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电力建设的发展,输电线路工程跨越架线施工中,跨越架设施工的工作量较大。施工单位要根据不同的被跨越物大小、重要性、现场条件及其他条件确定搭设何种型式的跨越架,制定必要的技术!安全措施。本文主要针对35kV输电线路设计初步设计阶段工作展开探讨,对气象条件的选择和设计处理、杆塔和基础型式的设计、绝缘配合以及防雷设计的原则和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35千伏;线路架设;要点
引言:配电网的建设是建立在长期规划的基础上,以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为宗旨,主要体现在供电质量上,即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和供电服务质量。35kV及以下输电线路设计需符合安全、经济的要求,需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达到最优选择,保证输电线路安全可靠地运行。
1、气象条件的选择和特殊气象、地质条件下的设计处理
在设计输电线路前,必须充分了解当地气象条件。主要把握两点:一是该地的气象资料,二是该地现有输电线路的运行状况。需要考虑的气象条件如下:最高温度:在确定导线最大弧垂中用到,确保线路对地面及建筑物的安全距离;最低温度:用于计算导线的最大应力;最热月份平均气温:进行导线安全载流量计算;最大风速:用来确定导线、电杆等部件的外负荷以及验算导线对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导线覆冰:进行导线、电杆等部件机械强度的计算;雷电日数:主要是为了做好防雷保护。
气象条件主要是风速、覆冰厚度及大气温度的组合,需同时反映出气象危害程度和技术经济合理性。确保大风、覆冰有风、低温、持续高温中工程的正常进度和人身、设备安全。对特殊情况需进行调查研究,并对不同方案进行优选。
2、线路走向及线路测量定位桩的选定
在选择35kV输电线路走向时,尽量避免出现“之”字形和大转角路径走向,还需注意如下几个方面:路线尽量短;优先沿公路布置,提高交通优势;尽量避开林区、开发区、风景区、建筑物等;不跨越通讯线、交通、河流等;避开自然灾害频发区及高污染、高危险区域,避开龙脉、庙宇等风水迷信地带;避开国防通讯电缆及电气化铁路电线。
测量在设计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测量人员必须按规范操作,采用木桩标记测量点,桩号高程和转角采用红漆标示。测量中需注意如下方面:对通讯线距离控制在20m以上,对公路边距离控制在15m以上,对建筑物距离控制在10m以上;避开陡坡及如土质松软、河岸等地质不良地带;尽量避开高赔偿的开林区、开发区、风景区等;穿越高电压等级线路的定位桩高度不应小于12m。交叉穿越高电压等级线路的定位时,充分把握上下安全距离。若线路对地距离不能大于7m,为保证安全可靠,应采用电缆。
3、杆塔及基础设计
3.1 杆型选择及杆塔设计
通过对定桩、交桩以及施工图纸仔细研究分析,选择合适的杆型。如果条件允许,则尽量选择典型设计或是通过施工、运行检验的成熟杆型。杆塔设计通常要经充分论证,科学试验。对于35kV直线杆,一般高度为15m,少数情况下也有18m的,如果是铁塔,其高度通常有9m、12m、15m、18m等[1]。
直线杆的杆型需首先确定,选用单杆或者双杆需要考虑导线情况;选择深埋式或者浅埋式加拉线杆型要结合当地地质条件;杆高确定需要结合线路电压及运行经验。在确定了直线杆杆型及尺寸后,接着确定与其配合的加高直线杆以及转角、终端杆的杆型,如果遇到的地段不宜立杆,则可选择能配合水泥杆杆型的铁塔。然后,再进行档距计算。为减少支出和土地占有率,杆塔数量不宜太多。对此,应适当提高杆塔的强度及柔度,虽然每根杆塔投入增加了,但总体还是十分经济的,线路运行亦更可靠。例如,在某35kV线路改造工程中,工程人员拆除老线路部分,沿着原走径新建14km线路。原线路的LGJ-70导线和92基杆塔部分保留。打断线路中部接上一220kV变电站,站前9.05km,杆塔46基,站后4.95km,杆塔21基,节省了25基杆塔,也节约了很大的投资。
