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兴趣作文,乐于评价之中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m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师针对学生的习作开展多元评价,不仅能让学生享有评价权,而且能让他们在评赏中感受快乐,增加写作信心,逐渐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习作评价这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手段,真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乐于作文、善于作文。
  关键词: 习作课堂教学 习作评价 写作兴趣
  
  习作评价是激起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习作有了兴趣,就能使“苦作”变为“乐写”。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我们在习作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习作兴趣,就应该从评价入手,习作指导是评价的前奏,而评价是指导的继续与深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多元评价,学生不仅能享有评价权,而且会在评赏中得到快乐,更加充满写作信心,提高习作能力。
  一、激发兴趣,点燃习作热情
  古语曰:“教人未见童趣,必不乐学。”由此看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每个学生“心动”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比较强,当他们习作中优点被老师称赞时,就会产生一种自豪和快乐感。所以教师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在习作评价过程中,努力寻找习作中的闪光点,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多采用激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教师过于权威和独断,那种“高标准”“严要求”给学生带来的肯定少、否定多,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失去对习作的兴趣,视习作为畏途,提笔前就背上了包袱。我在班里作了一次调查,发现有1/4的学生不敢写作文,原因是怕写的不好,同学会笑话。有1/4的学生压根儿不想写作文,原因是不会写,没内容写,即使写,也得不到老师好的评价,非常消极。
  针对这一现实,我把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放在第一位。有了作文兴趣,学生才会有说、写的欲望。在实践中,我将那些不敢写和不想写作文的同学集中到一起,反复进行说话训练,使他们口语交际内容扩大一倍,尤其是结合实际,创设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从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到每日说一条新闻、一个小常识、一句名言等。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从说到写,可使作文教学降低坡度,减少难度。另一种是让学生多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所做的内容写在日记里,每天抽出十五分钟时间来交流好的日记,看谁写得精彩、有趣,把好的词语、句子选出来供大家学习,从而获得被赏识的喜悦。如王艳同学很聪明,能歌善舞,就是怕写作文,为此而苦恼。后来我在一次一次作文评改中引导她逐渐转变了这种畏惧写作的心理。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一件快乐的事》,她写了她在跳舞中感到快乐的事,文章虽简短,但有几个句子写得不错,具有真感情。我就借此机会让她上台读这篇习作,大家评赏,最后我对她这篇作文作了肯定,并给予表扬,使她的脸上露出成功喜悦的神色。从那以后她开始爱写作了,文章不断进步,还有几篇发表在校报上。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可以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可以创造和谐愉悦的情绪,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要用真情去评价,用热情去肯定,这样,学生对写作才会产生兴趣。
  二、多元评价,享受习作快乐
  人都有被认同、被肯定的需要,而小学生的这种需要更强烈,对此教师要把握这种心理,必要的时候要放低标准,以保护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善于把对学生的习作发展要求寓于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引导与激励。传统的习作评价方式,既造成教师的负担过重,又不利于调动多方面的因素,无疑为学生的习作能力的提高制造了障碍。而实施多元评价方式,即把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调动起来,共同对某篇习作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评价,可使作者既得到肯定和鼓励,又感受到作文的快乐。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评的方式,即在学生习作后面,设置“学生评、家长评、老师评”三个栏目,一篇作文写完了先由同学传阅,写上意见,然后带回家给家长看,提出意见,最后教师批阅,写上带有一定综合性的意见。例如,在习作《妈妈,我多想打电脑》后面的“同学评”的一栏里有这样一些意见:
  王小燕:你的文章很真实,反映了我们共同的心愿,但愿爸爸妈妈能理解我们,满足我们的要求,你写得太好了!
