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不觉,从九十年代当选议员,
陶锡源先生已为屯门服务二十多个春秋,
在那人生由成熟转为收获的时期,
他见证了家园可喜的变化,
从远离市区的城郊,
经由一点一滴的改变,逐渐蜕变成新的城镇,
不急不躁、安详和睦,
岁月,竟是如此恬静美丽。
陶锡源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MH荣誉勳衔
屯门区议会议员
广西玉林市政协委员
新界乡议局第33届执行委员
屯门乡事委员会第21届首副主席
屯门东北分区委员会(2012-2014)主席
屯门区议会交通及运输委员会委员
环境改善及地区发展委员会委员
地区设施管理委员会委员
屯门体育会主席
公益金之友屯门区委员会主席
屯门青砖围村村代表
屯门的改变 岁月静美
陶锡源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往昔的记忆中,他成长居住的屯门区开始是一个乡村,是一个人口不多的临海渔港。1973年,他成为公务员,供职於政府,留心到家园正起着悄无声息的变化。
当屯门区被政府规划定位後,这个渔港渐渐改变昔日的容貌,进而得到机遇,顺势发展进而大兴土木,矗立高楼。其中不仅政府收购农田、用作发展;又有填海工程,扩大陆地,一座崭新的卫星城市从规划中慢慢显现出来,逐年变成真正的城区,仅在某些区域,仍然保留昔日的容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陶锡源先生参加选举,成为屯门区议会议员,他光荣的被选为当地众多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也与一众乡里致力推动屯门的发展。其中,交通的改善是他感觉变化最大的地方:
“屯门有很多车是从元朗那边过来的,其中要经过青山公路,以前道路狭窄、车流不少卻缺乏公交,出行不便,如果市民要去九龙佐敦,只有一条16号公交线,坐车用时大约一个半小时。碰上堵塞,时间会浪费得更多。”而当时许多市民家在屯门,卻需要到九龙等地工作,因此落後的交通环境迫使他们不便来回工作场所与家庭,因此只能在市区另选临时住处,等春节、中秋、端午、冬至、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才回到家中与亲人共聚天伦。
如今,当地交通增添不少便捷的线路,方便大家出行,昔日居民逢年过节才能回家的习俗,渐渐变为早出晚归的作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落成的屯门公路,更把市区拉近,奈何配套卻无法同步完善。於是,为了更好的将来,当地一众热心人士积极爭取,弥补发展中的不足。
此外,屯门公路分为可以到达荃湾市中心、海滨公园以及连接机场三部分,大大缩短了屯门到各地的距离。今日从屯门出发到市区,35分钟便可以到达湾仔的会展中心。那个昔日只有两万多人的渔港,因为添设越来越平整的道路以及越来越密集的网络,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定居,使当地变成今日拥有五十万左右居民的住宅区。
“康乐设施也与以前不同,以前我们小学跑步都是用沙地跑道,後来升级为水泥一类坚硬的跑道。时至今天,屯门还出现了好几个球场,像大兴体育馆、社区中心一类。”虽然相比之下,乡郊地区的设施稍微逊色,仅有篮球场、休憩用地一类设施,数量和种类始终比市区要少,但未来存在着不少改变的机会,变化让大家拭目以待。
二十年的服务岁月,陶锡源先生觉得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卻从其中变化中感受到工作带来不一样的成果,犹如幼苗的成长,抽出枝叶、开花结果,换来今日居民脸上幸福的微笑,服务的目的,不也是缘於为民服务的初衷吗?不用多说,陶锡源先生做到了。
