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证明,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是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要在此基础上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并继续突出工程化措施,进一步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统筹;一体化;惠民工程;城乡文化
中图分类号:D412.65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这是党中央顺应科学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对文化建设做出的重大决策,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增强文化发展均衡性的重大举措。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薄弱点在农村,着力点也在农村,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深入实施十大文化惠民工程。
1 投资建设与运行管理相结合,深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
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组建集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运动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立健全村组文化活动室,实现公共文化网络设施在农村的全面覆盖。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投资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政府资金、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建立财政投入公益性文化稳定增长机制,保证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收入增长的幅度,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引导城市文化产业资本投向农村,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启动民间资本投入农村文化基础实施建设,放宽政策,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投入农村文化产业;制定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投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
2 全面覆盖与优化服务相结合,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以实现全面覆盖、增强覆盖效果为重点,采用地面无线、直播卫星、有线网络等方式有效覆盖广大农村地区。要将“村村通”纳入广播影视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加快对无线台站设备的更新改造,提高节目传输覆盖质量和收看、收听效果,保证户户通、长期通。要改进管理,完善“村村通”公共设施设备运行维护机制,成立县、乡、村维护中心,加强维护,巩固成果,防止“返盲”现象发生。按照建立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理顺县、乡广播电视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广播电视管理体系。
3 互联互通与丰富内容相结合,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在农村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面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要把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作为重点,集中连片建设服务网点,使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覆盖100%的县、乡镇,并实现“村村通”。要加快数字资源库内容建设,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尽快建设能够满足农村需要的图书、讲座、戏曲、电影、专题资源库,并将科普知识、农业技术等群众急需的实用技术资源整合进来,丰富资源内容,满足群众需要。要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采用高新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对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和服务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工程网站在线服务质量。县级分中心要提高数字资源的存储能力、传输能力和服务能力,乡镇基层中心和村基层服务点要提升信息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种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要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结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共享机制。
4 延伸网点与发挥作用相结合,深入实施“农家书屋”工程
要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与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相结合,深入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要加大布点密度,加快覆盖全部行政村并延伸到自然村寨院落,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要在出好书、配好书,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上动脑筋,图书出版单位要对“三农”图书内容进行选题调研,尽快推出“农村书库”系列出版物,出版一批农民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书,保证需求对路;要在管好书、用好书,让“书屋”真正发挥作用上下功夫,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读书、用书;要在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书屋”保持长久活力上做文章,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主管理、村民共享的原则,建成后的“农家书屋”产权一律属于全体村民所有。鼓励支持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创办个人书屋和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平台。
5 择优选聘与培训提高相结合,深入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
农村文化发展繁荣,人才是关键。要尽快在农村培养文化人才队伍:一是加快建设熟悉业务、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业务骨干队伍,充实乡镇、街道、社区文化站的编制,配备专业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实行持证上岗,保障福利待遇;二是采取文化部门委派、与辖区内文化单位挂钩,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委会聘请等方式组建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并鼓励有影响的艺术家、教师和具备文艺专长的居民担任文化辅导员,指导农村基层开展文化活动;三是建设群众业余文体团队、文化中心户、各类文化协会,培育和发展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以及村寨的文体团队,加强管理和指导,提高文体团队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四是保护民间艺人队伍,保护和培养民间艺术人才,对民间艺人实行补助,让他们带徒授艺,使民间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6 “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深入实施文化“三下乡”工程
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要在“送、建、派、教、用”上下工夫。“送”就是每年组织送戏、书、设备及送医疗卫生、法律知识等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对重要项目和产品采取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建”就是每年有计划建设一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科普、医疗卫生、普法等示范乡村、示范园区以及文化中心户、科技示范户;“派”就是每年组织一批专业文化、科技、医疗卫生、法律工作者到农村;“教”就是组织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等方面人员,深入农村,培训农民,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用”就是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成果的延伸和转化,促进农民群众自觉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活动,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7 创新内容与贴近生活相结合,深入实施农村文化产品开发工程
