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学生怕作文,老师叫头疼,这就是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主要是:重模仿,轻创作;重数量,轻质量。并且,小学生作文时常常会遇到“三难”的拦路虎:开头难、结尾难、过渡难。针对目前小学作文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粗浅地谈几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策略。
关键词:兴趣;观察;表达;积累;评价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训练重点,它从简单的说话开始,再到看图写话的提升,直到最后围绕一个主题能写出一篇文章的能力的凝练,这是一个步步紧扣,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可对于这一教学环节来说,我们农村大多数老师都有或多或少的困惑。对于学生来说,大致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1.视野狭窄,积累不足
虽然学生有较自由的支配时间,但活动存在着盲目性、单调性、肤浅性,缺乏有意识的指导。
2.内容空洞,形式单一
现在学生作文的内容都有了固定的模式,写好人好事就写自己怎样给老奶奶让座,写感动的事情就写自己生病,妈妈怎样照顾自己等。此外,形式也十分单一,不少学生的作文有着相同的开头、结尾。
3.感情失真,虚假造作
这是由于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丰富的现实生活,忽略了现实生活对学生的意义,总是习惯控制他们的思想与情感,限制他们表达的顺序、方式与方法。于是,他们开始胡编乱造,不敢流露真情实感。空话、大话、假话充斥在学生的文章中。学生的异想天开和童言无忌都被赶到了作文习作之外。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是没吃透教材吗?是教学方法不对吗?还是自己的教育理念出了问题?我总是扪心自问。如何让学生能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表达出自己的 真情实感,提升作文的写作水平,是我们一线农村教师的希冀。
一、激趣入门,开启习作之窗
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来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的确,我们的学生若让他们抄写生字或词语,他们总是乐此不疲,可是若让他们写一篇作文,就会嘟起小嘴不乐意。要知道作文实际上要比机械地抄写生字来的更加生动形象了,可孩子们却不愿意,原因其实很简单——对作文没兴趣。于是,我就想,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则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关键。我们都知道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抓住他们这一性格特征,我就在习作之前,让孩子去做一些与习作主题有关的活动或游戏。如“跳皮筋”“猜猜我是谁”“成语接龙赛”“装扮我们的学习小乐园”等一系列游戏及活动。在活动之时,我只有一个要求,一定要玩得开心,只有百分之百的投入才有一定的收效。
二、真实入手,铺就习作之基
就现在农村的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学习状态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农村孩子视野的狭窄,见识的空乏,家庭教育的疏漏,使得孩子们写作文时总是认为自己没有事情发生,没有东西可写。“老师,这次作文我可不可以编呀?”这是学生经常问我的一句话。我若应允,那是在助长孩子们写无实作文之风;我若不应允,孩子会说,那我没啥可写的。“无事发生、无话可写”成为孩子们习作时的一大难题。于是,“假、大、空”的内容就成为作文本的主流。“找作文选,贴好词好句,编事例,凭空想象,无中生有”成了孩子们在作文内容的主旋律。虽然孩子们经过东拼西凑完成了自己的作文,可是这只是得到了“一条鱼”,而没有“学会渔”。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没有长效性的。于是我就告诉学生,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发生着事情——吃饭、学习、劳动、玩耍、睡觉等等不都是事情吗?关注我们的生活,把身边的人和事或物拿出来,进行筛选,优化,把这些化成语言文字不就成了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了吗?可能孩子们会觉得那样的作文非常无趣,我们就要结合我们的教材进行引导——大多的平凡人物和平凡事迹中却蕴含着最质朴、最感人的情感。例如《永远的歌声》中的年轻女教师,《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出色的老师》中的黑人学生......哪一件不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呢?可作者就能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人和事,真实地表达,就能写出质朴而感人的好文章来。
三、多想多练,开创习作之路
我们农村的孩子业余生活很单调却又不失丰富多彩。玩耍的都是“蹦弹子、跳皮筋、打沙包、摸知了”等一些与城市孩子区别很大地游戏。这些都可以作为习作的素材。但如何把它引入习作之门呢?若硬性要求,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愿意去动笔。于是,我就给学生讲了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一个故事。他曾在一活动现场说过“我没攀登过珠穆朗玛峰,但我写的童话摞起了比珠穆朗玛峰还高;我能记起几十年前某一天某一下午我所做的事”。他的一语惊动了在座的学生和嘉宾。郑老师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和记忆,都源于他多年养成的好习惯——写日记。为了引导孩子们能让日记写出自己的特色来,我就在课上课余,不失时机的与孩子交流,探讨他们在家里,在来学的路上,在学校,在班级里所见到或听到的较突出,较典型的人和事;电视、新闻、或所读文章中的人和事来讨论,来谈自己的感受,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日记的素材。这样,使学生那闭塞的日记内容大门敞开,接纳五彩缤纷的色彩,日记再也不会没啥可写的了!在日记中,孩子们除了写自己的经历外,还有自己在新闻、电视剧、动画片中的所见所闻和感悟。虽然这种看法是那么浅显,甚至是一种偏见,但这都意味着孩子们用眼睛看了,用脑瓜想了,能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能初步对外在事物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这样,我们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思考习惯,也逐渐地提升了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对事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是作文的一种创新的体现,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尤为重要。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诸多因素会制约着学生个体习作发展,比如说,视野的狭窄,信息的闭塞,阅读量的匮乏,家庭教育的疏漏,语言的随意运用,语句的正确表达,标点的合理运用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的存在,都可能使作文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些习作知识、能力的学习与培养,作为教师来说,我会抓住任何时机,在日常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中去进行这些方面知识和能力的链接与渗透,不能因作文而去进行作文教学,要把作文教学铺展到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角角落落,时时刻刻去提升孩子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兴趣;观察;表达;积累;评价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训练重点,它从简单的说话开始,再到看图写话的提升,直到最后围绕一个主题能写出一篇文章的能力的凝练,这是一个步步紧扣,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可对于这一教学环节来说,我们农村大多数老师都有或多或少的困惑。对于学生来说,大致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1.视野狭窄,积累不足
