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发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原先关注一堂课逐渐向关注日常教与学活动的方向发展。而这更需要建立一个教学活动的平台,社会性软件就是能体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最佳软件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社会性软件 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作者简介]钟琦(1976- ),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系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及教育技术的教学与研究。(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江西省教改立项课题“社会性软件在高师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应用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XJG-06-11-2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63-02
教育信息化把信息技术引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新方式和新面貌,同时也提升了教师教学的技能和整合教学资源的水平,但网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信息化对课堂教学的支持,不仅应该体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直接作用上,而且应该延伸到课堂教学的之前和之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以被用于促进教育革新,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最终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因此,面对当前的教育信息化浪潮,我們应该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这是十分必要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发展概况来看,自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究出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来,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2)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3)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它一直是国际教育界非常关注、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也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之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在这一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或计算机文化)的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所取代。
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满足情境创设、启发思考、获取信息、共享资源、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能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因所在,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社会性软件的特性及内涵
当今,互联网的应用已从信息资源的互联转换到以“人”为纽带的社会关系互联。在Web2.0时代,网络中信息交流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Blog,Wiki,RSS及SNS等为主的社会性软件的出现,使得网络用户既是社会性网络中网络知识应用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网络知识资源的提供者。“社会性软件”是从使用者及社会学家角度命名的,它涉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网络的应用,如Blog、即时通信、RSS阅读器、社会性标签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有助于使我们每一个使用者成为一个主动的使用者。它们不仅使个人主动成为社会信息化链条中的一个节点,而且有助于加强使用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从理论上看,社会软件的应用将可能对使用者产生以下影响:增强主体意识和自我满足感,增强自我实现的欲望;容易受到帮助和激励;促使使用者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网络学习和自我提高,从而导致各种技能的提高;有助于使用者开阔思路,观点多元化;对技术和应用的更新消息灵通而感觉敏感,态度积极,从而有助于培养使用者的创新精神;各种网络技术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组织生活、工作、学习、交流和娱乐的平台,从而加深使用者对技术的理解,提升其数字素养;通过博客写作和阅读,还有助于使用者文学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有助于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资源;网络交往的社区化,能促使社会成员之间各种沟通障碍的减少。社会始终对技术的发展演变起着制约或指导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就是管理知识的过程。知识的转化与信息能力、学会学习是一脉相承的。在这样的知识转化流程中,提升隐性知识的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还有一种是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两个转化过程,提升学习的能力,达到学习的目的。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对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它与学习的发生、知识的转化相辅相成。社会性软件对应于信息的采集环节,同时又有将人与软件功能集于一体的特点,从而使得信息的采集变得十分可行和便捷。例如,通过QQ,IM可以达到及时联络交流的目的,通过Blog可以很快发现、挖掘网络领域专家以及其他各领域专家所关注研究的内容。通过RSS、新闻阅读器可以大大提升信息获取和更新的速度。社会性软件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也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工具,如Blog,Wiki等,方便记录和整理,而且也便于携带,无论身处何处,通过网络都能够进行记录、思考、整理。总之,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知识转化过程可以很方便地融合于社会性软件的使用中。
三、社会性软件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应用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术条件已经相当成熟,高等院校本身所具备的良好的网络设施为课程整合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持。在社会性软件资源中,诸如QQ,IM,Blog,Wiki及RSS等软件的应用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地推广开来。在短短的几年中,这些社会性软件已经用它们所特有的优势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发挥出其独特的功能。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以Blog为例来说明社会性软件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应用。
首先,Blog在教学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工具,不仅能够及时写录、发布教师的教案和相关教学信息,还可以发布教师的教学感想、收获、评价等;对于学生而言,自主学习显得更为重要,他们不仅可以从教师和同学的Blog中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个体的自主学习与周围的群体学习形成交流和互动,从而进一步加速和提升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同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或者是各类教育团体、学习团体,都可以拥有自己的Blog。随着Blog内容的不断积累,学习者可以回顾、品味过去所写的内容,修正自己理解的偏差,不断进行反思,加深体会和感受,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Blog作为一种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能非常恰当地反映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三种功能:Blog可以作为“教学工具”辅助教师的教、作为学习工具帮助学生的学、作为学习对象实现终身学习。实践表明,Blog正在对当前的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次,Blog个性化的知识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的信息素養水平。由于Blog拥有系统化的管理功能,它可以将网络上庞杂的教学资源有序地归类并实现分类管理,保证他人访问自己的Bolg时能获得有序的、系统化的信息。同时,Blog所提供的分类收藏功能,实现了条理化的工作模式,从互联网上获得的资源可以十分便利地呈现出来,形成一个有序的大型资源库。它能为不同学习者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使每位访问者和学习者真正成为知识资源的管理者和消费者。
