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破茧成蝶”的过程吧。为了获得新生,“蚕”得忍受着苦痛,咬开裹在身上的厚厚的茧,从狭小的天地爬出,才能成为广阔空间里自由的“蝶蛾”。参与课改,我们就像蚕接受了破茧成蝶的挑战,一路迎接着煎熬!
一、 放下鞭子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灌装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尽管课改的这些理念,在继续教育、大小培训会、专家报告、听课座谈会上不断涌入耳朵,但对课改的态度是:看着成果震动,听着介绍感动,回到学校原地不动。在老师看来,学生就像一群小羊羔,如果放下鞭子,如何约束他们,把他们赶到目的地?鞭子放不下,解放课堂就是一句空话,课改就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海市蜃楼,永远走不到地上。课堂依旧是你听我讲,教师满堂灌。到杜郎口取经回来,学校推行了铁腕做法,硬性规定教师一堂课上讲不能超过20分钟,否则处罚。宝剑之下,教师不敢把45分钟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嘴上了。有形的鞭子放下了,驾驭课堂的无形鞭子却非说放就能放得下。看着书上众多的知识点,教案上写着的那么多话没时间、没机会讲,内心自然产生焦虑。但重拾鞭子已是无望,于是只得另谋出路,狠狠地钻研教材,把教学内容吃深吃透,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认真地梳理知识点,撤并同举,精心地设计问题,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每一句话,每一个学生的基础积累,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效率。教《五柳先生传》一课时,我就用了一个问题贯穿课堂:话说先生五柳。虽说不是完美,但毕竟是放下鞭子之作,效果自我感觉还是不错。
二、 放下担子
“板子青山竹,不打书不读。”没有了鞭子的驱赶,学生还会读书吗?没有了老师的讲解,学生能考得好吗?这些担心和恐惧不消除,肯定会成为课改路上的绊脚石,教师心头的重担子。如果绊脚石搬不开,重担子放不下,课改的机器就无法欢快运转。要放下担子,教师就要有“瞻前顾后”的心态。所谓“瞻前”,就是教师要着眼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自觉性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创新开放的思维是否开发了?是否有丰富多元、精彩纷呈的见解油然生成?所谓“顾后”,就是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学生的阅读习惯。而分数,只不过是课改成果的副产品。瞻前顾后的问题解决了,学生自然也能考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上了一节“不讲的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导学案自主学习;另外又上了一节“讲的课”,按照学生预习——朗读——教师逐字逐句讲解翻译的老套式教学。第二天,李镇西突然袭击,组织前一天上过不同课型的两个班学生同时考试。结果“不讲”的那个班学生平均分86.24分,“讲”的那个班学生平均分才71.9分。李镇西老师的案例雄辩地证明:少了老师鞭子的抽动,地球的课堂照样转,甚至可以转得更好。课改“中看不中用”的思想包袱老师可以放心大胆地把它扔到爪哇国。
三、 放下架子
“并不是每一株树苗的成长都能如我所愿。在他们当中,总有几株长得不那么漂亮,他们或枝纤叶疏,或旁逸斜出,似乎难以成为良材。走近他们,我们会发现:他们既自卑而又自负,软弱而又逆反,欲进而又畏难”。“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通过玩来了解世界。玩,不仅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我们是园丁,面对的不只是树和花,还有小草,还有泥土。那么,就让我们区别对待吧,要让树高耸入云,让花绽放绚丽,让小草也扬起生命的绿色,让泥土捧出特有的芬芳,共同创造春天的奇迹!”这是教师参加演讲比赛讲演的内容。有对学生的观察和理解,有对老师的呼吁和期待。然而,这样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话,我们当着学生的面讲过吗?我想大部分老师的回答是没有,也不会。为什么,在演讲比赛中,面对素不相识的评委和听众,我们可以开怀吐露心声;看着朝夕相处的学生却不能一诉衷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尊严的观念长期占据着我们的头脑。看看身边的同事,或者就是自己,明明在办公室有说有笑,满面春风。可一动身去教室,顿时笑影敛收,脸孔尽板。学生本来也是有说有笑,但一看到老师的严肃,赶紧心弦绷紧。在这样的氛围下,怎么启发得好?卢梭说,教育就是挖一个坑,不知不觉,水有了,各种水生植物也长起来了,各种水生动物和昆虫也来了,水鸟也飞来了,于是成了一个池塘,一个生态系统,一处美丽风景。这个坑并不是让老师单打独斗来挖的,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起流汗,一起说笑;挖好坑,老师和学生,一起享受,一起思考,一起争鸣,一起欣赏。老师和学生在开拓和收获中应该作朋友,而不是相反。这样,上课,就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讲课,就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下课,就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放下架子,教育,就会诗意地成为我们老师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三中学 江西省南康市横市中学)
