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助学金分配使用的公平性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hsl76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介绍了国家助学新政策运行几年来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探索出高校帮困助学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高等教育助学金分配公平性
  [作者简介]朱玉飞(1984- ),男,河南息县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管理。(上海20130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4-016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高校自费制的实行,贫困生问题在各高校日益凸显,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7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此后,财政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措施。如何将这一惠及数百万贫困大学生的民心工程落到实处,将资助资金真正发放给那些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实现政策的公平、公正,对于实现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校助学金的种类及分配情况
  目前,各高校现行的资助体系中直接现金补贴性质的助学金主要有国家助学金、减免学费、困难补助、企业和社会捐助等几类。在比例和金额上,各高校情况不太一样,但都是以国家助学金为主。
  国家助学金分配标准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特困生的,每人每年2800元;一类是针对困难生的,每人每年1500元。目前,从各高校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同学占所有大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在20%以上。可以说,基本实现了对贫困生群体的全覆盖,做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困难而辍学”。这样的资助面和资助幅度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也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原则的真实体现。
  国家资助力度的加大固然是件好事,让以前经常因为“无米之炊”而陷入帮困困境的高校好过了很多,但是,蛋糕大了,我们依然面临着如何公平分配的问题。在国家助学新政策运行的几年里,被“覆盖”的“伪贫困生”越来越多;存在不同贫困程度的同学获得同一标准金额资助的现象;出现了有些同学用助学金请客吃饭、购买奢侈品的现象;也出现部分学生集多项资助于一身,成了高校校园内的“困难贵族”;甚至部分学生对国家资助产生了依赖,出现了“等、靠、要”的怪现象。这些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有的助学资源存在着分配不公,甚至是分配浪费的问题。
  二、高校助学金分配不公平现象存在的原因
  1.对助学金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认知角度考虑,助学金是恩惠、救济、施舍,还是收入?对于真正贫困、懂得感恩的学生来说,助学金是一种及时的救济,是国家的恩惠,是为了解决生活和学业问题,拿钱的同时会升腾起一份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对于“假贫困”、不知感恩的学生来说,助学金可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是一种谁都可以拿的“施舍”,并且取之有“道”,“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市场经济,要有经济头脑”。正是因为有这种“挺着胸脯”“义正词严”争“施舍”的群体存在以及这种“等、靠、要”的寄生态度,使我们的助学政策偶尔也“失灵”一下。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大学生“攀比风”比较严重,“别人能拿我也拿”,这种“法不责众”的观念导致有些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2.贫困生身份认定在具体操作上存在困难。从操作层面来说,为实现社会公平而设的助学金有时也会“不公平”。很多学生家里根本就不贫困,但是也想分一杯羹,甚至个别学生尤其过分,本来是一个“名牌、奢侈品”代言人,却处处装穷。也经常有同学们在议论,“某某同学家里一点都不贫困,整天在老师面前装穷,看他平时吃的、穿的、用的就知道助学金应不应该给他。早知道我也开张证明申请助学金,现实中我比他困难多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没有一把可以测量贫困程度的“游标卡尺”,很难在技术层面做到精准量化。另外,“贫困”又是一个不宜公开讨论、评论的话题,这里面涉及一个“尊严”问题,有时候“帮困”就像在做地下工作,完全是“点对点”的工作,缺少交互式的网络沟通。实际操作中,同学们会向教师提供贫困证明,诉说家庭的贫困程度,却很少有同学之间的彼此倾诉,教师更不适合将A同学的贫困情况告诉B同學。现实情况却是贫困学生的日常表现只有身边的同学最了解。这种信息的“不宜流通”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老师了解的“贫困”和同学们看到的“贫困”有所出入,而“有心之人”正是利用这一点钻了空子,争做“会哭的孩子”,去抢更多的“奶”。这也许就是“不公平”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
  3.贫困证明的泛滥。当前助学金申请程序是:学生本人申请、生源所在地政府开具贫困证明、学校认定审核。当同学们去当地政府开“贫困证明”的时候,大多数当地政府会开出当事人想要的“证明”。因为这对于当地政府来说是没有难度和风险的,对这种“犯错”也不存在惩罚,当地政府仅仅“证明”而已,又不用出钱,盖个章就能帮困,属于“积德”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可以说,当前开具贫困证明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但是,就是因为这种“没良心”的“积德”行为打乱了“贫困”的排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评定结果的“不公平”。
  4.资助政策缺乏硬约束。“不公平”现象存在的另一个原因应该是政策的假设问题。当前的助学政策是以“性本善”为假设前提的,以道德的软约束为主,从证明到申请,再到评定,基本上是靠良心和品格在起作用,认为如果不是真正的困难,谁都不愿去触碰“贫困”,否则,从良心上也过意不去。然而,假设不可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正确的,总有一些特例使我们的政策不够完美。一般情况,想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在当地政府开完证明后,会把证明交给教师。当教师拿到证明材料后,在没有其他信息的情况下只能相信政府“红色印章”的权威,依据贫困证明上的数据对学生进行贫困度排序。当然,教师还会参照日常观察对排序进行微调。出于对学生的信任,教师大都会相信证明材料和诉说的真实性,进而正式向上提交助学金申请。但是,现实中往往会有一些学生甘愿拿良心和品格去换取金钱,从而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5.评定尺度缺乏灵活性。鉴于贫困证明的泛滥和失真,贫困生身份认定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助学金的评定往往有一些附加条件,比如和学习成绩或综测挂钩。这样的话,贫困生之间就会有个很明晰的定量排序,看似科学、公平、令人信服,而实际上,由于操作不够灵活,产生了集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企业和社会助学金于一身的校园“困难贵族”,从而违背了帮困助学“阳光普照”的初衷。另外,目前国家助学金标准只有两档,导致很多贫困程度不一样的同学获取了同样金额的资助,没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分配。
  三、进一步完善助学金分配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助学金评定分配工作是做好帮困助学工作的基础,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具体操作中既要有硬性指标进行量化界定,又要灵活运用程序、规则,实施人性化操作,多管齐下、“软硬兼施”、共同作用,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助学金评定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助学金分配的公平性。