再次,Blog独特的教学反思功能是培养师生创新精神的源泉。Blog特有的教学反思功能,便于帮助使用者经常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养成勤思考、勤反思的良好习惯,最终有利于师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课程整合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获取信息的能力上,如何合理地运用所获得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新活动应该更为重要。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创新更是他们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创新源于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之,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与学的反思”密不可分。教师勤于思考就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学生积极思考则可以改正自己理解的偏差,加深对知识内容的体会和感受,也便于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提高。
当然,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具有两面性,使用Blog能给教学带来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例如,Blog的开放性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的信息进入协作学习空间,可能会成为灌水帖泛滥的平台;Blog信息的实名制可能会威胁到个人的网络安全等。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拒Blog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门之外,而是要正确地认识Blog的双重功能,科学合理地应用和管理自己的个人空间并适时地运用网络安全防御手段来规避可能发生的网络安全问题。
我们利用社会性软件所具有的特性可以协助师生创建一个全新的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学习。社会性软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用中,给原有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技术支持,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可以预言,社会性软件应该能发展成为今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重要的技术支持之一。
四、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性软件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应用,有利于解决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形成教与学双方知识积累和教学反思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实现课程整合的总目标。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社会性软件存在的一些不足,避免其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向东,王兴辉,高丹丹,张际平.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3(3).
[2]项国雄,孔利华.高等教育中基于博客(Blog)的导学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3]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4]刘秀菊.Blog在教育中应用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4).
[5]朱铁汉.基于博客(Blog)的网络教辅模式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关键词]社会性软件 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作者简介]钟琦(1976- ),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系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及教育技术的教学与研究。(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江西省教改立项课题“社会性软件在高师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应用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XJG-06-11-2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63-02
教育信息化把信息技术引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新方式和新面貌,同时也提升了教师教学的技能和整合教学资源的水平,但网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信息化对课堂教学的支持,不仅应该体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直接作用上,而且应该延伸到课堂教学的之前和之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以被用于促进教育革新,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最终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因此,面对当前的教育信息化浪潮,我們应该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这是十分必要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发展概况来看,自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究出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来,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2)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3)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它一直是国际教育界非常关注、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也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之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在这一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或计算机文化)的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所取代。
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满足情境创设、启发思考、获取信息、共享资源、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能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因所在,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社会性软件的特性及内涵
