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2月5日,法国总统萨科齐无视中国多次劝解和警告,以欧盟轮值主席的身份会见了达赖,给本已峰回路转的中法关系浇上了一盆冷水。法国议会对萨科齐的行动甚至大表赞同,一些人士也欢呼“法国顶住了大国(中国)的压力”。曾经良好的中法关系,为什么会走到如此地步?这不仅引起了中法两国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中法关系恶化的核心是双方国家利益的冲突
达赖历次“西游列国”进行窜访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即企图将“西藏问题国际化”。他惯用的伎俩是:其一,当一些西方国家的领导人访问中国或中国领导人出访之前,达赖就会争取与该国领导人见面;当会见西方国家领导人有难度时,就转而向其议会做工作,争取让他们提出所谓涉藏法案以影响该国政府的外交决策。其二,注重与国际上的非政府组织及各大院校的学生组织搞好关系,让他们邀请自己前去演讲,鼓吹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些伎俩,达赖在世界上赢得了一些支持;但国际社会也已经留意到,达赖讲话经常前后矛盾,且言行不一。达赖之所以仍然在国际社会有市场,是因为他是一张可以要挟中国的牌。在对外交往中,任何国家都会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法国也不例外。实际上,萨科齐的做法不仅是其个人的问题,还是法国外交政策的走向问题。
法国的“国家利益”何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追求并且保证法国以二流国家的实力在国际社会上发挥一流国家作用的影响力。这是法国一个重要的外交谋略。二战结束后,法国实力大损,仅仅是在美国的支持下才勉强获得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一向高傲的法兰西也不得不接受由于实力严重下降,沦落为二流国家的现实。然而,冷战的爆发和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为法国提高其国际地位提供了有利契机。法国充分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合纵连横,俨然成为影响世界的第三极。直到今天,法国的外交走向仍然如此。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法国的大国外交有如下特点:一是勇于挑战强国、大国。例如,法国于20世纪60年代退出北约;2003年公开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二是与受到国际社会孤立的国家保持关系。例如,法国是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国家;法国是第一个邀请利比亚访问的西方国家;2008年,法国总统萨科齐顶着“同盟国”和“友好国家”抵制的压力,力邀被西方敌视的叙利亚领导人参加法国的国庆观礼。三是无论何种政治力量,只要提出流亡申请,均会被法国“接受”。因此法国几乎成了全球所有政治斗争失意者首选的归宿。因为法国政治家认为,这些流亡者可能就是明天的执政者(当年伊朗的霍梅尼就是一例)。事实上这些“感恩”的流亡人士无论在台上或者离任都会对自己的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便成了法国外交谋略上的筹码。
正是凭借上述“独特”的外交手段,法国确保了其在全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以二流国家实力发挥一流国家作用的战略目的。因此,当前中法关系恶化也要从法国的上述国家利益来解读。
首先,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的良好发展使法国产生了极大的不安。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迅速发展,双方贸易额迅猛增长。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使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彰显了中国对非洲国家空前的影响力。而在历史上,非洲长期以来被法国认为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法国至今仍以非洲国家的代言人和保护者身份自居于国际政治舞台。中法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摩擦和矛盾便由此渐渐产生。
在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的经济风暴之后,中法两国在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金融危机面前,金融体系相对健康的法国认为彰显其大国影响力的机会又来临了,因而表现得空前活跃。萨科齐以欧盟轮值主席的身份,四处召集国际会议,第一个提出要追究危机责任、改变现行金融体制。虽然其锋芒直指当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但处于困境的美国对此并无微词,给足了法国人面子。甚至“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G20会议)也是法国倡导,美国承办。在这场危机中,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上升,风光无限。与法国相似的是,在这场经济风暴中,中国由于谨慎的金融政策和节俭的居民消费习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同时中国凭借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成了全球少数几个可以在危机中出手相助的国家之一。如果说法国靠的是身为西方的一部分,而拥有批评世界的“正当性”权利,那么中国则是凭借出色的经济表现和硬实力,在这场全球危机中具有了不同以往的话语权。特别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G20会议时强调,中国愿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参与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支持国际金融组织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增强融资能力,加大对受这场金融危机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这一姿态赢得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赞誉,中国在不动声色之中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强者。而一向以挑战大国和强国为荣的法国,为了突显自己实力和地位,便把矛头指向了中国。会见达赖,只不过是其策略的具体表现。
同时,达赖也逮住了这一“战机”,及时施展其惯用伎俩,配合了法国的需要,企图为其“分裂祖国”和将“西藏问题国际化”的阴谋捞上一票。从本质上来说,萨科齐和达赖的关系反映的是一种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供求关系”,是不稳定的。但问题的关键是,这是一个涉及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
中国面对中法关系困境的主要应对之策
中国将“西藏问题”称为国家利益中的核心利益问题是2008年“3·14拉萨暴力事件”后的新提法,这意味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趋向强硬化。面对中法关系目前所处的困境,中国应该做出以下应对:
