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法医凭一滴血迹破疑案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f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嘀铃铃,嘀铃铃……”报警电话响起,某地发现一具高度腐烂的尸体,疑似杀人抛尸现场。一位年届6旬的警察,迅速携带装备随队赶赴现场;抵达现场,勘验尸体、解剖尸体、收集肉体组织及体液样本、现场检验……这是达州市公安局达川区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法医——何爱平,经常需要面对的工作场景。
  把家当“客栈”,被誉“老黄牛”
  1983年,何爱平从达县人民医院调至原达县公安局,成为一名法医。从此,他便再未离开过这个岗位。
  在常人眼里,法医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工作:现场勘验尸体、解剖尸体、查看凶器、提取DNA、检查血液样本,每天和各种血腥的东西打交道,着实令人难以接受。
  30年来,何爱平的足迹踏遍了分局所属辖区的山山水水。曾长途跋涉数小时,穿越深山老林,寻找受害人的尸骨;曾在似火骄阳下的河滩上,处理高度腐烂的尸体时现场中暑晕倒;也曾在数九寒天,赤足踏入结着薄冰的池塘中打捞证物,被冻得口脸青紫却浑然不觉;还曾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数十米高的高楼屋顶,搜寻与案件相关的痕迹……
  在何爱平的同事眼里,单位好像是他的“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技术室警力严重不足,法医工作几乎由他独力承担。那时候,他经常是刚处理完一个任务现场,又要马不停蹄地赶往另一个案发地点;回到办公室,马上做检验、做分析、查资料、写报告,没有半分空闲。几年下来,当时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头发就已经白了一小半。
  在年轻法医的眼里,何爱平就是他们的“标杆”。五年前,“80后”的小王走上法医工作岗位,家人不支持,朋友不理解,常常思想抛锚。小王说,每当感觉坚持不住的时候,想一想何老师几十年任劳任怨、一如既往的态度和精神,一切都释然了;就像服了一剂醒神良方,感觉一股力量油然而生,不自觉的便会鼓足干劲继续努力工作。
  在何爱平的爱人眼里,家却似乎是他的一个“客栈”。家人已不记清他有多少回半夜被敲门叫醒执行任务,有无数个为解决案件疑难点查阅资料的不眠夜;每日早出晚归,整天在案发现场、检验室、办公室忙碌,想的更多的是尸体、伤情、证物、检测结果、报告数据等,对家里的事几乎顾及不上;妻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主外又管内,虽有怨言,却又不得不理解;完完整整在家度过的节假日掰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如果哪天休息在家,家人反倒会感到意外。
  30年来,与何爱平共事过的人,有的因为不堪忍受,有的因为工作需要,或调离至其他部门,或提拔任用;仅有他一人,执着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三十年如一日。在达州市公安系统,无论是各级领导,还是基层民警,谈起他,第一印象评价都只有三个字——“老黄牛”。
  一滴血迹破疑案,“为受害者申冤”
  “为受害者申冤,给他们的亲属一个交待。”这是何爱平从事法医工作后,最简单直接的想法。
  那一年,一外地人报案称,其亲属到达县某乡上门讨债,后莫名失踪。派出所锁定并拘留犯罪嫌疑人后,审讯了两天两夜,对方拒不交代;刑侦大队接手后,突审无果,却又苦无证据,案件侦破陷入僵局。
  接到现场勘查任务后,何爱平和同事来到犯罪嫌疑人的家中,一番忙活,仍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正当大家准备撤离的时候,何爱平突然发现,其堂屋粮仓底下一个不起眼的石块似乎有刮擦痕迹;仔细观察,在石块上竟发现了一点绿豆般大小的疑似血迹。经过取证检验,正是受害者的血迹。当这一关键证据摆在面前时,犯罪嫌疑人终于低头,交代了杀人碎尸的全部犯罪事实。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1998年5月达县石板乡廖某、何某被杀案、2001年1月达县河市河西村3社白骨案、2003年7月达县木头乡李某抢劫案、2005年2月达县斌郎乡廖达红一家五口被杀案、2008年“6.14”杀人案,2010年“11.11、11.15系列杀人案”、“2010.12.24连环凶杀案”……
  30年来,何爱平几乎参与了辖区发生所有命案的侦破工作。每到一个现场,无论是现场勘查,还是尸体检验,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他都严格要求;仔细寻找和发现现场痕迹物证,精确勘验每具尸体,从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为案件明确定性,并提供侦破方向。
  自杀还是他杀?挑战“权威”还原真相
  在案件侦破过程中,一个不起眼的证据,很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那一年,何爱平刚从事法医工作不久,跟随一位老法医勘查一起案件现场。据死者家属介绍,死者之前曾与同村村民打架受伤,当日晚间失踪,后在野外发现其尸体被一根皮带吊在树上。死者家属报案称其为他杀,要求严惩凶手。
  现场勘验中,老法医根据死者脖子上的伤口判断,疑为在另处杀害后,转移至发现尸体的地方,伪造成自杀现场,案件性质应属他杀。而何爱平根据现场痕迹和死者脚上的泥土、草屑等证据,综合分析认为死者属自缢身亡。一时间,“菜鸟”和“权威”各执一辞,僵持不下。鉴于勘验结果对案件的定性影响重大,上级公安机关决定进行复勘。复勘后,上级专家得出的结论与何爱平的分析完全一致。
