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不小心就转发了假消息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kai_zhangz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曾经在朋友圈转发过假消息吗?为什么人们那么容易受骗呢?
  10年前,美国曾经出现过“食肉香蕉”事件。许多电子邮件散布这样一条消息:
  “一种进口香蕉会让人感染‘坏死性筋膜炎’。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患者的皮肤会变成黑紫色,生疮脱落,最终从肌肉和骨骼上剥离。为避免引发恐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试图掩盖这种爆发的流行病。面对这种情况,邮件传播者鼓励读者将这条消息转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这样的消息显然是无稽之谈,但它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迫使美国疾控中心专门发布声明来谴责该谣言。
  然而声明非但没有抑制谣言,反而适得其反。短短几周内,美国疾控中心就收到许多苦恼的人打来的电话,美国疾控中心甚至不得不专门设立一个“香蕉热线”。事实遭到进一步的扭曲,到最后,人们甚至把疾控中心当成了谣言的来源。
  我们或许会嘲笑这些牵强附会的谣言,但事实上,我们的逻辑思维缺陷也会促使一些错误消息广泛传播,例如:艾滋病病毒完全无害,补充维生素即可治疗艾滋病,等等。
  为什么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仍有那么多错误信息在广泛传播?为什么试图消灭谣言的种种举措只会适得其反?
  问题不在于智商。最近的一些心理学研究或许能提供答案,让我们意识到,编造一条能够绕过大脑欺诈过滤系统的谣言是多么简单。
  人类都是“认知吝啬者”。为了节约时间和精力,我們的大脑在面对谣言时往往仅凭直觉,而不是运用逻辑分析。
  举个简单的例子。请快速回答以下问题:
  在摩西方舟上,每种动物有多少只?
  玛格丽特·撒切尔是哪国总统?
  虽然已经事先提醒参与者留心不准确的描述,但仍有10%~50%的人没有注意到问题中存在的错误:方舟的建造者是诺亚,不是摩西;撒切尔是首相,不是总统。
  这种现象被称作“摩西错觉”,它说明我们多么容易把注意力只放在要点内容上,而忽视细节信息。“虽然我们知道应该关注事实和证据,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感觉走。”南加州大学的艾琳·纽曼说。
  纽曼表示,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我们在做出本能反应时只会考虑以下5个简单的问题:
  1.消息来源是否可信?
  2.其他人是否相信?
  3.是否有很多证据支撑这种说法?
  4.这是否符合我所掌握的其他知识?
  5.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每一个问题的反应都会受到外来信息的干扰,而这些干扰信息与事实毫无联系。
  比如上面提到的两个问题:其他人是否相信?消息来源是否可信?
  “我们往往会相信自己熟悉的人,看到说话的那张面孔次数越多,就越会相信他说的话。虽然此人并非专家,但我们在作出判断时几乎不会考虑这个因素。”纽曼说。
  另外,我们还会忽视支持这种观点的实际人数。当持有该观点的人不断在电视节目上阐述自己的理念时,便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这个观点十分流行,并且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因此我们很容易相信这个观点。
  除了这些,我们还会考虑一段内容的认知流畅度,就是说,它是否讲了一个让我们容易产生画面感的连贯的好故事。
  “如果某个说法让人感觉流畅且易于理解,那么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希望此事属实。”纽曼说。倘若这种说法与我们的预期相符,那就更容易让我们相信。
  一段有画面感的流畅故事可以瞬间提升某种说法的认知流畅度,从而增强它的可信度。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纽曼向志愿者展示了一篇声称某著名摇滚歌星已死的谣言文章。倘若配上这个歌星的照片,就更容易让人相信文章的说法。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种做法更容易让这个歌星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从而提升这种说法的认知流畅度。
  借助易于阅读的字体或者口齿清楚的发音,也可以提升认知流畅度。
  鉴于这些发现,你应该会理解“食肉香蕉”的谣言为何传播得如此广泛。
  首先,由于这封邮件来自你信任的人——你的朋友,因此其可信度增加,并看起来已经非常流行。
  其次,这个概念本身非常生动,而且很容易让人产生画面感,它拥有极高的认知流畅度。
  最后,如果你恰好不信任美国政府,那么他们故意隐瞒事实的结论便与你的世界观完美契合。
