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性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实现教学相长
在旧的教学理论中,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源泉,问题的答案。但是作为新一代的学生,不只能简单地复述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的是一个多维的思考头脑,以及敢于向教师或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的勇气。作为一种学习素养,我们应当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积极思考,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打断教师的教学,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当然,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事件,应当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如果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可以举出一个反例,让学生自己发掘错误的原因;如果遇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就应当给予重视,请教其他教师或翻阅参考书籍,尽力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学到一种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身上掌握他们的理解水平和考虑的方向,获取新的知识,调整教学进度,实现教学相长。
二、让学生走上讲台,在实践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化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更是化学理论学习在实践中体现的重要载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分为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我认为,有些安全而简单的演示实验大可不必由教师亲自操作,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这样做主要有以下三点好处:
第一.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大多具有一种表现的欲望,一种希望被人注意的心理。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通过这样的一些实验,使学生有机会上讲台“表演”。通过多次实践,我发现采取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二.可以清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操作。
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要求学生掌握正确而良好的化学操作技能。但是学生的练习机会实在太少,只有在化学实验课中,他们才会有机会触摸到化学仪器。即使是在实验课中,有很多学生的操作不太规范,而教师的视野和精力有限,并不能一一矫正。如果让某位学生上讲台操作,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到讲台上,教师就可以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鼓励他们能够发现其中的错误操作。一些细微的错误操作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无遗,这比起教师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 提出情景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也是现在提倡的情景教育的特点。运用掌握的一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作为一个路标,为学生指明一个思考方向。这样既避免了知识的灌输,又防止学生走弯路,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比如:我们在学习“氧气的制备”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明确了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氯酸钾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只是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和质量并没有发生改变。课后马上布置一道思考题:“怎样证明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然后引导学生去参照“混合物的分离”这部分内容。结果,还是有很多学生能够完整地写出实验步骤。
四、 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学科,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初级的化学知识,培养以后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授课时,适宜采用启发式教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比如,在“空气 氧气”这一章的学习中,就有关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现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去查阅一些课外资料,来解答“为什么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大气的臭氧层空洞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能够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五、 加强师生交流,达到最佳教学状态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和教师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与教师交流,能够更加明确学习的重点,掌握学习的难点,解决学习的疑点;而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清楚了解到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以及学生的一些思想动态。
作业本,原本是学生完成作业的载体,它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情况的媒介,但是,我认为这更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小小的作业本,几乎是每天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利用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几句简短的语句,对学生的最近的学习情况做一些总结,可以给学生提出要求,可以为学生加油鼓劲。
总之,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实行自主性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营造一个民主、团结的氛围。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只有学生在学习上真正的获得自主和独立,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表现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 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实现教学相长
在旧的教学理论中,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源泉,问题的答案。但是作为新一代的学生,不只能简单地复述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的是一个多维的思考头脑,以及敢于向教师或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的勇气。作为一种学习素养,我们应当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积极思考,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打断教师的教学,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当然,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事件,应当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如果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可以举出一个反例,让学生自己发掘错误的原因;如果遇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就应当给予重视,请教其他教师或翻阅参考书籍,尽力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学到一种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身上掌握他们的理解水平和考虑的方向,获取新的知识,调整教学进度,实现教学相长。
二、让学生走上讲台,在实践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化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更是化学理论学习在实践中体现的重要载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分为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我认为,有些安全而简单的演示实验大可不必由教师亲自操作,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这样做主要有以下三点好处:
第一.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大多具有一种表现的欲望,一种希望被人注意的心理。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通过这样的一些实验,使学生有机会上讲台“表演”。通过多次实践,我发现采取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二.可以清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操作。
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要求学生掌握正确而良好的化学操作技能。但是学生的练习机会实在太少,只有在化学实验课中,他们才会有机会触摸到化学仪器。即使是在实验课中,有很多学生的操作不太规范,而教师的视野和精力有限,并不能一一矫正。如果让某位学生上讲台操作,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到讲台上,教师就可以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鼓励他们能够发现其中的错误操作。一些细微的错误操作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无遗,这比起教师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 提出情景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也是现在提倡的情景教育的特点。运用掌握的一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作为一个路标,为学生指明一个思考方向。这样既避免了知识的灌输,又防止学生走弯路,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比如:我们在学习“氧气的制备”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明确了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氯酸钾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只是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和质量并没有发生改变。课后马上布置一道思考题:“怎样证明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然后引导学生去参照“混合物的分离”这部分内容。结果,还是有很多学生能够完整地写出实验步骤。
四、 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学科,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初级的化学知识,培养以后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授课时,适宜采用启发式教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比如,在“空气 氧气”这一章的学习中,就有关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现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去查阅一些课外资料,来解答“为什么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大气的臭氧层空洞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能够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五、 加强师生交流,达到最佳教学状态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和教师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与教师交流,能够更加明确学习的重点,掌握学习的难点,解决学习的疑点;而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清楚了解到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以及学生的一些思想动态。
作业本,原本是学生完成作业的载体,它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情况的媒介,但是,我认为这更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小小的作业本,几乎是每天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利用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几句简短的语句,对学生的最近的学习情况做一些总结,可以给学生提出要求,可以为学生加油鼓劲。
总之,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实行自主性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营造一个民主、团结的氛围。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只有学生在学习上真正的获得自主和独立,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表现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