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心理疏导和调节的作用。方法:对80例使用呼吸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设对照组40例进行一般护理,对患者脱机情况分析比较。结果:心理护理组效果好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增强患者自信心。对病人脱机前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和护理,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和配合,使之感到安全、舒适,减少紧张情绪,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 呼吸机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20.292
机械通气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度过急性呼吸衰竭这一难关,在适当时机撤离机械通气,靠患者自然呼吸来维持适当水平的呼吸功能,而非取而代之[1]。运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等疾病的重要手段,而病人在恢复的过程中都必须经过脱机这一阶段,做好脱机前后的护理,是使病人顺利脱机、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很多接受机械通气的病人好转后可以轻松脱机,但是有一些病人在病情好转后仍不能脱机,其中心理因素使发生呼吸机依赖的主要因素之一。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在其治疗期间,死亡的威胁,治疗创伤的痛苦,后遗症的问题等原因,给患者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阴影。尤其当患者具备撤离人工呼吸机条件时,存在的心理障碍,及产生呼吸机依赖,给撤机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297例,抽取意识清醒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80例,常规护理组40例。心理护理组:男64例,女16例,年龄27~76岁,平均49.9岁,平均住院天数31.5天,平均使用呼吸机天数11天,其中COPD病人25例,脑出血9例,脑外伤5例,重症肺炎11例,脑膜炎7例,哮喘3例,肿瘤患者11例,重症肌无力4例,胸外伤4例,其它1例。常规护理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61.4岁,平均住院天数35.4天,平均使用呼吸机天数14天,其中COPD病人11例,脑出血6例,脑梗死7例,重症肺炎4例,肿瘤终末期患者8例,胰腺炎3例,其他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使用呼吸机时间、住院时间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患者的生理基础均符合撤机标准,机械通气后吸痰、雾化、气道内滴药、保持气道通畅等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组同时予心理护理;一般护理组只通知患者脱机时间,不作心理辅导。
结 果
脱机情况的比较,心理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脱机承受程度的比较中,心理护理组承受率为83.75%,常规护理组承受率为57.50%,两组比较P<0.05,常规护理组脱机一次成功率为52.50%,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护理组脱机时间<2天的比率为86.25%,常规护理组脱机时间小于2天的比率为47.50%,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1。
讨 论
在医院特殊的环境中长期使用呼吸机患者可使其情绪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如果在呼吸机撤离前,不对患者长期处于恐惧和痛苦的心理进行疏导和治疗,则会加重患者沉重的心理负担,进而影响心理健康。说明患者在进行心理辅导治疗后比较常规护理组心理问题减轻,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常规护理组。从脱机的情况比较看来,无论是脱机的承受程度,还是脱机的1次成功率和脱机时间,心理护理组均要好于常规护理组。
由于处在陌生的环境,使用陌生的设备,大多数病人均会产生恐惧心理,可能会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疑虑停用呼吸机后有无危险。对此医护人员应向他们讲解脱机的必要性,机械通气不是长久之计,自主呼吸才是使用呼吸机的真正目的。鼓励病人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战胜疾病。护士可通过读书、读报纸、聊天、听收音机等形式让病人分散注意力。采取放松法,让病人自己观察监护情况(心率、呼吸方式等),并给病人进行各参数的解释,说明病情已好转,已具备自主呼吸的能力,帮助病人增强撤机的信心。对已能脱离呼吸机的病人,针对其害怕呼吸锻炼,让病人相信自己的呼吸功能已经复。对还不能离开呼吸机的病人,医护人员应理解病人,给予鼓励性语言,并让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帮助病人恢复战胜疾病的信心。
由于在ICU不允许陪护,病人与家人分开,极易产生孤独感和抑郁感。此时护士应细心观察病人,要设法与病人建立起非语言性的沟通方式,比如按床头铃、笔谈、手势或会话卡(标出常用的语言供患者选择),善于用眼睛交流,有预见性的解决病人的需求,让病人感到无微不至的关心。通过这种无声的交流可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消除病人孤独感和抑郁感。
