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包装记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nesown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社会里总会不时地有各类所谓的“大师”横空出世,譬如“太极大师”“气功大师”“养生大师”“易经大师”,其所作所为无非是摇唇鼓舌、故弄玄虚,其间总不乏一帮“托儿”时刻配合着“演戏”,然后进行各种商业性牟利。
  资本市场中,也不乏很多被包装出来的各种“大师”,甚至“大神”。很多时候,你在想着“大师”指点迷津,“大师”却只惦念着你的钱包。
  不久前,就有一个受害者A君向我道出了他的血泪经历。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我以“专业证券财经写手”的身份,进入一家拥有多个股票荐股“大师”的公司暗訪。

A君的血泪


  A君曾在一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工作,几年前受朋友之邀参加过一次关于场外股指期货的投资沙龙。受多个一夜暴富的“真实故事”感染,A君便对场外股指期货之类的金融衍生品产生了些许迷恋,只是苦于本金不够,深觉“壮志难酬”。
  从券商营业部辞职以后,A君自主创业做小生意,并业余炒股。几年下来,资金慢慢积累起来不少。
  前年某天,A君接到一个陌生女人来电,对方自称是某某券商的工作人员,说是为了维护好该券商短线操作风格的客户,现邀请他加入其股票投资交流群,有善于分析出短线牛股的资深分析师做指导。
  A君刚开始是不信的,但后来想到对方在电话中说出来他的真实姓名和开户券商,也就答应了加入其微信群,“反正加了也无妨,看看再说。”
  入群之后,A君每天都会收到该群各种“涨停早餐”“牛股晚餐”之类的群消息,并且在交易时间段内还有所谓的“私募大牛”“敢死队大佬”等来做盘中点评。群管理员还不时地称,这只是一个普通客户管理群,如果投资者想学习这些荐股牛人的绝技,还得交会员费加入公司限量版VIP客户群,如果赶上公司搞活动,可以享受限时优惠。
  一段时间后,A君觉得某位“涨停板大师”的荐股比较准,操盘手法适合自己的投资风格,便付费加入了新的VIP群,学习“涨停板大师”的“打板绝技”。
  A君不但沉迷于“涨停板大师”的股市分析直播演讲,还奉其投资哲学、财富观、人生观为至道。和朋友日常聊天中,也会引用“涨停板大师”的不少“至理名言”。
  “涨停板大师”说,要想财富的核聚变式增长,仅做涨停板是不够的,个股期权才是其人生逆袭的“核武器”,这个秘密他是不轻易对外人讲的。
  就在A君还在观察迟疑之际,VIP群里已经有人陆续晒出成交合同和获利截图,群管理员和一些群成员也在不停地鼓掌、点赞,发出恭喜。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营销轰炸”,A君终于把持不住,签下了合同,打去了款项,试探性地开启了第一单场外股权交易……
  不久前,我去A君介绍的一家汽车店选车。该店的汽车销售员问我,“A君最近怎样了?上次不是说他要买一辆宝马X6?”
  我没有回答,因为A君已经离婚了,婚房也卖出去还债了,还欠着100多万元外债呢,找谁去?

