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数字出版时代的出版机构选择
数字出版时代正在到来。
数字出版不是未来完成时,它是一个渐进完成的过程。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数字出版是一个产业性革命,其难度远超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它带来的文化传播业的革命过程。数字出版时代,传播内容的整合,考验着出版业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可能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来完成;传播渠道的开通,考验着相关产业链条的开明,当前渠道方面唯利是图、急功近利之心不消除,会彻底毁掉数字出版事业的半壁江山;读者阅读方式的转换,需要一代新人的成长更得期待2000后一代新人成为作者;更新的数字出版材料的诞生,更是需要一代具备新学识的人才的出现。
(一)数字出版观念的转变是出版机构的必然选择
作为当代出版人,逢此出版革命的到来,我们要破除两个不正确的观点:一是数字出版离我们很远,等别人都有了现成的经验之后我们再拿来借鉴;二是数字出版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此生难料他生亦未可知。
事实是,数字出版也罢,电子出版也好,它从来就是一个在探索中前进的新生事物。新生事物的不确定性中隐藏着大量商机,也隐藏着巨大风险。一枚硬币,就看你是从正面看还是从反面看。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亦不同。思想意识的差异,导致行动上的或快或缓;行动快与慢的差异,则带来巨大成功与慢性自杀的区别。早在三五年前,业内人们普遍认为,搞数字出版是迎头撞死,不搞数字出版是坐着等死。同样走在电子出版的路径上,过于性急激烈冒进的一些,早就成了烈士;但稳扎稳打的一些同行,则韬光养晦,积蓄力量,静观时变,及时出手,做好了进入数字出版时代的一切准备。
(二)专业数字出版需要出版机构大力扶持
作为新生事物的专业数字出版,其起步阶段需要国家政策与出版机构强大财力的支持。我们看到,作为业内资源龙头老大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数字出版工作,近几年可以说是积极有序、高效展开。作为一项探索中的事业,出版集团“集中力量办大事”,从制度建设方面强化了对数字出版工作的管理和支持力度,集团公司成立了数字化集约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设立有专职负责数字出版的管理部门(科技与数字出版部),加大了数字出版的资金支持,累计投入2,5亿元专项资金,扶持了一批重点项目,举办了一系列专业培训。
就数字出版而言,数据库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可以说,近十年来,多数业内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出版社都很重视数据库建设与相关技术人才的储备。以中国出版集团为例,中国出版集团重视重点项目的带动效应,打造了一批在业内较有影响的数字出版产品:百科术语数据库和百科在线,辞书语料数据库和工具书在线,中华古籍语料数据库及史鉴分析系统,大佳阅读器等。这些系统和产品,为集团开展大众数字出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中国出版集团加快推进大型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由国家批准立项的中国数字出版网(大佳网)一期已于2011年5月开通上线,网站提供了1万多部电子图书的在线阅读、200万书目搜索、20万种样本展示等。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还根据“十二五”期间有关数字出版的发展战略,积极参加了“中华字库工程”和“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等国家重大数字出版项目的建设工作。
(三)出版机构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配置后备数字出版人才
中国出版集团所做的这些工作并不会立刻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仅算经济账可能还会很赔钱。但是,这些为数字出版所做的基础工作转变着人们的观念,丰富着出版数据库的资料,把大量承担着知识传承的文字转化为数字资源——海量的数据库才是未来编辑出版人操刀弄剪的基本前提。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进入数字出版只需要一个编辑手段上的革新。这就说到人才队伍的配置,必须用不同于传统的方法选择编辑。你选择了什么样的编辑,编辑就给你选择什么样的出版物。可以预见的是,当前中国出版集团所做的这些工作,基本涵盖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衔接的各个方面,既考虑到未来出版的需要,也切实地服务于当前的出版所需。而这一切,都是需要新型人才的引入的。
(四)适应新形势的版权工作
与此同时,出版机构为了确保未来的需要,必须在当下尽量签署更多的图书数字出版版权,尤其是拿出选择的眼光,把那些适合未来多媒体数字出版需要的图片音频视频数字出版版权签署下来,从而积累起自己的多媒体数据库(版权共享与自有版权),这样就可以既丰富当下的图书出版形态,也为未来积累资源。面对海量的数据与信息,面对海量的图书版权,出版机构必须放出眼光,在积累这方面资源时,特别关注自己出版产品线的稳定,因为只有专业,才能深入,才能特别,才能以自己的“有所选择有所放弃”实现出版工作的可行性,实现当下与未来对读者需求的满足。
