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为探讨中医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积极作用,积累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方法:将 46 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 23例,西医对照组 23 例,根据疾病的临床分型,进行辨证护理,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中医治疗组在治愈率及患者满意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例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治疗 探讨
中图分类号:R723.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78-01
前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etional Dyapepsia,FD)又称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eer DyspePsia.UND),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患病率高达20%一40%,以发作性或持续性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并伴有早饱、暖气、烧心、厌食、恶心、呕吐、反胃等症状群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实验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因其发病率高、持久不愈和高复发率,严重影响了人们身心健康,且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近年来,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并抑郁症的治疗在临床上发挥了一定优势。为此,笔者结合临床实践,探讨如下。
l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14~58岁,平均39.7土2.6岁,均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然后对2组进行了比较与分析(P < 0.05)。
1.2 诊断标准
①伴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 ②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 ③排除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疾病,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无腹部手术史等。
1.3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外邪内侵等,使脾失健运、肝郁气滞、胃失和降,导致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逆乱而发病。当代名医董建华教授认为: FD 的发病基本病理是脾胃纳运失常,气血瘀阻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郁结、外邪内积、脾胃虚弱有关。病因病机不离肝、脾、胃三脏。脾虚是发病的基础,肝郁是致病的条件,胃气不降是引发症状的原因,因此,脾胃气机失常是发病的中心环节。病位在胃,而又涉及肝脾两脏,以肝郁气滞、脾胃虚弱致运化失职,胃失通降为其基本病机。
1.4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23例,采用中药治疗:对肝胃不和症,柴胡10g、白芍15g、香附10g、陈皮10g、积壳10g、木香10g、乌药10g、槟榔10g、沉香3g(后下)、甘草3g; 对湿浊(热)痞阻症,半夏10g、干姜10、黄芩10g、黄连3g、党参15g、陈皮6g、厚朴10g、权壳10g甘草39;对饮食积滞证症,半夏10g、陈皮10g、积实10g、木香6g、槟榔10g、神曲15g、焦山植159、茯苓10g、炒谷芽30g、炒麦芽30g、鸡内金1呢、甘草39; 对脾胃虚弱症,党参15g、白术10g、黄芩10g、甘草5g陈皮6g半夏10g木香6g砂仁3g(后下)、炒谷芽2鲍、炒麦芽20g、鸡内金10g;对胃阴不足症,沙参10g、麦冬15g、玉竹15g、石斜15g、乌梅6g、生地15g、佛手10g、绿梅花6g、炒谷芽20g。
对照组患者23例,采用西药治疗:服用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或西沙必利5-10mg,或健胃消食类西药,每日3次,均在餐前15~30前口服,并根据症状不同,同时采用抗抑郁药、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
2讨论
上表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组在治愈出院时间上约比对照组早5-12天出院,不仅起到了早日康复的疗效,而且还为患者节约了医疗费用。在治愈率方面,领先了4.2个百分点,且在随后的电话回访统计中发现,采用我国传统中医治疗的复发率远远低于对照组。在对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上,接近90%,而对照组的满意率在60-70%之间,低于80%。
3结论
在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复发率稍高的情况下,多采用中医治疗,运用传统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充分显示了其潜在的治疗优势及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淑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机理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1,(l):11
[2]林则杰.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90例[J].新中医.1996,28(l):51-52
[3]姚保泰等.舒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6);392
作者简介:
巫文年、男、工作单位: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中医院,研究方向:中医诊疗。
关键词:例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治疗 探讨
中图分类号:R723.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78-01
前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etional Dyapepsia,FD)又称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eer DyspePsia.UND),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患病率高达20%一40%,以发作性或持续性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并伴有早饱、暖气、烧心、厌食、恶心、呕吐、反胃等症状群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实验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因其发病率高、持久不愈和高复发率,严重影响了人们身心健康,且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近年来,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并抑郁症的治疗在临床上发挥了一定优势。为此,笔者结合临床实践,探讨如下。
l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14~58岁,平均39.7土2.6岁,均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然后对2组进行了比较与分析(P < 0.05)。
1.2 诊断标准
①伴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 ②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 ③排除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疾病,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无腹部手术史等。
1.3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外邪内侵等,使脾失健运、肝郁气滞、胃失和降,导致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逆乱而发病。当代名医董建华教授认为: FD 的发病基本病理是脾胃纳运失常,气血瘀阻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郁结、外邪内积、脾胃虚弱有关。病因病机不离肝、脾、胃三脏。脾虚是发病的基础,肝郁是致病的条件,胃气不降是引发症状的原因,因此,脾胃气机失常是发病的中心环节。病位在胃,而又涉及肝脾两脏,以肝郁气滞、脾胃虚弱致运化失职,胃失通降为其基本病机。
1.4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23例,采用中药治疗:对肝胃不和症,柴胡10g、白芍15g、香附10g、陈皮10g、积壳10g、木香10g、乌药10g、槟榔10g、沉香3g(后下)、甘草3g; 对湿浊(热)痞阻症,半夏10g、干姜10、黄芩10g、黄连3g、党参15g、陈皮6g、厚朴10g、权壳10g甘草39;对饮食积滞证症,半夏10g、陈皮10g、积实10g、木香6g、槟榔10g、神曲15g、焦山植159、茯苓10g、炒谷芽30g、炒麦芽30g、鸡内金1呢、甘草39; 对脾胃虚弱症,党参15g、白术10g、黄芩10g、甘草5g陈皮6g半夏10g木香6g砂仁3g(后下)、炒谷芽2鲍、炒麦芽20g、鸡内金10g;对胃阴不足症,沙参10g、麦冬15g、玉竹15g、石斜15g、乌梅6g、生地15g、佛手10g、绿梅花6g、炒谷芽20g。
对照组患者23例,采用西药治疗:服用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或西沙必利5-10mg,或健胃消食类西药,每日3次,均在餐前15~30前口服,并根据症状不同,同时采用抗抑郁药、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
2讨论
上表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组在治愈出院时间上约比对照组早5-12天出院,不仅起到了早日康复的疗效,而且还为患者节约了医疗费用。在治愈率方面,领先了4.2个百分点,且在随后的电话回访统计中发现,采用我国传统中医治疗的复发率远远低于对照组。在对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上,接近90%,而对照组的满意率在60-70%之间,低于80%。
3结论
在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复发率稍高的情况下,多采用中医治疗,运用传统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充分显示了其潜在的治疗优势及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淑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机理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1,(l):11
[2]林则杰.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90例[J].新中医.1996,28(l):51-52
[3]姚保泰等.舒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6);392
作者简介:
巫文年、男、工作单位: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中医院,研究方向:中医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