不败秘诀


  我访问过多个以推荐“大牛”股为名,收取股票咨询费、股票场外配资利息费、场外股票期权交易费牟利的公司,深感此中浑水之深。
  不少有着技术高超、经验丰富、慈悲为怀人设的荐股“大师”,就是为了迎合股民心理而刻意包装出来的。
  由于兼顾直播、策划、管理,他没有多少时间做股市研究,只能让助理收集各类财经新闻和评论,在直播演讲中“现买现卖”,并精心植入场外个股期权业务营销。
  “林老师”对应聘直播分析师岗位者,在工作经历、炒股技能、知识储备、演讲口才、营销技能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要求。
  为吸引多样化的散户观众,适应不同市场风格切换,他组织该公司对直播分析人员进行各种风格的包装。
  这些股票直播分析员工会被要求进行对应包装风格的业务学习,以扮演好公司给自己的股票“大师”人设。
  例如,扮演“涨停板大师”的人员,会通过网络或书籍学习,拿出一定的时间研究短线题材热点,筛选押注涨停概率较大的个股;扮演“价值投资大师”的人员会做一些基本面分析的知识学习,并做一些热点行业和个股的基本面分析;扮演“纯技术派大师”的人员,会专门拿出一定的时间研究各类技术指标。
  “林老师”扮演着“涨停板大师”人设,由于工作繁忙,只能在每天很晚时候筛选,并最终押注下一个交易日会大概率涨停的几只个股。
  如果押错,他有自圆其说的办法,譬如谎称主力受到监管电话限制交易、大盘或板块行情拖累个股、庄家洗盘等外因,反复拿出以往押准的案例说事儿。
  其他人员也会在直播中为“林老师”圆场,说什么“林老师”的实力还是相当不错的,押注失败是市场因素造成的,是偶然发生的事件,如果大家实在不适应,还可以学习其他“大师”的方法。
  对于情绪激烈、反对声强的人,营销群管理员会做安抚,销售人员则在群做“托儿”帮着圆场。如果实在安抚不了,则会把这些群成员清理出群。
  随着公司直播分析岗位满员,“林老师”把工作放在团队营销策划和管理上,又为自己设置了新的人设——“神秘嘉宾”,编造自己更辉煌的财务自由故事和独门炒股绝技,偶尔来直播表演“世外高人”的新人设。

多重人设


  直播人员是否如该公司宣传的那样:资金实力强大、实战技术高超、经验积累丰富、理论知识一流呢?答案是否定的。市场需要什么故事“大师”人设,他就会根据客户心理包装什么人设。
  “个人资产超百亿元人民币”的“刘老师”,是一位50多岁的股市“老炮”,理论分析头头是道,个人资产过百亿却是真实的谎言。   在直播中,“刘老师”说话的口吻、自编的经历、对金钱的不屑、对散户洗脑的话术,完全是根据“百亿股票大神”的人设而来的。
  “刘老师”本不姓刘,为了避免在直播间出现口误,道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而露馅,在公司里要求大家喊他“刘老师”。
  甚至在该公司内部每周的直播营销策划部会议上,他和同事们都互相以直播间的假名称呼,通过自我洗脑的方式把自己当成真的“刘老师”。
  “刘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是重技术、轻营销,在市场行情不好、直播“掉粉”严重的时候有一定的“稳粉”作用,但不擅长在直播间做业务营销,所以领着固定月薪,没有销售提成。
  “李老师”本不姓李,仅有30岁,在成都无房,未婚。他之前在北京某网络直播荐股公司做过几年股票讲师助理,由于自己营销策划新理念不为其“师父”所接受,才愤而辞职的。在更早之前,他在一家公司做股票场外配资业务员。
  在一次聊天中,“李老师”对我坦言,善于炒作题材概念股,不善于基本面分析,尤其是财务分析和估值,很缺乏炒股“第一桶金”。
  他本想在新的公司网络直播中自称“黑猫老师”。由于“林老师”认为,直播分析人员取个有名有姓的假名,更能吸引直播观众的信任,方才选了“李X”作为自己的直播名。其人设是善于捕捉热点题材龙头股的“大师”,十年以上炒股经历,名下房产众多。
  在直播中,市场热点是什么题材,“李老师”就分析什么题材,并且其间不断地给观众讲自编的个人经历,鼓吹场外股票期权如何使其财富增长如有神助。
  “王XX”仅有26岁,家里是开茶楼的,目前和父母同住,仅有几月炒股经历,且已空仓好几年。在直播间的人设为新派青年投资“大师”,对投资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少年暴富。
  “王老师”对自己的能力定位是“轻技术,重营销”,对该公司直播营销观众转化成签约客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李老师”一样,工资主要靠提成。
  大学毕业后,“王老师”在成都一家历史较长的股票咨询公司短暂做过电话营销员,然后去了深圳一家网络直播荐股公司,做讲师助理。他对我坦言,在深圳跟着“师父”学了不少直播营销技巧,善于发动利用散户心理,编各种艰辛、励志、奇遇、暴富故事,配合公司销售活动。
  由于他并无股市实战干货,在直播中还要大量插入该公司场外个股期权产品业务内容,所以经常会“掉粉”,就不得不与其他直播“大师”互相搭戏。
  当然,这些“大师”之间互相捧场搭戏,也是该公司营销活动计划中所要求的。
  为了做好案例调查,我卧底该公司的岗位本是财经资料选编,但后来却被安排了价值投资“大师”的人设。“林老师”嫌笔者过于小心谨慎,直接安排助理给我编了一份价值投资荐股历史盈亏业绩表。
  为了将这份资料编得看似丰富、真实,“林老师”特意要求助理在业绩表中,就要有大幅盈利的案例,也要有小幅盈利的案例,还要有少许亏损的案例。
  笔者断然拒绝后,离开了该公司。