3.2 线路排杆设计
在进行杆型的初步选择后,考虑到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要素,排杆设计时要注意以下方面:转角杆型应优先排定,耐张段通常要控制在2000m内,若大于2000m,需在超出的耐张段中的合适位置排定直线耐张杆;如果原直线杆位置出现吊档现象且该杆位又必须布杆,可于该位置排定直线耐张杆;原测定直线桩位若在实际中不够合理,直线杆布设也可适当迁移,但转角桩布杆位置通常不宜轻易改变。相邻两侧档距较大位置不适合排转角杆;直线杆若经过耕地不宜采用拉线;相对于双杆、三联杆或是耐张杆,在条件允许时,为节省开支,尽量考虑采用单杆和直线杆;可以一档跨过的就不需要在中间布杆;只要不影响使用,塔杆档距可适当放大。跨越对地距离较高的低电压等级或同电压等级的线路时,通常选择水平排列的杆型;在桩位离通讯线、电力线、建筑物、公路的距离不够情况下,按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采用电缆。
3.3 基础设计
应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水文及基础受力等条件来确定基础型式。按照受力型式的不同,可将钢筋混凝土杆及铁塔基础划分为两种基础形式:上拔、下压类基础,像电杆的拉线盘、底盘,承受的力主要为上拔力和下压力;倾覆类基础,像卡盘,承受的主要为倾覆力矩[2]。铁塔基础通常都是装配式预制基础,灌注桩基础一般适用于粘性或沙性土质。
4、绝缘配合及防雷设计
4.1 绝缘配合设计
输电线路通常按照清洁区和污秽区进行绝缘强度区段划分。污秽区段及污秽等级划分需考虑到该线段的污秽性质、污盐距离、气候条件、附盐密度及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之后再提出防污设计和绝缘设计。悬式和耐张绝缘子串型式可按实际情况选择,绝缘子串片数选择需考虑到线路荷载条件。每种绝缘子串使用条件也应该注明。
4.2 防雷设计
设计避雷线需确定其根数、保护角以及其和档距中央导线的最短距离,对此,要考虑到当地的雷电活动情况、线路电压等级及运行经验。接地避雷线是架空线路防雷最有效措施,遮蔽效果隨着避雷线保护角(通常≤20°)减小而提高,避雷线造价比重在较低电压等级线路中会提高。一般情况下,35kV线路不会全线架设避雷线,避雷线通常设置在发电厂、变电所进出线,长度1~2km,特殊情况除外,例如对于存在雷暴日40d以上的多雷地区,进线段最好≥3km,同时需适当增加进线段水泥电杆的耐雷水平,如增加一片绝缘子,控制闪络发生几率[3]。
35kV线路系统为小电流接地系统,中性点不直接接地,允许短时间内的单相接地,所以在设计线路时,对于没有设置避雷线的线路部分宜选择三角形排列形式,这样可以使最上面的导线发挥避雷线的功效。由于双避雷线可以对雷电进行分流,从而减小杆顶雷电电位,降低雷击掉闸率,所以进行避雷线进线段架设时,宜采用导线水平排列的门型杆塔。如果其间出现单双杆交替,绕击几率就会加大,因为单双避雷线过渡点很难确保统一,渡点附近保护角很可能会变得过大。另外,双避雷线于杆顶位置需相互联结且分别装设接地引下线。
5、通信保护设计
应严格按照《线路设计规程》中相关规定,控制电力线路和通信线的交叉角度,通常,对于Ⅰ级通信线,≥45°,对于Ⅱ级通信线,≥30°,对于Ⅲ级及以上的通信线,无特别规定。若35kV输电线路采用了防雷保护,线路和通信线距离≥3m,若没采用防雷保护,线路和通信线距离≥5m。
总结:
按照设计规定,在工程中需要经过测量、计算、选型等各道工序,并由此将输电线路的平断面图、杆型组装图、金具加工图等图纸认真绘制出来,最后编制预算、审核并批准。总之,线路设计是输电线路施工中重要的一环,需要工程人员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黄爱华,钱广忠.同杆并架多回路技术的应用[J].华东电力,2006(8).
