段中,审计人员都有可能出现判断偏误。
(二)信息获取过程中的审计判断偏误。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从环境中获取信息以及从记忆库里提取信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两种渠道。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判断的过程同样也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所以,我们同样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分析审计人员在获取信息过程中出现的审计判断偏误。
1.从环境中获得信息时产生的审计判断偏误。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是指与完成审计任务有关的环境。环境因素导致的审计判断偏误主要有:资料之间的次序与内在逻辑性差导致的判断偏误。在进行审计判断的过程当中,审计人员必然要用到与审计任务相关的各种信息,然而根据各种不同的信息所得出的审计结论往往是不相同的,有些甚至会得出背道而驰的审计结论。一般而言,由于人类的有限注意力,在面对着大量与审计判断相关的信息时,审计人员不可能重视所有的信息,所以经常是有时重视先来的信息,有时又重视后来的信息。无论是上述的哪种情况都会使得审计人员因为对某些信息不恰当的重视而导致审计判断偏误。在某些情况下,事实上存在着重要遗漏的审计资料往往从形式上似乎是十分合乎逻辑而且很完整,审计人员往往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导致审计判断偏误的产生。例如:为了掩盖舞弊行为,许多出问题的上市公司都利用了看似合理的会计处理,如果此时审计人员对此没有加以重视,就会产生审计判断偏误。
不充分或质量低下的审计资料导致的判断偏误。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的基础是获取足够的与审计判断事项相关的资料或证据。是否会产生审计判断偏误取决于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和真实可靠。审计判断偏误往往容易在缺乏某一方面的资料或资料不具有可信度时出现。
2.记忆方面产生的审计判断偏误。易得性产生的判断偏误。易得性是指人们在判断事物发生概率的大小往往是依据其事件在头脑中是否容易被回忆或想象起来来断定。一般而言,事件如果在记忆中较为深刻,则容易被回忆起,此时,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较大,若一个事件在记忆中较为模糊不清,或是不容易被回忆起,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往往会认为其发生的概率小。在审计实务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因为审计人员过于关注某被审计单位存货规模的收缩,从而导致审计人员忽略存货项目存在其他问题的可能性,从而导致产生审计判断偏误。还有一种情况是某单位以前的内部控制系统曾经出现过重大的漏洞,发生过重大的舞弊行为,虽然再次发生舞弊行为的可能行非常小,但是后任的审计人员往往会比较关注该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以防止该被审计单位再次发生舞弊行为。一般来说,有两类审计判断事项容易被回忆起来:一是印象较为深刻,形象较为鲜明的审计判断事件,印象深刻,形象鲜明的事件往往较之于其他事件更容易被审计人员回忆起来;二是新近发生的审计判断事件,事件发生的时间越久,在记忆中就越模糊,就越不容易被回忆起,事件发生的时间越短,则记忆越清晰,越容易被回忆起。所以,发生越近的审计判断事件越容易被回忆起来。
相关性错觉产生的判断偏误。早在1967年,查普曼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如果在过去的生活中经历过两种现象同时出现的情况,往往会过高的估计它们同时出现的可能。例如:在审计实务中,如果审计人员在过去的审计过程中发现企业原材料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企业利润总额的下滑,就可能导致审计人员过于关注两者的关系,从而忽视了可能导致企业利润总额下滑的其他因素。
(三)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审计判断偏误。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主观和客观两大类因素是引起审计判断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
1.主观因素。这里所指的主观因素是在审计过程中,因为信息加工主体——审计人员的主观因素而导致的审计判断偏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人类固有的性格缺陷导致的审计判断偏误。这类偏误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过分的自信,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而导致的审计判断偏误。在以往许多有关于人类性格的研究中都表明,人们有一种倾向——过分自信自己具有准确估计事件发生概率的能力,即对自己的校准能力估计过高。这一趋势在任务越困难时表现得越明显。审计人员正是因为这种过分自信导致锚定调整不足,没有根据任务的难度增加而降低校准能力的自信水平。例如: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因为过分相信自己所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恰当性并且具有正确的解释的能力,以至于在没有充分收集到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做出审计判断。又如:审计人员在某项账户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情况下却认为此账户不存在重大的错报漏报;二是审计人员过分的优柔寡断,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前怕狼后怕虎,在该判断时不作出判断,从而使得审计结果出现偏差,出现审计判断偏误。
