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要素,水资源已逐渐发展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地下水资源为人们提供必要生活供给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推进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我国地下水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保护与管理措施亟待加强。本篇文章详细阐述了我国地下水资源在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关于地下水资源有效保护与管理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尽管我国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存储,但其大部分分布于偏远山区,这种状况的存在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下水资源的有效开采量。随着人口增长引起的人们日常生活活动的日益频繁及用水需求范围的急剧扩展,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动态平稳过程的顺利进行。
2.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在保护与管理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用水需求,追赶不断前进的工业化进程,我国近十几年的地下水资源开采已远远超过了其可使用范围,也严重违背了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原则。同时地下水污染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此外,人们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大肆浪费宝贵水资源的同时也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与管理。因此,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正在经受着双重考验。
2.1缺乏科学的保护与管理意识
首先,我国地下水资源存储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因此人们往往对其使用没有有效的节制。但事实上,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分布存在着极度的不平衡现象,南方的水资源含量要大大高出北方几十倍。因此,北方城市更易于出现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这也就是南水北调的根本意图。其次,由于地下水资源主要蕴藏于地表的下方,其在地壳中的动态流动过程必然与其所在地壳中的生态圈及地表水资源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对于其保护与管理往往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对于地下水资源污染的潜在危害也未能得到很好的预防与治理。此外,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违背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为了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对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当水资源的开采不堪重负时,大自然必然会给予我们有力的还击,这样一来反而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影响了国民经济的高效发展。
2.2地下水资源开采不合理
面对地下水资源供应与人们实际需求出现的尖锐矛盾,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现象,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后续问题。首先,地层水位急剧降低,水资源枯竭,不仅会导致浅河区域原有水生生物的死亡,干旱土地的部分沙漠化,同时由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引起的地面下降甚至塌陷等状况发生,造成的居民住房及农作物的大面积淹没及地下铺设线路的毁灭性伤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进行及信息的高速畅通。其次,虽然我国海洋所在区域分布着极其丰富的水资源,但这些地区的水不属于淡水资源的范畴,但其地面深层区域却蕴含着流量非常可观的淡水资源。因此,为了将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并更好的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得不进行水资源的深度开采。然而,事情往往不尽如人意,开采后的海洋水位已严重脱离正常的水位高度,完全达不到整个海平面高度的实际要求。因此海洋中的盐水很自然流入地下水资源中,反而大大影响了浅水资源的可使用范围。
2.3地下水污染与浪费情况的存在
一方面,由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化工厂生产出更多化工产品的同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斥着各种化学元素。因此,这些化学制品的不当生产与使用不仅会严重破坏地下水资源的定向循环系统,而且水资源的污染是一个逐步加深且不可逆的发展过程,因此必然导致其污染程度的进一步恶化。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危险的存在,那么这些水资源的再次循环利用对其本身而言也就成为了一种伤害,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生产用水往往没有加以限制,比如:农田的基本灌溉及公用事业用水等,这样一来不仅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额度,而且在某个层面上缩减了其可使用范围。
2.4地下水保护管理机制不合理
第一,虽然我国的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已逐步开展,但因缺乏法律法规条文的有效支持,使得面对一些严重的水资源污染行为往往不能做到合理的惩罚,不仅放纵了其恶劣行径的产生,同时也失去了水资源保护的实质性意义。同时人们在地下水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浪費与污染现象,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约束,那么水资源未来的发展形势必然令人堪忧。因此,有必要完善现行地下水资源保护法规,扩大法律的可执行范围,并将一些条款进行具体的说明与阐述,尽量做到水资源保护有法可依的实现。第二,由于水资源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偏低及其分布位置的局限性,在地下水资源出现问题的时候工作人员往往不能做到科学准确的监测,从而这些监测单位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主要意义。一旦,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工作处理不到位,那么其管理工作的执行也就无法正常运营。第三,地下水资源是一个动态的、隐形的存储过程,因此不可避免的在其循环过程中,会暴露出一些弊端,相关水资源保护单位未设置良好的防范预警系统从而在面对这些突发状况时,没有做到有效的应对。
3.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几点措施
3.1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理念
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说法教育及文字宣传等形式进行地下水资源常识的重点普及,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与开采特点,从而引导并促进人们正确用水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人们应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并将其贯穿到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以实际行动充分践行节水理念。此外,还应着重于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尽量减少水污染行为的产生。
3.2制定科学规范的地下水资源开采规划
首先,相关开采实施部门要做到统筹地下水资源分布全局,掌握其开采状况,制定科学规范的水资源开采规划,对于一些沼泽及干旱地区坚决不予开采,尽量维持其动植物的原有风貌,严格防止地面坍塌及下沉等现象的发生。其次,对于海洋地带等重要区域的开采,一定要做好项目实施前的考察与评估工作,密切注意海平面的实际高度要求,坚决杜绝海洋水资源向淡水资源的不断过渡。
3.3建立完善的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机制
首先,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明确约束开采行为的进行,同时利用这些具体的惩罚措施来正确引导人们日常生活用水行为及企业生产的污水处理措施,既要做到发挥每一滴水的使用价值,也要避免水资源过度浪费行为的产生。其次,扩大地下水资源监测的实施范围,设立范围更广的水资源监测站,保证水资源监测的顺利实现,从而为其开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此外,建立相关的水资源监控与预警机制,密切监控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循环过程及其污染状况,完善应急安全防范策略,严格做到科学应对突发状况,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社会人口数量的激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进行。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做到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理念,制定科学规范的地下水资源开采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坚决实行监测、预警提示与防范一体化的管理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潘志伟.我国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及其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J].发展,2008,1(16):28-29.
[2]郑丽萍.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0,3(13):22-23.