  刘静:你在文章中说的“电脑就是我们的知识库”,我认为你讲得太正确了,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随着高科技不断发展,我们应有必要掌握这项技能。我相信你妈妈看了你的作文后,一定会满足你的心愿的。
  李强:你在文章中敢于吐露真情,爸爸妈妈会理解你的,不过我认为你应该分析一下父母不允许打电脑的原因,更加有效地去说服他们,我想一定会成功的。
  從评价过程来看学生的热情是高涨的,就连平时不能完成习作的吴雪同学也积极参与评论了,觉得参与评论很有意义。对于王磊同学来说,作用就更大了,他从同学的评价中看到有同一个心声的,有积极鼓励的,有帮助想办法的,从而享受到了作文的快乐,增强了写作的信心,知道了作文就是把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由不会写作到会写作,最后发展至喜欢写作,进步很快。
  在“家长评”一栏里,有这样的意见:
  孩子,今天看到了你的习作,真正了解你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你说的很有道理,妈妈过去不理解你,怕打电脑影响学习,现在知道你打电脑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只要你把电脑用在正当的学习上,妈是会满足你心愿的,我相信儿子一定会遵守诺言的。
  在“老师评”一栏里,我这样写道:
  王磊同学,你的作文进步真快啊,你大胆而又真实地写出了真心话,作文就是这么简单。你这篇文章,既反映了你的心声,又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鼓励和赞扬,又让父母理解和了解了你,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说明你这次作文很成功,相信你的作文会越来越好。
  好的评价是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从王磊同学的习作来看,习作受到多方面的评价,必然会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始终让学生体验到习作的乐趣,进一步产生持久的习作动力。
  三、爱心评语,喜看成功之花
  “爱心评语”具有启发性、激励性,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让学生从这些评语中读出老师对他们的爱。许多教师在习作批改中没有领悟到这一点,常常对学生的习作花了一番功夫,一本又一本地认真批注与修改,并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评语,结果当习作发下去后,大多数学生只看一下分数,少数的学生只是大略浏览一下教师的评语,便将习作收到抽屉里,对教师的辛勤劳动无动于衷。原因是教师的评语太模式化和概念化了,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等,似乎老师不是写给学生看的,而是为了应付作业检查,写给校领导或上级教研部门看的。这样长期以来就造成学生写作上的消极,作文无法进步。
  我在习作评语中就注意了用爱心评语,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很多学生走出习作的困境,享受到习作的快乐。有一次学生写了一篇《我的苦恼》,我看了后得知他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没获得一等奖,为此常常感到苦恼。这孩子的自尊心特强,成绩始终在班里名列前茅,因这次失误没考好,这种痛苦一直在困绕着他。于是,我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孩子你一直都是很棒的,一次失败不能代表你不优秀,失败乃为成功之母,老师相信你今后好好努力,秀才的红旗还会常常地掌握在你的手中。”习作发下去后,我留意了那个学生,又看到他那阳光般的笑脸。此后那位学生在习作中大胆地写出自己的思想,作文一次比一次好,习作水平提高很快。还有一次,学生在习作中写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为班里生病的小丽同学补课,回家晚了,到家就被爸爸痛打了一顿,他感到很委屈。看到这里,我写下这样一段话:“孩子,你的助人为乐的品质感动了我,虽然爸爸不明真相打了你,但我认为你这样做是值得的,你可以跟爸爸说明原因,我相信你爸爸会认识自己的错,称赞你,今后会更疼爱你的。老师为有你这样的好学生而感到自豪!”学生收到习作后,在我写的评语下回复了一句话:“老师,谢谢您!您就是我知心朋友!”此后,这名学生写了多篇文章,装订成册,还拿到市里小学生素质教育成果展展出。
  实践证明,好的评语可以让学生走出困境,可以让学生得到一种享受,可以让学生明确方向。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朋友,能与学生娓娓而谈,更能给他们指点迷津,让学生满怀敬仰,又深觉知心。教师应该以真情去评价学生的一篇篇习作,去呼唤一颗颗心灵,实事求是地评价,予以热情的肯定,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感到“我”真行,“我”也能做得好。只有这样,学生对写作这一艰苦的劳动,才会产生兴趣。另外,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应多写一些鼓励性、希望性的“悄悄话”,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善于从细处入手,找出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和点滴的进步。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结尾,一种好的构思,巧妙的过渡,精彩的语句,都要加以鼓励和表扬,根据习作的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其作出富于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评价,例如:“你真厉害,像个小作家,令老师佩服!”“读你的习作就是一种享受,感谢你给老师带来的快乐!”“你真了不起,不愧是个小精灵!”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点滴进步的表扬和鼓励,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激发更大的热情,促使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取,充分地舒展各具魅力的情感,出现更多的闪光点,这一个个闪光点汇集在一起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会让学生习作更加充满意趣,让习作成功之花开得更鲜艳。
  习作评价是一门艺术,在习作评价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视角要突出新颖性,以新奇的东西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恰当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激励和鼓舞学生的信心。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要通过评价让学生喜爱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积极主动地投身习作实践,从而获得更大更快更好的发展。
其他文献
m目的:探讨25羟维生素D3[25(OH)D3]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有无周围神经病变分为DPN组(有周围神经病变)和NDPN组(单纯2型
目的:观察糖尿病并发高血糖高渗状态和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糖尿病并发高血糖高渗状态和酮症酸中毒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