审计人员锚定调整不充分导致的审计判断偏误。我们在这里,首先必须得了解何谓“锚”。“锚”就是指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判断时作为信息基础的那个初步的信息起点。在审计判断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会导致“锚”的改变,如果审计人员不能够根据新的信息修正原先的看法,调整之前的“锚”,导致“锚定”调整不充分,就会使审计判断偏误的产生在所难免了。在审计实务中,如果审计人员在对销售与收款循环进行分析性测试时,以去年的实际偏差率作为今年的最初预期偏差率,但是经过去年的审计之后,改单位已对该循环做了规模的调整,如果审计人员没有根据今年的变化调整偏差率,产生审计判断偏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2.客观因素。在审计判断中,许多客观因素也可能导致审计判断偏误。这些因素主要有:时间压力导致的审计判断偏误。不管是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考虑,时间都是审计人员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任何审计判断任务都需要审计人员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出,所以,时间的松紧对审计判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具体来说,时间越宽松,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充分,发生的审计判断偏误的概率就越小;反之,时间越紧,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就不够充分,从而容易导致审计判断偏误的发生。
情绪压力导致的审计判断偏误。冷静而不受外界干扰的能力是难能可贵的,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如果审计人员受到干扰,就很难冷静地处理各种信息,从而导致审计判断偏误产生。如果一名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总是带着负面的情绪,例如忧郁或焦躁不安等,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他在判断过程中是不可能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而不出现判断偏误。事实上,合理的审计判断只有在审计人员处于心平气和或心情舒畅的状态下才能够作出。
(四)信息输出过程中的审计判断偏误。在审计判断过程当中,出现在审计信息输出过程中的判断偏误比较少,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种判断偏误是由于信息输出的形式而导致的,审计判断信息输出的形式体现为结果,一般并没有要求审计人员对所做出的审计判断理由做出详细的说明,这种形式恰恰容易导致审计判断偏误的产生;第二种是因为审计人员由于渴望的想法而产生的审计判断偏误,在审计判断过程中,审计人员所得出的结论总是与自己估计的方向去靠拢,即希望自己的判断结果与自己的估计基本一致,换言之,影响审计判断结果的原因之一是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的偏好,这种偏好往往会导致审计判断结果发生偏误。
(五)信息反馈过程中的审计判断偏误。有三个方面的偏误容易出现在审计判断的信息反馈过程当中:第一种判断偏误是由于事后认知导致的。事后认知是指判断者根据事后的实际结果来评价自己事前判断是否正确。这种结果将会影响审计人员以后的审计判断。例如:在审计判断过程中,如果一项审计判断所反馈给审计人员的信息是正确的,将会增强审计人员判断的信心,会使得审计人员过于自信,在以后的审计判断中,就会产生审计判断偏误;第二种判断偏误产生的原因是事实的强化作用,审计判断事项的实际结果反馈容易使审计人员在对同类事项做出判断时做出与以前事实一致的判断。例如:如果审计人员在过去的审计中发现某被审计单位去年的应收账款中存在重大错误,在今年审计时,审计人员就可能认为该被审计单位今年被认为合理的坏账准备存在重大错误,其原因在于该单位去年的坏账准备存在着重大的错误。这一审计判断偏误的产生就是由于以前曾经发生过重大错误的事实导致的;第三种判断偏误的产生原因是归因错误。人们往往倾向于将正确的判断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失败判断结果归因于客观环境,审计人员亦不例外,这种对判断结果不正确的归因导致的结果是使审计人员不能够学会正确的判断经验。
本文对审计判断偏误成因分析仅仅处于一个规范性的研究阶段,在我国,对于审计判断偏误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进一步以中国注册会计师为研究对象,形成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成果,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机遇,也是对减少审计职业判断偏误和改善我国审计判断质量应承担的一种责任,
[参考文献]
[1]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继勋.论审计判断模式[J].理论研究,2004,(9).
