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磨课,经历一次又一次地备课—上课—研讨—再备课—再上课—再研讨这样周而复始的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本人在校教研组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对《连除应用题》一课的反复磨练,使本人的点拨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的创新能力等都得到提升,教学实践得到不断丰富,教学智慧得到不断提高。
【关键词】磨课;教学情境;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29-02
俗话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中,总会产生一些遗憾,为了减少这种遗憾的产生,为了上一节成功的教研课,需要经历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调整,从而获得一次次的收获。磨课一词就这样产生了,好课是磨出来的,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磨课,磨课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手段。在磨课的过程中,体会着困惑、彷徨、希望和收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累着、思考着、也快乐着……
为了参评市级的教坛新秀,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采用了“磨课”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练兵。由于本人对于《解决问题》这种类形的课比较生疏,我校教研组就选取了三下《连除应用题》进行磨练。
初次接触教材,我着实感到难度很大:目标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如何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并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对我来说都是挑战,幸庆的是我的身后有一个团队在默默地支持我。确定教学内容后,教研组内的同事们便忙开了:
1 深入研究,有效解读教材
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我们在独立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每位教师谈谈各自对本课教材的理解,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共识:《连除应用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00页例2及练习二十三中部分题。本课安排在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第2个问题,与前一个例题比较,例1是用连乘的两步计算方法来解决的,而例2则是重点在用连除的两步计算来解决的。因此,例2的教学是在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学会收集、分析相关信息数据的方法,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时应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既体现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又突出基本方法,让学生具体感知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明确“先求什么”这个关键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重在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丰富的情感。
2 确定目标,讨论教学预设
对教材了然于心后,教学目标便也形成了,当然重头戏还是放在了教学预设环节。在分散备课的活动中,本人通过上网查资料、阅览室找资料、听课录里翻资料等等,从中整合了许多优秀的方案进行了教学预设。在分头行动后,教研组的同事们又聚在一起,在活动中,我向大家述说了我的教学思路和设计意图,同时也把自己的困惑进行了讲述。大家纷纷出谋划策,讨论进行得异常热烈,教学预设也随之定稿。
3 课堂实施,跟进课堂观察
教研活动最关键环节是对课堂的观察。一切准备妥当后,进行了尝试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出示小朋友做操的场景,并提供信息“一共有120人,每个方阵每行有多少人?”教师让学生在图上寻找解诀上述问题的信息。可还没找到相关信息,就已经有学生脱口而出,“我知道每个方阵每行有10人”之后的教学可想而知,在教师的强硬引导下,终于完成了信息找寻过程,得到了完整的问题:一共有120人,分成3个方阵,每个方阵4行,每个方阵每行有几人?环节二尝试解诀。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虽然出现了以下解题方法:1、120÷3=40(人)40÷4=10(人)2、120÷3÷4=10人3、3×4=12 120÷12=10(人)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时,却一片茫然,根本就无从说起,后来在教师一句句的引导下,学生才进行了复述。接下来的课可想而知,多么的生硬、无趣。
4 课后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一节课下来,教研组内炸开了锅,大家把所思所悟进行了探讨,最后把目光都集中到了两点:
创设情境环节: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旨在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由于本课原先的主题画面不够清晰,学生很难理解,在教研组讨论时,调整了情境的演示。创设学生做操时的场景,引用了连乘应用题的情境,只是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进行了调整。以为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连贯,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能突破连除应用题的难点,可在实施过程中却起到了逆迁移现象,学生没经过思考直接说出了问题的答案,使教师不知所措,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只是在教师的强硬引导下才使课堂随着预设的方向发展。说明情境的直观性让学生看到了所求问题的答案,缺少了探究的欲望,情境创设也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
问题解决环节: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是我们新课程所追求,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让学生理解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确实掌握各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述说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三年级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语言发展未能达到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程度,致使学生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虽能理解解题策略,但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进行表达,课堂上遭遇了寒流。如何寻找更为贴切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多样化解题策略的同时,能较准确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有效的述说。
5 调整方案,重新审视课堂
通过一次次地探讨,对创设情境环节和问题解决环节进行了调整,并对教学方案一次又一次进行了课堂实施,让我们来重新审视课堂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出示如下图: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信息,学生纷纷举手,轻而易举地得到信息(共有24只桃子,装到了2个箱子里。每箱有3盒),紧接着教师便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每箱装几只桃子?2箱共有几盒?每盒装几只桃子?教师把前两个问题写在了黑板上,把最后一个问题在课件上显示。同时让学生口答的形式解决了前面两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并板书。