“托儿”不息


  该公司销售团队,由“林老师”带来的团队二把手管理。这些销售人员每天早上和下午开工前,都会齐唱励志歌,互相打气,不少人晚上还要加班。
  在拉人入群的工作中,他们自称是某龙头型券商的员工,邀请股民入群分享股票分析“大師”每个交易日推荐的龙头股、大牛股,以及行情分析。
  在直播期间,销售人员积极扮“托儿”为直播人员和公司产品造势,既要鼓吹直播分析人员技术一流,又要自编自己的成交盈亏情况,还要给潜在客户晒自己伪造的成功签单合同;同时,销售人员还要和潜在客户沟通,不停地劝说潜在客户赶紧签单做场外个股期权业务。
  该公司对销售人员的素质要求很低,销售工作压力却不小,所以人员流动性相当大。
  “李老师”告诉我,以他本人亲身经历,这一行的销售人员基本都是这样的现状。“你想想,这些学历、家境、专业能力都欠佳的年轻销售人员,在其它地方无外乎也是拿着很低的工资,辛苦奋斗在社会底层。有一天他们一个月的工资收入,相当于他们在其它地方工作一年的收入,会不会去冒险尝试?”
  (龙智君荐自《廉政瞭望》)
其他文献
“饮鸩止渴”是中国的一个成语,意思是喝毒酒来解渴,寓意人急功近利,用错误的方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完全不顾后果。在这个成语中,“鸩”是传说中的一种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那么这种叫做“鸩”的鸟到底长啥样子呢?  《山海经》中说:“鸩大如雕,紫绿色,长颈赤喙,食蝮蛇之头,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也。”  古人认为“鸩”这种鸟像雕,爱吃毒蛇的头,所以它自己也变得很毒。但是,在中国迄今为止,也没有
期刊
即使碰到闰年,2月都是一年中最短的月份。这是一个“细思极怪”的设计。  网上流传,奥古斯都(Augustus)好大喜功从二月挪了一天放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8月(August),才造成了现在局面。这个说法显然并不了解这位凯撒养子兼继任者、原名屋大维、罗马帝国最牛逼的皇帝,同时也不太了解罗马人。  如果抛开与我们生活、情感联系密切的华夏文明不谈,对现代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发明和创造,很多是来自罗马人。比如
期刊
去年11月,乾隆皇帝的一件“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在伦敦拍卖,原本估价在一百万元人民币,而最终以415万元被国人拍回。如果您关注过丝织品拍卖市场就能知道,现在每年上拍的龙袍、蟒袍有几十件,已不算什么稀罕物件。2004年,清乾隆刺绣十二章纹龙袍以163.18万元成交;2006年,清乾隆御制镶珠黄缎十二章纹龙袍曾拍出1468万元;2014年,清乾隆蓝色绸平金银绣云龙纹龙袍以184万元成交。
期刊
90歲的“DNA之父”詹姆斯·杜威·沃森上热搜了,并非因为什么了不得的科研成就,而是被冷泉港实验室——这所曾濒临倒闭最终被他发展成世界生命科学圣地的实验室剥夺了所有荣誉头衔。  这位15岁考上芝加哥大学、25岁发现DNA双螺旋结构、34岁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在今年1月播放的纪录片《美国大师:解码沃森》中说,“DNA研究的先驱提到一种观点,基因导致了白人和黑人在智商测试上的平均差异。”