  这一次险些酿成冤假错案的经历,让何爱平对法医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法医工作不能过于迷信经验,而是要“活到老、学到老”。每一个案件都有不同的特点,现场情况各不相同,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会不一样;必须要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分析方方面面的线索证据,客观判断,才能得出准确结论。所以,他把每一次任务都当做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出现场、找线索、做检验、查资料、解疑点、补遗漏,像个学生一样按部就班,从不轻易下结论,力求全面详实准确,用证据说话,还原事实真相。
  何爱平有一个习惯,每件案子必过“四遍”。每次现场勘验后,马上将现场工作梳理一遍;当天晚上睡觉前,对当天工作温习一遍;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将前日的工作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忆一遍;如有不清楚或不确定的地方,再回头重新梳理一遍。“四遍”结束,何爱平对案情便已经有了基本的判断。   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何爱平见证了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从胶片相机到高分辨率数码相机,从人工分析检验到高精尖自动检测设备,从手抄排版印刷到电脑输入打印……先进的科技手段使得工作量大大减轻,检验结果更加精准,案件侦破也更加快速高效。然而,何爱平认为“人”依然是决定性因素。他说,先进的科技手段就如同一线干警手中的枪,能不能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关键还是要看干警如何运用,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据统计,从事法医工作以来,何爱平完成尸体检验2930余例,活体检验12200余例,物证检验784例,为各类案件提供法律诉讼依据,无一起案件出现差错。何爱平说,这是他这一辈子最大的骄傲。
  得罪亲友被称“老顽固”,看似无情却有情
  现如今,做什么事情都要讲个情面,本无可厚非。可在工作中,何爱平却显得有些“无情”。
  有一次,一个老朋友在治安案件中受伤,希望何爱平在伤情鉴定中“高抬贵手”,提高伤情鉴定等级,以便在后续的追责中能够索取更多的经济补偿。朋友还明确表示,如果达成目的,可以给他“意思意思”。举手之劳便可获得优厚的“报酬”,可何爱平想都没想,便一口回绝。就为这事,这个朋友至今还耿耿于怀,直称他为“老顽固”。
  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何爱平都记不得有多少次。肇事方找到他,希望“网开一面”,逃脱责任;受害方也找他,希望获得高额赔偿;有的直接找上门来,有的托家人朋友帮忙说情,还有的通过领导打招呼……但结果都是一样,只会见识何爱平的“三部曲”:毫不犹豫,一口回绝;准确检验,科学判定;讲法明理,公平公正。
  看似无情却有情。何爱平认为,任何一起案件的双方都是受害者,只是直接和间接的区别而已。面对案件的受害者,何爱平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帮助着他们。多年来,尤其在处理治安案件的过程中,何爱平不仅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给双方一个公平公正的结果,还常常主动参与调解,协调当地政府和领导,帮助当事人解决实际困难。一位基层派出所所长笑称,何爱平经常不请自来“管闲事”,简直就是他们的“编外调解员”。
  即将退休越来越“懒”,只为后继有人
  再过几个月,何爱平就要步入花甲之年,即将退休。然而,他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
  每天上班第一个到办公室,下班最后一个离开的,依然是他;每次在案发现场,少不了他的身影;技术检验室、资料室,仍然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亲自审改每一份鉴定报告,原稿上依旧布满着各种修改符号,添加的文字密密麻麻。
  细心的年轻法医还是看到了变化,一向亲力亲为的何老师越来越“懒”了。伤检检查、尸体解剖、物证提取等工作,他一般不再亲自动手,尽量让年轻法医去做;解剖一具尸体他自己做只需1个小时,新手得花上数个小时,但他却只是陪在旁边“看”完全程。
  其实大家都明白,法医工作不能靠“纸上谈兵”,更不可能“闭门造车”,必须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在印证理论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经验;何爱平这是为了“后继有人”,不得不“偷懒”。看着年轻同志们处理现场越来越迅速,技能操作越来越熟练,鉴定报告原稿越来越“干净”,何爱平很是欣慰,自己的“放手”换来的是放心。
  法医工作已经成为何爱平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永远无法割舍。何爱平说,尽管不得不“退居二线”,但只要“一线”有需要,他仍将义无返顾地重返岗位,哪怕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有人曾问他:“辛辛苦苦这么多年,无名无利,到底图个啥?”
  他淡淡一笑:“干的就是这个工作,尽职尽责乃是本份。不求名不求利,但求问心无愧!”