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生活,积极创作农村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加强选题规划和内容建设,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宣传文化领域的有关专项资金要向农村题材重点选题倾斜,加大资助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购买适合农村需要的优秀剧本版权,免费供给各级各类文化单位使用、改编并为农民群众演出。文艺出版评奖要安排一定数额,用于奖励反映农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报刊、电台、电视台对优秀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刊发、播出、宣传评介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8 开发利用与传承发展相结合,深入实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开展“特色文化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以及“民间艺术家”、“民间工艺师”等评选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街镇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刺绣、剪纸、版画、彩扎、漆艺、陶瓷、泥塑、面塑、酿造、编织、竹帘、雕刻、蜡染等民间工艺项目和戏曲、曲艺、民歌、杂技、花灯、吹打、龙舟、舞狮、舞龙、跳摆手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以及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和公共推介力度,培育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艺、名品。
9 建立机制与丰富载体相结合,深入实施农民工文化关怀工程
尽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服务机制。政府要在农民工相对集中、人数较多的工业园区、企业、工地、社区等,建立文化娱乐设施,开展送电影、送图书、送科技、送文艺节目等向农民工送文化活动,不断改善和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各级工会组织和文化业务部门,要组织农民工开展卡拉OK比赛、农民工地方民歌比赛和各类体育竞赛,对一些爱文艺、有天赋、能说会唱的文化人,进行艺术培养和提高,组织农民工自创、自编、自演一些反映他们自己生活的文艺节目,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参与意识和文艺活动品味;企业要把农民工当成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一视同仁,给予更多关心关爱,让他们共享企业文化设施,共同参加企业文化活动。企业要设立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娱乐室等文化场所,定时向农民工开放,并在劳动之余给农民工播放一些健康时尚的电影、电视剧等,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范围,融入社区文化生活,农民工所居住的街道社区要关心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引导、支持和鼓励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10 财政投入与城乡联动相结合,深入实施重点地区文化扶贫工程
要将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作为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把更多的文化资源向这些地区配置,把更多的文化项目向这些地区安排,把更多的文化服务向这些地区延伸。对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村民、牧民,政府要提供无偿文化服务,把文化资源全方位地配送到贫困乡村;要发挥城市文化对贫困地区的辐射作用,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推进城市文化单位与贫困地区行政村结对共建和文化帮扶;要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文化投入,改善交通设施,改扩建革命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革命烈士陵园,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促进红色旅游与民俗游、生态游、乡村游融合发展,并加快红色资源向红色文化精神产品的转化;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抢救和传承、创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1.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1.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1.
[4]钟志奇.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快重庆农村文化建设[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7(12).
作者简介:吴仕良(1959-),男,陕西旬阳人,中共安康市委党校、安康市行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与法律。
关键词:统筹;一体化;惠民工程;城乡文化
中图分类号:D412.65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这是党中央顺应科学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对文化建设做出的重大决策,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增强文化发展均衡性的重大举措。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薄弱点在农村,着力点也在农村,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深入实施十大文化惠民工程。
1 投资建设与运行管理相结合,深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
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组建集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运动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立健全村组文化活动室,实现公共文化网络设施在农村的全面覆盖。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投资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政府资金、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建立财政投入公益性文化稳定增长机制,保证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收入增长的幅度,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引导城市文化产业资本投向农村,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启动民间资本投入农村文化基础实施建设,放宽政策,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投入农村文化产业;制定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投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
2 全面覆盖与优化服务相结合,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以实现全面覆盖、增强覆盖效果为重点,采用地面无线、直播卫星、有线网络等方式有效覆盖广大农村地区。要将“村村通”纳入广播影视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加快对无线台站设备的更新改造,提高节目传输覆盖质量和收看、收听效果,保证户户通、长期通。要改进管理,完善“村村通”公共设施设备运行维护机制,成立县、乡、村维护中心,加强维护,巩固成果,防止“返盲”现象发生。按照建立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理顺县、乡广播电视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广播电视管理体系。
3 互联互通与丰富内容相结合,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在农村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面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要把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作为重点,集中连片建设服务网点,使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覆盖100%的县、乡镇,并实现“村村通”。要加快数字资源库内容建设,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尽快建设能够满足农村需要的图书、讲座、戏曲、电影、专题资源库,并将科普知识、农业技术等群众急需的实用技术资源整合进来,丰富资源内容,满足群众需要。要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采用高新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对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和服务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工程网站在线服务质量。县级分中心要提高数字资源的存储能力、传输能力和服务能力,乡镇基层中心和村基层服务点要提升信息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种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要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结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共享机制。
