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有着悠久历史的天津港,迎来了重新开港的甲子之年。60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天津港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前进,从一个破败不堪、航道淤积、码头千疮百孔的人工小港,发展成为世界上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4.53亿吨,跃居世界第四大港。
从破败小港到世界一流大港
要发展没有机遇不行,有机遇没胆识也不行。回顾天津港60年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抓住了三次大规模扩建、改革开放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3个历史性机遇。
天津港始建于1939年,由于战火的洗劫,长期失于疏浚,在新中国成立前几成死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恢复性建设,天津新港于1952年10月17日重新开港通航。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天津港人仅靠手搬肩扛,就在当年完成货物吞吐量74万吨。
1961年,国家顶着“三年自然灾害”的巨大困难,完成第二次扩建,结束了天津港不能全天候接纳万吨巨轮的历史。1973年,为了解决港口压船压港严重的问题,根据周恩来总理“改变港口落后面貌”的指示,天津港开始了第三次扩建。6年间,新建改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5个,建起我国第一座集装箱专用码头,建成国际上当时最先进的散粮码头,将长27公里的单航道拓宽为深水双向航道,实现了5万吨巨轮自由进出港口。这期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奠定了我国北方枢纽港的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津港主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利用外资,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成为我国港口对外开放的先行者。1984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天津港在国内沿海港口中率先实行了“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体制改革和“以港养港、以收抵支”的财政政策,揭开了新中国港口史上新的一页。
此后,天津港在同行业中创出了多项“第一”:与荷兰渣华集团合资兴建了我国第一家商业保税仓库;与挪威吉与宝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国内首家中外合营码头;“津港储运”成为全国港口第一个上市企业;开通我国第一个港口EDI中心,集装箱运输管理实现与国际接轨。
同时,天津港果断破除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思维定势,提出建设国际化深水大港的发展思路,将航道水深推向10万吨级,在全国沿海港口率先完成对老码头的提升改造,新建了石油化工码头、专业化煤码头和集装箱码头,吸引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第四代集装箱船在天津港首航。自1993年起,天津港货物吞吐量每年以千万吨级递增,2001年突破1亿吨,成为了我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跻身“世界港口20强”。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天津港主动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港”的战略构想,并分3个阶段完成了由“国内领先”向“世界一流”的超越。2002年至2004年,在天津举全市之力加快港口建设的大环境中,天津港顺利完成了整体转制,实现了政企分开,启动了全国规模最大的30平方公里人工港岛建设,加速推进了国内面积最大的散货物流中心和集装箱物流中心开发,货物吞吐量猛增至2亿吨。
2005年至2007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世界一流大港”战略上升为天津市委市政府推进滨海新区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战略目标。天津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国内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辟建了内陆“无水港”,建成了能为国际贸易海运业务提供“一站式”大通关服务的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建设了全国规模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货物吞吐量跨上3亿吨台阶。
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天津港积极应对挑战,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继续保持每年3000万吨以上的高速增长。到2011年年底,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5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59万标箱;航道水深达到25万吨级,港区陆域面积达到121平方公里,跻身“世界一流大港”行列。
迎来天津港创新发展时代
历史上,国内港口学术界曾预言:“天津港泥沙回淤严重、建设维护成本高,终究会被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所淘汰。”但是,天津港相信科学,不迷信预言,从科学规划和资本运作两方面着手,破解了这一世界港口界的难题。
一方面,在先后两次完成高水平港口规划修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循环经济模式,努力向大海要发展空间,利用先进的防波堤技术和疏浚航道的淤泥吹填造陆,相继开发建设了北疆港区、南疆港区、东疆港区、临港经济区南部区域。目前,港区水陆域规划面积为326平方公里。如此大的发展空间,在世界港口中是绝无仅有的。
另一方面,在利用银行贷款和招商引资加快港口建设的同时,天津港还通过境内外上市融资、优质资产注入、跨境资产整合、筹建产业基金和发行企业债等多种方式,在资本市场上募集建港资金,成为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最活跃的中国港口企业。6年来,天津港先后投资近700亿元用于港口基本建设,成为我国码头功能最齐全、设备设施最先进的港口之一。
不追求粗放型的“体量效应”,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是天津港的导向。自港口货物吞吐量超亿吨之后,天津港全面加强以港口为中心的物流节点建设,在内陆腹地建立了21个“无水港”和3个区域营销中心,形成覆盖内陆近400平方公里的物流网络体系;辟建出3条亚欧大陆桥过境通道,成为我国大陆桥国际通道运输量最大的港口;大力推进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使其成为天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建成亚洲设计规模最大的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和国内最大的人工沙滩,为京津两地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大力推进港口现代金融服务创新,推出煤炭、矿石、燃料油等大宗散货效易与仓单质押。