也是为民服务,他总结了服务的心得:“多听取民意,要看看大家有什麽需要,我们乡村的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对外设施也是在听取市民的意见後逐步完善的。”後来,陶锡源先生还注重绿化,在就任村代表、屯门乡事委员会第21届首副主席等职务时,他在处理乡村事务中,也增加爭取改善环境的机会,以求让大家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同时,他想做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例如11月10日落成的天后广场,有十万呎的餘地改造,经过重新的铺设,变得焕然一新,上面重建公厕,加建一个永久舞台以及一行建筑。其中最有特色的有一座花炮文化馆,向遊人们讲述着当地一种传统活动——抢花炮的历史,这座全香港独一无二的博物馆,是此地一个新的旅遊景点。
最难忘的工作,当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至今,陶锡源先生担任了天后诞的主席,从六岁起看到历年屯门忠义堂首届筹备天后诞的活动,他就觉得该工作是一份无上的荣耀。服务社会後,担当屯门忠义堂召务委员会的主席的陶锡源先生在接过筹备工作时,心中曾经的向往变成滔滔不绝的自豪和兴奋,促使他全心全意进行历年的筹备工作,得到越来越多、各村朋友的支持,大家被感染的热情肯定也慢慢蔓延开来,引得外地市民加入其中,某次的春会巡遊,陶锡源先生带队到各村探访,随队到街上联欢者竟达到万人以上,真实的万人空巷,至今回味仍令人愉快。
若是佳节,为长者赠送礼物,是陶锡源先生和同仁们必不可少的工作,他们或自己付费购买礼物,或请公司企业协助、赞助,自己又添加新鲜水果,为长者们送去祝福和健康。像端午的粽子可以自己製作,所以大家相聚一堂,在展示各自手艺、凖备赠礼的同时又能连同水果表示尊敬长者的心意,又是另一种其乐无穷。
玉林的改变 无境之爱
成为中国广西玉林市政协委员,陶锡源先生是因为一份奇妙的缘分:“我们陶姓於宋末元初来到香港定居,以前是屯门小学一代,到了清朝中叶发展兴旺,人口多了分出五个村。分支多了,追寻原籍也就复杂了,其中就有因为读音问题把原籍说成广西玉林。”1980年,一位梁姓的广西堪舆先生看到这份族谱,便提议陶锡源先生的叔叔到玉林寻根。因此,他的服务与玉林有了联繫。
1998年陶锡源先生延续叔叔对玉林的服务,成为广西玉林市政协委员,此後,关注玉林的发展,成为他另一个重要的工作。1996年,他为此还远赴北京清华大学,在当地进行为期21天的政治经济学习班,了解国家的情况。
翌年,国家撤销玉林地区和县级玉林市,设立地级玉林市,陶锡源先生知道这是当地面临新的发展机会,因此帮助当地做好相关工作,处理种种事务,其中尤以1994年当地发生水災後,他和叔叔以及其他八个人募集善款三万,捐赠玉州区最让人难忘。
其次他鼓励当地教育发展,其叔叔曾在陆川县组织小学,还捐款购买文具等。一直以此为荣的陶锡源先生不仅也坚持相关传统,1998年更先後探访周边乡村,筹集书本费,赠送文具等礼品。2004年,得知当地某所小学发展需要资金,他以集体名义筹集四十万,为该小学建设电教楼。在玉林较为出名的博白中学,也有他们捐助的五千人民币。
与屯门一样,玉林的环境也得到陶锡源先生的重视。相信为此,他付出不少的努力。巧的是,屯门和玉林的环境也在岁月中起着循序渐进的改变:过去玉林由於工业聚集,环境污染严重,流经市区的河流,是黑乎乎的工业排放废水。近年来,当地环境改善许多,沿河地区变得越来越好,市容得到优化规整,让陶锡源先生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在谈话中,陶锡源先生也表示,由於自己是众多兄妹中陪伴父亲最久的一个孩子,所以受到父亲的影响较大,知道其父亲在31岁时也成为屯门区的村代表,开始服务大众时,突然让人恍悟到:原来陶锡源先生服务社会、重视教育皆是源自其父的一脈相承,为民服务、关注中港教育不仅是他在岁月中洒下的辛勤汗水,也对他维护传统风俗的重视,其中,包括一种传承的服务之情,绵绵不绝、经久不息。