[3]管亚梅.审计判断偏误的形成与防范[J].财会月刊,2005,(6).
[4]刘国常.论审计判断及其应用[J].广东审计,1999,(12).
[5]赵保卿.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6).
[责任编辑:程文燕]
[关键词] 审计判断;审计判断偏误;认知行为
[作者简介]胡瑾瑜(1985—),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助教;黄萍兰(1966—),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会计师。(江西南昌 330013)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对审计判断领域的科学研究愈来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审计诉讼案件大量增加,各个事务所之间竞争日益激烈,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问题迫在眉睫。因此,审计理论界将目光投向了审计判断。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对于一些信息问题的不同处理,会直接影响审计判断,形成审计判断偏误。同时,对于同一审计项目,由于每个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对问题的认知程度、记忆程度等不同,进行审计判断的结果可能会有差异,因而存在因人而异的审计判断偏误。可见,对审计判断偏误的研究蕴含在审计判断研究之中。
一、审计判断的概念
在对审计判断偏误进行研究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何谓审计判断。迄今为止,对于审计判断的概念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理论界对审计判断的定义多为描述性的,均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审计判断的概念加以定义。
虽然对审计判断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张继勋的定义较为全面,他认为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断定或选择。根据以上的定义,我们可得知,审计判断活动是一种思维的认知活动。审计判断的起点是审计人员获得有关审计活动的相关信息,主体是审计人员,基础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基本方法是识别和比较,内容包括审计判断事项和审计人员的自身行为,结果是一种估计、断定或选择。
二、审计判断偏误的涵义
在以往的研究当中,有许多文献都涉及到了判断偏误一词,但没有给判断偏误或是审计判断偏误一个明确的解释。因此,我们在研究审计判断偏误之前,必须对审计判断偏误的概念加以定义。
审计判断偏误也称审计认识失误,是指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做出错误判断的一种心理倾向。对审计判断偏误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审计判断偏误是判断主体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会导致审计人员的错误认识;第二,审计判断偏误是判断主体对事物的不正确的认识,即认知上的失误;第三,审计判断偏误不是审计人员的故意行为,即审计判断偏误是审计人员无意识的行为,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因为利益原因,给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企业出具无保留的审计意见的行为不属于审计判断偏误的研究范畴;第四,审计判断偏误并不等于审计判断错误,只是一种容易导致审计错误的心理倾向。
在审计判断过程中,因为审计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审计人员的自身限制,审计判断偏误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为了确保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我们必须对此加以防治。
三、审计判断偏误的形成机制
(一)人的认知行为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将人视为信息传递和信息加工的系统,该系统把人的心理活动以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理论指出,人脑类似以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在人清醒的时候会通过感觉器官不断的接受外界的信息,随后进行一系列的复杂加工活动。
人脑的信息加工系统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是感受器,听觉、嗅觉、味觉、视觉和触觉共同组成了人类的感受器,其主要的作用是将来自外界的信息真实的保留下来,这个感受的过程就称作信息录入;其次是信息的加工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将感受器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筛选,这一过程即信息处理;接着是记忆系统,记忆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信息库,其中包含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从而产生的知识和经验;最后是效应器,效应器的主要作用是将加工后的信息输出并将信息反馈给作出判断的审计人员,这个过程即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所以,整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