其他文献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方便了许多年轻人进藏观赏西藏那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天然风景,可是那神奇的阿里探险,世界最好峰珠穆朗玛峰却成了很多老年人在过晚年时的一种生活方式,可是那高不可测的地方,也给老年朋友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在这里对想要进藏旅游的老年朋友们几点提醒!  老人到西藏旅游前,一定要到当地的医院做下全面的身体检查,确认无碍才可安心出行。  医学专家认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免疫力和应对特殊环
期刊
每一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都以他们的人格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现年92岁的烟台老人刘盛兰,从1996年就开始拾荒助学。18年来,他靠拾荒所得10多万元资助了全国上百名贫困学生,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他最奢侈的消费是花180元订了一份报  村里有人说,刘盛兰是个颇有想法的“能人”。  出生于1923年的刘盛兰原本是烟台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的农民,解放前,年仅20岁的他只身去往天津,在一户买卖人家里当学
期刊
儿子被树压瘫痪  母亲不离不弃照顾  王显兰是新乡市原阳县韩董庄村人,2月19日,记者来到王显兰家时,她正弓着腰,推着62岁的儿子孟德刚在院子里晒太阳。  王显兰今年88岁,育有三儿一女,这个年纪的老人,本来应该在家里享清福,但由于二儿子孟德刚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她必须得照顾儿子。  32年前,村里生产队分给孟家三棵梧桐树,孟德刚和大哥、三弟一起去拉树。由于树太粗,在往车上抬的时候,孟德刚一不小心
期刊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植树节,这是我国为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阳曲窑村有一位老人,27年来,他春天栽树,夏天锄草,秋天采集树籽,冬天看护山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心护佑他的树林,他的事迹感染了许多人……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是一年植树时,阳曲窑村74岁的种树大户边成厚又拿上铁锹,抡起了锄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正是改革
期刊
南方人喊自己的妈妈为“妈咪。”这样喊听起来洋气,听起来亲密。北方人喊自己的妈妈喊“娘,”这样喊,听起来好像有点“土鳖”。地方风俗习惯,我喊我的妈妈也是土鳖的喊法,“娘!”听着很土鳖却很贴心的称呼!  老娘,老了!过了今年就到古来稀的年龄。老娘,真的老了,劳累一生的老娘,满脸的皱纹已经占据了她全部的额头!老娘,的确老了,岁月催白了她头上的黑发,时光带走了她的青春年华!  老娘老了吗?是的,她老了。但
期刊
面色红润、发须斑白的孙甲仁,不吸烟、不沾酒,更不涉足赌桌,而是将自己的晚年生活“浸泡”在书画之中。  今年94岁高龄的孙甲仁老人,是建德原严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退休教师,曾荣获杭州市优秀教师等称号。  春寒料峭时节,记者走进了孙甲仁老人的家。一间小房间是孙甲仁的“创作室”,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另外两间卧室,墙上贴满了书画作品,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孙甲仁和老伴王香云就像是生活在鸟语花丛
期刊
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年人的晚年用品是越来越丰富多彩了,而且老年人的日常用品也饱含科技含量。很多国家的老年人用品采用了很多的高科技,对老年人的晚年身心健康都是有利的,那么下面给您介绍千奇百趣的老人新潮用品。希望中国老年人也可以采用一下!  智能眼镜  美国一家视觉公司开发出一种自动变焦的电子眼镜。它能根据戴镜人视觉的远近,随时调整镜片的聚焦点。如此一来,上点年纪的人,就不必摘摘戴戴老花镜了,而且这种一
期刊
在美国,如果你见到一群戴红帽、穿紫衣的老太太成群结队走在街上或在咖啡厅里聚会,你可不要奇怪,这是老太太们在参加“红帽协会”的聚会呢。  “红帽协会”是一个民间组织,宗旨就是给会员提供一个充满欢笑和姐妹情谊的世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7年,美国加州的苏·艾伦女士在拜访朋友时买了一顶红色软呢帽,后来她读到珍妮·约瑟夫的诗,描述一位年老的女士穿紫衣、带红帽,引发了她的共鸣,于是她决定在朋友生日时也送
期刊
刘心武1977年发表小说《班主任》后一发而不可收,30年间刘心武创作硕果累累,在海内外出版的不同版本个人专著已多达145种,广获誉评。  面对绚灿成果,刘心武却指出这一切成就皆离不开自己“偷艺”,他这样揭秘“偷艺”过程和目的:“从母语文学经典里汲取营养,特别是学习如何把生活原型升华为艺术形象,如何把握叙述策略和伏笔设置”,“借鉴自己民族的古典小说,以把自己的小说写好”,“广泛吸收营养后,在艺术形式
期刊
与其他搞收藏的人不同,八十六岁的王永善藏瓶没有“追求”,一不求数量,二不求类别,其三也不求升值,只研究酒瓶的工艺与酒的历史典故,他自嘲称:不懂艺术却硬当“艺术家”。  在近五年的收藏生涯里,他收藏了中国、日本、英国等国的球形、鼓形、葫芦形、货币等不同造型、色彩迥异的酒瓶达一千多个。王永善老人不收玻璃瓶,他告诉笔者:玻璃是易碎品,不易保存,其二它没有多少的艺术含量。  从收藏烂花盆到酒瓶  约见王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