长期使用呼吸机患者的交谈与活动受限,病人常常表现出焦虑、烦躁,甚至强行拔管,使疾病加重和反复。对此,医护人员应理解病人的感受,要耐心讲述病情逐渐好转的情况。让家属也配合医护人员疏导病人的躁动,使之心态平静下来,并了解到平和的心境利于疾病的恢复。
知觉障碍主要为错觉、幻觉、时间感觉障碍,知觉综合障碍等是常见的心理现象。使用呼吸机的病人被局限在床上,环境成天都没有什么变化,极易造成知觉障碍。为预防此现象发生,应减少不良的刺激,尽量减轻各种仪器的声音,医护人员不在病室内大声谈话,尽可能安排让病人能听音乐、广播节目,使病人的感官受到良好的刺激。
长期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对呼吸机产生依赖,对撤机有恐惧和绝望感。对此,医护人员可通过给患者看简明易懂的图片使患者了解机械通气的原理,并及时让患者了解目前使用呼吸机的模式,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已进入康复期,长期使用呼吸机会带来呼吸道反复感染等并发症;协助患者开展被动或主动康复锻炼,让患者共同参与制定脱机计划、步骤及如何配合的注意点。在进行脱机试验时,护士守护在患者身边,提供动力,信心和安全保障,使脱机顺利进行。
不同文化模式的患者,对撤机过程的心理反应不同,心理护理也要因人而异,对文化素质高,心理素质较好的病人重点调动其内在潜质,详细解释病情和治疗,让其正確认知脱机治疗的益处,增强对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文化程度低,心理素质差的病人,尽量减少因脱机产生的不良应激原,控制周围的干扰因素,同时调动亲属的安慰作用,使病人增强脱机后的勇气,树立脱机的信心。针对不同年龄组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相对中青年患者而言,老年人及女性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护理人员要了解其生活经历,家庭状况,密切观察其身心变化,及时给予疏导,对固执、违拗、逆反心理者应反复解释、诱导,尊重个人生活习惯,适时给予鼓励,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机械通气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严格掌握呼吸机撤机时机,做好撤机前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现状。据报道依赖呼吸机患者不仅影响肺功能恢复,而且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并向患者说明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性越高,且肺泡纤维化程度加深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心理护理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脱机治疗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动态,分析病人的心理特点,只有让病人消除或减轻恐惧、烦躁、抑郁等不利于脱机和康复的不良心理,增强患者脱机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才能使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又宁,李峻亨,等.机械通气与临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79-84.
关键词 呼吸机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20.292
机械通气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度过急性呼吸衰竭这一难关,在适当时机撤离机械通气,靠患者自然呼吸来维持适当水平的呼吸功能,而非取而代之[1]。运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等疾病的重要手段,而病人在恢复的过程中都必须经过脱机这一阶段,做好脱机前后的护理,是使病人顺利脱机、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很多接受机械通气的病人好转后可以轻松脱机,但是有一些病人在病情好转后仍不能脱机,其中心理因素使发生呼吸机依赖的主要因素之一。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在其治疗期间,死亡的威胁,治疗创伤的痛苦,后遗症的问题等原因,给患者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阴影。尤其当患者具备撤离人工呼吸机条件时,存在的心理障碍,及产生呼吸机依赖,给撤机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297例,抽取意识清醒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80例,常规护理组40例。心理护理组:男64例,女16例,年龄27~76岁,平均49.9岁,平均住院天数31.5天,平均使用呼吸机天数11天,其中COPD病人25例,脑出血9例,脑外伤5例,重症肺炎11例,脑膜炎7例,哮喘3例,肿瘤患者11例,重症肌无力4例,胸外伤4例,其它1例。常规护理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61.4岁,平均住院天数35.4天,平均使用呼吸机天数14天,其中COPD病人11例,脑出血6例,脑梗死7例,重症肺炎4例,肿瘤终末期患者8例,胰腺炎3例,其他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使用呼吸机时间、住院时间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患者的生理基础均符合撤机标准,机械通气后吸痰、雾化、气道内滴药、保持气道通畅等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组同时予心理护理;一般护理组只通知患者脱机时间,不作心理辅导。
结 果