自2002年开始,天津港货物吞吐量9年连续跨越3个“亿吨”台阶,创造出世界港口发展史上罕见的“天津港速度”。到2011年年底,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接近900亿元,年营业收入达到215亿元;连续10年进入全国500强,2011年位居第415位。在企业经济效益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员工收入也随之大幅提高,始终保持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重新开港之初,天津港就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节能减排方面,天津港在全国港口中率先开展集装箱场桥“油改电”和内燃机“油改气”工程,并积极尝试利用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新兴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基本实现港口作业的清洁生产。环境保护方面,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实施了生态港口建设规划,启动了30余项建设项目,使港区绿化面积覆盖率达到12%;引进、吸收、再创新应用海水雾化喷淋、人工降雪等新技术,有效治理了煤尘污染问题,使港口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二级水平;自主研发了“插入式箱筒型基础防波堤结构”,攻克传统防波堤基础构件造价昂贵和水工施工程序复杂的难题,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从1952年至上个世纪末,天津港人凭借“手钩、垫肩、破棉袄”三宗宝建设新港区,相继形成了“艰苦创业、一往无前”的创业精神和“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务实进取”的主流文化。2004年,在与世界先进企业的交流碰撞中,天津港提出了“发展港口、成就个人”的核心理念和“家庭、学校、军队”的三大目标,形成了“三足两耳”的“中华鼎”文化体系。
目前,天津港培育出了以全国劳动模范、蓝领专家孔祥瑞,全国道德模范张丽丽,破解世界港口建设难题的李伟博士,农民劳务工苏现凯为代表的众多先进典型个人和集体,其成功经验走进了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成为研究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案例。
成为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经过几代人的艰辛探索和不懈追求,天津港不仅创造了港口丰富的物质基础,奠定了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世界一流大港”的坚实基础,还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基因和发展路径,成为天津及国内同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只有思想大解放,才能推动大发展。集团公司党委领导班子率先带头冲破思想的藩篱,通过开展全员大讨论、读书学习、周末沙龙、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初期,天津港在全国沿海港口中首先提出了市场开发的理念,争揽了集装箱、煤炭、原油等大宗货类。1998年,在天津全市开展的创新大讨论活动中集思广益,做出了建设国际化深水港的决策,而后又提升为“世界一流大港战略”;2005年,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建设保税港区的设想,随后启动了10平方公里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建设;2007年,实施了“蓝海战略”,形成了港口装卸、国际物流、港口地产、港口综合服务四大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正确的选择,是天津港领先于行业、适度超前发展的动力之源。
198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港,看到这里的变化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其中最重要的是用人权。”
此后,天津港积极推进下属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实现了产权的多样化和管理的现代化,并在全港范围内推行了以契约化为主的劳务体制改革,实施了管理岗位的竞聘上岗和工资增长机制,构建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内在活力。这些举措既妥善处理了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效益之间的均衡问题,又有效解决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利益问题,更好地维护了员工、企业及社会之间的根本利益,为港口生产建设稳定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世界发展经验证明,港口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越是开放层次深、水平高,就越有活力。天津港始终坚持扩大开放战略,瞄准世界航运排名前十的船公司和知名跨国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寻求合作,以资本为纽带,广结战略盟,吸引了丹麦马士基、法国达飞、新加坡港务集团及中石化、中远、招商局等知名企业参与港口开发建设与经营,投资领域涉及港口装卸、物流、地产、金融等行业,有效地促进了各产业要素向港口聚集发展。
不仅如此,天津港还顺利完成了“天津港发展”在香港的上市,而后又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与上证A股“天津港”两股跨境资产整合,成立了全国首家港口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筹建了滨海产业基金,并通过国际金融机构发售了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实现了资本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为港口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60年来,天津港的发展思维在变、体制机制在变、产业结构在变、增长动力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三个价值共享”的宗旨:一是与员工价值共享,发展为了成就员工,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与客户价值共享,发展为了合作共赢,把优质服务视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在成就客户的同时获得自身长足发展;三是与社会价值共享,发展为了民富国强,主动肩负起助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积极帮扶社会困难和弱势群体,力求用更大的发展成果回馈社会。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天津港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时期。到2015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5.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0万标准箱,港口等级达到30万吨级。作为天津港的主体,天津港集团将在把天津港建设成为高水平“世界一流大港”的基础上,把自身逐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在服务带动天津及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参与国际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破败小港到世界一流大港
