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应该摒弃一味说教的传统教育理念,把学生融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龙山中学位于陆丰市东海镇,学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映成辉,校内保存有纪念“五四”运动活动旧址、陆丰县苏维埃政权成立大会会场旧址、张威纪念亭三处革命旧址。鉴于学校的三处革命遗址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的三个板块能够较好的对应起来,所以决定把学生带入现实情境中,让他们成为教学主体;把革命旧址的历史融入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掌握课本知识,使得学校现有的历史资源与教学紧密地链接起来。
一、五四风雷
纪念“五四”运动活动旧址,位于清乾隆七年(1724年)始建的龙山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龙山书院改为“龙山高等小学堂”。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龙山师生积极响应,在学堂召开全县学生代表大会,发表宣言,迅速掀起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为陆丰人民迎接革命曙光的到来充当先行兵。大革命时期,改称龙山中学,成为我党地下组织的联络据点。抗日战争时期,以龙山中学师生为主成立了陆丰抗日动员会直属工作团,排演话剧。通过文艺宣传的形式,开展抗日救国活动。旧址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布局,现保留有清代重修书院碑记。
参观介绍后由此发问:大家从这里得到了关于 “五四”运动的哪些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五四风雷”这个板块的内容。首先由龙山中学的师生展开在陆丰的革命活动,这不是偶然的,是全国发展的大形势,学生在“五四”运动起到了先锋作用,之后蔓延到各个领域,各阶层参与到运动中来,特别是后期工人参与其中,登上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陆丰是一个沿海小县城,在当时交通不畅、信息传递闭塞、远离中国革命中心的环境里,却也高举旗帜响应“五四”运动,进行轰轰烈烈的游行示威活动,可想而知“五四”运动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继而提出:为什么“五四”运动能够得到龙山中学师生的响应呢?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
五四时期,一批自觉担当天下的新青年成长起来。他们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新的萌芽。“五四”运动突出了一个“新”,我们通过陆丰本土的一个人物来诠释这个字的涵义。
张威纪念亭。张威(1902—1928年),陆丰东海镇人。1923年从海丰陆安师范毕业,同年协助彭湃开展农民运动。大革命时期曾任陆丰县长和县委书记。1927年参加领导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是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主要领导人之一。后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中共紫金县委书记。1928年初,国民党反动军阀集结兵力进攻海陆丰,新生的红色政权被迫撤出县城,退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同年六月,海丰、陆丰、惠阳、紫金四县召开联席会议,成立四县军事暴动委员会,张威被任命为陆丰暴动总指挥。6月17日,张威、林铁史等领导同志赴东南地区组织夏收暴动。7月17日在南塘区潭头乡不幸被捕。在狱中,大义凛然,宁死不屈,8月3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建国后,陆丰人民为缅怀先烈,将凉亭修葺一新,并命名为“张威纪念亭”。
介绍张威之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了解的中国共产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补充。让学生了解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共一大和二大进行介绍,着重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张威就义前在龙山校园内凉亭写《致母遗书》:“母亲大人:儿死矣,为革命而死,死得光荣。”表现了共产党人为革命而死的英雄气概。带着张威为什么会被国民党杀害的问题我们前往下一个地方。
陆丰县苏维埃政权成立大会会场旧址。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公开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根据革命形势的急剧变化,在中共广东区委的领导下,中共海陆丰地委确定了“维持革命的海陆丰准备未来激烈斗争的方针”,并采取措施加强了党和人民的武装建设,团结各界人民,消灭境内反动势力,从政治上、思想上做好工农民主政权的充分准备。同年5月至11月,在彭湃等领导同志的指挥下,海陆丰人民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在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于11月3日,在龙山校内召开了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告了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成立。县苏维埃政权成立后,迅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投入了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张威之死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革命,那么国民大革命是怎么样展开的呢?先对北伐的具体过程简单介绍,然后简析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并对破裂后的国内形势进行阐述。留下一个疑问:国共合作破裂后,共产党在艰苦的环境里是如何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并且在寻找过程中进行了哪些改变?让学生课后去寻找答案。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五四风雷
纪念“五四”运动活动旧址,位于清乾隆七年(1724年)始建的龙山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龙山书院改为“龙山高等小学堂”。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龙山师生积极响应,在学堂召开全县学生代表大会,发表宣言,迅速掀起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为陆丰人民迎接革命曙光的到来充当先行兵。大革命时期,改称龙山中学,成为我党地下组织的联络据点。抗日战争时期,以龙山中学师生为主成立了陆丰抗日动员会直属工作团,排演话剧。通过文艺宣传的形式,开展抗日救国活动。旧址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布局,现保留有清代重修书院碑记。
参观介绍后由此发问:大家从这里得到了关于 “五四”运动的哪些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五四风雷”这个板块的内容。首先由龙山中学的师生展开在陆丰的革命活动,这不是偶然的,是全国发展的大形势,学生在“五四”运动起到了先锋作用,之后蔓延到各个领域,各阶层参与到运动中来,特别是后期工人参与其中,登上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陆丰是一个沿海小县城,在当时交通不畅、信息传递闭塞、远离中国革命中心的环境里,却也高举旗帜响应“五四”运动,进行轰轰烈烈的游行示威活动,可想而知“五四”运动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继而提出:为什么“五四”运动能够得到龙山中学师生的响应呢?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
五四时期,一批自觉担当天下的新青年成长起来。他们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新的萌芽。“五四”运动突出了一个“新”,我们通过陆丰本土的一个人物来诠释这个字的涵义。
张威纪念亭。张威(1902—1928年),陆丰东海镇人。1923年从海丰陆安师范毕业,同年协助彭湃开展农民运动。大革命时期曾任陆丰县长和县委书记。1927年参加领导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是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主要领导人之一。后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中共紫金县委书记。1928年初,国民党反动军阀集结兵力进攻海陆丰,新生的红色政权被迫撤出县城,退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同年六月,海丰、陆丰、惠阳、紫金四县召开联席会议,成立四县军事暴动委员会,张威被任命为陆丰暴动总指挥。6月17日,张威、林铁史等领导同志赴东南地区组织夏收暴动。7月17日在南塘区潭头乡不幸被捕。在狱中,大义凛然,宁死不屈,8月3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建国后,陆丰人民为缅怀先烈,将凉亭修葺一新,并命名为“张威纪念亭”。
介绍张威之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了解的中国共产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补充。让学生了解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共一大和二大进行介绍,着重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张威就义前在龙山校园内凉亭写《致母遗书》:“母亲大人:儿死矣,为革命而死,死得光荣。”表现了共产党人为革命而死的英雄气概。带着张威为什么会被国民党杀害的问题我们前往下一个地方。
陆丰县苏维埃政权成立大会会场旧址。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公开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根据革命形势的急剧变化,在中共广东区委的领导下,中共海陆丰地委确定了“维持革命的海陆丰准备未来激烈斗争的方针”,并采取措施加强了党和人民的武装建设,团结各界人民,消灭境内反动势力,从政治上、思想上做好工农民主政权的充分准备。同年5月至11月,在彭湃等领导同志的指挥下,海陆丰人民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在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于11月3日,在龙山校内召开了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告了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成立。县苏维埃政权成立后,迅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投入了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张威之死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革命,那么国民大革命是怎么样展开的呢?先对北伐的具体过程简单介绍,然后简析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并对破裂后的国内形势进行阐述。留下一个疑问:国共合作破裂后,共产党在艰苦的环境里是如何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并且在寻找过程中进行了哪些改变?让学生课后去寻找答案。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