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治疗乳腺癌,桑塔格接受了化疗。化疗期间,她写了不少日记。在一则日记中,她写了这么一句:“在忧伤之谷,展开双翼。”就是这几个字,让她的儿子戴维·里夫终生念念不忘,以至于在母亲过世后,都坚持认为桑塔格的这句话——不管她自己是否完全相信它,也不管我们是否能渐渐地完全相信它——都是关于人终有一死这个古老的话题,所能说出的最精彩的话。
在戴维·里夫撰写的《死海搏击》中,展现了桑塔格如何渴望在忧伤之谷展开双翼的最后岁月。他不但呈现了母亲的不平凡——向死而生,相信理性,倔强自信。更重要的是,他也呈现了一个母亲的平凡——害怕死亡,渴望生存,看不透生死,参不透命运,如常人一样,因病焦虑,寻找偏方,遍求名医,期盼幸运降临。桑塔格面对死亡写下的这句话,显得如此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和诗意!到底是什么促使了她对生如此留恋?它是否表达了桑塔格心里对死亡的理想式的想象?作为桑塔格的儿子,戴维·里夫得以平常人不可能有的视角,来观察病中的桑塔格。
病中的桑塔格,心情郁闷的时候,常对儿子说:“这一次,这辈子第一次,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与众不同。”说这句话是因为,尽管从前两次从癌症中死里逃生,但第三次的癌症情况极为糟糕,死亡威胁随时在迫近,任她性格如何倔强,意志如何刚强,结果恐难改变。书中写到,桑塔格真切地感到了焦虑和惊恐,对生的焦虑,对死亡的惊恐,因为她想活下去,迫切地想,她从来就不想离开这个世界。这时候的桑塔格,在戴维看来,就是一个平常妇女,常人有的担忧和惊恐,她一样不少。与我们印象中桑塔格的强硬,有很大的区分。为癌症折磨的桑塔格显现出她的软弱来。有强有弱,才是完整的桑塔格。
面对癌症,为了寻找希望,桑塔格通过网络搜索关于她病情的资料,并从中寻找一切可以增加自信的内容,比如痊愈率大概有七分之一。只要她保持向生的意志和勇气,她就会是那个幸运的七分之一。她很认真研读相关病情资料,哪怕那些东西极其枯燥甚至完全帮不上忙,她也不愿放弃。她不断地询问朋友,咨询医生,所能用到的途径,能收集到的材料,桑塔格都尽全力而为。
为什么桑塔格如此期望能够延续生命?这会是很多人的疑问。显然,她的求生不单单是生理性的渴望,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要知道,她毕竟是一个卓越的举世闻名的评论家、知识分子。戴维·里夫这样解答:桑塔格渴望活下去,源于她热爱生命,热爱这个世界,她醉心于活着,活多久都不嫌够。以至于在病情最为糟糕的日子里,桑塔格都还在考虑将来的计划,不止是准备写什么,还有她准备看的书,准备看的戏,准备再听的音乐。支撑并为她提供养料的是桑塔格孩子般的惊奇感,这才是推动她从一件事情走向另一件事情、从一次旅行到另一次旅行、从一种艺术到另一种实践的力量。我相信这种解释,他给出了一个信号——桑塔格热爱这个世界,尽管她自己也在批判它。
桑塔格留恋人间,是对身体物理存活的渴望,还是对精神世界的欲望?这是本书中在论述癌症、死亡、医患关系时最有价值的追问。桑塔格的对死亡的害怕和强烈的求生意志,来源于桑塔格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以及由此促发的对世界永无止境的探索,俗话说就想看看这个世界会怎样。书里有个说法,相对于身体的被摧残,意识对桑塔格而言最重要,假设提供她一种除了意识之外什么也没有的长生不老的可能性,即便变成科幻小说里只有脑袋没有身体的怪胎,她都会感到欣慰与感激地接受。身体形式并不重要,会思考才是唯一。
她所祈求的就是还能以桑塔格的名义进行思考,进行写作。这个愿望带给她强烈的信念,就算是病情恶化很严重的时候,桑塔格依旧相信她可以度过这一关。她热爱科学,带着一种虔诚的强烈而不可动摇的坚韧,就像她崇拜理性一样。她总是相信,外边的某个地方,有某种东西比现在更好,不管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治疗方式。她甚至认为,只要她挺过一段时间,科学发展的进度就可能破译癌症的密码,多活一天,就离希望更近了一步。基于这个原因,她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治疗,总是非常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戴维·里夫用温情不失严谨的叙述语言,展示了生命最后时刻的桑塔格,一个絮叨的母亲,一个真实的桑塔格,一个面对死亡的忧伤之谷,依旧盼望张开双翼的知识分子。
