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朗读教学初探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mvsg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学生不读书、不屑于读书的不良现象,教师必须从根本着手,在简单的教学模式上加以创新。丰富的朗读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核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爱好语文课程的兴趣。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初探 朗读教学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争伦,神人以和。”(《尚书·尧典》)诗,当歌咏之。吟诵涵咏,是读诗的不二法门。而现如今的语文教学中,不读书、不屑于读书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强烈呼吁,要把朗朗的读书声还给课堂。所以我想在此谈一谈关于读书的认识。
  
  一、关于领读
  
  所谓领读,就是学生跟着教师读,或是教师领着学生一句跟一句读,或是教师大声地、学生小声地和着读。
  比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领读过程中我们要读出爱意:“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读出赞美:“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读出陶醉:“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还要读出感动:“夏虫他/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慷桥……”这才是我们通过诵读要传达给学生的。在领读中,我们顺着徐志摩情感的经纬,定会编织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情感锦缎!
  
  二、关于范读
  
  学生首先要听教师范读。从教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些什么?梁实秋曾经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读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读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确是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而学生在听教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这方面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如《再别康桥》首尾照应的结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形式,二、四押韵的韵律,一节四行每节二三顿的节奏,无不给人审美愉悦。它是徐志摩对康桥的浅吟低唱,是徐志摩对康桥无限眷恋的表征,字里行间荡漾着徐志摩的情感涟漪。通过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把握,缓步于徐志摩的情感世界,教师以背诵方式范读全诗,同样是营造氛围,把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初尝感动的最好办法。
  当然,在范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被“范读”撩拨起来的情绪,有可能立即就被“问题”给掩盖了,学生立即陷入了你说我说他说的纷纷扰扰之中。我禁不住感叹:本来学生在听“范读”的过程中,已经积淀起来的一种对于朗读的期待和产生出的一种期盼体验朗读的情绪,就全被零零碎碎的问题给淹没了。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三、关于齐读
  
  能够准确地断句、停顿、读准字音,读得流畅清晰,是齐读的基本要求。能够读得抑扬顿挫,语气、语调把握得当,读得有变化、有情味,是较高要求。教学中,教师要能通过具体的文本材料和朗读示范,使学生有比较明确的“标准”,这个标准既是学习的尺度,也是评价的尺度。
  学生齐读时,教师可以发现有的学生低于基本要求,有学生达到较高要求,有的则处于基本要求与较高要求之间。发现了学生个体的水平状况,教师应随即指出其不足是什么,改进的方法是什么;优点是什么,应该怎样加以强化。例如,有的学生朗读时不会对句子合理切分而停顿不当,不会将视线由左向右预先扫描,或由于紧张而容易“回读”。教师要细心、热情地帮助学生分析心理、视觉、声音等方面的不足,并告诉方法使之明白与标准的差距,指导努力的方向。然后教师要通过示范,让学生当堂反复练习同一语言材料、训练同一方法,还可以适时、恰当地加以鼓励。
  
  四、关于默读
  
  默读,是被教师们最漠视的一种阅读方式。尤其在公开课中,教师们害怕默读的无声造成的“冷场”,害怕“冷场”造成观赏价值的丢失……但我认为,全班学生沉浸在作品中悄悄默读的场面,同样是利于学生体验的,有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别样感受。这是一种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读书样式。
  
  五、关于背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具体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颠倒顺序,不串位。教师应通过板演、抽查、口头背诵的形式,对照标准发现问题,并明确出错的原因(同音字出错、形似字出错、词句意义混淆出错、理解内容与层次不准出错,等等),指导改进的方法,鼓励反复诵读。
  青少年阶段,记忆力得天独厚,正是奠定满腹经纶的黄金时期。课本中很多文章都可以当堂背诵,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它的音韵和文气,进入它的语境当中。其实,背诵也有“门道”。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向学生指点迷津,传授“门道”。研究表明,要使背诵有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对背诵的材料有初步的了解;二是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三是出声朗读。
  同时,我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常用以下四种方式:1.分段组块记忆方式,即按意义分段以及归纳段意。这可以让学生自由完成,这是一个对文章理解的过程。分完段落后,再逐段记之。这种方式适用于意义段较小的文章。2.层次提纲记忆方式。每个意义段都有若干层次,就人的短时记忆而言,诵读时层次提纲内容容易记住。在此基础上,扩大信息量,直到背诵。较长的段落往往使用这一方式。3.关键词记忆方式。这是一种通过关键词句组块来掌握文章大意、纲要,又反过来根据它们去掌握词句的识记方式。如《陈情表》第二段,理出“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冼马”“责臣逋慢”“催臣上道”六句,就构成六个关键词句组块,通过这些组块,再沟通内容间的组织联系,从而达到识记全段的目的。这种识记方式在诵读训练中运用较多。4.节缩短语的记忆方式。这是一种将句子节缩为短语组成组块识记单位的方式。如,《阿房宫赋》第三段那一组六个“多”的排比句,就可以节缩为“柱多于农夫”“椽多于工女”“钉头多于粟粒…瓦缝多于帛缕”“栏槛多于城郭”“管弦多于言语”六个节缩句式,这样识记起来背诵,效率是很高的。句式匀整的文章常用这种识记方式。
  当然,以上几种方式往往是交叉、综合运用的,过程也需要不断摸索充实,教师可以通过“尝试回忆”逐步充实细节,最终识记全篇。但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读读、记记记,也是枯燥乏味的。要使背诵成为一种乐趣,就得找到一种有效的形式。中学生一般都争强好胜、不甘落后、进取心强,教师可为他们创造一个兴趣盎然的竞赛环境,这是激发他们积极学习的有效手段。
  我常常交替使用下面的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定时背诵,限遍背诵,小组抢背,背诵接力,男女对手,点将打擂,个人抽签,默写比赛,代表竞争,小组评优。赛过之后,我还会给学生发些小奖品,以资鼓励。这样一些宽松、和谐、趣味的竞赛活动,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精神集中而又兴趣盎然的状态,不仅强化了学生瞬时记忆与短时记忆的能力,还可以完成向长时记忆的过渡。
  总之,朗读教学涉及许多方面,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粗浅体会,作为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实验和探索,并使之完善。我愿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同行共同努力,在实践中逐步充实、提高。
其他文献
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现有光学薄膜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标准,介绍了2011年6月开始实施的GB/T26331-2010《光学薄膜元件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国家标准的制定背景、制定原则、制定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主动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体悟文章表达的真切情感,获得独特的感悟,享受审美的过程。有时候学生的感悟可能是比较浅显的,此时,教师可以引导,但
本文搭建了单相金属熔焊电弧发生电路。瞬态电弧持续时间短,电参数难以采集。根据电弧的光学特性,设计了基于光敏二极管的示波器外部触发电路,经过试验,满足要求。金属丝熔焊
设计了数字X光影像仪的光机结构。针对数字X光影像仪的特点和指标要求,确定了光机结构总体布局。介绍了数字X光影像仪的关键部分片盒、输片机构、激光扫描系统、荧光读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