此外,建立规范、合理的电子图书定价机制,统一版权管理,以集约化建设和运营的力度实施数字出版,加强行业间的联合和行业外的合作,规范网络出版行为,加快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这些都是个体出版社的难点,因而也是出版大机构的重要工作范畴。出版机构必须放出眼光,及早在此方面作出正确的抉择。
二、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选择
传播即选择。选择什么?选择内容。所以,无论是传统出版时代还是数字出版时代,“内容为王”的说法永远不会过时。
(一)海量信息要求编辑更有“选择眼光”
网络时代,人们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之中,编辑的选择担子更重。谓予不信,且看每年有多少网络小说问世?又有多少网络小说能最后落地生根变成纸质书?传统时代,编辑替读者选择;网络时代,读者自行选择,更兼编辑选择。谁能切中大众阅读之脉,谁就拥有了未来出版的先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拥有大量传统知识素材的出版机构,适应未来教育教学之需要的能力还是比一般社会上的草台班子要高明一些。快速的阅读能力,抓住关键词的能力,对社会发展动向的敏感度,这些都是新时代编辑的重要素质。学有所专而后阅读广博,有专门的修养还有广泛的兴趣,才能适应新的编辑工作要求。
(二)受众个性化决定编辑应该选择内容与选择形式并举
不同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既要选择传播的内容,也要选择传播的形式,以及传播的路径与方式。传统出版只要选择彩色印刷或者黑白印刷顶多加个速印(按需印刷),而数字出版的形式就多样了。为不同的接收对象制订不同的接收内容,也是“内容为王”的一个重要内涵。因为你要知道“此内容”不同于“彼内容”,不同内容的接受群体显然不同,他们的接收方式也差异明显。出版物载体的这种变化,使得出版物有了更多的产品形式,这也是未来编辑面临的巨 大挑战。出版工作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技术活儿。从目前来看,数字出版物有点儿让人眼花缭乱:有彩信式的手机报,具有互动功能的电子出版物等。于是出版流程从以往的单篇单章“齐清定”到最后的全书整册“齐清定”还得返回到“碎片化”分解。编辑要学会根据不同的产品形式与销售终端进行技术加工,甚至对内容进行必要的改编,总体原则就是:立体开发,载体适配。
手机、阅读器、平板电脑、桌面电脑等不同类型的新兴阅读终端分别支持不同的内容产品形式,颇有点战国时代的特点,它让我们拥有了貌似相当广大的读者,但也让我们在省略印刷的辛劳之后加上了当“红娘”的辛苦。为不同的图书找不同的下家,为不同的文本穿插不同的音视频与图片,再把这些或“碎片”或“整册”的“图书”通过不同的流布平台,发送到更为个体化的读者手中,这也是一个相当不易的综合工程。特别重要的是,未来的出版服务还要兼顾读者的“互动”之需。因为网络传播的方便,读者除了从你的“图书”中得到知识,他还要检索,还要扩展阅读,还要提问,还要发表自己的感言,这时的出版与传播就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我出书你看书”那么简单,通过网络对读者提供更广意义上的服务,既是“产品售后”,也是“新品萌芽”,出版人与写作者的界线在模糊,编辑者与接受者的功能也在模糊。交互性成为传播的重要特点,它也推动着产品形态的更加多样化地前进。
数字出版,个性化服务越来越重要,出版流程也越来越简单,出版人的素质因而必须全面提升,也体现了对读者服务的全面提升,也要求着编辑素养的全面优化。
(三)编辑工作的选择与创造并举
在一个变化多端的时代,在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在一个技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时代,编辑工作既要选择内容——“内容为王”,也要形式多样“形式开路”,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满足不同读者的口味,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突出自己,让读者关注自己的产品。根据不同读者的阅读心理,根据不同读者的信息掌握度,以不同的方式提供不同的内容,这样的编辑工作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也留下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善于学习并勤于学习的人才能跟上形势。永远掌握着比设定读者更多一些信息,更多一些学识,这才是胜任编辑工作的不二法门。
(四)海量信息时代出版工作的“选择为王”:作者、读者、渠道、广告一个也不能少
“内容为王”不用说,这需要精明的选择眼光;坚守自己的选择路线并持久努力,成为特定业务方面的第一第二更重要,这决定着你是否会被淹没;好的内容,好的传播需要好的营销为后盾,毕竟这是一个“赔钱也得赚吆喝”的时代,没有广告开路,哪个行业也不易生存。有选择地培养自己的新一代读者、作者更为重要,技术方面的配合与合作,可以节省大量的编辑案头工作时间,读者“自我索取”能力的提升,会节约大量的售后服务精力。
总之,数字出版时代的“内容为王”有了更多的内涵与外延。作为新时代的出版机构与编辑工作者,“选择”的眼光要更精到,“选择”的范围要更宽泛。唯有如此,才能在数字时代的广大平台上,演出更精彩更生动活泼的出版大剧。