陶锡源先生已为屯门服务二十多个春秋,
在那人生由成熟转为收获的时期,
他见证了家园可喜的变化,
从远离市区的城郊,
经由一点一滴的改变,逐渐蜕变成新的城镇,
不急不躁、安详和睦,
岁月,竟是如此恬静美丽。
陶锡源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MH荣誉勳衔
屯门区议会议员
广西玉林市政协委员
新界乡议局第33届执行委员
屯门乡事委员会第21届首副主席
屯门东北分区委员会(2012-2014)主席
屯门区议会交通及运输委员会委员
环境改善及地区发展委员会委员
地区设施管理委员会委员
屯门体育会主席
公益金之友屯门区委员会主席
屯门青砖围村村代表
屯门的改变 岁月静美
陶锡源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往昔的记忆中,他成长居住的屯门区开始是一个乡村,是一个人口不多的临海渔港。1973年,他成为公务员,供职於政府,留心到家园正起着悄无声息的变化。
当屯门区被政府规划定位後,这个渔港渐渐改变昔日的容貌,进而得到机遇,顺势发展进而大兴土木,矗立高楼。其中不仅政府收购农田、用作发展;又有填海工程,扩大陆地,一座崭新的卫星城市从规划中慢慢显现出来,逐年变成真正的城区,仅在某些区域,仍然保留昔日的容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陶锡源先生参加选举,成为屯门区议会议员,他光荣的被选为当地众多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也与一众乡里致力推动屯门的发展。其中,交通的改善是他感觉变化最大的地方:
“屯门有很多车是从元朗那边过来的,其中要经过青山公路,以前道路狭窄、车流不少卻缺乏公交,出行不便,如果市民要去九龙佐敦,只有一条16号公交线,坐车用时大约一个半小时。碰上堵塞,时间会浪费得更多。”而当时许多市民家在屯门,卻需要到九龙等地工作,因此落後的交通环境迫使他们不便来回工作场所与家庭,因此只能在市区另选临时住处,等春节、中秋、端午、冬至、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才回到家中与亲人共聚天伦。
如今,当地交通增添不少便捷的线路,方便大家出行,昔日居民逢年过节才能回家的习俗,渐渐变为早出晚归的作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落成的屯门公路,更把市区拉近,奈何配套卻无法同步完善。於是,为了更好的将来,当地一众热心人士积极爭取,弥补发展中的不足。
此外,屯门公路分为可以到达荃湾市中心、海滨公园以及连接机场三部分,大大缩短了屯门到各地的距离。今日从屯门出发到市区,35分钟便可以到达湾仔的会展中心。那个昔日只有两万多人的渔港,因为添设越来越平整的道路以及越来越密集的网络,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定居,使当地变成今日拥有五十万左右居民的住宅区。
“康乐设施也与以前不同,以前我们小学跑步都是用沙地跑道,後来升级为水泥一类坚硬的跑道。时至今天,屯门还出现了好几个球场,像大兴体育馆、社区中心一类。”虽然相比之下,乡郊地区的设施稍微逊色,仅有篮球场、休憩用地一类设施,数量和种类始终比市区要少,但未来存在着不少改变的机会,变化让大家拭目以待。
二十年的服务岁月,陶锡源先生觉得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卻从其中变化中感受到工作带来不一样的成果,犹如幼苗的成长,抽出枝叶、开花结果,换来今日居民脸上幸福的微笑,服务的目的,不也是缘於为民服务的初衷吗?不用多说,陶锡源先生做到了。