第一,必须强调法国所说的涉藏问题不是一个“民主”或“人权”问题,更不是一个宗教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关系着国家是否被分裂的问题。如果中国在主权问题上不坚持的话,将来面临的麻烦就非常大,国家就面临着被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分裂的危险。在这一涉及到国家生存的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在政策上根本没有回旋余地。
第二,必须坚持国际关系发展中普遍适用的对等原则,让法国民众清楚意识并感受到和中国合作对他们有切实利益,而这种“获益”是建立在“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容损害”的基础之上;反之,就必须付出应有代价。长期以来,法国认为“涉藏”是一个和中国打交道的有效手段。在中法之间的博弈中,中国的政策要使法国意识到,用这种办法与中国博弈最终是法国人输棋,而不是赢棋。对此,中国除了走“官方渠道”外,还必须重视运用“民间渠道”,切实做好法国民众(包括议会)的工作。中法两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合作,使两国已经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中法关系的恶化将不仅使中国的利益受损,也必将使法国的利益受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法两国都面临着全球性问题带来的日益严重的挑战,因此双方都需要一种综合性、全方位的理性思维方式。
第三,必须坚决表明中国所看重的不是中法关系的名称,而是这一关系的实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法国常标榜它是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然而问题的关键是法国如何以实际行动去维护这种战略伙伴关系。中法两国所建立起的战略伙伴关系,其基本特征就是“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发展友好,互不对抗;不针对、不损害第三国”。这种既非结盟又非敌对的合作关系,是对冷战时期结盟、敌视、对抗的国家关系的否定,是一种新型的国家政治关系。相互尊重,首先意味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西藏是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核心利益,作为自称是中国“伙伴”的法国对此应该有清楚的了解。因此,中国有理由要求法国以双方所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作为处理双边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使之认识到维护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需要两国的共同努力。
第四,必须调整对外政治与经济交往的方向。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积极开展“第三世界”外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是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帮助下,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外交,并通过参与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体系,与欧美发达国家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关系。但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摩擦和矛盾明显增多。一些西方国家总试图利用同中国在经济上的密切关系向中国“要价”,有些“要价”甚至近于勒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积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不仅可以拓展中国的国际政治发展空间,还可以增进中国与这些国家在经贸方面的“潜战略合作”,最终减少对西方国家在经济上的依赖,降低自身受外部环境伤害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王栋)
中法关系恶化的核心是双方国家利益的冲突
达赖历次“西游列国”进行窜访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即企图将“西藏问题国际化”。他惯用的伎俩是:其一,当一些西方国家的领导人访问中国或中国领导人出访之前,达赖就会争取与该国领导人见面;当会见西方国家领导人有难度时,就转而向其议会做工作,争取让他们提出所谓涉藏法案以影响该国政府的外交决策。其二,注重与国际上的非政府组织及各大院校的学生组织搞好关系,让他们邀请自己前去演讲,鼓吹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些伎俩,达赖在世界上赢得了一些支持;但国际社会也已经留意到,达赖讲话经常前后矛盾,且言行不一。达赖之所以仍然在国际社会有市场,是因为他是一张可以要挟中国的牌。在对外交往中,任何国家都会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法国也不例外。实际上,萨科齐的做法不仅是其个人的问题,还是法国外交政策的走向问题。
法国的“国家利益”何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追求并且保证法国以二流国家的实力在国际社会上发挥一流国家作用的影响力。这是法国一个重要的外交谋略。二战结束后,法国实力大损,仅仅是在美国的支持下才勉强获得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一向高傲的法兰西也不得不接受由于实力严重下降,沦落为二流国家的现实。然而,冷战的爆发和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为法国提高其国际地位提供了有利契机。法国充分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合纵连横,俨然成为影响世界的第三极。直到今天,法国的外交走向仍然如此。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法国的大国外交有如下特点:一是勇于挑战强国、大国。例如,法国于20世纪60年代退出北约;2003年公开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二是与受到国际社会孤立的国家保持关系。例如,法国是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国家;法国是第一个邀请利比亚访问的西方国家;2008年,法国总统萨科齐顶着“同盟国”和“友好国家”抵制的压力,力邀被西方敌视的叙利亚领导人参加法国的国庆观礼。三是无论何种政治力量,只要提出流亡申请,均会被法国“接受”。因此法国几乎成了全球所有政治斗争失意者首选的归宿。因为法国政治家认为,这些流亡者可能就是明天的执政者(当年伊朗的霍梅尼就是一例)。事实上这些“感恩”的流亡人士无论在台上或者离任都会对自己的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便成了法国外交谋略上的筹码。
正是凭借上述“独特”的外交手段,法国确保了其在全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以二流国家实力发挥一流国家作用的战略目的。因此,当前中法关系恶化也要从法国的上述国家利益来解读。
首先,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的良好发展使法国产生了极大的不安。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迅速发展,双方贸易额迅猛增长。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使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彰显了中国对非洲国家空前的影响力。而在历史上,非洲长期以来被法国认为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法国至今仍以非洲国家的代言人和保护者身份自居于国际政治舞台。中法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摩擦和矛盾便由此渐渐产生。
