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全国范围的顶级赛事,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逐渐突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也在不同侧面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将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给出深度思考与建议。
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发展现状
(一)大赛涉及专业和赛项数的变化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02年开始举办,2008年落户天津并开设高职组比赛,2012年起在天津以外开设分赛区。至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走过18个年头。覆盖面之广,参赛学生人数之多,堪称世界奇迹。2002年至2007年间是全国职业院校的起步阶段,2008年至今,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快速发展阶段。
经过详细调研,笔者获取了2008年至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全部数据,依据各年度大赛涉及的专业数和赛项数,绘制成图表,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
1.2008-2011年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中职专业数和中职赛项数均高于高职院校的相关数据,2012-2018年间,高职部分均超过中职部分,说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重心在向高职转移。
2.2008-2015年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所涉专业数和赛项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到2015年达到峰值,2016-2018年间,大赛所涉专业数和赛项数不升反降。这现象似乎有些反常,但这正是相关教育部门在2015年后,对大赛做出的调控。
3.2014-2018年,为支持意义重大、行业特色突出但专业布点较少的专业发展,在常规赛项的基础上增设了行业特色赛项,如艺术专业技能(弹拨乐器演奏)赛项、养老服务技能赛项等等,且行业特色赛项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二)参赛选手数量的变化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2008年以来,大赛主办单位由11家增加到37家,承办地由天津扩大到全国23个省市,赛项数(中高职合计)由24个增加到近100个,参赛选手人数逐年增加,2019年参赛选手数为17450人,累计获奖人数近5万人。各年参赛选手人数变化如图2所示。
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作用发挥
人们常说“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足见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一)学校层面
一个学校能否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名次已经成为该校是否是优质校、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各高职院校纷纷利用大赛的导向作用,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在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学校知名度。
(二)专业层面
某个专业设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相关赛项,学校则可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充分考虑将比赛内容融入其中,实现“边学边练”、“课赛融通”的效果,通过大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三)教师层面
大赛表面比的是学生而实际赛的是老师,指导教师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比赛成绩。教师通过指导大赛,必须深刻理解和掌握比赛规程、比赛内容、竞技技巧、竞技策略,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会有大幅提升,进而也会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学生层面
学生通过参加大赛,不仅能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团队协作意识、自信品质和职业素养,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参赛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刻苦钻研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国赛成绩足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效果。
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
(一)大赛覆盖面问题
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共有50个赛项,涵盖13个专业大类。依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来看,还有3个专业大类下未设置高职国赛赛项,它们是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新闻传播大类、公安与司法大类,也就是说赛项分布对高职专业大类覆盖不全。另外,各专业大类下设置的赛项数量也“苦乐不均”。2019年电子信息大类下高职赛项为13项,装备制造大类下高职赛项为9项,财经商贸大类下有6个赛项,其他专业大类下的赛项数均在2项以下。如图3所示。
(二)“大赛经济”问题
众所周知,能被列为国赛的赛项,一定要在比赛场地、设施设备、软件程序、比赛流程等方面实现标准化。虽然大赛使用的标准化比赛设施设备或者软件平台,国家设置了采购“指导价格”,但对一些学校来说仍是不小的负担。再有就是三年一周期的大赛设施设备供应商的重新遴选,若三年后大赛设施供应商发生了改变,则可能会导致上一周期内所有院校的比赛设施和设备均要重新购买,难免会造成“大赛经济”现象。
(三)指导教师分派问题