环节二、小组交流、探索新知:重点解决“每盒装几只桃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在这同时教师有选择性的让学生板演。出现以下解决策略:
1)24÷2=12(只)12÷3=4(只)24÷2÷3=4(只)2)2×3=6(盒)24÷6=4(只)。紧接着便是思维展示的过程,学生都能依据黑板上提供的信息,完整地述说解题思路。气氛热烈,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来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课堂教学当然也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6 反思总结,优化教学设计
整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了课堂的魅力。本次的课堂情境从原先的小朋友做操的队列,转化为以奉化水蜜桃为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通过把桃子装进箱子里,让学生不能一下子看出每盒装了几只桃子,从而避免了上次以队列为主题图时学生不需思考就能说出答案的尴尬。同时也很好地达到了既定的目的,让学生在情境图中寻找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自行解决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探底,复习旧知,另一方面为新知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同时也渗透了解决两步应用题时的中间问题。
解决问题环节也进行得相当出彩:为了解决三年级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解题的思路,在情境创设时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每箱有几只?一共有几盒?)并进行板书,这其实就是下面两种解题策略的中间问题,同时让学生自行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在计算方法上,还是在语言叙述上都进行了孕伏。通过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正确有序地述说思考过程铺平了道路。解决了学生逻辑思维与语言发展不同步的障碍,使学生能顺利地述说思考过程,更好地理解了多样化解题策略。通过教研组内的讨论,本次的教学研讨也圆满的成功,使《连除应用题》的教学设计也更加完美。
磨课是一个多次励练的过程,以上出现的两次课堂观察是截选磨课过程中比较典型的部分,当然是在一次次的磨课中体会深刻的两份。
对一个教师来讲,磨课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创新的过程,最主要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这次通过多层次的磨课活动,让本人在磨课的历程中产生很多的感悟,很多的反思:
通过不断地磨课,让本人能及时发现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课后与教研组内的同事进行研讨,通过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规律,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策略的研究将课程改革的理论转化成行动成果。每一次磨课后,在教研组内都进行一次总结,在总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通过整理一次次的磨课资料,本人对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更准确了,对教材的解读更深刻了,对学生的学情了解更透彻了。通过这一次次的磨课,使本人的点拨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的创新能力等都得到提升,教学实践得到不断丰富,教学智慧得到不断提高。也使本人从一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位宁波市教坛新秀。
细细品味,磨课是一种艰难地蜕变,磨课是一个对收获的期待,磨课是一种痛并快乐的幸福。在煎熬中成长,在过程中收获。
【关键词】磨课;教学情境;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29-02
俗话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中,总会产生一些遗憾,为了减少这种遗憾的产生,为了上一节成功的教研课,需要经历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调整,从而获得一次次的收获。磨课一词就这样产生了,好课是磨出来的,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磨课,磨课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手段。在磨课的过程中,体会着困惑、彷徨、希望和收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累着、思考着、也快乐着……
为了参评市级的教坛新秀,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采用了“磨课”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练兵。由于本人对于《解决问题》这种类形的课比较生疏,我校教研组就选取了三下《连除应用题》进行磨练。
初次接触教材,我着实感到难度很大:目标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如何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并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对我来说都是挑战,幸庆的是我的身后有一个团队在默默地支持我。确定教学内容后,教研组内的同事们便忙开了:
1 深入研究,有效解读教材
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我们在独立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每位教师谈谈各自对本课教材的理解,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共识:《连除应用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00页例2及练习二十三中部分题。本课安排在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第2个问题,与前一个例题比较,例1是用连乘的两步计算方法来解决的,而例2则是重点在用连除的两步计算来解决的。因此,例2的教学是在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学会收集、分析相关信息数据的方法,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时应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既体现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又突出基本方法,让学生具体感知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明确“先求什么”这个关键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重在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丰富的情感。
2 确定目标,讨论教学预设
对教材了然于心后,教学目标便也形成了,当然重头戏还是放在了教学预设环节。在分散备课的活动中,本人通过上网查资料、阅览室找资料、听课录里翻资料等等,从中整合了许多优秀的方案进行了教学预设。在分头行动后,教研组的同事们又聚在一起,在活动中,我向大家述说了我的教学思路和设计意图,同时也把自己的困惑进行了讲述。大家纷纷出谋划策,讨论进行得异常热烈,教学预设也随之定稿。
3 课堂实施,跟进课堂观察