在理想的状态下和获得准确无误的信息基础之上,审计人员在考虑一切因素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这样就不存在审计判断偏误的问题了。但在现实的生活中情况纷繁复杂,审计人员本身具有局限性,所以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就会导致偏差的出现。所以在以上的认知行为的各个阶段中,审计人员都有可能出现判断偏误。
(二)信息获取过程中的审计判断偏误。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从环境中获取信息以及从记忆库里提取信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两种渠道。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判断的过程同样也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所以,我们同样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分析审计人员在获取信息过程中出现的审计判断偏误。
1.从环境中获得信息时产生的审计判断偏误。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是指与完成审计任务有关的环境。环境因素导致的审计判断偏误主要有:资料之间的次序与内在逻辑性差导致的判断偏误。在进行审计判断的过程当中,审计人员必然要用到与审计任务相关的各种信息,然而根据各种不同的信息所得出的审计结论往往是不相同的,有些甚至会得出背道而驰的审计结论。一般而言,由于人类的有限注意力,在面对着大量与审计判断相关的信息时,审计人员不可能重视所有的信息,所以经常是有时重视先来的信息,有时又重视后来的信息。无论是上述的哪种情况都会使得审计人员因为对某些信息不恰当的重视而导致审计判断偏误。在某些情况下,事实上存在着重要遗漏的审计资料往往从形式上似乎是十分合乎逻辑而且很完整,审计人员往往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导致审计判断偏误的产生。例如:为了掩盖舞弊行为,许多出问题的上市公司都利用了看似合理的会计处理,如果此时审计人员对此没有加以重视,就会产生审计判断偏误。
不充分或质量低下的审计资料导致的判断偏误。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的基础是获取足够的与审计判断事项相关的资料或证据。是否会产生审计判断偏误取决于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和真实可靠。审计判断偏误往往容易在缺乏某一方面的资料或资料不具有可信度时出现。
2.记忆方面产生的审计判断偏误。易得性产生的判断偏误。易得性是指人们在判断事物发生概率的大小往往是依据其事件在头脑中是否容易被回忆或想象起来来断定。一般而言,事件如果在记忆中较为深刻,则容易被回忆起,此时,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较大,若一个事件在记忆中较为模糊不清,或是不容易被回忆起,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往往会认为其发生的概率小。在审计实务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因为审计人员过于关注某被审计单位存货规模的收缩,从而导致审计人员忽略存货项目存在其他问题的可能性,从而导致产生审计判断偏误。还有一种情况是某单位以前的内部控制系统曾经出现过重大的漏洞,发生过重大的舞弊行为,虽然再次发生舞弊行为的可能行非常小,但是后任的审计人员往往会比较关注该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以防止该被审计单位再次发生舞弊行为。一般来说,有两类审计判断事项容易被回忆起来:一是印象较为深刻,形象较为鲜明的审计判断事件,印象深刻,形象鲜明的事件往往较之于其他事件更容易被审计人员回忆起来;二是新近发生的审计判断事件,事件发生的时间越久,在记忆中就越模糊,就越不容易被回忆起,事件发生的时间越短,则记忆越清晰,越容易被回忆起。所以,发生越近的审计判断事件越容易被回忆起来。
相关性错觉产生的判断偏误。早在1967年,查普曼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如果在过去的生活中经历过两种现象同时出现的情况,往往会过高的估计它们同时出现的可能。例如:在审计实务中,如果审计人员在过去的审计过程中发现企业原材料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企业利润总额的下滑,就可能导致审计人员过于关注两者的关系,从而忽视了可能导致企业利润总额下滑的其他因素。
(三)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审计判断偏误。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主观和客观两大类因素是引起审计判断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
1.主观因素。这里所指的主观因素是在审计过程中,因为信息加工主体——审计人员的主观因素而导致的审计判断偏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人类固有的性格缺陷导致的审计判断偏误。这类偏误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过分的自信,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而导致的审计判断偏误。在以往许多有关于人类性格的研究中都表明,人们有一种倾向——过分自信自己具有准确估计事件发生概率的能力,即对自己的校准能力估计过高。这一趋势在任务越困难时表现得越明显。审计人员正是因为这种过分自信导致锚定调整不足,没有根据任务的难度增加而降低校准能力的自信水平。例如: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因为过分相信自己所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恰当性并且具有正确的解释的能力,以至于在没有充分收集到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做出审计判断。又如:审计人员在某项账户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情况下却认为此账户不存在重大的错报漏报;二是审计人员过分的优柔寡断,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前怕狼后怕虎,在该判断时不作出判断,从而使得审计结果出现偏差,出现审计判断偏误。