在各个职业院校组织师生参加国赛的过程中,均会遇到一个十分矛盾而棘手的问题,即指导教师人选的固定还是轮换问题。国赛毕竟是顶级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对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如果要取得好成绩,指导教师最好相对固定,但这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初衷相违背。有的学校为在国赛中取得好成绩而将大赛的指导权固化给特定的一到两名教师,指导经验也很难在专业教师间进行分享。“大赛”在专业建设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孤岛”,甚至还会引起其他教师的不满。
(四)教学环节与比赛培训的矛盾问题
有一个问题需要强调一下,那就是“大赛成績”不是院校人才培养的终级目标,组织学生参与大赛培训,不能完全脱离正常的教学环节。有些学校为了在国赛中取得好成绩,组建参赛团队后,对参赛选手进行“封闭式停课训练”,选手“一心一意”训练备赛,不用参加任何其他教学环节和课外活动。这种“为大赛而大赛”的做法与大赛设立的初衷相悖,更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左。
(五)院校师生错误的竞赛观问题
目前有部分职业院校出现了“比赛高于一切”、“以比赛内容代替教学内容”、“为比赛而学习”、“名次是评价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等错误的竞赛认知倾向。这种极端认知使得部分院校教师和学生,乃至学校领导不能正确看待技能大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四、建议与对策
(一)宏观统筹,合理设定大赛覆盖面
建议按专业大类开发和设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项,不要存在专业大类辐射不全的情形。同时,还要合理布局专业大类下的赛项数量,避免苦乐不均的状况,建议按二级专业类进行统筹设定。
(二)研究大赛设备供应商机制,避免“大赛经济”
深入研究大赛标准化设施设备、软件平台的采购与供应机制,如“软件平台”类可否借助云技术由政府统一向供应商采购,而后向全国所有职业院校开放共享;硬件设施设备类可否以政府或者社会融资的方式分地区创建技能大赛训练中心,向该地区的所有院校开施共享。此项措施,需要集思广益,细化研究。
(三)组建大赛指导团队,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和指导水平
为避免学校的大赛只惠及极少数的几个老师的情况发生,学校要研究制定大赛指导的相关机制和办法,事先组建指导团队,团队成员应涵盖大多数专业指导教师,并且团队成员要形成有效的交流、分享和互动模式。
(四)重构课程体系,将大赛培训与正常教学相融合
为避免“为大赛而大赛”的情形,各职业院校重构课程体系,让大赛内容、培训过程真正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规避“封闭式停课训练”的极端做法,促进大赛选手们的全面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加强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大赛观
国家教育部门要加强关于职业技能大赛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使职业院校的广大师生都要树立正确的大赛观,摒弃“唯大赛论”的观点,重新思考技能大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使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人才培养中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作者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发展现状
(一)大赛涉及专业和赛项数的变化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02年开始举办,2008年落户天津并开设高职组比赛,2012年起在天津以外开设分赛区。至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走过18个年头。覆盖面之广,参赛学生人数之多,堪称世界奇迹。2002年至2007年间是全国职业院校的起步阶段,2008年至今,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快速发展阶段。
经过详细调研,笔者获取了2008年至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全部数据,依据各年度大赛涉及的专业数和赛项数,绘制成图表,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
1.2008-2011年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中职专业数和中职赛项数均高于高职院校的相关数据,2012-2018年间,高职部分均超过中职部分,说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重心在向高职转移。
2.2008-2015年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所涉专业数和赛项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到2015年达到峰值,2016-2018年间,大赛所涉专业数和赛项数不升反降。这现象似乎有些反常,但这正是相关教育部门在2015年后,对大赛做出的调控。
3.2014-2018年,为支持意义重大、行业特色突出但专业布点较少的专业发展,在常规赛项的基础上增设了行业特色赛项,如艺术专业技能(弹拨乐器演奏)赛项、养老服务技能赛项等等,且行业特色赛项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二)参赛选手数量的变化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2008年以来,大赛主办单位由11家增加到37家,承办地由天津扩大到全国23个省市,赛项数(中高职合计)由24个增加到近100个,参赛选手人数逐年增加,2019年参赛选手数为17450人,累计获奖人数近5万人。各年参赛选手人数变化如图2所示。
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作用发挥
人们常说“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足见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一)学校层面
一个学校能否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名次已经成为该校是否是优质校、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各高职院校纷纷利用大赛的导向作用,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在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学校知名度。