[2]阙之玫.面向中心城区的35kV配电网接线方式选型[J].供用电,2008(2).
[3]王祥.防雷技术及案例剖析[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
关键词:35千伏;线路架设;要点
引言:配电网的建设是建立在长期规划的基础上,以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为宗旨,主要体现在供电质量上,即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和供电服务质量。35kV及以下输电线路设计需符合安全、经济的要求,需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达到最优选择,保证输电线路安全可靠地运行。
1、气象条件的选择和特殊气象、地质条件下的设计处理
在设计输电线路前,必须充分了解当地气象条件。主要把握两点:一是该地的气象资料,二是该地现有输电线路的运行状况。需要考虑的气象条件如下:最高温度:在确定导线最大弧垂中用到,确保线路对地面及建筑物的安全距离;最低温度:用于计算导线的最大应力;最热月份平均气温:进行导线安全载流量计算;最大风速:用来确定导线、电杆等部件的外负荷以及验算导线对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导线覆冰:进行导线、电杆等部件机械强度的计算;雷电日数:主要是为了做好防雷保护。
气象条件主要是风速、覆冰厚度及大气温度的组合,需同时反映出气象危害程度和技术经济合理性。确保大风、覆冰有风、低温、持续高温中工程的正常进度和人身、设备安全。对特殊情况需进行调查研究,并对不同方案进行优选。
2、线路走向及线路测量定位桩的选定
在选择35kV输电线路走向时,尽量避免出现“之”字形和大转角路径走向,还需注意如下几个方面:路线尽量短;优先沿公路布置,提高交通优势;尽量避开林区、开发区、风景区、建筑物等;不跨越通讯线、交通、河流等;避开自然灾害频发区及高污染、高危险区域,避开龙脉、庙宇等风水迷信地带;避开国防通讯电缆及电气化铁路电线。
测量在设计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测量人员必须按规范操作,采用木桩标记测量点,桩号高程和转角采用红漆标示。测量中需注意如下方面:对通讯线距离控制在20m以上,对公路边距离控制在15m以上,对建筑物距离控制在10m以上;避开陡坡及如土质松软、河岸等地质不良地带;尽量避开高赔偿的开林区、开发区、风景区等;穿越高电压等级线路的定位桩高度不应小于12m。交叉穿越高电压等级线路的定位时,充分把握上下安全距离。若线路对地距离不能大于7m,为保证安全可靠,应采用电缆。
3、杆塔及基础设计
3.1 杆型选择及杆塔设计
通过对定桩、交桩以及施工图纸仔细研究分析,选择合适的杆型。如果条件允许,则尽量选择典型设计或是通过施工、运行检验的成熟杆型。杆塔设计通常要经充分论证,科学试验。对于35kV直线杆,一般高度为15m,少数情况下也有18m的,如果是铁塔,其高度通常有9m、12m、15m、18m等[1]。
直线杆的杆型需首先确定,选用单杆或者双杆需要考虑导线情况;选择深埋式或者浅埋式加拉线杆型要结合当地地质条件;杆高确定需要结合线路电压及运行经验。在确定了直线杆杆型及尺寸后,接着确定与其配合的加高直线杆以及转角、终端杆的杆型,如果遇到的地段不宜立杆,则可选择能配合水泥杆杆型的铁塔。然后,再进行档距计算。为减少支出和土地占有率,杆塔数量不宜太多。对此,应适当提高杆塔的强度及柔度,虽然每根杆塔投入增加了,但总体还是十分经济的,线路运行亦更可靠。例如,在某35kV线路改造工程中,工程人员拆除老线路部分,沿着原走径新建14km线路。原线路的LGJ-70导线和92基杆塔部分保留。打断线路中部接上一220kV变电站,站前9.05km,杆塔46基,站后4.95km,杆塔21基,节省了25基杆塔,也节约了很大的投资。
3.2 线路排杆设计
