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逆向静脉穿刺技术 问题 应用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246
静脉穿刺是临床上重要的护理操作技能,也是关乎治疗及抢救效果的基本功。因此,在操作时力求“一针见血”,通常采取顺向(向心方向)静脉穿刺。但是有许多久病和老年患者,因长期或反复静脉穿刺,血管受到严重损害,或本身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由于较粗直易于穿刺固定的表浅静脉显露不清,而显露的静脉段较短、弯曲,又靠近关节,采用传统的顺向穿刺,不易固定,给输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给患者造成痛苦,增加了护理工作量。为了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更好地利用静脉,对穿刺困难的患者采用逆向静脉穿刺输液,即离心方向穿刺,有效避免了因顺向静脉穿刺进针部位短,且进针后不易固定的缺点。一方面为患者增添了治疗手段,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另一方面为重症患者赢得了抢救治疗的宝贵时间,又避免了静脉切开的痛苦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逆向穿刺血管的选择
手背静脉网:手背静脉网是上肢浅静脉的一部分,位于皮下,与深静脉之间有存在丰富的吻合支,浅静脉起于手指,在手背部形成网状结构。因此,在手背静脉网处作逆向穿刺可以通过这种网状结构向右心回流。特别是掌指关节附近的短小静脉,这些静脉虽然弯曲、轻细,且靠近指掌关节,但是这些细小静脉表浅,柔软,不易滑动,是顺向静脉穿刺难以选择进针角度,难以固定好的部位,这些血管基本没有进行过静脉穿刺,因而穿刺成功率极高。
足背静脉:足背静脉是临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之一,仅次于手背静脉。而靠近趾掌关节处的小静脉,虽然弹性好,也较为粗大,但因其较短,且靠近趾掌,常规穿刺不易进针。如果采用逆向静脉穿刺法,上述的不利因素即可改善,既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也增加了远端静脉的利用率。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采用足背静脉弓小血管逆行穿刺。
小儿头皮静脉:小儿头皮静脉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支回流,故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回流。一般首选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和颞浅静脉,耳后静脉、颅骨缝隙间静脉逆行穿刺。
体形较瘦患者的胸或腹部:胸腹部静脉丰富,分支多,可长期选用;另外,胸腹部皮肤薄,进针疼痛不明显,并可在输液结束后短时间给予保留,便于治療。
注意事项
水肿患者,如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以及有栓塞(血栓、癌栓等)的患肢,应避免逆向穿刺。这些水肿患者因为血容量扩张引起静脉压升高,栓塞等致患肢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静脉压升高可使毛细血管静脉端的静水压升高,从而造成毛细血管静脉端的组织间液回吸收障碍,使滤出大于重吸收,导致组织间液扩张,如果行逆向静脉穿刺输液,轻者液体不滴,重者加重组织间液扩张,加重肢端水肿,给患者增加痛苦。
输入一些刺激性较强的液体,如配伍有氯化钾针剂的液体,甘露醇等不宜选择逆向穿刺。因为逆向穿刺的静脉细小,输液途中的疼痛感较顺向穿刺输液途中的症状更重,个别患者要求拔针改为顺向穿刺输液,而且刺激性强的液体使这些静脉更容易硬化。
化疗药物,如异长春花碱、顺铂、毗喃阿霉素、米托蒽坤等禁止逆向静脉穿刺输液,因为这些药物静脉反应严重,会直接损害并影响肢体功能。
逆向静脉穿刺进针时较顺向静脉穿刺进针时更疼痛,例如手背的神经分布少,而手背远心端下1/2或1/3的神经分布相对较多,因而疼痛更明显,还有患者本身对逆向静脉穿刺的不大信任更加重了自身的疼痛感应。所以,操作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取得患者的同意。
讨 论
通过讨论分析,笔者认为逆向穿刺输液是一种有效的静脉穿刺输液的方法,采用逆向穿刺输液,药物滴速及输液效果不受影响,对血管条件差、长期输液后静脉穿刺困难者,更有临床意义,确有推广价值。逆向静脉穿刺输液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只要掌握其优缺点及适应证,扬长避短,就可以起到合理安排静脉血管,保护静脉血管的作用。