(二)专业层面
某个专业设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相关赛项,学校则可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充分考虑将比赛内容融入其中,实现“边学边练”、“课赛融通”的效果,通过大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三)教师层面
大赛表面比的是学生而实际赛的是老师,指导教师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比赛成绩。教师通过指导大赛,必须深刻理解和掌握比赛规程、比赛内容、竞技技巧、竞技策略,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会有大幅提升,进而也会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学生层面
学生通过参加大赛,不仅能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团队协作意识、自信品质和职业素养,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参赛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刻苦钻研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国赛成绩足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效果。
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
(一)大赛覆盖面问题
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共有50个赛项,涵盖13个专业大类。依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来看,还有3个专业大类下未设置高职国赛赛项,它们是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新闻传播大类、公安与司法大类,也就是说赛项分布对高职专业大类覆盖不全。另外,各专业大类下设置的赛项数量也“苦乐不均”。2019年电子信息大类下高职赛项为13项,装备制造大类下高职赛项为9项,财经商贸大类下有6个赛项,其他专业大类下的赛项数均在2项以下。如图3所示。
(二)“大赛经济”问题
众所周知,能被列为国赛的赛项,一定要在比赛场地、设施设备、软件程序、比赛流程等方面实现标准化。虽然大赛使用的标准化比赛设施设备或者软件平台,国家设置了采购“指导价格”,但对一些学校来说仍是不小的负担。再有就是三年一周期的大赛设施设备供应商的重新遴选,若三年后大赛设施供应商发生了改变,则可能会导致上一周期内所有院校的比赛设施和设备均要重新购买,难免会造成“大赛经济”现象。
(三)指导教师分派问题
在各个职业院校组织师生参加国赛的过程中,均会遇到一个十分矛盾而棘手的问题,即指导教师人选的固定还是轮换问题。国赛毕竟是顶级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对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如果要取得好成绩,指导教师最好相对固定,但这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初衷相违背。有的学校为在国赛中取得好成绩而将大赛的指导权固化给特定的一到两名教师,指导经验也很难在专业教师间进行分享。“大赛”在专业建设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孤岛”,甚至还会引起其他教师的不满。
(四)教学环节与比赛培训的矛盾问题
有一个问题需要强调一下,那就是“大赛成績”不是院校人才培养的终级目标,组织学生参与大赛培训,不能完全脱离正常的教学环节。有些学校为了在国赛中取得好成绩,组建参赛团队后,对参赛选手进行“封闭式停课训练”,选手“一心一意”训练备赛,不用参加任何其他教学环节和课外活动。这种“为大赛而大赛”的做法与大赛设立的初衷相悖,更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左。
(五)院校师生错误的竞赛观问题
目前有部分职业院校出现了“比赛高于一切”、“以比赛内容代替教学内容”、“为比赛而学习”、“名次是评价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等错误的竞赛认知倾向。这种极端认知使得部分院校教师和学生,乃至学校领导不能正确看待技能大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四、建议与对策
(一)宏观统筹,合理设定大赛覆盖面
建议按专业大类开发和设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项,不要存在专业大类辐射不全的情形。同时,还要合理布局专业大类下的赛项数量,避免苦乐不均的状况,建议按二级专业类进行统筹设定。
(二)研究大赛设备供应商机制,避免“大赛经济”
深入研究大赛标准化设施设备、软件平台的采购与供应机制,如“软件平台”类可否借助云技术由政府统一向供应商采购,而后向全国所有职业院校开放共享;硬件设施设备类可否以政府或者社会融资的方式分地区创建技能大赛训练中心,向该地区的所有院校开施共享。此项措施,需要集思广益,细化研究。
(三)组建大赛指导团队,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和指导水平
为避免学校的大赛只惠及极少数的几个老师的情况发生,学校要研究制定大赛指导的相关机制和办法,事先组建指导团队,团队成员应涵盖大多数专业指导教师,并且团队成员要形成有效的交流、分享和互动模式。
(四)重构课程体系,将大赛培训与正常教学相融合
为避免“为大赛而大赛”的情形,各职业院校重构课程体系,让大赛内容、培训过程真正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规避“封闭式停课训练”的极端做法,促进大赛选手们的全面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加强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大赛观
国家教育部门要加强关于职业技能大赛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使职业院校的广大师生都要树立正确的大赛观,摒弃“唯大赛论”的观点,重新思考技能大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使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人才培养中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作者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