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气于笔底,滋性情于翰墨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70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务之余,笔耕不辍,沉醉其间,亦赏心乐事。常有同道问张琦缘何退而不休、疲于奔忙?他总是每每一笑:“好之使然。”道有多远,路有多长,人有多累。《楞严经》云:“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如是而已……
  重文化敬字墨哥哥强迫练“童子功”
  “说到艺术生涯,其实谈不上,因为退休之前我一直在政府部门任职,曾经的宝安书协主席也不过是兼职,主业是行政工作。对于我,书画艺术纯粹是个人爱好,只把它作为工作之余调节生活、陶冶性情的‘副业’而已。”
  无论是个人形象,还是言谈举止,张琦都是谦谦君子风范。其实,张琦除了上班,八小时以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副业”上面去了,别人聊天、应酬、“搞建设”,他则躲进书房读书临帖,接触经典,意与古会,从故书堆里讨乐趣。“虽然如此,但还是业余,不敢言专业二字。”张琦谦虚地说,“艺无止境,要想有成就实在太难,现在回过头看看,方知个中三昧。”
  大凡一个人的爱好都是从小养成的,也与环境有关。梅州客家人受耕读传家的思想影响很深,重视文化,敬畏字墨,“唯读书是出路”的信条贯穿整个家教,“字乃人之面目”的话也常挂在大人们的嘴边。张琦从小就受这种文化的熏陶。他的大哥读书时成绩很优秀,写一手漂亮的柳体字,族内叫他抄写族谱,过年每家每户请他写对联,很受人敬慕。
  “我小时候,大哥常常给我讲‘颜筋柳骨’‘点似瓜仁拖似剑’,手把手教我练字,强迫我做‘童子功’。”回忆起往事,张琦记忆犹新,“我的第一本字帖就是大哥买给我的折叠式黑底白字的柳公权《玄秘塔碑》,还有《简笔画典》。”大哥直接影响着张琦的爱好,每天放学回来张琦就趴在饭桌上练字画画,或跑到屋后半山坡上对着对面房子学写生;他还用钢锯片做刻刀,麻将骨做印材学刻印,印床是隔壁做木匠的堂叔帮做的。
  张琦上小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学校教育仍保留着民国遗风,读《幼学琼林》,背《三字经》。那时钢笔是奢侈品,毛笔还是主要书写工具,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专门的毛笔习字课、图画课,好的习作给张贴到墙上展示,叫“贴堂”。那时,张琦的字和画经常被拿来“贴堂”,这些成了他的爱好的原动力,这个愛好一直牵萦着张琦几十年。
  痴情于笔墨丹青学习期间临习到深夜
  大学读书时,张琦还参加大学生书法比赛获奖,出来工作后有一年参加全省人事系统书法大赛还得了第一名。当年深圳建市之初,张琦来深圳找工作。“当时,我是把写好的字连同文章简历一起复印投递,目的是让用人单位能看上自己。”他笑了笑继续说:“那时真的很肤浅、幼稚。”
  改革开放初全国兴起书法热,张琦也被“热”了起来,参加各种展览,在专业报刊发表作品……在那期间,张琦还专门进北师大书法硕士研究生班泡了三年,和大学的时候读的美学理论串了起来,从书法史到书法理论到创作技法进行系统的基本功训练。
  “白天上课做笔记、看老师示范;晚上听专题课回到宿舍还要对帖操笔,亦步亦趋,临习到深夜。”他回忆着,当时条件还比较艰苦,中午五块钱一碗牛肉面,夏天酷热,教室宿舍没有空调,蚊子又多,一边写字一边驱蚊擦汗。这些日子虽然难熬,但也是那时,张琦才算是涉及真正含义的书法,《书法导报》“精英出场”栏目还对他的书法作品作过专版介绍。
  在机关工作的这些年,张琦出于个人爱好,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他着力在书法方面花了点功夫,一直以来都在为推动深圳宝安书法艺术事业而身体力行。“我在人事局任职期间,力荐引进了一批书法艺术方面的专才,意在改善一下当时深圳宝安的文化状况。”张琦说,当年还没汽车,他踩着单车去帮忙找接收单位。那些文化人来深圳办商调,人地生疏,张琦把他们带到家里吃住,他家成了“中转站”。
  1992年12月宝安区书法家协会成立,张琦是发起人之一。这是深圳市首个区级书法家协会。书协成立之后,开展了各种群众性书法活动,组织了首次书法美术作品进京展,并先后赴上海、沿海开放城市及港澳巡展,宝安书法有了长足进步。2002年张琦接任第二届主席后,坚持走群众路线,致力发展会员,扶植青年书法骨干,组织各类书法活动,使书协工作一改面貌,焕发出新的活力。
  爱玩的“老顽童”撑起宝安书法一片“天”
  爱玩,诗、书、画、印、摄影、文章、种竹、培兰,玩的皆文人风雅之事;可爱,某次活动之后与曾翔、张羽翔、张瑞田、李相国、陈绍华等先生一起墨舞飞扬、墨涂脸面、气氛热闹,俨然一个“老顽童”。在熟悉的人眼中,张琦就是这样一位“爱玩”“可爱”的艺术家。
  谈起宝安书法艺术研究社,张琦再次打开了话匣子,“2007年任期届满,我从主席位置上退了下来。当时有关领导要我组建一个书法学术社团,要求是高起点高层次,人员不要滥,功能上区别于群众性的书协组织,目的是从学术的层面提升深圳宝安书法创作水平,培植本土书法精英,加强和推动岭南书法艺术与外界的交流,提升市民艺术鉴赏品位,让公众感受高雅艺术”。于是,他牵头组织成立了宝安书法艺术研究社,是深圳市首家书法学术社团。“2008年底,我退休,角色也随之出现转换,书画艺术由副业变成了主业。除了读书临帖,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书社的组织工作上了。”
