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的“艺术旅程”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n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日前在798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毕加索作品展,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参观。
  如果有人问,北京最具活力的文化艺术区在哪里?“798”一定是你能想到的最佳答案。
  六十多年前,一片高大坚固的厂房在北京郊区拔地而起,中国第一个电子元件生产基地就此诞生。近二十年前,一群艺术家来到这里,把废置的车间改造成当代艺术的聚集地。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798作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被世界所熟知。
  从电子工厂到文化地标,798的变迁,折射了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近日,记者走访了几位与798有深厚渊源的人,听他们讲述798诞生与成长的故事。
  程大鹏:纪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扇深绿色的铁门上,印着“国营七一八联合厂文献展委员会暨文献资料征集办公室”两行大字。推开门,一栋红砖建造的锯齿形房屋映入眼帘,程大鹏的“度·建筑与艺术设计机构”坐落于此。
  2008年,程大鹏如愿搬进这里,为了租下它,他等了整整一年。“现在还有许多人排着队想要这个空间。”程大鹏说,“这是798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包豪斯简单、实用的风格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装修工作室时,程大鹏觉得新家具没特点,想买一些二手家具。他挑中了工厂的长木桌,还顺手收了一批老档案和旧仪器。他对这些过去的精密仪器“一见钟情”,“一看就知道,是非常经典的设计。”电子管厂的最后一个车间迁走时,旧家具、旧设备装了整整10卡车,运进了程大鹏工作室的院子。
  室内摆满了他的收藏品。有些是大件的精密仪器,比如一台20世纪40年代出厂的卡尔蔡司倒置金相显微镜照相机,长2.2米,可占一整张长桌。程大鹏花了一年时间与一位70多岁的相机藏家沟通,用一套徕卡相机换来了这台仪器。
  另一些则是寻常的生活用品,工厂给第一批职工发放的木质脸盆架,20世纪50年代工人们使用的收音机、手风琴,等等。这些老物件诉说着工人们的旧日生活——718联合厂里曾有篮球队、话剧团、西洋乐队、文学社等,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为了能系统展出这些藏品,程大鹏开始策划展览。2016年,“718联合厂历史文献及设备陈列展”在798艺术中心开幕。718联合厂11研究所原党委副书记庞成奎为展览提供了几千张底片,那是原所长罗沛霖给他的。一张张照片再现了718厂筹建的故事。
  718联合厂是由东德援建的重大战略工程。联合厂筹备组组长罗沛霖曾两度赴东德考察,开出一份包罗万象的订单,大到仪器设备,小到量杯、水盆。从1954年到1957年,几乎汇集了全东德的电子工业力量,终于建成了这项大规模、高标准、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工程。
  在展览的前言里,程大鹏写道:“以此回顾新中国电子工业从奠基到破土的艰辛而精彩的历程,以此纪念那段充满朴素崇高理想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718联合厂的退休员工从四面八方赶来看展,很多人又送来一些老物件。一位80多岁的老人带着20世纪50年代工厂的《星火报》来找程大鹏,谈起曾经的酸甜苦辣,忍不住落下泪来。“他们给我东西的时候,都会跟我讲故事。”
  2017年,718厂落成暨开160周年之际,程大鹏策划了第二个展览,将其命名为“创业家精神之路”。
  这个说法来自首任厂长李瑞,他曾感慨,718联合厂能以超常规的速度拔地而起,创造出中国电子工业史上的奇迹,正是得益于全体职工的“创业家精神”。
  舒阳:保护旧厂房孕育的艺术区
  2001年底,第一次来到798的舒阳,见到的是一派荒凉的景象:闲置的厂房里尘土飞扬,还在生产的车间也没有了往日的活力。由于生产效益下滑,798厂把一些闲置的空间出租给机构或个人。
  舒阳供职的新潮杂志社租下798内一个体育馆,将它改造成既能办公、又能举办活动的场所。“房租很便宜,每天每平方米只要5角钱,但整体条件不好,比较乱,旁边吃饭的地方很少,同事们只能一起订盒饭。”