在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的经济风暴之后,中法两国在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金融危机面前,金融体系相对健康的法国认为彰显其大国影响力的机会又来临了,因而表现得空前活跃。萨科齐以欧盟轮值主席的身份,四处召集国际会议,第一个提出要追究危机责任、改变现行金融体制。虽然其锋芒直指当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但处于困境的美国对此并无微词,给足了法国人面子。甚至“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G20会议)也是法国倡导,美国承办。在这场危机中,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上升,风光无限。与法国相似的是,在这场经济风暴中,中国由于谨慎的金融政策和节俭的居民消费习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同时中国凭借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成了全球少数几个可以在危机中出手相助的国家之一。如果说法国靠的是身为西方的一部分,而拥有批评世界的“正当性”权利,那么中国则是凭借出色的经济表现和硬实力,在这场全球危机中具有了不同以往的话语权。特别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G20会议时强调,中国愿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参与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支持国际金融组织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增强融资能力,加大对受这场金融危机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这一姿态赢得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赞誉,中国在不动声色之中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强者。而一向以挑战大国和强国为荣的法国,为了突显自己实力和地位,便把矛头指向了中国。会见达赖,只不过是其策略的具体表现。
同时,达赖也逮住了这一“战机”,及时施展其惯用伎俩,配合了法国的需要,企图为其“分裂祖国”和将“西藏问题国际化”的阴谋捞上一票。从本质上来说,萨科齐和达赖的关系反映的是一种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供求关系”,是不稳定的。但问题的关键是,这是一个涉及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
中国面对中法关系困境的主要应对之策
中国将“西藏问题”称为国家利益中的核心利益问题是2008年“3·14拉萨暴力事件”后的新提法,这意味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趋向强硬化。面对中法关系目前所处的困境,中国应该做出以下应对:
第一,必须强调法国所说的涉藏问题不是一个“民主”或“人权”问题,更不是一个宗教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关系着国家是否被分裂的问题。如果中国在主权问题上不坚持的话,将来面临的麻烦就非常大,国家就面临着被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分裂的危险。在这一涉及到国家生存的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在政策上根本没有回旋余地。
第二,必须坚持国际关系发展中普遍适用的对等原则,让法国民众清楚意识并感受到和中国合作对他们有切实利益,而这种“获益”是建立在“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容损害”的基础之上;反之,就必须付出应有代价。长期以来,法国认为“涉藏”是一个和中国打交道的有效手段。在中法之间的博弈中,中国的政策要使法国意识到,用这种办法与中国博弈最终是法国人输棋,而不是赢棋。对此,中国除了走“官方渠道”外,还必须重视运用“民间渠道”,切实做好法国民众(包括议会)的工作。中法两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合作,使两国已经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中法关系的恶化将不仅使中国的利益受损,也必将使法国的利益受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法两国都面临着全球性问题带来的日益严重的挑战,因此双方都需要一种综合性、全方位的理性思维方式。
第三,必须坚决表明中国所看重的不是中法关系的名称,而是这一关系的实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法国常标榜它是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然而问题的关键是法国如何以实际行动去维护这种战略伙伴关系。中法两国所建立起的战略伙伴关系,其基本特征就是“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发展友好,互不对抗;不针对、不损害第三国”。这种既非结盟又非敌对的合作关系,是对冷战时期结盟、敌视、对抗的国家关系的否定,是一种新型的国家政治关系。相互尊重,首先意味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西藏是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核心利益,作为自称是中国“伙伴”的法国对此应该有清楚的了解。因此,中国有理由要求法国以双方所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作为处理双边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使之认识到维护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需要两国的共同努力。
第四,必须调整对外政治与经济交往的方向。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积极开展“第三世界”外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是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帮助下,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外交,并通过参与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体系,与欧美发达国家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关系。但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摩擦和矛盾明显增多。一些西方国家总试图利用同中国在经济上的密切关系向中国“要价”,有些“要价”甚至近于勒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积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不仅可以拓展中国的国际政治发展空间,还可以增进中国与这些国家在经贸方面的“潜战略合作”,最终减少对西方国家在经济上的依赖,降低自身受外部环境伤害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