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体育教学不仅要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要渗透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观念。本文从更新体育观念、规范运动习惯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三个方面入手,阐明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途径
当前,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学校体育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立足于发展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等方面。这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不仅如此,学校体育还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人格教育,使学生具备高尚的体育道德情操。下面我就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谈谈自己的看法。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小学体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有着自身特有的特点。从教学目的看,体育课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形成集体主义荣誉感为己任。它通过各种运动形式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这就是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要求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而且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新课标提出:“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断提高他们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具体来讲,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条途径入手。
一、更新大众体育观念,彰显德育功能
我国古代“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不少人心中仍然根深蒂固,他们始终抱着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上学就是学习科学文化,就是为了考上重点中学、大学,因而认为评价学生优秀的标准就是升学考试的分数,认为体育课是单纯的身体锻炼,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多大帮助,因而对学生上不上体育课、参不参加体育锻炼持无所谓的态度。在实践中,确实有部分学生特别喜欢体育,但没有合理安排学习语数外等功课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整天都泡在球场上,以致学习成绩受到影响,甚至一直处于班级下游。这恰恰成了反面教材,不少家长甚至一些非体育教师由此认为体育锻炼影响学习,甚至认为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学习成绩就差。有一部分家长甚至非常反对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兴趣小组的训练,反对学生出去比赛,觉得这些都会影响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渐渐地,学生误解体育课的目标,忽略体育这门学科。其实,这些观念都是对体育教学的误解,只是肤浅地对体育加以定位,并没有理解体育运动的深刻含义,没有对体育教学的功能与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体育教学有其特殊性,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诸多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自古以来,体育与军事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从这一角度看,我们就会明白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什么作用。一个班集体,树立不了集体意识,组织纪律性不强,集体荣誉感淡薄,这样的班集体在体育教学方面会有什么效果呢?恐怕连最基本的队形都难以保证。而这些难道不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品德吗?因此,要搞好体育教学,就必须有较强的组织、纪律保证,这就给体育教学一个无形的任务,那就是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在此过程中建立起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让其感受到体育不只是锻炼身体,与他们的养成教育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规范学生运动习惯,渗透德育功能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好的习惯是我们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存在惰性和欲望。当我们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只要与我们的兴趣、利益、目标没有什么直接联系,那么,我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惰性所替代。所以,在学生没有充分理解体育教育对自身养成教育所起的作用时,体育课就必须有相关的纪律来约束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每节体育课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当然,我们应该宽容学生,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但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有句话说得好:“松是害,严是爱。”因此,体育教师在爱护、关心学生的前提下,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对违纪、拖拉、上课精神不振的学生都要进行及时可行的教育,采取合理的引导措施。
骆秉全认为:“教学艺术不仅包含了教学活动本身的各种技艺,而且包含教学活动中借用的专门艺术的表现手段和方法。这就是教学艺术的基本含义。”[1]体育教学中的每一项运动项目,每一种恰当的组织形式,都可以成为德育的载体。如在队列、队形的教学中,教师要统一指挥,注重观察每一位学生,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树立动作迅速、准确、行动一致的作风,逐渐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及团队合作意识;在50米×8往返跑运动中,要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挑战极限、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支撑跳跃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勇敢地完成动作,引导他们把山羊座看成前进中的困难,只有征服它,才能走向成功,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勇气;在球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实现集体目标,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一个没有共同的目标、缺乏集体凝聚力的班级,就好比一团散沙,四处流散,班风肯定不会很好。所以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理所当然是所有教师工作的重点。在众多运动形式中,开展各项集体活动是增强集体凝聚力的最有效途径。集体凝聚力不仅仅在大型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在一些小事情上也反映出来。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升华德育功能
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让学生从内心佩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总结了这一道理。毛振明认为:“优秀的体育教师就是五种人优点的汇集,即:体育教师应有师傅们的敬业精神和言传身教的本领、有军人的精神和作风、有教师的素养和文化水准,有教练员的运动训练水平、有运动员的令人佩服的运动技能。”并提出找到知识与技能、“一专”与做“多能”,以及学的技能与教的技能的最佳结合点,即“黄金分割”点。[2]比如,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赏识教育。所谓赏识教育就是要真心热爱学生,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学生鼓励、赞美,让学生置身于一种积极、主动、向上的情感之中。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小学体育教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来代替单纯的说教,能使体育活动成为德育的真实载体。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吝啬赞美之词。赞美是一种鼓励,赞美是一种肯定,赞美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美丽,赞美可以把人世间不协调的声音变成美妙的音乐,赞美可以激发人的自豪感和上进心,也许一句小小的赞美,就能改变人的一生。
“言必信,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用爱心去呵护学生。因此,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在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倾注爱心,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参考文献:
[1]骆秉全.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15页.
