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现状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本文将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作业设计与评价等几个方面探讨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学情分析;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情分析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作用。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9年王荣生教授主持了一场围绕“学情分析具体化之途径”的会议,会议上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探讨。2012年陈隆升教授在《课程·教材·教法》第四期上发表题为《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基于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 的文章,进一步具体论述学情分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基本路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情分析之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制定须有坚实的基础。著名教育家于漪指出,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放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与分年级目标中考虑;也要考虑到教材、具体的每一篇课文,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把握特色,把握个性;还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要了解他们的语文水平、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从他们的实际出发。[1]从这三个方面认真考虑,仔细斟酌,制订的教学目标就可避免主观臆断。前两个方面是语文教师一直所重视的,而学情分析则被忽略或重视不够,殊不知研究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按照规律办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准确地认识学生呢?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观念上树立心中有学生的观点
在教学工作中,学习者是第一要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对这个问题有一精彩的说法,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谈不上什么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作用。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起点状态,制定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
(二)了解学生的整体特征和个性特征相结合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教师不能用老眼光去审视现代的年轻人。现代的学生思维活跃,科技知识起点高,生活知识丰富。教师要认清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在教学中特别要讲究针对性、深刻性。教师在掌握学生整体特征的基础上,要注意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把握各自的特性。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了教育学生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效果比“一刀切”好得多。
(三)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研究他们的发展变化
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最隐秘的一角,需要教师认真细心地观
察,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真正的需求,才能在课堂上和他们取得心灵上的共鸣。青少年学生处在成长时期,知识日益增多,智力不断被开发,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等都处在变化之中。因此,学情分析不应是静止的,不应停留在某一点或某一阶段。分析要有连续性,并要有计划地把发展所得作简要的记录,作为比较分析的依据之一,从而探索分析学生的好方法。
二、学情分析之于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导入的设计
同一篇课文,教学的对象不同,导入的方法就会有所不同。有的班级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比较丰富,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较强,导入新课时,就可以采取旁征博引的方法,把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名言警句联系起来,和同学们一起背诵。既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也能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而在语文学习程度一般的班级,语文知识积累较差,采取这样的方法就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挫败感。因此,面对这样的班级就要采取一些简明易懂的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导入语。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最重要的是问题的设计,由于学生的语文水平不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梯度,简单、稍难一点、较难的问题都要设计。2011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2]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要遵循的基本教育理念。针对语文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有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使他们体会到思考的乐趣。过分简易的知识、机械的训练会削弱学生学习兴趣,削弱学习动机。针对语文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就可以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既能够激发学生思考,也不至于一下子难倒学生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是需要教师时刻进行学情分析。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只欲举未举的手……都表明了学生此刻的心理变化,教师要及时地捕捉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课堂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阵地,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时,请语文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回答正确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产生学习的信心。回答得不好要耐心地引导,使他参与到寻找正确答案的过程中。