期刊
在这个上至80岁、下至8岁人人都玩“朋友圈”的年代,圈中的亲子互动成了一大“亮点”。关注子女,大多数父母都会浏览孩子的每一条朋友圈,然而子女的朋友圈却或多或少屏蔽了父母。如何在朋友圈中打交道,成了老年人与子女一道“难题”。老人过度关心与说教让子女“抓狂”  今年1月,在加拿大留学的张宇徉在朋友圈晒了一组和男友交往的图片。过年回家时,家里的亲朋好友谈论起此事时,年过花甲的黄荣玉才知道女儿交了男朋友。
期刊
旅行中,“中国胃”这事儿也是许多人的乡愁。但是讲真,你会为了寻找一个合口味的中餐厅而在异国他乡寻寻觅觅吗?依我性格,并不会——这不还有日料韩国料理各种亚洲风味以满足口福嘛。所以当《米其林粤菜指南》上市,我是震惊的。  作为一个(什么都吃的)南方人,在海外,吃饭,需要看个粤菜指南?  美国旧金山的Mister Jiu's成为了这本《米其林粤菜指南》的美国唯一上榜米其林餐厅。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至少
期刊
工作上的事,凡是与人合作的,而自己又处于配角地位的,不必对工作有过分的挑剔,也不要有一种不满。工作中不懂的事多请教,懂了的事不卖弄、不刁难,以服从命令听指挥为职责,这必须牢牢记住。这如同一位足球世界名将,他去一支新的球队,他绝不会指东指西、骂这骂那,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态度。好的球星,一定是有一身好本领,又懂得尊重弟兄们,才会赢得尊敬,赢得声誉。  工作中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是
期刊
前阵子去北京公干,顺带老婆孩子去旅游。坐高铁太慢,于是坐飞机去,提前买机票,机票比高铁票还便宜。带上四岁多的儿子,不经意间对比起一代一代人的历史。  我的儿子第一次乘飞机,是在他4岁多的时候。我第一次乘飞机,是在大四的时候,21岁,从内蒙古赶湖南的面试,出于赶时间,迫于无奈。我父亲第一次坐飞机,已经有40多岁了,那是借我三舅的光,三舅在外经商,有一年想请我外公到桂林游玩,父亲作为陪同坐了飞机。如果
期刊
年轻时还未超重的加西亚  卧底,全世界最危险的工作之一。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没有主角光环,电影中的威武靓丽和大杀四方几乎不可能存在。“史上最强卧底”  你对于特工的想象,是来自港剧里正义帅气的警察,还是007系列电影中美女傍身的詹姆斯·邦德?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做的是这个行当里最特殊的工种:卧底的话,最好能像美国特工杰昆·加西亚那样优秀——“一看就不像个警察”。  自打进入FBI(美国联邦调查
期刊
近日,科学家最新观察发现,“暗物质飓风”正呼啸穿过银河系,并且径直冲向地球。  这种无形质量的速度达到500千米/秒,但不会导致地球遭受任何损害。科学家稱,暗物质颗粒风暴可能为我们提供迄今最佳的观测暗物质的机会。暗物质是一种假想物质,据称占已知宇宙1/4以上的质量。揭开暗物质的秘密将扩大我们对宇宙结构的理解,以及探寻我们已知生命的起源之谜。  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的科学家使用欧空局的“盖亚”卫星数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