要发展没有机遇不行,有机遇没胆识也不行。回顾天津港60年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抓住了三次大规模扩建、改革开放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3个历史性机遇。
天津港始建于1939年,由于战火的洗劫,长期失于疏浚,在新中国成立前几成死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恢复性建设,天津新港于1952年10月17日重新开港通航。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天津港人仅靠手搬肩扛,就在当年完成货物吞吐量74万吨。
1961年,国家顶着“三年自然灾害”的巨大困难,完成第二次扩建,结束了天津港不能全天候接纳万吨巨轮的历史。1973年,为了解决港口压船压港严重的问题,根据周恩来总理“改变港口落后面貌”的指示,天津港开始了第三次扩建。6年间,新建改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5个,建起我国第一座集装箱专用码头,建成国际上当时最先进的散粮码头,将长27公里的单航道拓宽为深水双向航道,实现了5万吨巨轮自由进出港口。这期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奠定了我国北方枢纽港的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津港主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利用外资,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成为我国港口对外开放的先行者。1984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天津港在国内沿海港口中率先实行了“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体制改革和“以港养港、以收抵支”的财政政策,揭开了新中国港口史上新的一页。
此后,天津港在同行业中创出了多项“第一”:与荷兰渣华集团合资兴建了我国第一家商业保税仓库;与挪威吉与宝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国内首家中外合营码头;“津港储运”成为全国港口第一个上市企业;开通我国第一个港口EDI中心,集装箱运输管理实现与国际接轨。
同时,天津港果断破除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思维定势,提出建设国际化深水大港的发展思路,将航道水深推向10万吨级,在全国沿海港口率先完成对老码头的提升改造,新建了石油化工码头、专业化煤码头和集装箱码头,吸引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第四代集装箱船在天津港首航。自1993年起,天津港货物吞吐量每年以千万吨级递增,2001年突破1亿吨,成为了我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跻身“世界港口20强”。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天津港主动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港”的战略构想,并分3个阶段完成了由“国内领先”向“世界一流”的超越。2002年至2004年,在天津举全市之力加快港口建设的大环境中,天津港顺利完成了整体转制,实现了政企分开,启动了全国规模最大的30平方公里人工港岛建设,加速推进了国内面积最大的散货物流中心和集装箱物流中心开发,货物吞吐量猛增至2亿吨。
2005年至2007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世界一流大港”战略上升为天津市委市政府推进滨海新区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战略目标。天津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国内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辟建了内陆“无水港”,建成了能为国际贸易海运业务提供“一站式”大通关服务的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建设了全国规模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货物吞吐量跨上3亿吨台阶。
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天津港积极应对挑战,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继续保持每年3000万吨以上的高速增长。到2011年年底,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5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59万标箱;航道水深达到25万吨级,港区陆域面积达到121平方公里,跻身“世界一流大港”行列。
迎来天津港创新发展时代
历史上,国内港口学术界曾预言:“天津港泥沙回淤严重、建设维护成本高,终究会被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所淘汰。”但是,天津港相信科学,不迷信预言,从科学规划和资本运作两方面着手,破解了这一世界港口界的难题。
一方面,在先后两次完成高水平港口规划修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循环经济模式,努力向大海要发展空间,利用先进的防波堤技术和疏浚航道的淤泥吹填造陆,相继开发建设了北疆港区、南疆港区、东疆港区、临港经济区南部区域。目前,港区水陆域规划面积为326平方公里。如此大的发展空间,在世界港口中是绝无仅有的。
另一方面,在利用银行贷款和招商引资加快港口建设的同时,天津港还通过境内外上市融资、优质资产注入、跨境资产整合、筹建产业基金和发行企业债等多种方式,在资本市场上募集建港资金,成为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最活跃的中国港口企业。6年来,天津港先后投资近700亿元用于港口基本建设,成为我国码头功能最齐全、设备设施最先进的港口之一。
不追求粗放型的“体量效应”,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是天津港的导向。自港口货物吞吐量超亿吨之后,天津港全面加强以港口为中心的物流节点建设,在内陆腹地建立了21个“无水港”和3个区域营销中心,形成覆盖内陆近400平方公里的物流网络体系;辟建出3条亚欧大陆桥过境通道,成为我国大陆桥国际通道运输量最大的港口;大力推进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使其成为天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建成亚洲设计规模最大的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和国内最大的人工沙滩,为京津两地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大力推进港口现代金融服务创新,推出煤炭、矿石、燃料油等大宗散货效易与仓单质押。