  《新潮》报道了许多当代艺术现象,却未对所处的798留下只言片语。“虽然已经有个别艺术家租用798的空间作为工作室,但成规模的艺术园区还没有形成。”1997年起,中央美術学院的师生租用798原95瓷烧窑车间制作抗日战争纪念雕塑。随后,美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国在798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出版人洪晃、音乐人刘索拉等也相继迁入。
  在几位雕塑家的引荐下,“中国艺术”网站创始人罗伯特·伯纳欧进驻798,2002年2月,罗伯特的艺术书店“东八时区”开业。“来自美国的罗伯特是798第一个境外租户。”舒阳回忆说,不少艺术界的朋友正是因为罗伯特的缘故发现了798。
  不久后,由艺术家黄锐牵线,日本的东京画廊在798开设“北京东京艺术工程”,2002年10月,画廊首展“北京浮世绘”开幕。“当时的北京很少有这样的展览,开幕式来了很多人,非常热闹。”沉寂的旧厂房第一次以展馆的形式向公众开放,工业文明与当代艺术的碰撞,给大家带来极大的震撼。
  2003年春节刚过,舒阳在黄锐的邀请下办了一场“越界语言”行为艺术活动。此后,“再造798”“蓝天不设防”“左手与右手——中德艺术家联展”等活动也相继举办。798逐渐成为当代艺术的聚集地,人气越来越旺。
  然而,艺术家们心里清楚,这样的繁荣景象可能是短暂的。“我们签的都是短期租约。按照七星集团的规划,这一片将要拆掉,建成又一个‘中关村电子城’。”舒阳说,大家都舍不得离开这里,因此达成了一个共识:通过举办活动扩大798的影响,改变它将被拆迁的命运。
  2004年,黄锐、徐勇、舒阳和黎静等人共同策划了首届大山子国际艺术节,邀请了一些国外艺术家和使领馆的文化机构参与,并请来外媒报道。
  26场大大小小的活动,让游离于公众生活之外的当代艺术变得触手可及。“第一届艺术节就吸引了8万名观众。”舒阳回忆,“以往这类活动只有艺术圈的人才关注。有了798就不一样了,社会各界的人都可以在这里直接看到当代艺术。这种公共性,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   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798现象也进入了政策制定者的视野。2004年2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向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关于原718联合厂地区建筑及文化产业保护议案》。这份议案由798的艺术家们共同起草,呼吁保护这片工业遗产和新兴的文化艺术区。
  后来,当政府的调研工作组和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到这里,舒阳知道,798保住了。
  “我是一个在798成长起来的策展人。”自1999年起,舒阳开始在北京做独立策展,当时北京能展出当代艺术的空间加起来不超过10个。2002年后,798涌现出来的艺术空间数以百计,策展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中国的艺术市场开始爆发。798的变迁,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同步的。”
  王彦伶:打造国际艺术交流平台
  “艺术能改变一个城市的面貌与精神,甚至促成一个城市经济的迭代与发展。”在今年的北京国际艺术高峰论坛上,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总裁、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公司董事长王彦伶如是说。
  1986年,王彦伶从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798厂磁钢分厂做研发工作。当时的他不曾想到,30多年后,“艺术”会成为他职业生涯中的关键词。
  2000年初,在国企改革大潮下,北京电控公司将798厂等6家工厂整合重组为七星集团。798厂5个效益不佳的车间陆续关停,厂里决定将大面积的空置厂房出租出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厂房鲜有人问津。偶然的机会,一些艺术家发现了这里,798由此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2年,时任798厂厂长王彦伶考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攻读EMBA。《管理学概论》的第一堂课讲到的“差异化战略”让他产生了一个朦胧的想法,“艺术家、艺术机构特别喜欢798。如果干脆把798变成一个艺术园区,刚好就形成了差异化。”
  “21世纪初,国内对当代艺术的认识还很模糊,集团里有很多反对的声音。”这让王彦伶颇有些无奈。2004年,集团内部“冻结租赁”的决策通知下来。2005年,事情发生了转机,领导层最终决定,让这个新生的艺术园区继续发展下去。
