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以往的历次语文课程改革来说,这次课改有许多革新之处,它的“新”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师生角色的转变、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等方面。现就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新”的具体体现。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树立全面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学、看教材,因为他们是文化中的人、时代中的人、活动中的人、世界背景中的人、现实中的人。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做到:
1、关注每位学生,尤其是差生,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关注的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而关注的本身则是最好的教育。
2、教师要学会尊重、赞赏学生。记得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语文课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棵幼苗,让它不断地生长、壮大,最后排挤掉缺点的杂草。我们知道,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尊重学生是教师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应追求的一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与他们一道泛舟学海,寻找真理,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尊重学生的思想,哪怕是错误的答案,也要帮其分析原因,而不去讽刺挖苦,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尽量创造一种和谐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习、 探索,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在语文课改实践中,教师除了要面向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和其他教师合作,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其次,还要与家长沟通,处理好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力求在教育方法和要求上与家长一致。
4、尤为重要的是: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更要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随着课程的不断更新发展,教师应是“有源头”的“活水”,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还要注重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自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寻找自我完善的动力。
二、师生要扮演“新角色”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要求广大教师要努力成为复合型的教育工作者,即新课改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育过程的研究者。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教师不再是演讲师,不再唱主角,而是像厨师,以前给学生做的是“盒饭”,现在成了“自助餐”,让学生各取所需,反而更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 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有声”,让他们去发现“无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中“折腾”起来,让学生做他们想做的事,让学生说他们想说的话。因此,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果我们教师心中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优秀的学生。
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要“新”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推陈出新,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要冲破过去那些陈旧的模式,寻找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1、运用好“问题教学法”,创设魅力课堂。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课堂的魅力在于一个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就像军人的作战方案,毛主席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作战如此,我们的课堂不也如此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使得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因此,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所以教学的魅力在教学设计的智慧里,我们应力争使语文课堂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而且是丰富的﹑灵动的﹑科学的﹑理性的。
2、运用好多媒体现代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第四条讲到: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其中特别提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很显然,在当前的形势下,多媒体设备进入语文课堂是必然趋势,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中“一张黑板,一只粉笔”呆板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解决“量多时少”的问题。当然,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辅助手段而已,它是一种工具,工具是为人所用的,而不能让人变成工具的奴隶,更不能把它当成装饰门面的标志,尤其不能打着新课改的旗号,行形式主义之风。
总之,我们在发扬传统的同时力求有所创新,将二者有机结合,使教育之春常在,教育之花常开!这次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真所谓任重道远,我们需要不懈的探索,与新课改一起成长。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树立全面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学、看教材,因为他们是文化中的人、时代中的人、活动中的人、世界背景中的人、现实中的人。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做到:
1、关注每位学生,尤其是差生,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关注的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而关注的本身则是最好的教育。
2、教师要学会尊重、赞赏学生。记得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语文课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棵幼苗,让它不断地生长、壮大,最后排挤掉缺点的杂草。我们知道,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尊重学生是教师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应追求的一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与他们一道泛舟学海,寻找真理,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尊重学生的思想,哪怕是错误的答案,也要帮其分析原因,而不去讽刺挖苦,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尽量创造一种和谐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习、 探索,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在语文课改实践中,教师除了要面向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和其他教师合作,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其次,还要与家长沟通,处理好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力求在教育方法和要求上与家长一致。
4、尤为重要的是: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更要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随着课程的不断更新发展,教师应是“有源头”的“活水”,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还要注重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自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寻找自我完善的动力。
二、师生要扮演“新角色”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要求广大教师要努力成为复合型的教育工作者,即新课改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育过程的研究者。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教师不再是演讲师,不再唱主角,而是像厨师,以前给学生做的是“盒饭”,现在成了“自助餐”,让学生各取所需,反而更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 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有声”,让他们去发现“无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中“折腾”起来,让学生做他们想做的事,让学生说他们想说的话。因此,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果我们教师心中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优秀的学生。
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要“新”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推陈出新,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要冲破过去那些陈旧的模式,寻找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1、运用好“问题教学法”,创设魅力课堂。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课堂的魅力在于一个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就像军人的作战方案,毛主席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作战如此,我们的课堂不也如此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使得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因此,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所以教学的魅力在教学设计的智慧里,我们应力争使语文课堂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而且是丰富的﹑灵动的﹑科学的﹑理性的。
2、运用好多媒体现代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第四条讲到: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其中特别提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很显然,在当前的形势下,多媒体设备进入语文课堂是必然趋势,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中“一张黑板,一只粉笔”呆板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解决“量多时少”的问题。当然,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辅助手段而已,它是一种工具,工具是为人所用的,而不能让人变成工具的奴隶,更不能把它当成装饰门面的标志,尤其不能打着新课改的旗号,行形式主义之风。
总之,我们在发扬传统的同时力求有所创新,将二者有机结合,使教育之春常在,教育之花常开!这次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真所谓任重道远,我们需要不懈的探索,与新课改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