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古典诗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功利性过分突出。针对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特征和音乐人热衷化用古典诗词进入歌曲的创作趋势,笔者寻找到了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新鲜切入点,即巧用流行歌曲,丰富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
一、借助流行音乐,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某些流行音乐的情绪色彩和古典诗词的情感色彩是声气相通的,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可以先声夺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生入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送别诗专题学习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曲童丽演唱的《渭城曲》。流行歌曲《渭城曲》,古朴典雅、略带淡淡哀愁的旋律,加上童丽自然真切的演唱,唱出了离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首歌曲与送别诗的意境契合得天衣无缝。流行音乐的加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感官,让学生一下子沉浸到了凄清哀婉的氛围中,学生们很容易乘着歌声的翅膀,展开想象,进入送别诗的鉴赏意境,如此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吟唱流行歌曲,迎合学生心理,强化学生的识记效果
翻开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自古以来诗歌音乐是紧密相连的。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集民间诗歌、歌谣、舞蹈于一体的,汉乐府诗也是汉乐府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诗词来配乐来供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的,宋词元曲更是将诗文与音乐融合一起的。中学生爱好音乐,相对于死记硬背,吟唱由古典诗词改编的现代流行歌曲,也许更适合他们,也更让他们感兴趣。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迎合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帮助他们在吟唱中理解、记忆。例如,在学习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时,我们可以在感知文本内容,品味词境、词情,鉴赏艺术手法的基础上,播放邓丽君演唱歌曲的《芳草无情》,并带领学生们跟在音乐后面反复吟唱。如是这般,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在理解中吟唱,在吟唱中记忆,不知不觉中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而且识记的效果也增强了。
三、比较流行音乐和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将古典诗词新编成现代流行歌曲的尝试在乐坛屡见不鲜。如果我们可以将新编的流行音乐与古典诗词进行比较,求同存异,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与作品和诗人进行感性沟通,获得对诗词的理性体悟。
当然,流行歌曲也并非完全借鉴古典诗词内容,许多现代流行音乐词曲作者有的只是从古典诗词中选取意象、意境,有的只是借鉴思路加以重新演绎,继而表达另一种情愫,使流行歌曲更加含蓄蕴藉,富有表现力。如比较台湾歌手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和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我们会发现歌曲《寂寞沙洲冷》除借鉴了词中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句子外,两者完全没有关联。情感方面,苏轼的词要表达是乌台诗案过后,自己谪居黄州时的忧愤孤苦之情;而周传雄的歌曲表达是现代都市人情感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淡淡感伤。语言表达方面,流行歌曲的歌词仍以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作为歌词创作的主导,它在语言格式要求上也不如唐诗宋词严格,它以生活化的语言为主,适当讲究押韵。此外,唐诗宋词在遣词造句方面也十分讲究“推敲”,而流行歌曲的歌词则以现代白话文为基础,表达更直白,更口语化、通俗化。
四、模仿流行音乐歌词,改编古典诗词,享受创作的成就感
改编改写是对文学作品的再体验、再创造,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培养学生在行文过程中斟字酌句的耐心,使他们对含蓄蕴藉、内涵丰富的古典诗词形成新的认识和体验。将古典诗词改编成流行歌曲,琼瑶堪称榜样。她的歌词作品中常常有对“庭院深深深几许”、“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诗词名句的直接引用,也有类似于《还珠格格》主题曲《当》,对汉乐府民歌《上邪》的成功改编。我们在平时的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学习现代流行音乐的典范歌词,引导学生对李商隐的《无题》、王维的《山居秋暝》等进行改编,创作歌词,甚至可以组织学生为自己改写的歌词谱曲、演奏,享受创作的成就感。
改编改写歌词是学生自主参与、亲身体验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诗词内容的认识,享受创作体验所带来的愉悦感。