[3]黄辉.浅析我国地下水资源的保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2):167-169.
[4]陈立东.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活力,2009,2(18):35-36.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尽管我国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存储,但其大部分分布于偏远山区,这种状况的存在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下水资源的有效开采量。随着人口增长引起的人们日常生活活动的日益频繁及用水需求范围的急剧扩展,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动态平稳过程的顺利进行。
2.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在保护与管理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用水需求,追赶不断前进的工业化进程,我国近十几年的地下水资源开采已远远超过了其可使用范围,也严重违背了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原则。同时地下水污染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此外,人们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大肆浪费宝贵水资源的同时也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与管理。因此,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正在经受着双重考验。
2.1缺乏科学的保护与管理意识
首先,我国地下水资源存储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因此人们往往对其使用没有有效的节制。但事实上,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分布存在着极度的不平衡现象,南方的水资源含量要大大高出北方几十倍。因此,北方城市更易于出现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这也就是南水北调的根本意图。其次,由于地下水资源主要蕴藏于地表的下方,其在地壳中的动态流动过程必然与其所在地壳中的生态圈及地表水资源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对于其保护与管理往往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对于地下水资源污染的潜在危害也未能得到很好的预防与治理。此外,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违背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为了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对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当水资源的开采不堪重负时,大自然必然会给予我们有力的还击,这样一来反而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影响了国民经济的高效发展。
2.2地下水资源开采不合理
面对地下水资源供应与人们实际需求出现的尖锐矛盾,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现象,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后续问题。首先,地层水位急剧降低,水资源枯竭,不仅会导致浅河区域原有水生生物的死亡,干旱土地的部分沙漠化,同时由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引起的地面下降甚至塌陷等状况发生,造成的居民住房及农作物的大面积淹没及地下铺设线路的毁灭性伤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进行及信息的高速畅通。其次,虽然我国海洋所在区域分布着极其丰富的水资源,但这些地区的水不属于淡水资源的范畴,但其地面深层区域却蕴含着流量非常可观的淡水资源。因此,为了将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并更好的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得不进行水资源的深度开采。然而,事情往往不尽如人意,开采后的海洋水位已严重脱离正常的水位高度,完全达不到整个海平面高度的实际要求。因此海洋中的盐水很自然流入地下水资源中,反而大大影响了浅水资源的可使用范围。
2.3地下水污染与浪费情况的存在
一方面,由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化工厂生产出更多化工产品的同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斥着各种化学元素。因此,这些化学制品的不当生产与使用不仅会严重破坏地下水资源的定向循环系统,而且水资源的污染是一个逐步加深且不可逆的发展过程,因此必然导致其污染程度的进一步恶化。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危险的存在,那么这些水资源的再次循环利用对其本身而言也就成为了一种伤害,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生产用水往往没有加以限制,比如:农田的基本灌溉及公用事业用水等,这样一来不仅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额度,而且在某个层面上缩减了其可使用范围。
2.4地下水保护管理机制不合理
第一,虽然我国的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已逐步开展,但因缺乏法律法规条文的有效支持,使得面对一些严重的水资源污染行为往往不能做到合理的惩罚,不仅放纵了其恶劣行径的产生,同时也失去了水资源保护的实质性意义。同时人们在地下水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浪費与污染现象,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约束,那么水资源未来的发展形势必然令人堪忧。因此,有必要完善现行地下水资源保护法规,扩大法律的可执行范围,并将一些条款进行具体的说明与阐述,尽量做到水资源保护有法可依的实现。第二,由于水资源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偏低及其分布位置的局限性,在地下水资源出现问题的时候工作人员往往不能做到科学准确的监测,从而这些监测单位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主要意义。一旦,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工作处理不到位,那么其管理工作的执行也就无法正常运营。第三,地下水资源是一个动态的、隐形的存储过程,因此不可避免的在其循环过程中,会暴露出一些弊端,相关水资源保护单位未设置良好的防范预警系统从而在面对这些突发状况时,没有做到有效的应对。
3.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几点措施
3.1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理念
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说法教育及文字宣传等形式进行地下水资源常识的重点普及,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与开采特点,从而引导并促进人们正确用水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人们应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并将其贯穿到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以实际行动充分践行节水理念。此外,还应着重于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尽量减少水污染行为的产生。
3.2制定科学规范的地下水资源开采规划
首先,相关开采实施部门要做到统筹地下水资源分布全局,掌握其开采状况,制定科学规范的水资源开采规划,对于一些沼泽及干旱地区坚决不予开采,尽量维持其动植物的原有风貌,严格防止地面坍塌及下沉等现象的发生。其次,对于海洋地带等重要区域的开采,一定要做好项目实施前的考察与评估工作,密切注意海平面的实际高度要求,坚决杜绝海洋水资源向淡水资源的不断过渡。
3.3建立完善的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机制
首先,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明确约束开采行为的进行,同时利用这些具体的惩罚措施来正确引导人们日常生活用水行为及企业生产的污水处理措施,既要做到发挥每一滴水的使用价值,也要避免水资源过度浪费行为的产生。其次,扩大地下水资源监测的实施范围,设立范围更广的水资源监测站,保证水资源监测的顺利实现,从而为其开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此外,建立相关的水资源监控与预警机制,密切监控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循环过程及其污染状况,完善应急安全防范策略,严格做到科学应对突发状况,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社会人口数量的激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进行。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做到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理念,制定科学规范的地下水资源开采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坚决实行监测、预警提示与防范一体化的管理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潘志伟.我国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及其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J].发展,2008,1(16):28-29.
[2]郑丽萍.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0,3(13):22-23.
[3]黄辉.浅析我国地下水资源的保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2):167-169.
[4]陈立东.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活力,2009,2(18):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