笔者近期在师大附中听高中语文课,执教者是位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执教的课文是《归去来兮辞》(注:此教学案例是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朱诵玉老师的课堂教学),两个班级,一是文科实验1班,语文学习水平较高,一是理科平行班7班,语文学习水平较低。在听课的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朱老师在两个班的教学方法不同,在一班朱老师主要是让学生翻译课文,说说对课文的理解,然后给予稍加的解释。在七班虽然也有学生翻译,但是教师的讲解占很大一部分。从两个班同学翻译文章的语言来看,一班同学对文章的翻译,文通字顺,较有文采,基本上达到了信、达、雅,因此一节课基本上都是同学在讲,教师只是稍加提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七班的同学翻译得较生硬,还有错误的现象,因此朱老师请几位同学来翻译后,针对同学不太明白的地方详细讲解。在第二节课上课时,老师首先检查一班同学的背诵情况,然后讲解课文;而在七班则是先讲解课文,再带领学生一起背诵。虽然只是简单的顺序变化,却体现了朱老师对两个班学情的深入了解。朱老师课后解释说:一班的学生学习比较自觉,理解能力也较强,背诵不会有问题。在课前提问背诵,可以检验他们的背诵成果,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产生背诵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七班的学生,课前没有预习课文的习惯,对文章的理解也有难度,不理解文章的含义,背起来就比较吃力,在课前很少有同学背诵,如果这时提问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讲解课文之后,在老师的鼓励和带领下背文章就比较容易,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文章的背诵不难,削减了学生的畏惧心理。 三、学情分析之于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作业的设计不仅要依据文本的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家庭经济条件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针对城市里的学生,他们拥有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可以布置他们上网查询资料,写一份学习报告。而对于农村的学生,家里的经济水平有限,不具备上网的条件,布置这样的作业不是为难学生吗?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田野里的景物和农民在田野劳作的情况,写一篇观察日记或者是观察报告。
在作业评价检验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还以朱老师的课堂为例,在教学《滕王阁序》时,朱老师布置了背诵全文(本文要求背诵二至三段)的作业。老师检查背诵时,却发现了不一样的处理方法。朱老师让有的同学背诵文章的最后两段,有的同学背诵五六两段,而有的同学背诵二三两段。朱老师解释说:第一种情况的同学学习优秀,最后两段背熟了,前面的就没有什么问题,因此只检查最后两段;第二种情况的学生学习较好,背到五六段就可以;第三种情况的学生学习一般,让他们把文章的精华段落背熟,既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也能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这样安排背诵,既节省了时间,又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虽然这只是简单的检查背诵,却有很多的奥妙在里面,隐藏着优秀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不仅仅是教师备课的一个固定的环节,而是贯穿着整个教学的始终,甚至还贯穿着整个教学的学段,贯穿着整个学生生涯。因此,学情分析具有连续性,需要教师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要真正洞悉学生的情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须多思考,舍得花工夫,花精力,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观察要精细,分析要周到。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教学生要“视其所以”,及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观其所由”,即观察学生所走的道路,“察其所安”,即考查学生的意向,“退而省其私”,即考查学生私下的言行[3]。现代教育对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更加重视研究。教师如果不认真探测学生的内心世界,只凭一时一事所得为依据,常会对学生的情况判断错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6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3]王国轩,张燕婴,蓝旭,万丽华(译).四书(论语)[M].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许龙梅,女,河南人,在读硕士,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学情分析;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情分析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作用。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9年王荣生教授主持了一场围绕“学情分析具体化之途径”的会议,会议上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探讨。2012年陈隆升教授在《课程·教材·教法》第四期上发表题为《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基于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 的文章,进一步具体论述学情分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基本路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情分析之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制定须有坚实的基础。著名教育家于漪指出,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放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与分年级目标中考虑;也要考虑到教材、具体的每一篇课文,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把握特色,把握个性;还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要了解他们的语文水平、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从他们的实际出发。[1]从这三个方面认真考虑,仔细斟酌,制订的教学目标就可避免主观臆断。前两个方面是语文教师一直所重视的,而学情分析则被忽略或重视不够,殊不知研究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按照规律办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准确地认识学生呢?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观念上树立心中有学生的观点
在教学工作中,学习者是第一要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对这个问题有一精彩的说法,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谈不上什么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作用。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起点状态,制定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
(二)了解学生的整体特征和个性特征相结合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教师不能用老眼光去审视现代的年轻人。现代的学生思维活跃,科技知识起点高,生活知识丰富。教师要认清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在教学中特别要讲究针对性、深刻性。教师在掌握学生整体特征的基础上,要注意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把握各自的特性。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了教育学生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效果比“一刀切”好得多。
(三)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研究他们的发展变化
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最隐秘的一角,需要教师认真细心地观