[2]毛振明.漫谈什么是好的体育教师[J].体育教学,2003年第一期.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途径
当前,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学校体育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立足于发展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等方面。这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不仅如此,学校体育还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人格教育,使学生具备高尚的体育道德情操。下面我就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谈谈自己的看法。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小学体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有着自身特有的特点。从教学目的看,体育课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形成集体主义荣誉感为己任。它通过各种运动形式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这就是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要求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而且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新课标提出:“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断提高他们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具体来讲,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条途径入手。
一、更新大众体育观念,彰显德育功能
我国古代“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不少人心中仍然根深蒂固,他们始终抱着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上学就是学习科学文化,就是为了考上重点中学、大学,因而认为评价学生优秀的标准就是升学考试的分数,认为体育课是单纯的身体锻炼,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多大帮助,因而对学生上不上体育课、参不参加体育锻炼持无所谓的态度。在实践中,确实有部分学生特别喜欢体育,但没有合理安排学习语数外等功课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整天都泡在球场上,以致学习成绩受到影响,甚至一直处于班级下游。这恰恰成了反面教材,不少家长甚至一些非体育教师由此认为体育锻炼影响学习,甚至认为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学习成绩就差。有一部分家长甚至非常反对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兴趣小组的训练,反对学生出去比赛,觉得这些都会影响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渐渐地,学生误解体育课的目标,忽略体育这门学科。其实,这些观念都是对体育教学的误解,只是肤浅地对体育加以定位,并没有理解体育运动的深刻含义,没有对体育教学的功能与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体育教学有其特殊性,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诸多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自古以来,体育与军事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从这一角度看,我们就会明白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什么作用。一个班集体,树立不了集体意识,组织纪律性不强,集体荣誉感淡薄,这样的班集体在体育教学方面会有什么效果呢?恐怕连最基本的队形都难以保证。而这些难道不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品德吗?因此,要搞好体育教学,就必须有较强的组织、纪律保证,这就给体育教学一个无形的任务,那就是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在此过程中建立起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让其感受到体育不只是锻炼身体,与他们的养成教育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规范学生运动习惯,渗透德育功能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好的习惯是我们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存在惰性和欲望。当我们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只要与我们的兴趣、利益、目标没有什么直接联系,那么,我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惰性所替代。所以,在学生没有充分理解体育教育对自身养成教育所起的作用时,体育课就必须有相关的纪律来约束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每节体育课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当然,我们应该宽容学生,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但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有句话说得好:“松是害,严是爱。”因此,体育教师在爱护、关心学生的前提下,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对违纪、拖拉、上课精神不振的学生都要进行及时可行的教育,采取合理的引导措施。
骆秉全认为:“教学艺术不仅包含了教学活动本身的各种技艺,而且包含教学活动中借用的专门艺术的表现手段和方法。这就是教学艺术的基本含义。”[1]体育教学中的每一项运动项目,每一种恰当的组织形式,都可以成为德育的载体。如在队列、队形的教学中,教师要统一指挥,注重观察每一位学生,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树立动作迅速、准确、行动一致的作风,逐渐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及团队合作意识;在50米×8往返跑运动中,要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挑战极限、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支撑跳跃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勇敢地完成动作,引导他们把山羊座看成前进中的困难,只有征服它,才能走向成功,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勇气;在球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实现集体目标,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一个没有共同的目标、缺乏集体凝聚力的班级,就好比一团散沙,四处流散,班风肯定不会很好。所以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理所当然是所有教师工作的重点。在众多运动形式中,开展各项集体活动是增强集体凝聚力的最有效途径。集体凝聚力不仅仅在大型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在一些小事情上也反映出来。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升华德育功能
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让学生从内心佩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总结了这一道理。毛振明认为:“优秀的体育教师就是五种人优点的汇集,即:体育教师应有师傅们的敬业精神和言传身教的本领、有军人的精神和作风、有教师的素养和文化水准,有教练员的运动训练水平、有运动员的令人佩服的运动技能。”并提出找到知识与技能、“一专”与做“多能”,以及学的技能与教的技能的最佳结合点,即“黄金分割”点。[2]比如,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赏识教育。所谓赏识教育就是要真心热爱学生,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学生鼓励、赞美,让学生置身于一种积极、主动、向上的情感之中。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小学体育教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来代替单纯的说教,能使体育活动成为德育的真实载体。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吝啬赞美之词。赞美是一种鼓励,赞美是一种肯定,赞美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美丽,赞美可以把人世间不协调的声音变成美妙的音乐,赞美可以激发人的自豪感和上进心,也许一句小小的赞美,就能改变人的一生。
“言必信,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用爱心去呵护学生。因此,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在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倾注爱心,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参考文献:
[1]骆秉全.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15页.
[2]毛振明.漫谈什么是好的体育教师[J].体育教学,2003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