  1.大力宣传和深入领会国家助学政策的意义。从制度、政策上来说,设立助学金是为了配合高校市场化的有效运行,实现公平,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务必要让同学们了解国家设立助学金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明确申请和受领这笔资助的权利、条件和责任。通过大力宣传教育让学生懂得国家助学金政策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是国家通过教育方式减缓贫富差距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大学生的福利。任何形式的“吃大锅饭”、平均主义和瓜分国家助学金的行为都有悖于国家助学金发放的原则和目的,制造假贫困侵占国家助学金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违法行为。
  2.完善贫困生身份认定体系。贫困生身份的准确认定是助学金公平评定的基础。因此,应逐步完善贫困生身份认定体系,主要是建立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在内的“四位一体”的贫困生认定主体机制。加强贫困生认定程序中行为主体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信息流动,做到权责明确、有效监督、及时问责。
  首先,受资助者应秉承诚信、真实的原则递交申請书,陈述自身情况,如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其存在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现象,将立即停止资助,对其进行教育和惩罚。其次,应建立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在政府及高校的共同参与下,对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制度进行重构,主要包括:出台关于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并加大对造假的惩罚力度。也可尝试由生源地政府支出配套资金协助资助,这样生源地政府每开出一份贫困证明将意味着一份实实在在的帮困责任和义务。最后,学校应严把监督关。学校助学金评定工作人员应多方面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日常行为表现、学习思想状况,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既看出身又看表现,鼓励受助者身边的同学多反映情况和问题,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受助学生生活费用支出的监督和反馈,从制度上杜绝伪贫困生的侥幸心理。对学生从小学开始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家庭情况登记表和学生在校生活状况调查表,并且作为学生的档案随着学生的升学而转移,从而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弄虚作假的现象,建立动态的监管制度。力求通过上述措施,实现更全面和真实地了解事实情况,做到贫困生身份的精确认定。
  3.灵活运用政策,人性化评定助学金。即使有一套能够合理量化的贫困生认定体系,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表格上的数值,死板地套用所谓的规则和程序。毕竟贫困生之中类型千差万别,有些时候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金额、比例上还需要及时做出人性化的调整,特别是在一些企业和社会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的发放上,要兼顾奖学金的发放情况,务必做到普照而不是集中。
  4.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从作用上来说,助学金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助”字,帮助困难学生成人、成才,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以形成“接受资助的人日后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再去帮助他人”的良性循环。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和诚信教育,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帮助他们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的影响;通过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诚信处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端正心理动机,培养诚信品质。采取多种方式,开创团结、关爱、互助的文明新风,让同学们发自内心地领悟集体主义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诚信待人,从而在软约束上杜绝“伪贫困生”瓜分宝贵助学资源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吴新民.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工作中一些问题思考[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张海涛,陆纯梅.关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思考[J].今日南国,2008(2).
  [3]阮卿,蒋茂玲.关于新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效果的探讨与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8(15).
  [4]容琼,陈曦.浅谈高职院校助学金评选中贫困生认定问题[J].成功(教育),2008(8).
其他文献
我们看到,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顺应潮流稳健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为数不多,固然有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包袱过重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中国企业发展现状来看,缺乏适合新时代的文
通过对目前广电监管行业现状的分析,以河北省广播电视局监管中心为例,对其监管大厅监管多画面显示的设计与应用做了详细的介绍。监管多画面显示的设计方案以业务显示多元化和
夕阳刺目的光线透过挡风玻璃直射进来,48岁的杨根录摸索着从一个深蓝色的眼镜盒中拿出一副墨镜戴上,双眼仍然目视前方,表情坚毅。我随手帮他点着了一根当地牌子的烟,烟味儿很j中
高职教育不能单纯注重技能培养,还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对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该更多地通过职业人文教育将高职教育与人文精神更为贴合地衔接起来。案例教学作
目的:探讨清热凉血汤联合奥沙拉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UC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奥沙拉秦钠
<正> 近年来,资本营运作为搞活经济特别是搞活国有经济的一把金钥匙,已成为当前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但是,在资本营运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主要原
喘证是临床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该病易受环境、自身免疫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小青龙汤是临床治疗喘
2013年12月2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同意延长菏泽至东明等15段高速公路收费期限的批复》,延长了该省境内15段高速公路收费期限。
<正> 建立健全管理、保障和激励机制是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保证。当前,应着力健全和创新以下制度: 一、建立下岗职工“托管”制度。以行业为单位,建立社会中介性质的“
教师与学生在网络对人的发展价值与获得物质利益价值的价值认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网络提高智力、获取经济利益、陶冶情操和网络对人的发展价值与对人之外他物的发展价值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