虽然学生有较自由的支配时间,但活动存在着盲目性、单调性、肤浅性,缺乏有意识的指导。
2.内容空洞,形式单一
现在学生作文的内容都有了固定的模式,写好人好事就写自己怎样给老奶奶让座,写感动的事情就写自己生病,妈妈怎样照顾自己等。此外,形式也十分单一,不少学生的作文有着相同的开头、结尾。
3.感情失真,虚假造作
这是由于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丰富的现实生活,忽略了现实生活对学生的意义,总是习惯控制他们的思想与情感,限制他们表达的顺序、方式与方法。于是,他们开始胡编乱造,不敢流露真情实感。空话、大话、假话充斥在学生的文章中。学生的异想天开和童言无忌都被赶到了作文习作之外。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是没吃透教材吗?是教学方法不对吗?还是自己的教育理念出了问题?我总是扪心自问。如何让学生能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表达出自己的 真情实感,提升作文的写作水平,是我们一线农村教师的希冀。
一、激趣入门,开启习作之窗
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来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的确,我们的学生若让他们抄写生字或词语,他们总是乐此不疲,可是若让他们写一篇作文,就会嘟起小嘴不乐意。要知道作文实际上要比机械地抄写生字来的更加生动形象了,可孩子们却不愿意,原因其实很简单——对作文没兴趣。于是,我就想,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则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关键。我们都知道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抓住他们这一性格特征,我就在习作之前,让孩子去做一些与习作主题有关的活动或游戏。如“跳皮筋”“猜猜我是谁”“成语接龙赛”“装扮我们的学习小乐园”等一系列游戏及活动。在活动之时,我只有一个要求,一定要玩得开心,只有百分之百的投入才有一定的收效。
二、真实入手,铺就习作之基
就现在农村的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学习状态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农村孩子视野的狭窄,见识的空乏,家庭教育的疏漏,使得孩子们写作文时总是认为自己没有事情发生,没有东西可写。“老师,这次作文我可不可以编呀?”这是学生经常问我的一句话。我若应允,那是在助长孩子们写无实作文之风;我若不应允,孩子会说,那我没啥可写的。“无事发生、无话可写”成为孩子们习作时的一大难题。于是,“假、大、空”的内容就成为作文本的主流。“找作文选,贴好词好句,编事例,凭空想象,无中生有”成了孩子们在作文内容的主旋律。虽然孩子们经过东拼西凑完成了自己的作文,可是这只是得到了“一条鱼”,而没有“学会渔”。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没有长效性的。于是我就告诉学生,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发生着事情——吃饭、学习、劳动、玩耍、睡觉等等不都是事情吗?关注我们的生活,把身边的人和事或物拿出来,进行筛选,优化,把这些化成语言文字不就成了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了吗?可能孩子们会觉得那样的作文非常无趣,我们就要结合我们的教材进行引导——大多的平凡人物和平凡事迹中却蕴含着最质朴、最感人的情感。例如《永远的歌声》中的年轻女教师,《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出色的老师》中的黑人学生......哪一件不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呢?可作者就能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人和事,真实地表达,就能写出质朴而感人的好文章来。
三、多想多练,开创习作之路
我们农村的孩子业余生活很单调却又不失丰富多彩。玩耍的都是“蹦弹子、跳皮筋、打沙包、摸知了”等一些与城市孩子区别很大地游戏。这些都可以作为习作的素材。但如何把它引入习作之门呢?若硬性要求,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愿意去动笔。于是,我就给学生讲了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一个故事。他曾在一活动现场说过“我没攀登过珠穆朗玛峰,但我写的童话摞起了比珠穆朗玛峰还高;我能记起几十年前某一天某一下午我所做的事”。他的一语惊动了在座的学生和嘉宾。郑老师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和记忆,都源于他多年养成的好习惯——写日记。为了引导孩子们能让日记写出自己的特色来,我就在课上课余,不失时机的与孩子交流,探讨他们在家里,在来学的路上,在学校,在班级里所见到或听到的较突出,较典型的人和事;电视、新闻、或所读文章中的人和事来讨论,来谈自己的感受,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日记的素材。这样,使学生那闭塞的日记内容大门敞开,接纳五彩缤纷的色彩,日记再也不会没啥可写的了!在日记中,孩子们除了写自己的经历外,还有自己在新闻、电视剧、动画片中的所见所闻和感悟。虽然这种看法是那么浅显,甚至是一种偏见,但这都意味着孩子们用眼睛看了,用脑瓜想了,能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能初步对外在事物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这样,我们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思考习惯,也逐渐地提升了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对事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是作文的一种创新的体现,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尤为重要。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诸多因素会制约着学生个体习作发展,比如说,视野的狭窄,信息的闭塞,阅读量的匮乏,家庭教育的疏漏,语言的随意运用,语句的正确表达,标点的合理运用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的存在,都可能使作文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些习作知识、能力的学习与培养,作为教师来说,我会抓住任何时机,在日常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中去进行这些方面知识和能力的链接与渗透,不能因作文而去进行作文教学,要把作文教学铺展到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角角落落,时时刻刻去提升孩子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