音乐与文学关系源远流长,它们彼此相依,相伴成长。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大胆开发课堂,让那些萦绕在耳边却一直被我们忽视的流行音乐与古典诗词教学“联姻”,为古诗词教学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一、借助流行音乐,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某些流行音乐的情绪色彩和古典诗词的情感色彩是声气相通的,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可以先声夺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生入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送别诗专题学习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曲童丽演唱的《渭城曲》。流行歌曲《渭城曲》,古朴典雅、略带淡淡哀愁的旋律,加上童丽自然真切的演唱,唱出了离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首歌曲与送别诗的意境契合得天衣无缝。流行音乐的加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感官,让学生一下子沉浸到了凄清哀婉的氛围中,学生们很容易乘着歌声的翅膀,展开想象,进入送别诗的鉴赏意境,如此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吟唱流行歌曲,迎合学生心理,强化学生的识记效果
翻开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自古以来诗歌音乐是紧密相连的。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集民间诗歌、歌谣、舞蹈于一体的,汉乐府诗也是汉乐府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诗词来配乐来供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的,宋词元曲更是将诗文与音乐融合一起的。中学生爱好音乐,相对于死记硬背,吟唱由古典诗词改编的现代流行歌曲,也许更适合他们,也更让他们感兴趣。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迎合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帮助他们在吟唱中理解、记忆。例如,在学习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时,我们可以在感知文本内容,品味词境、词情,鉴赏艺术手法的基础上,播放邓丽君演唱歌曲的《芳草无情》,并带领学生们跟在音乐后面反复吟唱。如是这般,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在理解中吟唱,在吟唱中记忆,不知不觉中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而且识记的效果也增强了。
三、比较流行音乐和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将古典诗词新编成现代流行歌曲的尝试在乐坛屡见不鲜。如果我们可以将新编的流行音乐与古典诗词进行比较,求同存异,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与作品和诗人进行感性沟通,获得对诗词的理性体悟。
当然,流行歌曲也并非完全借鉴古典诗词内容,许多现代流行音乐词曲作者有的只是从古典诗词中选取意象、意境,有的只是借鉴思路加以重新演绎,继而表达另一种情愫,使流行歌曲更加含蓄蕴藉,富有表现力。如比较台湾歌手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和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我们会发现歌曲《寂寞沙洲冷》除借鉴了词中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句子外,两者完全没有关联。情感方面,苏轼的词要表达是乌台诗案过后,自己谪居黄州时的忧愤孤苦之情;而周传雄的歌曲表达是现代都市人情感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淡淡感伤。语言表达方面,流行歌曲的歌词仍以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作为歌词创作的主导,它在语言格式要求上也不如唐诗宋词严格,它以生活化的语言为主,适当讲究押韵。此外,唐诗宋词在遣词造句方面也十分讲究“推敲”,而流行歌曲的歌词则以现代白话文为基础,表达更直白,更口语化、通俗化。
四、模仿流行音乐歌词,改编古典诗词,享受创作的成就感
改编改写是对文学作品的再体验、再创造,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培养学生在行文过程中斟字酌句的耐心,使他们对含蓄蕴藉、内涵丰富的古典诗词形成新的认识和体验。将古典诗词改编成流行歌曲,琼瑶堪称榜样。她的歌词作品中常常有对“庭院深深深几许”、“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诗词名句的直接引用,也有类似于《还珠格格》主题曲《当》,对汉乐府民歌《上邪》的成功改编。我们在平时的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学习现代流行音乐的典范歌词,引导学生对李商隐的《无题》、王维的《山居秋暝》等进行改编,创作歌词,甚至可以组织学生为自己改写的歌词谱曲、演奏,享受创作的成就感。
改编改写歌词是学生自主参与、亲身体验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诗词内容的认识,享受创作体验所带来的愉悦感。
音乐与文学关系源远流长,它们彼此相依,相伴成长。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大胆开发课堂,让那些萦绕在耳边却一直被我们忽视的流行音乐与古典诗词教学“联姻”,为古诗词教学开拓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