脱机情况的比较,心理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脱机承受程度的比较中,心理护理组承受率为83.75%,常规护理组承受率为57.50%,两组比较P<0.05,常规护理组脱机一次成功率为52.50%,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护理组脱机时间<2天的比率为86.25%,常规护理组脱机时间小于2天的比率为47.50%,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1。
讨 论
在医院特殊的环境中长期使用呼吸机患者可使其情绪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如果在呼吸机撤离前,不对患者长期处于恐惧和痛苦的心理进行疏导和治疗,则会加重患者沉重的心理负担,进而影响心理健康。说明患者在进行心理辅导治疗后比较常规护理组心理问题减轻,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常规护理组。从脱机的情况比较看来,无论是脱机的承受程度,还是脱机的1次成功率和脱机时间,心理护理组均要好于常规护理组。
由于处在陌生的环境,使用陌生的设备,大多数病人均会产生恐惧心理,可能会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疑虑停用呼吸机后有无危险。对此医护人员应向他们讲解脱机的必要性,机械通气不是长久之计,自主呼吸才是使用呼吸机的真正目的。鼓励病人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战胜疾病。护士可通过读书、读报纸、聊天、听收音机等形式让病人分散注意力。采取放松法,让病人自己观察监护情况(心率、呼吸方式等),并给病人进行各参数的解释,说明病情已好转,已具备自主呼吸的能力,帮助病人增强撤机的信心。对已能脱离呼吸机的病人,针对其害怕呼吸锻炼,让病人相信自己的呼吸功能已经复。对还不能离开呼吸机的病人,医护人员应理解病人,给予鼓励性语言,并让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帮助病人恢复战胜疾病的信心。
由于在ICU不允许陪护,病人与家人分开,极易产生孤独感和抑郁感。此时护士应细心观察病人,要设法与病人建立起非语言性的沟通方式,比如按床头铃、笔谈、手势或会话卡(标出常用的语言供患者选择),善于用眼睛交流,有预见性的解决病人的需求,让病人感到无微不至的关心。通过这种无声的交流可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消除病人孤独感和抑郁感。
长期使用呼吸机患者的交谈与活动受限,病人常常表现出焦虑、烦躁,甚至强行拔管,使疾病加重和反复。对此,医护人员应理解病人的感受,要耐心讲述病情逐渐好转的情况。让家属也配合医护人员疏导病人的躁动,使之心态平静下来,并了解到平和的心境利于疾病的恢复。
知觉障碍主要为错觉、幻觉、时间感觉障碍,知觉综合障碍等是常见的心理现象。使用呼吸机的病人被局限在床上,环境成天都没有什么变化,极易造成知觉障碍。为预防此现象发生,应减少不良的刺激,尽量减轻各种仪器的声音,医护人员不在病室内大声谈话,尽可能安排让病人能听音乐、广播节目,使病人的感官受到良好的刺激。
长期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对呼吸机产生依赖,对撤机有恐惧和绝望感。对此,医护人员可通过给患者看简明易懂的图片使患者了解机械通气的原理,并及时让患者了解目前使用呼吸机的模式,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已进入康复期,长期使用呼吸机会带来呼吸道反复感染等并发症;协助患者开展被动或主动康复锻炼,让患者共同参与制定脱机计划、步骤及如何配合的注意点。在进行脱机试验时,护士守护在患者身边,提供动力,信心和安全保障,使脱机顺利进行。
不同文化模式的患者,对撤机过程的心理反应不同,心理护理也要因人而异,对文化素质高,心理素质较好的病人重点调动其内在潜质,详细解释病情和治疗,让其正確认知脱机治疗的益处,增强对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文化程度低,心理素质差的病人,尽量减少因脱机产生的不良应激原,控制周围的干扰因素,同时调动亲属的安慰作用,使病人增强脱机后的勇气,树立脱机的信心。针对不同年龄组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相对中青年患者而言,老年人及女性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护理人员要了解其生活经历,家庭状况,密切观察其身心变化,及时给予疏导,对固执、违拗、逆反心理者应反复解释、诱导,尊重个人生活习惯,适时给予鼓励,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机械通气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严格掌握呼吸机撤机时机,做好撤机前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现状。据报道依赖呼吸机患者不仅影响肺功能恢复,而且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并向患者说明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性越高,且肺泡纤维化程度加深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心理护理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脱机治疗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动态,分析病人的心理特点,只有让病人消除或减轻恐惧、烦躁、抑郁等不利于脱机和康复的不良心理,增强患者脱机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才能使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又宁,李峻亨,等.机械通气与临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