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介绍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重点分析了利率市场化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指出对利率政策有效性的传导应做出两方面的努力:积极稳妥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客观要求,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2003年底至今,央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金融法规和条例,同时频频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整,从中不难看出中央银行对市场的把握动向。此时,对利率市场化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分析就显的十分重要了。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2月20日发布的《2002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指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货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还制定了相应的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先扩大贷款利率浮动的幅度,然后逐步实现存款利率控制上限,贷款利率控制下限,最后实现银行利率随市场供求和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而波动。自1979年4月至今,我国政府已经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对银行的存款利率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中多数调整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中国资本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价格已逐步完全放开,资本市场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攻坚阶段——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所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是指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对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产生影响,从而最终引起实际产出量的变化过程。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大致可以分为“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其中数量型工具包括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型工具包括利率、汇率等。长期以来我国更偏重于使用数量型政策工具。值得指出的是,多选择几个工具对中国经济的效果可能更大一些,调控也更灵活一些,但多个工具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出现政策效果相互抵消或者失衡的情况。比如,从我国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总体情况较为乐观,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再一次引起了经济过热与否的讨论。无论怎样,过快的投资增长对经济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这一时期的央行有关公开市场操作和政策的制定引起了加息的预期。在这种预期中我们通过分析能够得出,利率杠杆对来源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过热无能为力,加息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结论。在经营机制没有根本转变之前,提高贷款利率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更多的发放贷款,对冲货币收缩的政策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加息还会进一步打压有效需求。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利率是个相当关键和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
三、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面临挑战
目前,不像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一样,利率尚未进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系统。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更加密切,稳定汇率的难度增加,利率改革滞后不利于提高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能力。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现行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高度管制的体制,越来越不利于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目前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越来越多的重视利用利率工具对经济进行调整,在我国经济逐渐进入世界经济之后,也应当加强利用利率杠杆。
(二)中央银行干预作用减弱
为了扩大需求,中央银行连续发布了支持中小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农业信贷、外贸信贷的指导意见,对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和业务创新起到一定作用。但指导意见是一种道义劝说,对商业银行约束和激励作用较弱,中央银行应及时寻求其他有效的干预手段。
四、利率市场化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好比是大脑与神经的关系,两者必须相互配合默契才能使全局达到和谐与统一。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在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坚定“稳定货币”政策目标的大前提下,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票据贴现利率和3000万元以上、五年期以上保险公司大额存款利率已由市场决定,政策性金融债券和国债在银行间市场实现了利率招标发行,对中小企业和县级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已经扩大到30%,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利率幅度扩大到50%。现阶段物价基本保持稳定,利率水平处于历史最低点,是加快利率改革的好时机。
(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目标是:实现从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灵敏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即建立以稳定货币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到短期利率为中介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到中长期利率,传导通畅的间接调控体系(具体见图1)。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提高货币政策顺利实施的必然途径
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必须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在利率中的作用。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是由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博弈决定的,政府不再对利率的形成做出行政性命令。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而且必须建立一个多元化、高层次、高效率的货币市场,使货币市场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窗口和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础。
五、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利率调整灵活度不够,还不能完全根据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变化而灵活变动;决策程序复杂,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时滞较长;利率管制程度高,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结算规则的权限较小,难以适应今后金融机构成本管理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利率杠杆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得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出现低效滞后等现象。在利率市场化以后,中央银行的作用不仅没有放弃,反有所加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及利率市场化以后所出现的负面效应,均要中央银行来进行消除。利率市场化不等于利率完全自由化,它必须置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监督之下,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利率市场化也必然要求中央银行的调控方式向间接调控转变。这是一个逐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稳步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困难的解决都会使我们的市场变得更加健全,政策更加顺畅、灵活、高效。
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客观要求,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2003年底至今,央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金融法规和条例,同时频频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整,从中不难看出中央银行对市场的把握动向。此时,对利率市场化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分析就显的十分重要了。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2月20日发布的《2002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指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货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还制定了相应的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先扩大贷款利率浮动的幅度,然后逐步实现存款利率控制上限,贷款利率控制下限,最后实现银行利率随市场供求和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而波动。自1979年4月至今,我国政府已经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对银行的存款利率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中多数调整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中国资本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价格已逐步完全放开,资本市场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攻坚阶段——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所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是指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对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产生影响,从而最终引起实际产出量的变化过程。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大致可以分为“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其中数量型工具包括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型工具包括利率、汇率等。长期以来我国更偏重于使用数量型政策工具。值得指出的是,多选择几个工具对中国经济的效果可能更大一些,调控也更灵活一些,但多个工具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出现政策效果相互抵消或者失衡的情况。比如,从我国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总体情况较为乐观,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再一次引起了经济过热与否的讨论。无论怎样,过快的投资增长对经济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这一时期的央行有关公开市场操作和政策的制定引起了加息的预期。在这种预期中我们通过分析能够得出,利率杠杆对来源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过热无能为力,加息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结论。在经营机制没有根本转变之前,提高贷款利率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更多的发放贷款,对冲货币收缩的政策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加息还会进一步打压有效需求。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利率是个相当关键和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
三、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面临挑战
目前,不像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一样,利率尚未进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系统。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更加密切,稳定汇率的难度增加,利率改革滞后不利于提高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能力。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现行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高度管制的体制,越来越不利于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目前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越来越多的重视利用利率工具对经济进行调整,在我国经济逐渐进入世界经济之后,也应当加强利用利率杠杆。
(二)中央银行干预作用减弱
为了扩大需求,中央银行连续发布了支持中小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农业信贷、外贸信贷的指导意见,对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和业务创新起到一定作用。但指导意见是一种道义劝说,对商业银行约束和激励作用较弱,中央银行应及时寻求其他有效的干预手段。
四、利率市场化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好比是大脑与神经的关系,两者必须相互配合默契才能使全局达到和谐与统一。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在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坚定“稳定货币”政策目标的大前提下,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票据贴现利率和3000万元以上、五年期以上保险公司大额存款利率已由市场决定,政策性金融债券和国债在银行间市场实现了利率招标发行,对中小企业和县级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已经扩大到30%,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利率幅度扩大到50%。现阶段物价基本保持稳定,利率水平处于历史最低点,是加快利率改革的好时机。
(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目标是:实现从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灵敏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即建立以稳定货币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到短期利率为中介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到中长期利率,传导通畅的间接调控体系(具体见图1)。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提高货币政策顺利实施的必然途径
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必须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在利率中的作用。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是由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博弈决定的,政府不再对利率的形成做出行政性命令。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而且必须建立一个多元化、高层次、高效率的货币市场,使货币市场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窗口和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础。
五、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利率调整灵活度不够,还不能完全根据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变化而灵活变动;决策程序复杂,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时滞较长;利率管制程度高,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结算规则的权限较小,难以适应今后金融机构成本管理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利率杠杆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得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出现低效滞后等现象。在利率市场化以后,中央银行的作用不仅没有放弃,反有所加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及利率市场化以后所出现的负面效应,均要中央银行来进行消除。利率市场化不等于利率完全自由化,它必须置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监督之下,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利率市场化也必然要求中央银行的调控方式向间接调控转变。这是一个逐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稳步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困难的解决都会使我们的市场变得更加健全,政策更加顺畅、灵活、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