静脉穿刺是临床上重要的护理操作技能,也是关乎治疗及抢救效果的基本功。因此,在操作时力求“一针见血”,通常采取顺向(向心方向)静脉穿刺。但是有许多久病和老年患者,因长期或反复静脉穿刺,血管受到严重损害,或本身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由于较粗直易于穿刺固定的表浅静脉显露不清,而显露的静脉段较短、弯曲,又靠近关节,采用传统的顺向穿刺,不易固定,给输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给患者造成痛苦,增加了护理工作量。为了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更好地利用静脉,对穿刺困难的患者采用逆向静脉穿刺输液,即离心方向穿刺,有效避免了因顺向静脉穿刺进针部位短,且进针后不易固定的缺点。一方面为患者增添了治疗手段,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另一方面为重症患者赢得了抢救治疗的宝贵时间,又避免了静脉切开的痛苦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逆向穿刺血管的选择
手背静脉网:手背静脉网是上肢浅静脉的一部分,位于皮下,与深静脉之间有存在丰富的吻合支,浅静脉起于手指,在手背部形成网状结构。因此,在手背静脉网处作逆向穿刺可以通过这种网状结构向右心回流。特别是掌指关节附近的短小静脉,这些静脉虽然弯曲、轻细,且靠近指掌关节,但是这些细小静脉表浅,柔软,不易滑动,是顺向静脉穿刺难以选择进针角度,难以固定好的部位,这些血管基本没有进行过静脉穿刺,因而穿刺成功率极高。
足背静脉:足背静脉是临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之一,仅次于手背静脉。而靠近趾掌关节处的小静脉,虽然弹性好,也较为粗大,但因其较短,且靠近趾掌,常规穿刺不易进针。如果采用逆向静脉穿刺法,上述的不利因素即可改善,既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也增加了远端静脉的利用率。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采用足背静脉弓小血管逆行穿刺。
小儿头皮静脉:小儿头皮静脉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支回流,故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回流。一般首选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和颞浅静脉,耳后静脉、颅骨缝隙间静脉逆行穿刺。
体形较瘦患者的胸或腹部:胸腹部静脉丰富,分支多,可长期选用;另外,胸腹部皮肤薄,进针疼痛不明显,并可在输液结束后短时间给予保留,便于治療。
注意事项
水肿患者,如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以及有栓塞(血栓、癌栓等)的患肢,应避免逆向穿刺。这些水肿患者因为血容量扩张引起静脉压升高,栓塞等致患肢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静脉压升高可使毛细血管静脉端的静水压升高,从而造成毛细血管静脉端的组织间液回吸收障碍,使滤出大于重吸收,导致组织间液扩张,如果行逆向静脉穿刺输液,轻者液体不滴,重者加重组织间液扩张,加重肢端水肿,给患者增加痛苦。
输入一些刺激性较强的液体,如配伍有氯化钾针剂的液体,甘露醇等不宜选择逆向穿刺。因为逆向穿刺的静脉细小,输液途中的疼痛感较顺向穿刺输液途中的症状更重,个别患者要求拔针改为顺向穿刺输液,而且刺激性强的液体使这些静脉更容易硬化。
化疗药物,如异长春花碱、顺铂、毗喃阿霉素、米托蒽坤等禁止逆向静脉穿刺输液,因为这些药物静脉反应严重,会直接损害并影响肢体功能。
逆向静脉穿刺进针时较顺向静脉穿刺进针时更疼痛,例如手背的神经分布少,而手背远心端下1/2或1/3的神经分布相对较多,因而疼痛更明显,还有患者本身对逆向静脉穿刺的不大信任更加重了自身的疼痛感应。所以,操作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取得患者的同意。
讨 论
通过讨论分析,笔者认为逆向穿刺输液是一种有效的静脉穿刺输液的方法,采用逆向穿刺输液,药物滴速及输液效果不受影响,对血管条件差、长期输液后静脉穿刺困难者,更有临床意义,确有推广价值。逆向静脉穿刺输液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只要掌握其优缺点及适应证,扬长避短,就可以起到合理安排静脉血管,保护静脉血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