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造成一名年轻优秀的医科研究生死亡,另一位同样专业优秀的同室室友却成了犯罪嫌疑人。此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不仅仅出于这一事件本身的惨痛结果,还与近些年大学生漠视生命的事件不断出现有关。
既没有深仇大恨,涉案的年轻人也没有呈现出极端或变态的个人性格,不管在日常交往中有何具体原因都不至于用如此残忍的手段戕害对方。在这个集中着最有素养和文化的年轻人的地方却发生这样的事件,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究竟是哪些社会性的原因导致一些人心态的失衡?当下中国的教育究竟在塑造怎样的人格?而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是否也该反思一下,对青年的成长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
近年来,中国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和进步,但随着财富梦想的实现,有关精神价值层面的讨论和追求却渐渐淡弱。社会的公共价值观念和对“成功”标准的单一化造成了青年人在价值观问题上的选择困难。追求“成功”并没有什么错,关键是我们经常狭隘地理解了“成功”的内涵。社会的整体氛围就会对一些年轻人造成无形的“挤压”,他们原本更有天赋的一面就会被压抑。更可怕的是同时也压抑了他的自我和心灵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成年后的心态和行为怎么可能健康呢?
我们的教育思想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检讨的东西。表面上看,各种学科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教会学生某种知识、技能,实际上,这种教育仍然是一种有关必须和如何“成功”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本该承担的人文思想大都被忽略。
医科原本讲求“人道主义”精神,投毒的人却变得那么冷酷。他可能会成为技艺超群的医生,但谁又能指望他成为一名对生命心怀敬畏的医生呢?什么是人文?是基于自己的人性而生长出来的对人性的理解、尊重和关爱。
如果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知道学生在过去的教育经历中缺乏了一些必要环节,能否在升上大学以后,甚至在研究生期间,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补充?有人还举出众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如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太计较而缺乏包容心,等等。我想问的是:这些难道是极其严重甚至无法扭转的一种心理疾病吗?如果不是,为什么早期教育忽略之,而进入大学甚至研究生期间还会被忽略?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大学难道不应该在学生即将面对社会之前的,也许是最焦虑的时期,做出一些积极的制度层面的设计,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吗?
年轻鲜活生命的消失让人唏嘘,我们要耐心等待此次大学投毒事件的最终结果,但是反思永远不算过早。
既没有深仇大恨,涉案的年轻人也没有呈现出极端或变态的个人性格,不管在日常交往中有何具体原因都不至于用如此残忍的手段戕害对方。在这个集中着最有素养和文化的年轻人的地方却发生这样的事件,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究竟是哪些社会性的原因导致一些人心态的失衡?当下中国的教育究竟在塑造怎样的人格?而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是否也该反思一下,对青年的成长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
近年来,中国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和进步,但随着财富梦想的实现,有关精神价值层面的讨论和追求却渐渐淡弱。社会的公共价值观念和对“成功”标准的单一化造成了青年人在价值观问题上的选择困难。追求“成功”并没有什么错,关键是我们经常狭隘地理解了“成功”的内涵。社会的整体氛围就会对一些年轻人造成无形的“挤压”,他们原本更有天赋的一面就会被压抑。更可怕的是同时也压抑了他的自我和心灵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成年后的心态和行为怎么可能健康呢?
我们的教育思想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检讨的东西。表面上看,各种学科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教会学生某种知识、技能,实际上,这种教育仍然是一种有关必须和如何“成功”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本该承担的人文思想大都被忽略。
医科原本讲求“人道主义”精神,投毒的人却变得那么冷酷。他可能会成为技艺超群的医生,但谁又能指望他成为一名对生命心怀敬畏的医生呢?什么是人文?是基于自己的人性而生长出来的对人性的理解、尊重和关爱。
如果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知道学生在过去的教育经历中缺乏了一些必要环节,能否在升上大学以后,甚至在研究生期间,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补充?有人还举出众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如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太计较而缺乏包容心,等等。我想问的是:这些难道是极其严重甚至无法扭转的一种心理疾病吗?如果不是,为什么早期教育忽略之,而进入大学甚至研究生期间还会被忽略?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大学难道不应该在学生即将面对社会之前的,也许是最焦虑的时期,做出一些积极的制度层面的设计,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吗?
年轻鲜活生命的消失让人唏嘘,我们要耐心等待此次大学投毒事件的最终结果,但是反思永远不算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