数字出版时代正在到来。
数字出版不是未来完成时,它是一个渐进完成的过程。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数字出版是一个产业性革命,其难度远超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它带来的文化传播业的革命过程。数字出版时代,传播内容的整合,考验着出版业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可能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来完成;传播渠道的开通,考验着相关产业链条的开明,当前渠道方面唯利是图、急功近利之心不消除,会彻底毁掉数字出版事业的半壁江山;读者阅读方式的转换,需要一代新人的成长更得期待2000后一代新人成为作者;更新的数字出版材料的诞生,更是需要一代具备新学识的人才的出现。
(一)数字出版观念的转变是出版机构的必然选择
作为当代出版人,逢此出版革命的到来,我们要破除两个不正确的观点:一是数字出版离我们很远,等别人都有了现成的经验之后我们再拿来借鉴;二是数字出版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此生难料他生亦未可知。
事实是,数字出版也罢,电子出版也好,它从来就是一个在探索中前进的新生事物。新生事物的不确定性中隐藏着大量商机,也隐藏着巨大风险。一枚硬币,就看你是从正面看还是从反面看。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亦不同。思想意识的差异,导致行动上的或快或缓;行动快与慢的差异,则带来巨大成功与慢性自杀的区别。早在三五年前,业内人们普遍认为,搞数字出版是迎头撞死,不搞数字出版是坐着等死。同样走在电子出版的路径上,过于性急激烈冒进的一些,早就成了烈士;但稳扎稳打的一些同行,则韬光养晦,积蓄力量,静观时变,及时出手,做好了进入数字出版时代的一切准备。
(二)专业数字出版需要出版机构大力扶持
作为新生事物的专业数字出版,其起步阶段需要国家政策与出版机构强大财力的支持。我们看到,作为业内资源龙头老大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数字出版工作,近几年可以说是积极有序、高效展开。作为一项探索中的事业,出版集团“集中力量办大事”,从制度建设方面强化了对数字出版工作的管理和支持力度,集团公司成立了数字化集约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设立有专职负责数字出版的管理部门(科技与数字出版部),加大了数字出版的资金支持,累计投入2,5亿元专项资金,扶持了一批重点项目,举办了一系列专业培训。
就数字出版而言,数据库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可以说,近十年来,多数业内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出版社都很重视数据库建设与相关技术人才的储备。以中国出版集团为例,中国出版集团重视重点项目的带动效应,打造了一批在业内较有影响的数字出版产品:百科术语数据库和百科在线,辞书语料数据库和工具书在线,中华古籍语料数据库及史鉴分析系统,大佳阅读器等。这些系统和产品,为集团开展大众数字出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中国出版集团加快推进大型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由国家批准立项的中国数字出版网(大佳网)一期已于2011年5月开通上线,网站提供了1万多部电子图书的在线阅读、200万书目搜索、20万种样本展示等。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还根据“十二五”期间有关数字出版的发展战略,积极参加了“中华字库工程”和“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等国家重大数字出版项目的建设工作。
(三)出版机构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配置后备数字出版人才
中国出版集团所做的这些工作并不会立刻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仅算经济账可能还会很赔钱。但是,这些为数字出版所做的基础工作转变着人们的观念,丰富着出版数据库的资料,把大量承担着知识传承的文字转化为数字资源——海量的数据库才是未来编辑出版人操刀弄剪的基本前提。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进入数字出版只需要一个编辑手段上的革新。这就说到人才队伍的配置,必须用不同于传统的方法选择编辑。你选择了什么样的编辑,编辑就给你选择什么样的出版物。可以预见的是,当前中国出版集团所做的这些工作,基本涵盖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衔接的各个方面,既考虑到未来出版的需要,也切实地服务于当前的出版所需。而这一切,都是需要新型人才的引入的。
(四)适应新形势的版权工作
与此同时,出版机构为了确保未来的需要,必须在当下尽量签署更多的图书数字出版版权,尤其是拿出选择的眼光,把那些适合未来多媒体数字出版需要的图片音频视频数字出版版权签署下来,从而积累起自己的多媒体数据库(版权共享与自有版权),这样就可以既丰富当下的图书出版形态,也为未来积累资源。面对海量的数据与信息,面对海量的图书版权,出版机构必须放出眼光,在积累这方面资源时,特别关注自己出版产品线的稳定,因为只有专业,才能深入,才能特别,才能以自己的“有所选择有所放弃”实现出版工作的可行性,实现当下与未来对读者需求的满足。