在进行杆型的初步选择后,考虑到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要素,排杆设计时要注意以下方面:转角杆型应优先排定,耐张段通常要控制在2000m内,若大于2000m,需在超出的耐张段中的合适位置排定直线耐张杆;如果原直线杆位置出现吊档现象且该杆位又必须布杆,可于该位置排定直线耐张杆;原测定直线桩位若在实际中不够合理,直线杆布设也可适当迁移,但转角桩布杆位置通常不宜轻易改变。相邻两侧档距较大位置不适合排转角杆;直线杆若经过耕地不宜采用拉线;相对于双杆、三联杆或是耐张杆,在条件允许时,为节省开支,尽量考虑采用单杆和直线杆;可以一档跨过的就不需要在中间布杆;只要不影响使用,塔杆档距可适当放大。跨越对地距离较高的低电压等级或同电压等级的线路时,通常选择水平排列的杆型;在桩位离通讯线、电力线、建筑物、公路的距离不够情况下,按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采用电缆。
3.3 基础设计
应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水文及基础受力等条件来确定基础型式。按照受力型式的不同,可将钢筋混凝土杆及铁塔基础划分为两种基础形式:上拔、下压类基础,像电杆的拉线盘、底盘,承受的力主要为上拔力和下压力;倾覆类基础,像卡盘,承受的主要为倾覆力矩[2]。铁塔基础通常都是装配式预制基础,灌注桩基础一般适用于粘性或沙性土质。
4、绝缘配合及防雷设计
4.1 绝缘配合设计
输电线路通常按照清洁区和污秽区进行绝缘强度区段划分。污秽区段及污秽等级划分需考虑到该线段的污秽性质、污盐距离、气候条件、附盐密度及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之后再提出防污设计和绝缘设计。悬式和耐张绝缘子串型式可按实际情况选择,绝缘子串片数选择需考虑到线路荷载条件。每种绝缘子串使用条件也应该注明。
4.2 防雷设计
设计避雷线需确定其根数、保护角以及其和档距中央导线的最短距离,对此,要考虑到当地的雷电活动情况、线路电压等级及运行经验。接地避雷线是架空线路防雷最有效措施,遮蔽效果隨着避雷线保护角(通常≤20°)减小而提高,避雷线造价比重在较低电压等级线路中会提高。一般情况下,35kV线路不会全线架设避雷线,避雷线通常设置在发电厂、变电所进出线,长度1~2km,特殊情况除外,例如对于存在雷暴日40d以上的多雷地区,进线段最好≥3km,同时需适当增加进线段水泥电杆的耐雷水平,如增加一片绝缘子,控制闪络发生几率[3]。
35kV线路系统为小电流接地系统,中性点不直接接地,允许短时间内的单相接地,所以在设计线路时,对于没有设置避雷线的线路部分宜选择三角形排列形式,这样可以使最上面的导线发挥避雷线的功效。由于双避雷线可以对雷电进行分流,从而减小杆顶雷电电位,降低雷击掉闸率,所以进行避雷线进线段架设时,宜采用导线水平排列的门型杆塔。如果其间出现单双杆交替,绕击几率就会加大,因为单双避雷线过渡点很难确保统一,渡点附近保护角很可能会变得过大。另外,双避雷线于杆顶位置需相互联结且分别装设接地引下线。
5、通信保护设计
应严格按照《线路设计规程》中相关规定,控制电力线路和通信线的交叉角度,通常,对于Ⅰ级通信线,≥45°,对于Ⅱ级通信线,≥30°,对于Ⅲ级及以上的通信线,无特别规定。若35kV输电线路采用了防雷保护,线路和通信线距离≥3m,若没采用防雷保护,线路和通信线距离≥5m。
总结:
按照设计规定,在工程中需要经过测量、计算、选型等各道工序,并由此将输电线路的平断面图、杆型组装图、金具加工图等图纸认真绘制出来,最后编制预算、审核并批准。总之,线路设计是输电线路施工中重要的一环,需要工程人员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黄爱华,钱广忠.同杆并架多回路技术的应用[J].华东电力,2006(8).
[2]阙之玫.面向中心城区的35kV配电网接线方式选型[J].供用电,2008(2).
[3]王祥.防雷技术及案例剖析[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