  2010年,王彦伶担任七星集团总裁。如何发展798艺术区,是他反复思考的问题。“798有上百家画廊,我不能再开一家,和我的客户抢生意。我们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2012年,王彦伶又一次进修,去中央美术学院攻读艺术管理硕士。那一年,中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在他看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已经到来。
  2016年夏天,王彦伶对798的未来有了比较清晰的構想,“中国在当代艺术领域起步较晚,话语权也比较弱。但近10年来,带有中华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很快。我们需要一个与国际艺术界对话的平台,通过对话交流,获得外界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唤起文化自觉与自信。”
  2017年3月,七星集团与站台中国、常青画廊、魔金石空间、杨画廊及德国策展人艾墨思共同发起“画廊周北京”活动,18家画廊、美术馆集中推出一系列重要展览。“第一届是探索性质的,第二届画廊周影响就比较大了。300多位嘉宾中有155位国外来宾,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美术馆的馆长、策展人和重要的收藏家。”王彦伶说。
  今年画廊周期间,七星集团还举办了首届国际艺术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探讨艺术在推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据七星集团统计,截至2018年,798艺术区内各类机构达到515家,其中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63家境外文化艺术机构。每年在798举办的艺术展览及品牌活动有2500多场。2018年,前往798参观的人次多达808万,其中25%来自海外。
  2018年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到访798。马克龙说,“我来798是想了解当代中国人的所思所想。”这更加坚定了王彦伶把798打造成国际艺术交流平台的想法。“交流能促进文化自信和自强,当外国人被中国当代艺术打动,我们的文化传播就真正起到了效果。”
  798小传
  798艺术区,原是“国营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718联合厂)。它是“一五”计划期间东德在中国援建的最大的工程。1953年动工,1957年10月投产,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1964年,联合厂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单位,原三分厂定名为798厂。2001年,包括798在内的5个分厂与700厂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
  从21世纪初开始,798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入驻。2006年,798被列为北京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发展方向确定下来。2008年初,798入选北京奥运会期间六大游览景点之一,朝阳区成立798艺术区管理委员会。
  从旧厂房转变为国际知名的艺术区,798堪称工业遗产转型的成功样本,为国内众多工业遗存的改造和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借鉴。(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其他文献
你知道南越王爱吃什么鱼吗?你知道南越王爱吃什么贝类吗?  通过考古学者的不懈努力,2000多年前南越君王的口味呈现在世人眼前:他爱吃大黄鱼,也爱吃笋光螺。  广东鲂、大黄鱼是王室佳肴  我们来看看专家们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什么。先说鱼。  在南越王赵昧墓中,考古学者们发现了几种鱼类的遗骸,均出土在存放食品珍馐的后藏室,主要包括广东鲂、大黄鱼和鲤鱼。广东鲂的遗骸出土在南越王墓后藏室的一个越式铜鼎和一
期刊
