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审美教育的问题,历史上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都作过可贵的探讨。他们把审美教育看成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用“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学生,注重发展多方面的才能,其中“礼”和“乐置于优先地位,这已涉及审美教育的内容了。后来晋代的哲学家葛洪,对孔子这一主张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教育,人才可以变得心灵高尚,成为有道德的人。他说:“六艺备,则卑鄙化为君子!”这里他把审美教育与道德高尚联系起来了。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和现代教育家蔡元培都特别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蔡元培强调审美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他们感情丰富,有追求美的强烈愿望。如果用一些美好的事物来影响、激励他,特别是在学生中挖掘一些好的典型来感染、教育他们,他们的道德情感就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一、教点美学知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凡物之美者,盈天地皆是也。”美的世界缤纷多彩,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佳作比比皆是,如果缺少审美知识,那么他就会视珍珠如瓦砾。所以我们要教点美学知识,让学生能运用美学知识去发现美、欣赏美。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能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美的意境,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因其高雅的情操,优秀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意境。比如:教课文《荷塘月色》时。通过分析“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让学生领会这是一种淡淡的、含蓄的美,是一种素雅朦胧的、静谧的美,这是阴柔之美。而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古》,作者描写了古战场的刀光剑影和烈火冲天的壮观情景,写出惊心动魄的历史风貌,又善于抓住历史人物的内外气质,出神人化地勾勒出一代风流的潇洒英武形象,这是阳刚之美,豪放之美。
二、绘声绘色,反复吟诵
要领会文章的情趣,还必须多读文章,甚至熟读成诵。愈是美学价值高的作品,愈难深入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主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是朗诵。如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老师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课文提示反复诵读全诗,感受诗句的清新流丽及节奏明快、音调铿锵的韵律美;由此想象出诗人在送走孟浩然之后长久伫立江边,极目凝望的痴迷形象。这样,诗人在孟浩然去后的惆怅情怀,诗人对孟浩然的浓厚的友情,学生们就可感可触了,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三、诱发审美情感,产生情感共鸣
诱发情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用诗文名句,刨设情境。例如:在讲授孙犁的散文名篇《黄鹂》时,教师先问:“大家能说出哪些与黄鹂有关的诗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说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矫莺恰恰啼(杜甫)”,“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王维)”。然后教師总结,在这些诗文中,黄鹂作为春天的使者,给大好春光增添了盎然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使学生从作品所表达的外显的或潜在的与字里行间的感情中发生共鸣,产生审美的愉悦。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审美个性
语文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培养审美个性。影视评价、时文短评、名著欣赏、辩论会、朗诵会、网络阅读等,会使语文课展现无穷的魅力,移情怡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学习了他的散文《我的梦想》后,我们开展了以《走近史铁生》为专题的网络阅读。在热烈的交流中,学生动情地诉说着自己的阅读感悟――
学生1: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深深地被折服了。他的坚强与达观使我想起了张海迪在《生命追问》中写的:“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学生2:读史铁生的作品,我的心灵震撼了。一撇一捺是一个“人”字,简简单单,写好一个“人”,只需短暂的瞬间,而做好一个人却需要付出一辈子。从史铁生的经历中,我读到了“生”的伟大!
这是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是生命的感动!这些审美效应岂是一节课、一篇文所能及的!网络阅读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缔造了丰富的人文世界,鲜活的生命正是在这样的感动中不断成长。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丰子恺说:“自然是美的源泉、艺术的源泉,亦是人生的源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气象万千的大自然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松的高洁,梅的傲骨,竹的坚贞,菊的冷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性情、触动灵感、启迪智慧。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师不但要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更要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积累审美经验。
“清明踏青”、“国庆之旅”、“风景驿站”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深受学生欢迎,交上来的实践性、创新性作业往往令人惊叹不已。实践证明:给学生一片美的天地,他们将创造无限精彩。
参考文献
[1]田凤鸣.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感受美[J].群文天地,2010(4):117.
[2]周志岐.浅析语文的审美教育[J].新一代月刊,2012(3):69.
作者简介
刘瑜(1977.04—),女,汉族,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一、教点美学知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凡物之美者,盈天地皆是也。”美的世界缤纷多彩,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佳作比比皆是,如果缺少审美知识,那么他就会视珍珠如瓦砾。所以我们要教点美学知识,让学生能运用美学知识去发现美、欣赏美。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能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美的意境,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因其高雅的情操,优秀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意境。比如:教课文《荷塘月色》时。通过分析“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让学生领会这是一种淡淡的、含蓄的美,是一种素雅朦胧的、静谧的美,这是阴柔之美。而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古》,作者描写了古战场的刀光剑影和烈火冲天的壮观情景,写出惊心动魄的历史风貌,又善于抓住历史人物的内外气质,出神人化地勾勒出一代风流的潇洒英武形象,这是阳刚之美,豪放之美。
二、绘声绘色,反复吟诵
要领会文章的情趣,还必须多读文章,甚至熟读成诵。愈是美学价值高的作品,愈难深入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主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是朗诵。如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老师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课文提示反复诵读全诗,感受诗句的清新流丽及节奏明快、音调铿锵的韵律美;由此想象出诗人在送走孟浩然之后长久伫立江边,极目凝望的痴迷形象。这样,诗人在孟浩然去后的惆怅情怀,诗人对孟浩然的浓厚的友情,学生们就可感可触了,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三、诱发审美情感,产生情感共鸣
诱发情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用诗文名句,刨设情境。例如:在讲授孙犁的散文名篇《黄鹂》时,教师先问:“大家能说出哪些与黄鹂有关的诗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说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矫莺恰恰啼(杜甫)”,“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王维)”。然后教師总结,在这些诗文中,黄鹂作为春天的使者,给大好春光增添了盎然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使学生从作品所表达的外显的或潜在的与字里行间的感情中发生共鸣,产生审美的愉悦。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审美个性
语文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培养审美个性。影视评价、时文短评、名著欣赏、辩论会、朗诵会、网络阅读等,会使语文课展现无穷的魅力,移情怡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学习了他的散文《我的梦想》后,我们开展了以《走近史铁生》为专题的网络阅读。在热烈的交流中,学生动情地诉说着自己的阅读感悟――
学生1: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深深地被折服了。他的坚强与达观使我想起了张海迪在《生命追问》中写的:“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学生2:读史铁生的作品,我的心灵震撼了。一撇一捺是一个“人”字,简简单单,写好一个“人”,只需短暂的瞬间,而做好一个人却需要付出一辈子。从史铁生的经历中,我读到了“生”的伟大!
这是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是生命的感动!这些审美效应岂是一节课、一篇文所能及的!网络阅读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缔造了丰富的人文世界,鲜活的生命正是在这样的感动中不断成长。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丰子恺说:“自然是美的源泉、艺术的源泉,亦是人生的源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气象万千的大自然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松的高洁,梅的傲骨,竹的坚贞,菊的冷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性情、触动灵感、启迪智慧。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师不但要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更要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积累审美经验。
“清明踏青”、“国庆之旅”、“风景驿站”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深受学生欢迎,交上来的实践性、创新性作业往往令人惊叹不已。实践证明:给学生一片美的天地,他们将创造无限精彩。
参考文献
[1]田凤鸣.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感受美[J].群文天地,2010(4):117.
[2]周志岐.浅析语文的审美教育[J].新一代月刊,2012(3):69.
作者简介
刘瑜(1977.04—),女,汉族,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