当今,互联网的应用已从信息资源的互联转换到以“人”为纽带的社会关系互联。在Web2.0时代,网络中信息交流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Blog,Wiki,RSS及SNS等为主的社会性软件的出现,使得网络用户既是社会性网络中网络知识应用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网络知识资源的提供者。“社会性软件”是从使用者及社会学家角度命名的,它涉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网络的应用,如Blog、即时通信、RSS阅读器、社会性标签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有助于使我们每一个使用者成为一个主动的使用者。它们不仅使个人主动成为社会信息化链条中的一个节点,而且有助于加强使用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从理论上看,社会软件的应用将可能对使用者产生以下影响:增强主体意识和自我满足感,增强自我实现的欲望;容易受到帮助和激励;促使使用者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网络学习和自我提高,从而导致各种技能的提高;有助于使用者开阔思路,观点多元化;对技术和应用的更新消息灵通而感觉敏感,态度积极,从而有助于培养使用者的创新精神;各种网络技术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组织生活、工作、学习、交流和娱乐的平台,从而加深使用者对技术的理解,提升其数字素养;通过博客写作和阅读,还有助于使用者文学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有助于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资源;网络交往的社区化,能促使社会成员之间各种沟通障碍的减少。社会始终对技术的发展演变起着制约或指导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就是管理知识的过程。知识的转化与信息能力、学会学习是一脉相承的。在这样的知识转化流程中,提升隐性知识的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还有一种是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两个转化过程,提升学习的能力,达到学习的目的。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对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它与学习的发生、知识的转化相辅相成。社会性软件对应于信息的采集环节,同时又有将人与软件功能集于一体的特点,从而使得信息的采集变得十分可行和便捷。例如,通过QQ,IM可以达到及时联络交流的目的,通过Blog可以很快发现、挖掘网络领域专家以及其他各领域专家所关注研究的内容。通过RSS、新闻阅读器可以大大提升信息获取和更新的速度。社会性软件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也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工具,如Blog,Wiki等,方便记录和整理,而且也便于携带,无论身处何处,通过网络都能够进行记录、思考、整理。总之,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知识转化过程可以很方便地融合于社会性软件的使用中。
三、社会性软件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应用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术条件已经相当成熟,高等院校本身所具备的良好的网络设施为课程整合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持。在社会性软件资源中,诸如QQ,IM,Blog,Wiki及RSS等软件的应用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地推广开来。在短短的几年中,这些社会性软件已经用它们所特有的优势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发挥出其独特的功能。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以Blog为例来说明社会性软件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应用。
首先,Blog在教学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工具,不仅能够及时写录、发布教师的教案和相关教学信息,还可以发布教师的教学感想、收获、评价等;对于学生而言,自主学习显得更为重要,他们不仅可以从教师和同学的Blog中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个体的自主学习与周围的群体学习形成交流和互动,从而进一步加速和提升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同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或者是各类教育团体、学习团体,都可以拥有自己的Blog。随着Blog内容的不断积累,学习者可以回顾、品味过去所写的内容,修正自己理解的偏差,不断进行反思,加深体会和感受,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Blog作为一种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能非常恰当地反映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三种功能:Blog可以作为“教学工具”辅助教师的教、作为学习工具帮助学生的学、作为学习对象实现终身学习。实践表明,Blog正在对当前的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次,Blog个性化的知识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的信息素養水平。由于Blog拥有系统化的管理功能,它可以将网络上庞杂的教学资源有序地归类并实现分类管理,保证他人访问自己的Bolg时能获得有序的、系统化的信息。同时,Blog所提供的分类收藏功能,实现了条理化的工作模式,从互联网上获得的资源可以十分便利地呈现出来,形成一个有序的大型资源库。它能为不同学习者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使每位访问者和学习者真正成为知识资源的管理者和消费者。
再次,Blog独特的教学反思功能是培养师生创新精神的源泉。Blog特有的教学反思功能,便于帮助使用者经常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养成勤思考、勤反思的良好习惯,最终有利于师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课程整合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获取信息的能力上,如何合理地运用所获得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新活动应该更为重要。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创新更是他们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创新源于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之,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与学的反思”密不可分。教师勤于思考就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学生积极思考则可以改正自己理解的偏差,加深对知识内容的体会和感受,也便于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提高。
当然,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具有两面性,使用Blog能给教学带来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例如,Blog的开放性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的信息进入协作学习空间,可能会成为灌水帖泛滥的平台;Blog信息的实名制可能会威胁到个人的网络安全等。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拒Blog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门之外,而是要正确地认识Blog的双重功能,科学合理地应用和管理自己的个人空间并适时地运用网络安全防御手段来规避可能发生的网络安全问题。
我们利用社会性软件所具有的特性可以协助师生创建一个全新的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学习。社会性软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用中,给原有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技术支持,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可以预言,社会性软件应该能发展成为今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重要的技术支持之一。
四、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性软件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应用,有利于解决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形成教与学双方知识积累和教学反思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实现课程整合的总目标。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社会性软件存在的一些不足,避免其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向东,王兴辉,高丹丹,张际平.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3(3).
[2]项国雄,孔利华.高等教育中基于博客(Blog)的导学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3]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4]刘秀菊.Blog在教育中应用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4).
[5]朱铁汉.基于博客(Blog)的网络教辅模式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