察,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真正的需求,才能在课堂上和他们取得心灵上的共鸣。青少年学生处在成长时期,知识日益增多,智力不断被开发,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等都处在变化之中。因此,学情分析不应是静止的,不应停留在某一点或某一阶段。分析要有连续性,并要有计划地把发展所得作简要的记录,作为比较分析的依据之一,从而探索分析学生的好方法。
二、学情分析之于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导入的设计
同一篇课文,教学的对象不同,导入的方法就会有所不同。有的班级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比较丰富,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较强,导入新课时,就可以采取旁征博引的方法,把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名言警句联系起来,和同学们一起背诵。既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也能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而在语文学习程度一般的班级,语文知识积累较差,采取这样的方法就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挫败感。因此,面对这样的班级就要采取一些简明易懂的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导入语。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最重要的是问题的设计,由于学生的语文水平不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梯度,简单、稍难一点、较难的问题都要设计。2011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2]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要遵循的基本教育理念。针对语文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有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使他们体会到思考的乐趣。过分简易的知识、机械的训练会削弱学生学习兴趣,削弱学习动机。针对语文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就可以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既能够激发学生思考,也不至于一下子难倒学生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是需要教师时刻进行学情分析。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只欲举未举的手……都表明了学生此刻的心理变化,教师要及时地捕捉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课堂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阵地,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时,请语文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回答正确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产生学习的信心。回答得不好要耐心地引导,使他参与到寻找正确答案的过程中。
笔者近期在师大附中听高中语文课,执教者是位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执教的课文是《归去来兮辞》(注:此教学案例是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朱诵玉老师的课堂教学),两个班级,一是文科实验1班,语文学习水平较高,一是理科平行班7班,语文学习水平较低。在听课的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朱老师在两个班的教学方法不同,在一班朱老师主要是让学生翻译课文,说说对课文的理解,然后给予稍加的解释。在七班虽然也有学生翻译,但是教师的讲解占很大一部分。从两个班同学翻译文章的语言来看,一班同学对文章的翻译,文通字顺,较有文采,基本上达到了信、达、雅,因此一节课基本上都是同学在讲,教师只是稍加提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七班的同学翻译得较生硬,还有错误的现象,因此朱老师请几位同学来翻译后,针对同学不太明白的地方详细讲解。在第二节课上课时,老师首先检查一班同学的背诵情况,然后讲解课文;而在七班则是先讲解课文,再带领学生一起背诵。虽然只是简单的顺序变化,却体现了朱老师对两个班学情的深入了解。朱老师课后解释说:一班的学生学习比较自觉,理解能力也较强,背诵不会有问题。在课前提问背诵,可以检验他们的背诵成果,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产生背诵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七班的学生,课前没有预习课文的习惯,对文章的理解也有难度,不理解文章的含义,背起来就比较吃力,在课前很少有同学背诵,如果这时提问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讲解课文之后,在老师的鼓励和带领下背文章就比较容易,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文章的背诵不难,削减了学生的畏惧心理。 三、学情分析之于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作业的设计不仅要依据文本的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家庭经济条件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针对城市里的学生,他们拥有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可以布置他们上网查询资料,写一份学习报告。而对于农村的学生,家里的经济水平有限,不具备上网的条件,布置这样的作业不是为难学生吗?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田野里的景物和农民在田野劳作的情况,写一篇观察日记或者是观察报告。
在作业评价检验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还以朱老师的课堂为例,在教学《滕王阁序》时,朱老师布置了背诵全文(本文要求背诵二至三段)的作业。老师检查背诵时,却发现了不一样的处理方法。朱老师让有的同学背诵文章的最后两段,有的同学背诵五六两段,而有的同学背诵二三两段。朱老师解释说:第一种情况的同学学习优秀,最后两段背熟了,前面的就没有什么问题,因此只检查最后两段;第二种情况的学生学习较好,背到五六段就可以;第三种情况的学生学习一般,让他们把文章的精华段落背熟,既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也能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这样安排背诵,既节省了时间,又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虽然这只是简单的检查背诵,却有很多的奥妙在里面,隐藏着优秀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不仅仅是教师备课的一个固定的环节,而是贯穿着整个教学的始终,甚至还贯穿着整个教学的学段,贯穿着整个学生生涯。因此,学情分析具有连续性,需要教师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要真正洞悉学生的情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须多思考,舍得花工夫,花精力,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观察要精细,分析要周到。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教学生要“视其所以”,及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观其所由”,即观察学生所走的道路,“察其所安”,即考查学生的意向,“退而省其私”,即考查学生私下的言行[3]。现代教育对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更加重视研究。教师如果不认真探测学生的内心世界,只凭一时一事所得为依据,常会对学生的情况判断错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6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3]王国轩,张燕婴,蓝旭,万丽华(译).四书(论语)[M].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许龙梅,女,河南人,在读硕士,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