自2002年开始,天津港货物吞吐量9年连续跨越3个“亿吨”台阶,创造出世界港口发展史上罕见的“天津港速度”。到2011年年底,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接近900亿元,年营业收入达到215亿元;连续10年进入全国500强,2011年位居第415位。在企业经济效益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员工收入也随之大幅提高,始终保持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重新开港之初,天津港就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节能减排方面,天津港在全国港口中率先开展集装箱场桥“油改电”和内燃机“油改气”工程,并积极尝试利用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新兴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基本实现港口作业的清洁生产。环境保护方面,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实施了生态港口建设规划,启动了30余项建设项目,使港区绿化面积覆盖率达到12%;引进、吸收、再创新应用海水雾化喷淋、人工降雪等新技术,有效治理了煤尘污染问题,使港口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二级水平;自主研发了“插入式箱筒型基础防波堤结构”,攻克传统防波堤基础构件造价昂贵和水工施工程序复杂的难题,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从1952年至上个世纪末,天津港人凭借“手钩、垫肩、破棉袄”三宗宝建设新港区,相继形成了“艰苦创业、一往无前”的创业精神和“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务实进取”的主流文化。2004年,在与世界先进企业的交流碰撞中,天津港提出了“发展港口、成就个人”的核心理念和“家庭、学校、军队”的三大目标,形成了“三足两耳”的“中华鼎”文化体系。
目前,天津港培育出了以全国劳动模范、蓝领专家孔祥瑞,全国道德模范张丽丽,破解世界港口建设难题的李伟博士,农民劳务工苏现凯为代表的众多先进典型个人和集体,其成功经验走进了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成为研究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案例。
成为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经过几代人的艰辛探索和不懈追求,天津港不仅创造了港口丰富的物质基础,奠定了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世界一流大港”的坚实基础,还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基因和发展路径,成为天津及国内同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只有思想大解放,才能推动大发展。集团公司党委领导班子率先带头冲破思想的藩篱,通过开展全员大讨论、读书学习、周末沙龙、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初期,天津港在全国沿海港口中首先提出了市场开发的理念,争揽了集装箱、煤炭、原油等大宗货类。1998年,在天津全市开展的创新大讨论活动中集思广益,做出了建设国际化深水港的决策,而后又提升为“世界一流大港战略”;2005年,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建设保税港区的设想,随后启动了10平方公里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建设;2007年,实施了“蓝海战略”,形成了港口装卸、国际物流、港口地产、港口综合服务四大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正确的选择,是天津港领先于行业、适度超前发展的动力之源。
198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港,看到这里的变化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其中最重要的是用人权。”
此后,天津港积极推进下属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实现了产权的多样化和管理的现代化,并在全港范围内推行了以契约化为主的劳务体制改革,实施了管理岗位的竞聘上岗和工资增长机制,构建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内在活力。这些举措既妥善处理了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效益之间的均衡问题,又有效解决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利益问题,更好地维护了员工、企业及社会之间的根本利益,为港口生产建设稳定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世界发展经验证明,港口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越是开放层次深、水平高,就越有活力。天津港始终坚持扩大开放战略,瞄准世界航运排名前十的船公司和知名跨国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寻求合作,以资本为纽带,广结战略盟,吸引了丹麦马士基、法国达飞、新加坡港务集团及中石化、中远、招商局等知名企业参与港口开发建设与经营,投资领域涉及港口装卸、物流、地产、金融等行业,有效地促进了各产业要素向港口聚集发展。
不仅如此,天津港还顺利完成了“天津港发展”在香港的上市,而后又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与上证A股“天津港”两股跨境资产整合,成立了全国首家港口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筹建了滨海产业基金,并通过国际金融机构发售了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实现了资本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为港口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60年来,天津港的发展思维在变、体制机制在变、产业结构在变、增长动力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三个价值共享”的宗旨:一是与员工价值共享,发展为了成就员工,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与客户价值共享,发展为了合作共赢,把优质服务视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在成就客户的同时获得自身长足发展;三是与社会价值共享,发展为了民富国强,主动肩负起助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积极帮扶社会困难和弱势群体,力求用更大的发展成果回馈社会。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天津港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时期。到2015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5.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0万标准箱,港口等级达到30万吨级。作为天津港的主体,天津港集团将在把天津港建设成为高水平“世界一流大港”的基础上,把自身逐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在服务带动天津及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参与国际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