审计人员锚定调整不充分导致的审计判断偏误。我们在这里,首先必须得了解何谓“锚”。“锚”就是指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判断时作为信息基础的那个初步的信息起点。在审计判断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会导致“锚”的改变,如果审计人员不能够根据新的信息修正原先的看法,调整之前的“锚”,导致“锚定”调整不充分,就会使审计判断偏误的产生在所难免了。在审计实务中,如果审计人员在对销售与收款循环进行分析性测试时,以去年的实际偏差率作为今年的最初预期偏差率,但是经过去年的审计之后,改单位已对该循环做了规模的调整,如果审计人员没有根据今年的变化调整偏差率,产生审计判断偏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2.客观因素。在审计判断中,许多客观因素也可能导致审计判断偏误。这些因素主要有:时间压力导致的审计判断偏误。不管是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考虑,时间都是审计人员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任何审计判断任务都需要审计人员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出,所以,时间的松紧对审计判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具体来说,时间越宽松,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充分,发生的审计判断偏误的概率就越小;反之,时间越紧,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就不够充分,从而容易导致审计判断偏误的发生。
情绪压力导致的审计判断偏误。冷静而不受外界干扰的能力是难能可贵的,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如果审计人员受到干扰,就很难冷静地处理各种信息,从而导致审计判断偏误产生。如果一名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总是带着负面的情绪,例如忧郁或焦躁不安等,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他在判断过程中是不可能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而不出现判断偏误。事实上,合理的审计判断只有在审计人员处于心平气和或心情舒畅的状态下才能够作出。
(四)信息输出过程中的审计判断偏误。在审计判断过程当中,出现在审计信息输出过程中的判断偏误比较少,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种判断偏误是由于信息输出的形式而导致的,审计判断信息输出的形式体现为结果,一般并没有要求审计人员对所做出的审计判断理由做出详细的说明,这种形式恰恰容易导致审计判断偏误的产生;第二种是因为审计人员由于渴望的想法而产生的审计判断偏误,在审计判断过程中,审计人员所得出的结论总是与自己估计的方向去靠拢,即希望自己的判断结果与自己的估计基本一致,换言之,影响审计判断结果的原因之一是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的偏好,这种偏好往往会导致审计判断结果发生偏误。
(五)信息反馈过程中的审计判断偏误。有三个方面的偏误容易出现在审计判断的信息反馈过程当中:第一种判断偏误是由于事后认知导致的。事后认知是指判断者根据事后的实际结果来评价自己事前判断是否正确。这种结果将会影响审计人员以后的审计判断。例如:在审计判断过程中,如果一项审计判断所反馈给审计人员的信息是正确的,将会增强审计人员判断的信心,会使得审计人员过于自信,在以后的审计判断中,就会产生审计判断偏误;第二种判断偏误产生的原因是事实的强化作用,审计判断事项的实际结果反馈容易使审计人员在对同类事项做出判断时做出与以前事实一致的判断。例如:如果审计人员在过去的审计中发现某被审计单位去年的应收账款中存在重大错误,在今年审计时,审计人员就可能认为该被审计单位今年被认为合理的坏账准备存在重大错误,其原因在于该单位去年的坏账准备存在着重大的错误。这一审计判断偏误的产生就是由于以前曾经发生过重大错误的事实导致的;第三种判断偏误的产生原因是归因错误。人们往往倾向于将正确的判断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失败判断结果归因于客观环境,审计人员亦不例外,这种对判断结果不正确的归因导致的结果是使审计人员不能够学会正确的判断经验。
本文对审计判断偏误成因分析仅仅处于一个规范性的研究阶段,在我国,对于审计判断偏误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进一步以中国注册会计师为研究对象,形成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成果,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机遇,也是对减少审计职业判断偏误和改善我国审计判断质量应承担的一种责任,
[参考文献]
[1]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继勋.论审计判断模式[J].理论研究,2004,(9).
[3]管亚梅.审计判断偏误的形成与防范[J].财会月刊,2005,(6).
[4]刘国常.论审计判断及其应用[J].广东审计,1999,(12).
[5]赵保卿.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6).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