教研活动最关键环节是对课堂的观察。一切准备妥当后,进行了尝试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出示小朋友做操的场景,并提供信息“一共有120人,每个方阵每行有多少人?”教师让学生在图上寻找解诀上述问题的信息。可还没找到相关信息,就已经有学生脱口而出,“我知道每个方阵每行有10人”之后的教学可想而知,在教师的强硬引导下,终于完成了信息找寻过程,得到了完整的问题:一共有120人,分成3个方阵,每个方阵4行,每个方阵每行有几人?环节二尝试解诀。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虽然出现了以下解题方法:1、120÷3=40(人)40÷4=10(人)2、120÷3÷4=10人3、3×4=12 120÷12=10(人)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时,却一片茫然,根本就无从说起,后来在教师一句句的引导下,学生才进行了复述。接下来的课可想而知,多么的生硬、无趣。
4 课后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一节课下来,教研组内炸开了锅,大家把所思所悟进行了探讨,最后把目光都集中到了两点:
创设情境环节: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旨在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由于本课原先的主题画面不够清晰,学生很难理解,在教研组讨论时,调整了情境的演示。创设学生做操时的场景,引用了连乘应用题的情境,只是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进行了调整。以为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连贯,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能突破连除应用题的难点,可在实施过程中却起到了逆迁移现象,学生没经过思考直接说出了问题的答案,使教师不知所措,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只是在教师的强硬引导下才使课堂随着预设的方向发展。说明情境的直观性让学生看到了所求问题的答案,缺少了探究的欲望,情境创设也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
问题解决环节: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是我们新课程所追求,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让学生理解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确实掌握各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述说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三年级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语言发展未能达到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程度,致使学生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虽能理解解题策略,但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进行表达,课堂上遭遇了寒流。如何寻找更为贴切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多样化解题策略的同时,能较准确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有效的述说。
5 调整方案,重新审视课堂
通过一次次地探讨,对创设情境环节和问题解决环节进行了调整,并对教学方案一次又一次进行了课堂实施,让我们来重新审视课堂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出示如下图: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信息,学生纷纷举手,轻而易举地得到信息(共有24只桃子,装到了2个箱子里。每箱有3盒),紧接着教师便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每箱装几只桃子?2箱共有几盒?每盒装几只桃子?教师把前两个问题写在了黑板上,把最后一个问题在课件上显示。同时让学生口答的形式解决了前面两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并板书。
环节二、小组交流、探索新知:重点解决“每盒装几只桃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在这同时教师有选择性的让学生板演。出现以下解决策略:
1)24÷2=12(只)12÷3=4(只)24÷2÷3=4(只)2)2×3=6(盒)24÷6=4(只)。紧接着便是思维展示的过程,学生都能依据黑板上提供的信息,完整地述说解题思路。气氛热烈,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来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课堂教学当然也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6 反思总结,优化教学设计
整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了课堂的魅力。本次的课堂情境从原先的小朋友做操的队列,转化为以奉化水蜜桃为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通过把桃子装进箱子里,让学生不能一下子看出每盒装了几只桃子,从而避免了上次以队列为主题图时学生不需思考就能说出答案的尴尬。同时也很好地达到了既定的目的,让学生在情境图中寻找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自行解决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探底,复习旧知,另一方面为新知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同时也渗透了解决两步应用题时的中间问题。
解决问题环节也进行得相当出彩:为了解决三年级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解题的思路,在情境创设时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每箱有几只?一共有几盒?)并进行板书,这其实就是下面两种解题策略的中间问题,同时让学生自行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在计算方法上,还是在语言叙述上都进行了孕伏。通过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正确有序地述说思考过程铺平了道路。解决了学生逻辑思维与语言发展不同步的障碍,使学生能顺利地述说思考过程,更好地理解了多样化解题策略。通过教研组内的讨论,本次的教学研讨也圆满的成功,使《连除应用题》的教学设计也更加完美。
磨课是一个多次励练的过程,以上出现的两次课堂观察是截选磨课过程中比较典型的部分,当然是在一次次的磨课中体会深刻的两份。
对一个教师来讲,磨课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创新的过程,最主要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这次通过多层次的磨课活动,让本人在磨课的历程中产生很多的感悟,很多的反思:
通过不断地磨课,让本人能及时发现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课后与教研组内的同事进行研讨,通过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规律,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策略的研究将课程改革的理论转化成行动成果。每一次磨课后,在教研组内都进行一次总结,在总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通过整理一次次的磨课资料,本人对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更准确了,对教材的解读更深刻了,对学生的学情了解更透彻了。通过这一次次的磨课,使本人的点拨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的创新能力等都得到提升,教学实践得到不断丰富,教学智慧得到不断提高。也使本人从一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位宁波市教坛新秀。
细细品味,磨课是一种艰难地蜕变,磨课是一个对收获的期待,磨课是一种痛并快乐的幸福。在煎熬中成长,在过程中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