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aj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进行手术的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的74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传统肌间沟阻滞的7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的麻醉效果。结果 改良式肌间沟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式肌间沟阻滞在上臂和手部手术麻醉中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改良; 肌间沟阻滞; 臂丛神经麻醉; 效果; 临床观察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应用广泛,但是并发症较多。部分患者常因组织效果不佳而改为全麻,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1]。为了简化麻醉操作方法,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降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笔者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的基础上,参考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优缺点,对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了改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148例上臂和手部手术患者,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74例患者,ASA Ⅰ~Ⅱ级,其中男47例,女27例;年龄14~62岁,平均(36.7±7.4)岁。对照组74例患者,ASA Ⅰ~Ⅱ级,其中男41例,女33例;年龄13~61岁,平均(36.2±8.1)岁。两组患者均排除影响麻醉效果的基础性疾病,患者性别、年龄、体重、一般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改良臂丛神经阻滞法进行麻醉:以锁骨中点上方2 cm处,颈外静脉内侧,前、中斜角肌肌间沟间为穿刺点(比传统肌间沟阻滞穿刺点低1~1.5 cm)。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大约进针2 cm时,可有明显的突破或异物感,注入0.17%利多卡因和0.25%罗哌卡因混合液24 ml。注药剂量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
  1.2.2 对照组 沿肌间沟向下,于锁骨上约3 cm处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注入0.17%利多卡因和0.25%罗哌卡因混合液24 ml。注药剂量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
  1.3 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麻醉维持时间。
  1.4 麻醉效果评价标准 优:尺神经、挠神经、正中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完全被阻滞。良:仅有1~2支神经未被阻滞。差:需要辅助应用其他镇静或麻醉药物完成手术者。无效:需要改用其他麻醉方法方可完成手术。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显著性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显著性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和麻醉维持时间比较 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达到完全阻滞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肌间沟阻滞的定位以第6颈椎横突与环状软骨处同一水平,从环状软骨向后作一水平线,与前、中斜角肌肌间沟的交点为穿刺点。此处臂丛神经分为上、中干和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前支组成下干,故在此点阻滞尺神经阻滞效果差。尽管注药时可用手指压迫穿刺点上部肌肉间使药液向下扩散,弥补尺神经阻滞,但尺神经阻滞仍不满意,尺神经阻滞不全又影响运动阻滞。锁骨上接近法为锁骨上缘中点1 cm处,颈外静脉外侧进针,而且进针方向为向内,向后及向脚端,而此处臂丛神经在解剖上已分为内、外及后束枝,在第1肋骨上寻找异感后推药,往往很难将尺、挠、正中、腋和肌皮神经完全阻滞,且有容易产生气胸或不慎使多量局麻药阻滞到膈神经、迷走神经及喉返神经等弊病存在。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法,穿刺点较锁骨上进针法高且又较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低,此处从组织解剖学位置来看,正是臂丛神经的上、中、下干分股组合为内、外、后束枝的汇合处,各神经干、股、束的解剖位置集中,同时由于局麻药的扩散作用,故能较完善地阻滞臂丛神经[2,3]。
  
  参考文献
  [1] 杨建平,张亮,吕志全,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718例效果分析.重庆医学,2001,39(15):2087-2088.
  [2] 杨立明,黄礼堂.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可行性临床分析.临床医学,2010,30(6):84-85.
  [3] 张猛.0.5%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临床观察.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9,3(11):84-85.
  (收稿日期:2010-11-05)
  (本文编辑:郎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不同时期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内皮素(ET)-1与IgE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不同时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L-10、ET-1和IgE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而ET-1和IgE水平却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0.05)。IL-10与
期刊
谢宝强 张应鹏 胡文彪 颜五星      作者单位: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谢宝强  【摘要】 目的 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本院27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借助关节镜对半月板进行修复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的最大屈曲角度及膝关节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增加。术后膝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2.6%。结论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半月板损伤,具有创伤小、痛苦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非妊娠期健康妇女35例为对照组,41例为正常妊娠组,37例为妊娠期感染MP组。分别对各组妇女进行体液免疫功能(IgG、IgM、IgA、C3、C4)和细胞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3+、CD4+、CD8+、CD4+/CD8+)检测。结果 (1)正常妊娠组IgG、IgM、IgA、C3、C4较对照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
期刊
【摘要】 目的 评价介入治疗高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25例70岁以上的患者全部接受了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及(或)胆道支架植入术。术后1、2周复查血生化,分析总结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介入治疗在全部患者中均取得了技术成功,所有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获得了明显缓解和有效控制,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少量出血、发热等,经处理均很快恢复正常。未发生与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PECA)在剖宫产术后止痛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156例剖宫产术后患者随机等分为PECA组与对照组,分别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和传统止痛方法,对镇痛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PECA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泌乳始动时间都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产妇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常规子宫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小切口改良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术前诊断甲状腺腺瘤或结节的患者42例,采用小切口改良切除术治疗,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42例患者全部成功进行了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手术时间为38~110 min,平均60 min;术中出血量为20~45 ml,平均25 ml。术中、术后无发音和吞咽障碍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为2~7 d,平均4 d。随访6个月,切口呈线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本院2007年9月~2010年9月笔者所在呼吸内科收治的62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肺功能检测情况,并于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62例健康人(对照组)肺功能检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照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观察组MMEF、FEF75、VC、FEV1、MVV、DLCO明显降低,且随病情加重逐渐降
期刊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微妙。各种紧张的医患关系导致的医疗纠纷层出不穷,不仅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同时影响了医院自身的发展,更是影响到了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通过对医患关系现状、成因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并对解决不良医患关系的方式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 医患关系; 现状; 导致因素; 解决策略   所谓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
期刊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传统的宫颈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和放射治疗,但对巨块型的IB2期和中晚期宫颈癌疗效欠佳。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前或放疗前行1~2个疗程的化疗,其目的是缩小局部病灶,减小肿瘤负荷,降低肿瘤的分期,消滅播散野外的亚临床转移灶。对年轻患者,还能减少手术后辅助放疗的几率,保留了卵巢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术前化疗,既往新辅助化疗常规用PF方案,但该方案化疗副反应大。笔者通过对32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磨甲加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使用K90型台式电钻车反复打磨祛除病甲、暴露甲床,然后外涂盐酸阿莫罗芬搽剂,每周1次,连续12次为一个疗程。结果 本组50例甲真菌病患者,治疗后痊愈31例,显效12例,痊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62%和86%,真菌清除率达87.5%。结论 磨甲加盐酸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肯定,复发率低,安全性好。  【关键词】 甲真菌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