此外,建立规范、合理的电子图书定价机制,统一版权管理,以集约化建设和运营的力度实施数字出版,加强行业间的联合和行业外的合作,规范网络出版行为,加快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这些都是个体出版社的难点,因而也是出版大机构的重要工作范畴。出版机构必须放出眼光,及早在此方面作出正确的抉择。
二、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选择
传播即选择。选择什么?选择内容。所以,无论是传统出版时代还是数字出版时代,“内容为王”的说法永远不会过时。
(一)海量信息要求编辑更有“选择眼光”
网络时代,人们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之中,编辑的选择担子更重。谓予不信,且看每年有多少网络小说问世?又有多少网络小说能最后落地生根变成纸质书?传统时代,编辑替读者选择;网络时代,读者自行选择,更兼编辑选择。谁能切中大众阅读之脉,谁就拥有了未来出版的先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拥有大量传统知识素材的出版机构,适应未来教育教学之需要的能力还是比一般社会上的草台班子要高明一些。快速的阅读能力,抓住关键词的能力,对社会发展动向的敏感度,这些都是新时代编辑的重要素质。学有所专而后阅读广博,有专门的修养还有广泛的兴趣,才能适应新的编辑工作要求。
(二)受众个性化决定编辑应该选择内容与选择形式并举
不同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既要选择传播的内容,也要选择传播的形式,以及传播的路径与方式。传统出版只要选择彩色印刷或者黑白印刷顶多加个速印(按需印刷),而数字出版的形式就多样了。为不同的接收对象制订不同的接收内容,也是“内容为王”的一个重要内涵。因为你要知道“此内容”不同于“彼内容”,不同内容的接受群体显然不同,他们的接收方式也差异明显。出版物载体的这种变化,使得出版物有了更多的产品形式,这也是未来编辑面临的巨 大挑战。出版工作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技术活儿。从目前来看,数字出版物有点儿让人眼花缭乱:有彩信式的手机报,具有互动功能的电子出版物等。于是出版流程从以往的单篇单章“齐清定”到最后的全书整册“齐清定”还得返回到“碎片化”分解。编辑要学会根据不同的产品形式与销售终端进行技术加工,甚至对内容进行必要的改编,总体原则就是:立体开发,载体适配。
手机、阅读器、平板电脑、桌面电脑等不同类型的新兴阅读终端分别支持不同的内容产品形式,颇有点战国时代的特点,它让我们拥有了貌似相当广大的读者,但也让我们在省略印刷的辛劳之后加上了当“红娘”的辛苦。为不同的图书找不同的下家,为不同的文本穿插不同的音视频与图片,再把这些或“碎片”或“整册”的“图书”通过不同的流布平台,发送到更为个体化的读者手中,这也是一个相当不易的综合工程。特别重要的是,未来的出版服务还要兼顾读者的“互动”之需。因为网络传播的方便,读者除了从你的“图书”中得到知识,他还要检索,还要扩展阅读,还要提问,还要发表自己的感言,这时的出版与传播就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我出书你看书”那么简单,通过网络对读者提供更广意义上的服务,既是“产品售后”,也是“新品萌芽”,出版人与写作者的界线在模糊,编辑者与接受者的功能也在模糊。交互性成为传播的重要特点,它也推动着产品形态的更加多样化地前进。
数字出版,个性化服务越来越重要,出版流程也越来越简单,出版人的素质因而必须全面提升,也体现了对读者服务的全面提升,也要求着编辑素养的全面优化。
(三)编辑工作的选择与创造并举
在一个变化多端的时代,在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在一个技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时代,编辑工作既要选择内容——“内容为王”,也要形式多样“形式开路”,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满足不同读者的口味,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突出自己,让读者关注自己的产品。根据不同读者的阅读心理,根据不同读者的信息掌握度,以不同的方式提供不同的内容,这样的编辑工作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也留下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善于学习并勤于学习的人才能跟上形势。永远掌握着比设定读者更多一些信息,更多一些学识,这才是胜任编辑工作的不二法门。
(四)海量信息时代出版工作的“选择为王”:作者、读者、渠道、广告一个也不能少
“内容为王”不用说,这需要精明的选择眼光;坚守自己的选择路线并持久努力,成为特定业务方面的第一第二更重要,这决定着你是否会被淹没;好的内容,好的传播需要好的营销为后盾,毕竟这是一个“赔钱也得赚吆喝”的时代,没有广告开路,哪个行业也不易生存。有选择地培养自己的新一代读者、作者更为重要,技术方面的配合与合作,可以节省大量的编辑案头工作时间,读者“自我索取”能力的提升,会节约大量的售后服务精力。
总之,数字出版时代的“内容为王”有了更多的内涵与外延。作为新时代的出版机构与编辑工作者,“选择”的眼光要更精到,“选择”的范围要更宽泛。唯有如此,才能在数字时代的广大平台上,演出更精彩更生动活泼的出版大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