  基于对深圳、宝安书法艺术高层次发展的思考,张琦和他的团队11年来着力打造“翰墨宝安”品牌——从全市层面考量,开展“圳翰”系列工程;从本区的层面考量,开展“本土书法提升工程”;从书社自身层面考量,寻师问道,通过开展异地交流、寻帖访碑、叩拜先贤,开阔视野、提升自我。此外,书社还有小型的雅集、展览、研讨茶座、义写春联和走进社区、军营、企业等书法公益活动。“我期待通过这些努力,书法队伍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宝安书法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其他文献
赵斯达  蓝色基因乐队吉他手。原创作品《LET ME FREE》荣获2016年深圳鹏城金秋文化艺术节原创音乐类铜奖;原创歌曲《失眠夏末》获得2016年粤港澳华语歌曲创作大赛的“十大金曲”;原创作品《曦湾》获2017年深圳市“鹏城歌飞扬”三季度“十佳金曲”。  外公的琴声是音乐的启蒙  聊起音乐,赵斯达的话开始多起来,声音也变得轻柔,身体仿佛被美妙的音符所打开。关于音乐,关于音乐所带给他的一切美好,
期刊
在书法笔法中,飞白与枯笔是有所不同的,但在书法赏析中,常常有些人认为枯笔就是飞白,其实不然,飞白应是已失传千百年的古老笔法,它始创于汉代蔡邕,蔡邕既是书法家,也是一位成就极高的书法理论家,他的著作《笔法》,极为精辟地论述了书法行笔中“急”与“涩”的辩证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正书之祖钟繇曾向韦诞索看《筆法》未果,竟难过得捶胸以致呕血,幸亏曹操赠以“五灵丹”,才使他脱离危险。蔡邕自称其笔法得于“石室”
期刊
张金武,自幼酷爱书法,初学晋唐楷书,1987年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研修大篆金文,石鼓文,北碑及书史,书论,书法美学。将大篆金文笔法,北碑笔法融入到作品中去,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因而作品气势恢宏,遒迈旷雄,书韵流畅,天真纵逸,笔法固淡,朴拙离古,笔力内蓄,圆劲苍老,似铜锈铁骨,如阵云摧城,能入木三分。1992年始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书法大展,且到日本巡展,部分作品获奖并被收藏,并入《当代书画家作品精选
期刊
冯祥格·攝影作品【欣赏】塞外秋色
期刊
从古至今,英雄就是一个时代的力量和正气高峰的象征。我国从远古的神话和传说开始,就充满着英雄情结。每当说到女娲补天,我们就会想到人类始祖女性氏族部落首领那种纵横捭阖,与自然做斗争的伟大英雄母亲形象。每当一说到盘古开天辟地,我们就会浮现人类始祖用尽洪荒之力,开疆拓土壮烈画面。说到后羿射日,我们就会想到人们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伟大力量。说到精卫填海,我们眼前就会呈现一个极其弱小,但内心却极其强大的英雄的
期刊
2019年8月17日下午,“风临海韵——深圳南风国画院与海上水墨画院作品联展”开幕式在上海美博美术馆举行。中国著名艺术大师林曦明,深圳市宝安区政协副主席廖欣,宝安区文联主席、南风国画院院长史文集,上海市普陀区文联主席张雄伟,宝安区南风国画院和上海海上水墨画院相关领导及艺术家出席本次展览开幕式。     深圳上海美术作品交流开启两地文艺交流的新局面  此次展览由深圳南风国画院、海上水墨画院主办,美博
期刊
在深圳这个高楼林立,遍地都是富人,繁华而又浮躁的大都市里,来自湖南平江,荣获特区文学大奖的作家戴斌的作品,以其深刻、准确地反映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而享誉文坛。其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的小说《深南大道》不知感动了多少深圳人。有谁知道,有多少深圳人,尤其是那些工作在流水线上的打工妹们,为小说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洒下了多少同情的眼泪。随着戴斌的小说《零售爱情》在深圳荣获大奖,戴斌的小说已赢得了
期刊
章昊·摄影作品【欣賞】
期刊
A  打开国猛先生近期出版的随笔集,书名首先就让我有了探究的兴趣。查阅资料,“今日方知我是我”乃是一句诗,源自《水浒传》鲁智深对自己一生的最后顿悟。施耐庵对鲁智深的评价是,这厮平生虽手握戒刀禅杖,胸中却深藏一颗至善至诚童稚之心。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渐修”过程。“今日方知我是我”,所指即彻悟。然而,一个人要做到彻悟——真正勘破自己的一生,谈何容易!西方早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一说,但大哲学
期刊
1943年生于山东濮城,1963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专修摄影专业,1965年毕业于吉林省戏曲艺术学校舞美专业,1968年任吉林画报摄影记者,1978年至1988年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编辑,1988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任摄影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出版有《黄河中原人》《草原人》《黄河百姓》《百姓》等摄影作品专集。摄影作品1996年被德国埃利森匹科特艺术博物馆收藏20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