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等提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张,通过对阶级制度的分析及对资本社会社会发展的预言,基于批判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建构福利国家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福利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福利思想概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较多关注于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社会平等和社会发展,较少直接对福利制度作出分析。“但在他们一些的著作中,诸如有关改善工人生活状况,改善社会福利政策的主张,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福利所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的认识和批判,关于未来理想社会中建立社会福利的设想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
马克思主义福利观主要表现在:对资本主义福利政策的批判、对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规划和未来福利的构想三个维度。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必然要灭亡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福利只是国家用来帮助资产阶级迷惑工人阶级的一个工具,同时也是工人阶级经过长期斗争的产物,它起到的是缓和劳资矛盾、延缓资本主义体系崩溃的作用。在承认工人阶级能从国家福利等制度获得好处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强烈批判了资本主义所谓公平的福利性质。其次,马克思在对全部社会产品进行划分和扣除时,确实强调了维持劳动者简单再生等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建立“为预防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而用来保险的后备获保险基金”、“为丧失劳动能力者建立的基金等,简言之,就是属于所谓官方济贫的费用”是必要的;“甚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后,也是必须继续存在的唯一部分”。再次,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同样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在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中,马克思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将自由、正义等视为永恒的真理,人们生活在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与剥削的社会里,在分配领域则是按需分配,人人都能够平等、幸福地生活。这种设计实质上表明了未来社会是全体社会成员均能够幸福生活的福利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福利思想特征
1、福利价值观:公平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真正福利实现在于社会成员对生产条件的共同占有和联合劳动,在于消除等价交换、消灭阶级和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论据”。“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
2、福利起点:需要视角
马克思福利观强调从需要视角出发建立家庭及社会福利。马克思认为,只要人存在,就有家庭存在,社会就要为其服务,人就需要基本的生存权,家庭需要基本的发展权。从社会关系层次看,人的需要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的一种本质力量。这种力量由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其中家庭是最重要的一环,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从社会发展层次看,需要构成一切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是主题对客体能动关系的内在化。家庭及社会福利政策就其本质来讲,是解决人的需要问题。马克思曾经批评旧唯物主义由于忽视人的需要而导致对人的忽视。他指出,人“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其目的是使自然界“服从于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动力,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而人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3、福利目标:促进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福利的意义是满足人群的需要,从社会组织的层面去探讨满足人群需要的问题,其所关心的课题是资本主义怎样去忽略需要,及社会主义怎样去真正满足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家庭及个人必定要在特定的社会组织及资源创造和分配模式(即社会主义的社会安排)下才可真正满足其需要。换句话说,即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下,才能真正达到福利的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革命途径去建立,并提出了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与家庭的所得是根据其能力及工作表现,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所得的分配便会根据个人与家庭的能力及需要而定。马克思坚持,假若要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首先要把生产工具集服务分配机制社会化,然后再建立一个以公众所有制为原则的合作性社会。
4、福利资金:生产扣除
马克思认为,不管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保险基金最终都来源于社会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为了补偿灾害和以外事故所致的经济损失,“利润的一部分,从而只体现新追加劳动的剩余产品的一部分,必须充当保险基金”。为此,社会福利基金需要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把‘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应付不幸的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应从其中扣除,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在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的费用包括:如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同时,马克思等认为,社会福利基金的扣除在经济上是必要的,至于扣除多少,应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力量来确定,但是这些扣除公平原则无论如何是不能计算的。即社会福利规模取决于社会剩余产品的价值量和社会福利保障物品的可供量,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资本论》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福利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福利思想概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较多关注于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社会平等和社会发展,较少直接对福利制度作出分析。“但在他们一些的著作中,诸如有关改善工人生活状况,改善社会福利政策的主张,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福利所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的认识和批判,关于未来理想社会中建立社会福利的设想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福利观”。
马克思主义福利观主要表现在:对资本主义福利政策的批判、对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规划和未来福利的构想三个维度。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必然要灭亡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福利只是国家用来帮助资产阶级迷惑工人阶级的一个工具,同时也是工人阶级经过长期斗争的产物,它起到的是缓和劳资矛盾、延缓资本主义体系崩溃的作用。在承认工人阶级能从国家福利等制度获得好处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强烈批判了资本主义所谓公平的福利性质。其次,马克思在对全部社会产品进行划分和扣除时,确实强调了维持劳动者简单再生等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建立“为预防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而用来保险的后备获保险基金”、“为丧失劳动能力者建立的基金等,简言之,就是属于所谓官方济贫的费用”是必要的;“甚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后,也是必须继续存在的唯一部分”。再次,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同样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在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中,马克思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将自由、正义等视为永恒的真理,人们生活在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与剥削的社会里,在分配领域则是按需分配,人人都能够平等、幸福地生活。这种设计实质上表明了未来社会是全体社会成员均能够幸福生活的福利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福利思想特征
1、福利价值观:公平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真正福利实现在于社会成员对生产条件的共同占有和联合劳动,在于消除等价交换、消灭阶级和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论据”。“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
2、福利起点:需要视角
马克思福利观强调从需要视角出发建立家庭及社会福利。马克思认为,只要人存在,就有家庭存在,社会就要为其服务,人就需要基本的生存权,家庭需要基本的发展权。从社会关系层次看,人的需要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的一种本质力量。这种力量由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其中家庭是最重要的一环,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从社会发展层次看,需要构成一切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是主题对客体能动关系的内在化。家庭及社会福利政策就其本质来讲,是解决人的需要问题。马克思曾经批评旧唯物主义由于忽视人的需要而导致对人的忽视。他指出,人“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其目的是使自然界“服从于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动力,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而人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3、福利目标:促进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福利的意义是满足人群的需要,从社会组织的层面去探讨满足人群需要的问题,其所关心的课题是资本主义怎样去忽略需要,及社会主义怎样去真正满足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家庭及个人必定要在特定的社会组织及资源创造和分配模式(即社会主义的社会安排)下才可真正满足其需要。换句话说,即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下,才能真正达到福利的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革命途径去建立,并提出了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与家庭的所得是根据其能力及工作表现,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所得的分配便会根据个人与家庭的能力及需要而定。马克思坚持,假若要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首先要把生产工具集服务分配机制社会化,然后再建立一个以公众所有制为原则的合作性社会。
4、福利资金:生产扣除
马克思认为,不管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保险基金最终都来源于社会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为了补偿灾害和以外事故所致的经济损失,“利润的一部分,从而只体现新追加劳动的剩余产品的一部分,必须充当保险基金”。为此,社会福利基金需要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把‘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应付不幸的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应从其中扣除,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在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的费用包括:如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同时,马克思等认为,社会福利基金的扣除在经济上是必要的,至于扣除多少,应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力量来确定,但是这些扣除公平原则无论如何是不能计算的。即社会福利规模取决于社会剩余产品的价值量和社会福利保障物品的可供量,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资本论》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