在戴维·里夫撰写的《死海搏击》中,展现了桑塔格如何渴望在忧伤之谷展开双翼的最后岁月。他不但呈现了母亲的不平凡——向死而生,相信理性,倔强自信。更重要的是,他也呈现了一个母亲的平凡——害怕死亡,渴望生存,看不透生死,参不透命运,如常人一样,因病焦虑,寻找偏方,遍求名医,期盼幸运降临。桑塔格面对死亡写下的这句话,显得如此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和诗意!到底是什么促使了她对生如此留恋?它是否表达了桑塔格心里对死亡的理想式的想象?作为桑塔格的儿子,戴维·里夫得以平常人不可能有的视角,来观察病中的桑塔格。
病中的桑塔格,心情郁闷的时候,常对儿子说:“这一次,这辈子第一次,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与众不同。”说这句话是因为,尽管从前两次从癌症中死里逃生,但第三次的癌症情况极为糟糕,死亡威胁随时在迫近,任她性格如何倔强,意志如何刚强,结果恐难改变。书中写到,桑塔格真切地感到了焦虑和惊恐,对生的焦虑,对死亡的惊恐,因为她想活下去,迫切地想,她从来就不想离开这个世界。这时候的桑塔格,在戴维看来,就是一个平常妇女,常人有的担忧和惊恐,她一样不少。与我们印象中桑塔格的强硬,有很大的区分。为癌症折磨的桑塔格显现出她的软弱来。有强有弱,才是完整的桑塔格。
面对癌症,为了寻找希望,桑塔格通过网络搜索关于她病情的资料,并从中寻找一切可以增加自信的内容,比如痊愈率大概有七分之一。只要她保持向生的意志和勇气,她就会是那个幸运的七分之一。她很认真研读相关病情资料,哪怕那些东西极其枯燥甚至完全帮不上忙,她也不愿放弃。她不断地询问朋友,咨询医生,所能用到的途径,能收集到的材料,桑塔格都尽全力而为。
为什么桑塔格如此期望能够延续生命?这会是很多人的疑问。显然,她的求生不单单是生理性的渴望,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要知道,她毕竟是一个卓越的举世闻名的评论家、知识分子。戴维·里夫这样解答:桑塔格渴望活下去,源于她热爱生命,热爱这个世界,她醉心于活着,活多久都不嫌够。以至于在病情最为糟糕的日子里,桑塔格都还在考虑将来的计划,不止是准备写什么,还有她准备看的书,准备看的戏,准备再听的音乐。支撑并为她提供养料的是桑塔格孩子般的惊奇感,这才是推动她从一件事情走向另一件事情、从一次旅行到另一次旅行、从一种艺术到另一种实践的力量。我相信这种解释,他给出了一个信号——桑塔格热爱这个世界,尽管她自己也在批判它。
桑塔格留恋人间,是对身体物理存活的渴望,还是对精神世界的欲望?这是本书中在论述癌症、死亡、医患关系时最有价值的追问。桑塔格的对死亡的害怕和强烈的求生意志,来源于桑塔格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以及由此促发的对世界永无止境的探索,俗话说就想看看这个世界会怎样。书里有个说法,相对于身体的被摧残,意识对桑塔格而言最重要,假设提供她一种除了意识之外什么也没有的长生不老的可能性,即便变成科幻小说里只有脑袋没有身体的怪胎,她都会感到欣慰与感激地接受。身体形式并不重要,会思考才是唯一。
她所祈求的就是还能以桑塔格的名义进行思考,进行写作。这个愿望带给她强烈的信念,就算是病情恶化很严重的时候,桑塔格依旧相信她可以度过这一关。她热爱科学,带着一种虔诚的强烈而不可动摇的坚韧,就像她崇拜理性一样。她总是相信,外边的某个地方,有某种东西比现在更好,不管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治疗方式。她甚至认为,只要她挺过一段时间,科学发展的进度就可能破译癌症的密码,多活一天,就离希望更近了一步。基于这个原因,她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治疗,总是非常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戴维·里夫用温情不失严谨的叙述语言,展示了生命最后时刻的桑塔格,一个絮叨的母亲,一个真实的桑塔格,一个面对死亡的忧伤之谷,依旧盼望张开双翼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