责任编辑:王江
一、 放下鞭子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灌装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尽管课改的这些理念,在继续教育、大小培训会、专家报告、听课座谈会上不断涌入耳朵,但对课改的态度是:看着成果震动,听着介绍感动,回到学校原地不动。在老师看来,学生就像一群小羊羔,如果放下鞭子,如何约束他们,把他们赶到目的地?鞭子放不下,解放课堂就是一句空话,课改就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海市蜃楼,永远走不到地上。课堂依旧是你听我讲,教师满堂灌。到杜郎口取经回来,学校推行了铁腕做法,硬性规定教师一堂课上讲不能超过20分钟,否则处罚。宝剑之下,教师不敢把45分钟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嘴上了。有形的鞭子放下了,驾驭课堂的无形鞭子却非说放就能放得下。看着书上众多的知识点,教案上写着的那么多话没时间、没机会讲,内心自然产生焦虑。但重拾鞭子已是无望,于是只得另谋出路,狠狠地钻研教材,把教学内容吃深吃透,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认真地梳理知识点,撤并同举,精心地设计问题,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每一句话,每一个学生的基础积累,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效率。教《五柳先生传》一课时,我就用了一个问题贯穿课堂:话说先生五柳。虽说不是完美,但毕竟是放下鞭子之作,效果自我感觉还是不错。
二、 放下担子
“板子青山竹,不打书不读。”没有了鞭子的驱赶,学生还会读书吗?没有了老师的讲解,学生能考得好吗?这些担心和恐惧不消除,肯定会成为课改路上的绊脚石,教师心头的重担子。如果绊脚石搬不开,重担子放不下,课改的机器就无法欢快运转。要放下担子,教师就要有“瞻前顾后”的心态。所谓“瞻前”,就是教师要着眼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自觉性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创新开放的思维是否开发了?是否有丰富多元、精彩纷呈的见解油然生成?所谓“顾后”,就是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学生的阅读习惯。而分数,只不过是课改成果的副产品。瞻前顾后的问题解决了,学生自然也能考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上了一节“不讲的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导学案自主学习;另外又上了一节“讲的课”,按照学生预习——朗读——教师逐字逐句讲解翻译的老套式教学。第二天,李镇西突然袭击,组织前一天上过不同课型的两个班学生同时考试。结果“不讲”的那个班学生平均分86.24分,“讲”的那个班学生平均分才71.9分。李镇西老师的案例雄辩地证明:少了老师鞭子的抽动,地球的课堂照样转,甚至可以转得更好。课改“中看不中用”的思想包袱老师可以放心大胆地把它扔到爪哇国。
三、 放下架子
“并不是每一株树苗的成长都能如我所愿。在他们当中,总有几株长得不那么漂亮,他们或枝纤叶疏,或旁逸斜出,似乎难以成为良材。走近他们,我们会发现:他们既自卑而又自负,软弱而又逆反,欲进而又畏难”。“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通过玩来了解世界。玩,不仅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我们是园丁,面对的不只是树和花,还有小草,还有泥土。那么,就让我们区别对待吧,要让树高耸入云,让花绽放绚丽,让小草也扬起生命的绿色,让泥土捧出特有的芬芳,共同创造春天的奇迹!”这是教师参加演讲比赛讲演的内容。有对学生的观察和理解,有对老师的呼吁和期待。然而,这样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话,我们当着学生的面讲过吗?我想大部分老师的回答是没有,也不会。为什么,在演讲比赛中,面对素不相识的评委和听众,我们可以开怀吐露心声;看着朝夕相处的学生却不能一诉衷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尊严的观念长期占据着我们的头脑。看看身边的同事,或者就是自己,明明在办公室有说有笑,满面春风。可一动身去教室,顿时笑影敛收,脸孔尽板。学生本来也是有说有笑,但一看到老师的严肃,赶紧心弦绷紧。在这样的氛围下,怎么启发得好?卢梭说,教育就是挖一个坑,不知不觉,水有了,各种水生植物也长起来了,各种水生动物和昆虫也来了,水鸟也飞来了,于是成了一个池塘,一个生态系统,一处美丽风景。这个坑并不是让老师单打独斗来挖的,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起流汗,一起说笑;挖好坑,老师和学生,一起享受,一起思考,一起争鸣,一起欣赏。老师和学生在开拓和收获中应该作朋友,而不是相反。这样,上课,就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讲课,就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下课,就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放下架子,教育,就会诗意地成为我们老师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三中学 江西省南康市横市中学)
责任编辑: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