近来,日本连续发生老年人驾车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此,日本政府近日紧急通过了包括针对老年人创立“有限定条件驾照”等在内的高龄司机交通安全紧急对策。日本警察厅等政府部门还将就此展开协商,并推进相关法律的修改。  “老司机肇事”不断发生  “尽管采取了措施,令人心碎的事故仍然不断发生。”据《日本时报》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5月21日的政府会议上痛心地说。他指的是一起被媒体称
期刊
这注定是一场不平常的6·18。  今年6·18大促背后有三个操盘者:34岁的蒋凡、39岁的黄峥和40多岁的徐雷。他们分别代表着三家公司,市值4163亿美元的阿里巴巴、237.6亿美元的拼多多和398.5亿美元的京东。  这三个人都属于“新官上任”。2019年3月,蒋凡成为天猫和淘宝的掌舵者;2018年7月,黄峥从创业公司老板变成上市公司CEO;也是在7月,徐雷就任京东商城首任轮值CEO,而他也是6
期刊
“一个上午真的见不到一个年轻人。”在上海延安中路模范邮的乐龄站点,62岁的“营业员”忻宏光侍弄着筐里的蔬菜说。  这位特殊的营业员,每周二、四、六的早晨来此,不仅负责结账收钱,更重要的是拿自己的手机帮常客下订单。“你不来这里待着,不会知道老年人适应新东西有多难。”忻宏光为同龄人“辩护”。  他口中的“新东西”,是去年6月起南京西路街道和上海城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助老生鲜平台“到家好菜”
期刊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各个时期的毕业证倍加珍爱,不仅因为它是开启下一个学习阶段的敲门砖,更是一份对曾经的付出与收获的肯定。科举时代,是没有学历证明的。清末西式学堂兴起,毕业证才出现。随着毕业季的来临,一部分清朝和民国的毕业证开始走红网络。那么,从前的毕业证都长什么样?主人是谁?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最早的“学历”证明  我国现存的古代“学历”证明,最早的实物是南宋淳祜五年(公元1245年)的“周瑀太学
期刊
1985年3月30日,洋子一个人来到了上海,凭借刚刚学会的三句中文——“你好”“谢谢”“再见”——以及有限的英文,开始了她的“上海奇遇记”。  没想到这次旅行,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17岁,一个人到中国旅行  一切缘起于日本歌手佐田雅志投资拍摄的一部纪录片。  上世纪80年代初,一部名叫《话说长江》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风靡全国,在央视创下40%的收视纪录。而在日本,当时读初二的燕洋子也看了这部片子。
期刊
道听途说  ●“来都来了”,短短四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劝告意味:来都来了,你就别找事了。我想说:既然来都来了,那就求你快走吧!  ●“都不容易”,一种以退为进的高级话术,看似劝人将心比心,其实就是“双标”。既然明知都不容易,凭啥我让?  ●“多大点事”,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旁观者之言。事大不大,等您自己经历过再说吧!  ●“孩子还小”,熊孩子犯错时父母请求(逼迫)对方原谅的惯用说辞,一种变相的耍无赖。孩子
期刊
去年抖音上有一首歌很红,歌词中唱道:“想摘下星星摘下月亮给你……”好像看星星是一种特别浪漫的事情。现在不乏星光之旅的爱好者,从世界上最北端的城市朗伊尔城,到距离南极大陆1000公里的新西兰南部;从赤道附近的肯尼亚,到海拔5000米的智利查南托高原……竭尽所能地追星逐日,只为定格它们最美的瞬间。  因为迷恋天空中的奇异光芒,近年来,依据天文现象制定自身全年旅行计划的中国游客数量不断增多。根据中国旅游
期刊
难得的周末时光,我将家中打扫一新后,便背着书包去几站路之外的书刊亭寻求慰藉,那里是消解我心里焦篪的精神圣地。  对书刊亭的情有独钟,始于大学二年级。那时纸媒势头隆盛,报纸每天近百個版面定价只有5角钱,而且内容十分丰富。一份报纸里除了必要的硬新闻,还有众多民生资讯,以及丰富多彩的副刊和内容不一的行业周刊。每天拿到新鲜出炉的报纸,便足以让我饱览天下大事。有一家书刊亭就在我所读大学的食堂楼下,店里的报刊
期刊
布鲁日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是比利时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是以前欧洲主要的商業中心和文化中心。  布鲁日在佛兰德语中有“桥”的意思,由流经市内的莱伊河上的一座古罗马桥梁而得名。城区河道遍布,有的是天然河道,有的是人工河道,河上游船如织,大大小小的桥梁随处可见。这些桥的存在方便了游客徒步或骑车游览神秘的老城中心。  布鲁日保存着大量数世纪前的建筑,其特点是砖造的哥特式,以及被称作“布鲁日跨度”的建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