  希望大家在看到任何稀奇古怪的文章或视频时,先要问转发的人:“文章来源是哪里?是谁写的或者拍摄的?”而不要盲目地转发。
  如果你知道是假的,就一定要说清楚;如果你明知是假的还故意到处散播,那你就是谣言制造者的同谋。
其他文献
她走学术路线,研究范围从古典文学渐渐跨到当代文学,以评论为主,另用笔名写诗。那次餐会我念的那几句是她改写屈原《楚辞·九歌·山鬼》的诗句:  如今,披发于岩上  看看能否晒干一两件记忆  山风追逐蝼蚁  螻蚁眷恋你的残躯  仿佛有人在空谷散步  你终于明白  黄昏的咽喉  只不过是雨  餐会之后,我与她联系渐多。有时我去她任职的研究机构取稿,或是她来办公室交稿,理所当然一起去喝咖啡。她长我几岁,我们
期刊
在蓝河岸边有棵橡树,树下是我父亲经常驻足休息的地方。树枝伸展得很广,予人树荫。在树基周围长着松软凉爽的绿苔,我父亲经常躺在上面,有时会睡上一觉,河水潺潺的声音抚慰着他。有一天他来到这里,当他快要进入梦乡的时候突然醒来,看到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在河里洗澡。她的长发金光闪闪,散落在她赤裸的肩膀上,她的乳房娇小而浑圆。她用手捧起水来,让水顺着她的脸庞、胸口流到河里。  我父亲试图保持镇静。他不断告诉自己别
期刊
吴冠中在黄山写生,妻子为他撑伞  1983年6月7日,64岁的著名画家吴冠中带着妻子朱碧琴去黄山写生。当天中午,60岁的法国摄影家马克·吕布抵达黄山旅行,恰好看见吴冠中在雨中写生,妻子在后面为他撑伞。吴冠中作画的情景,吕布认为特别值得拍摄,但在他举起相机时,恰巧吴冠中作画结束,收起画夹匆匆地离开。  夜里,吕布找到吴冠中居住的旅馆,在愉快的交谈后,吴冠中答应吕布的请求,再次去黄山写生,让吕布拍摄他
期刊
刚登上“50年胜利号”时就听说,抵达北纬90度后有个活动,叫“北极点之泳”——所有参加者都将得到一张北极点冰泳证书,以资纪念。到达北极点那天,众人立于浮冰之上,完成一系列规定仪式。之后解散,自由行动,蓄势待发的冰泳参与者们,一窝蜂向艉部跑去。  为什么泳场选在艉部?  此地海冰呈铁壁合围之势,破冰船驶过的航路,留有百多米宽的冰裂带,可看见水波荡漾,尚未再次凝冻。探险队事先做好勘测,将一块与流动水面
期刊
窗前读信的女子/〔荷〕约翰内斯·维米尔  荷兰画家维米尔的作品《窗前讀信的女子》绘于1657年。画面中一个女子在打开的窗前静静地阅读远方的来信,右侧亚麻布制成的青幔一直垂到地上,赋予了画作舞台般的效果。在前景中的桌面上,铺展着红色绣花的东方桌毯,桌毯上放着一个果盘和一些水果。  英国牛津大学的卜正民教授从这个果盘中看到了不同寻常的地方。这是一个蓝白配色的中国瓷盘,在当时十分昂贵。而在卜正民眼里,这
期刊
家里有亲戚从中国来旅游,纽约这站我做地陪。这个活儿原本不难,在过去的18年里,我已经不止一次扮演这个角色,接待过好几位亲戚、朋友、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不管是来开会的、来旅游的、来培训的,还是来考察的,到了纽约,都是按图索骥,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联合国总部大楼、自由女神像、华尔街这些举世闻名的景点匆匆走上一圈,咔嚓咔嚓拍些照片,再到唐人街的中餐馆吃一顿似是而非的中国饭,大家就都心满意足,而我也算
期刊
一个外科医生从我的胆囊里取出623颗结石。他将这些结石装进一个药瓶里,交给我。我问:“这些结石有什么用吗?”医生说:“什么用处也没有,只是装起来给你看看。如果结石是牛的,那叫牛黄;如果是狗的,那叫狗宝;如果是蚌的,那叫珍珠。至于你的嘛,那什么也不是,只是病。”我捧着这623颗结石感慨:“它们昨天还是我身体的一部分,随我一起走动和思考,一起被宠幸或忍受屈辱。因为医生这温柔一刀,它们现在已经舍我而去,
期刊
提起英国菜,人们多半会列举“鱼和薯条”,要不就是“仰望星空”(沙丁鱼身陷其中只露出头尾的烤面饼)、哈吉斯(苏格兰羊肚杂碎)这样的“黑暗料理”。它们最多只能算是特色菜,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英国菜?始终没人能说得清楚。  在任何一个英国城市、乡镇里,几乎都可以找到中餐馆、法餐馆、意餐馆,但要想吃英国菜,似乎只能进酒吧,在菜单上用牛肉、土豆、洋葱、豌豆做成的几道炖菜里挑来挑去。美国人取笑说:“要想在英国吃得
期刊
割草机坏了很久,院子里杂草丛生,我多次暗示丈夫去修理,但不知怎么回事,他总是把我的话当成耳旁风。最后,我想出了一个绝招来解决问题。  那天,當丈夫回到家里时,我正坐在荒芜的草丛中,忙着用一把小剪刀来修剪草坪。  他默默地看了一会儿,一言不发地进入房间。过了一会儿,等他回来时,手里拿着一把牙刷,说:“等你修剪完草坪,不妨再打扫一下院里的人行道。”
期刊
父亲选定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其实不是临时的举措。在他统领家事以前,爷爷还活着的时候,他就有意培养我做这个“读耕”人家的“读”的继承人了。只是因为家庭内部变化,才过早地把我推到学馆里去。  读书练字,自不必说了,父亲对我是双倍的严格。尤其是父亲有了告退的想法之后,对我就愈加严厉了。用柳木削成的木板抽打我的手心,原因不过是我把一个字的某一画写得偏离了柳体,或是背书时仅仅停顿了几秒钟。最重要的是,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