也是为民服务,他总结了服务的心得:“多听取民意,要看看大家有什麽需要,我们乡村的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对外设施也是在听取市民的意见後逐步完善的。”後来,陶锡源先生还注重绿化,在就任村代表、屯门乡事委员会第21届首副主席等职务时,他在处理乡村事务中,也增加爭取改善环境的机会,以求让大家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同时,他想做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例如11月10日落成的天后广场,有十万呎的餘地改造,经过重新的铺设,变得焕然一新,上面重建公厕,加建一个永久舞台以及一行建筑。其中最有特色的有一座花炮文化馆,向遊人们讲述着当地一种传统活动——抢花炮的历史,这座全香港独一无二的博物馆,是此地一个新的旅遊景点。
最难忘的工作,当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至今,陶锡源先生担任了天后诞的主席,从六岁起看到历年屯门忠义堂首届筹备天后诞的活动,他就觉得该工作是一份无上的荣耀。服务社会後,担当屯门忠义堂召务委员会的主席的陶锡源先生在接过筹备工作时,心中曾经的向往变成滔滔不绝的自豪和兴奋,促使他全心全意进行历年的筹备工作,得到越来越多、各村朋友的支持,大家被感染的热情肯定也慢慢蔓延开来,引得外地市民加入其中,某次的春会巡遊,陶锡源先生带队到各村探访,随队到街上联欢者竟达到万人以上,真实的万人空巷,至今回味仍令人愉快。
若是佳节,为长者赠送礼物,是陶锡源先生和同仁们必不可少的工作,他们或自己付费购买礼物,或请公司企业协助、赞助,自己又添加新鲜水果,为长者们送去祝福和健康。像端午的粽子可以自己製作,所以大家相聚一堂,在展示各自手艺、凖备赠礼的同时又能连同水果表示尊敬长者的心意,又是另一种其乐无穷。
玉林的改变 无境之爱
成为中国广西玉林市政协委员,陶锡源先生是因为一份奇妙的缘分:“我们陶姓於宋末元初来到香港定居,以前是屯门小学一代,到了清朝中叶发展兴旺,人口多了分出五个村。分支多了,追寻原籍也就复杂了,其中就有因为读音问题把原籍说成广西玉林。”1980年,一位梁姓的广西堪舆先生看到这份族谱,便提议陶锡源先生的叔叔到玉林寻根。因此,他的服务与玉林有了联繫。
1998年陶锡源先生延续叔叔对玉林的服务,成为广西玉林市政协委员,此後,关注玉林的发展,成为他另一个重要的工作。1996年,他为此还远赴北京清华大学,在当地进行为期21天的政治经济学习班,了解国家的情况。
翌年,国家撤销玉林地区和县级玉林市,设立地级玉林市,陶锡源先生知道这是当地面临新的发展机会,因此帮助当地做好相关工作,处理种种事务,其中尤以1994年当地发生水災後,他和叔叔以及其他八个人募集善款三万,捐赠玉州区最让人难忘。
其次他鼓励当地教育发展,其叔叔曾在陆川县组织小学,还捐款购买文具等。一直以此为荣的陶锡源先生不仅也坚持相关传统,1998年更先後探访周边乡村,筹集书本费,赠送文具等礼品。2004年,得知当地某所小学发展需要资金,他以集体名义筹集四十万,为该小学建设电教楼。在玉林较为出名的博白中学,也有他们捐助的五千人民币。
与屯门一样,玉林的环境也得到陶锡源先生的重视。相信为此,他付出不少的努力。巧的是,屯门和玉林的环境也在岁月中起着循序渐进的改变:过去玉林由於工业聚集,环境污染严重,流经市区的河流,是黑乎乎的工业排放废水。近年来,当地环境改善许多,沿河地区变得越来越好,市容得到优化规整,让陶锡源先生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在谈话中,陶锡源先生也表示,由於自己是众多兄妹中陪伴父亲最久的一个孩子,所以受到父亲的影响较大,知道其父亲在31岁时也成为屯门区的村代表,开始服务大众时,突然让人恍悟到:原来陶锡源先生服务社会、重视教育皆是源自其父的一脈相承,为民服务、关注中港教育不仅是他在岁月中洒下的辛勤汗水,也对他维护传统风俗的重视,其中,包括一种传承的服务之情,绵绵不绝、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