4 延伸网点与发挥作用相结合,深入实施“农家书屋”工程
要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与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相结合,深入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要加大布点密度,加快覆盖全部行政村并延伸到自然村寨院落,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要在出好书、配好书,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上动脑筋,图书出版单位要对“三农”图书内容进行选题调研,尽快推出“农村书库”系列出版物,出版一批农民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书,保证需求对路;要在管好书、用好书,让“书屋”真正发挥作用上下功夫,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读书、用书;要在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书屋”保持长久活力上做文章,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主管理、村民共享的原则,建成后的“农家书屋”产权一律属于全体村民所有。鼓励支持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创办个人书屋和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平台。
5 择优选聘与培训提高相结合,深入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
农村文化发展繁荣,人才是关键。要尽快在农村培养文化人才队伍:一是加快建设熟悉业务、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业务骨干队伍,充实乡镇、街道、社区文化站的编制,配备专业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实行持证上岗,保障福利待遇;二是采取文化部门委派、与辖区内文化单位挂钩,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委会聘请等方式组建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并鼓励有影响的艺术家、教师和具备文艺专长的居民担任文化辅导员,指导农村基层开展文化活动;三是建设群众业余文体团队、文化中心户、各类文化协会,培育和发展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以及村寨的文体团队,加强管理和指导,提高文体团队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四是保护民间艺人队伍,保护和培养民间艺术人才,对民间艺人实行补助,让他们带徒授艺,使民间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6 “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深入实施文化“三下乡”工程
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要在“送、建、派、教、用”上下工夫。“送”就是每年组织送戏、书、设备及送医疗卫生、法律知识等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对重要项目和产品采取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建”就是每年有计划建设一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科普、医疗卫生、普法等示范乡村、示范园区以及文化中心户、科技示范户;“派”就是每年组织一批专业文化、科技、医疗卫生、法律工作者到农村;“教”就是组织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等方面人员,深入农村,培训农民,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用”就是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成果的延伸和转化,促进农民群众自觉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活动,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7 创新内容与贴近生活相结合,深入实施农村文化产品开发工程
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生活,积极创作农村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加强选题规划和内容建设,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宣传文化领域的有关专项资金要向农村题材重点选题倾斜,加大资助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购买适合农村需要的优秀剧本版权,免费供给各级各类文化单位使用、改编并为农民群众演出。文艺出版评奖要安排一定数额,用于奖励反映农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报刊、电台、电视台对优秀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刊发、播出、宣传评介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8 开发利用与传承发展相结合,深入实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开展“特色文化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以及“民间艺术家”、“民间工艺师”等评选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街镇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刺绣、剪纸、版画、彩扎、漆艺、陶瓷、泥塑、面塑、酿造、编织、竹帘、雕刻、蜡染等民间工艺项目和戏曲、曲艺、民歌、杂技、花灯、吹打、龙舟、舞狮、舞龙、跳摆手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以及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和公共推介力度,培育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艺、名品。
9 建立机制与丰富载体相结合,深入实施农民工文化关怀工程
尽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服务机制。政府要在农民工相对集中、人数较多的工业园区、企业、工地、社区等,建立文化娱乐设施,开展送电影、送图书、送科技、送文艺节目等向农民工送文化活动,不断改善和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各级工会组织和文化业务部门,要组织农民工开展卡拉OK比赛、农民工地方民歌比赛和各类体育竞赛,对一些爱文艺、有天赋、能说会唱的文化人,进行艺术培养和提高,组织农民工自创、自编、自演一些反映他们自己生活的文艺节目,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参与意识和文艺活动品味;企业要把农民工当成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一视同仁,给予更多关心关爱,让他们共享企业文化设施,共同参加企业文化活动。企业要设立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娱乐室等文化场所,定时向农民工开放,并在劳动之余给农民工播放一些健康时尚的电影、电视剧等,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范围,融入社区文化生活,农民工所居住的街道社区要关心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引导、支持和鼓励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10 财政投入与城乡联动相结合,深入实施重点地区文化扶贫工程
要将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作为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把更多的文化资源向这些地区配置,把更多的文化项目向这些地区安排,把更多的文化服务向这些地区延伸。对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村民、牧民,政府要提供无偿文化服务,把文化资源全方位地配送到贫困乡村;要发挥城市文化对贫困地区的辐射作用,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推进城市文化单位与贫困地区行政村结对共建和文化帮扶;要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文化投入,改善交通设施,改扩建革命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革命烈士陵园,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促进红色旅游与民俗游、生态游、乡村游融合发展,并加快红色资源向红色文化精神产品的转化;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抢救和传承、创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1.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1.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1.
[4]钟志奇.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快重庆农村文化建设[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7(12).
作者简介:吴仕良(1959-),男,陕西旬阳人,中共安康市委党校、安康市行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与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