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马崖西铜金矿地处准噶尔古板块北天山弧盆带博格达-哈尔雷克晚古生代岛弧东段。区内的地物化异常特征明显,具有极为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类型为蚀变破碎带型铜金矿。
[关键词]上马崖西 铜金矿 地物化异常 蚀变破碎带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120-1
1区域地质背景
新疆哈密市上马崖西地区地处准噶尔古板块北天山弧盆带博格达—哈尔雷克晚古生代岛弧东段。区域上位于东天山博格达—哈尔雷克金、铜多金属成矿带东段,具有极为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
2矿区地质
2.1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大南湖组第五亚组(D2de)的一套火山碎屑沉积伴随大量的中基性喷发沉积建造。根据该地层的岩性特征、岩相、构造分析及古生物组合的不同将中泥盆统大南湖组第五亚组划分为两个岩性段:第一岩性段(D2de-1):主要集中分布于矿区南部及中部,为矿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其出露面积占了测区的一半以上。为一套正常沉积的火山碎屑岩建造,走向东西或近东西,沿走向具膨缩变化。其岩性主要为灰白色、浅灰黑色凝灰质细砂岩、凝灰质粉砂岩以及含砾凝灰质砂岩。第二岩性段(D2de-2):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南部,与第一岩性段地层呈互层状产出。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喷溢沉积建造,该套地层与区内铜矿化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岩性为灰黑色、深黑色、灰紫色杏仁状玄武玢岩。
2.2构造
矿区构造基本格架为南北向挤压应力形成的东西向复式背斜以及东西向为主的剪切断裂带(构造片理化带)。第五亚组(D2de)地层组成背斜的北翼,倾向10°~330°,倾角50°~80°。随着东西向复式背斜的发育过程,平行褶皱轴方向,在矿区中部发育一条呈东西向延伸,宽300~500米的构造片理化带,带内岩石以强片理化、糜棱岩化为特征,破碎岩石多具不同程度的高岭土化。剪切作用明显,带内石英脉发育。该断裂带具层间断裂性质,控制了区内Ⅰ号矿体和Ⅲ、Ⅳ号矿化体的空间分布。
2.3岩浆岩
深成侵入岩以酸性、中酸性岩为主,主要类型有灰白色~灰红色黑云母花岗岩、肉红色钾质花岗岩及灰绿色花岗闪长岩,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东部及图外的广大区域。
浅成—超浅成侵入岩规模不大,但与成矿关系密切,为火山喷发期后岩浆活动产物。主要类型有闪长玢岩、安山玢岩、英安斑岩等,其中闪长玢岩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在矿区各部,而以矿区北部蚀变闪长玢岩规模最大。
2.4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铜金矿(化)体具有明显的低阻高极化特性,对应位置能产生明显的激电高视极化率、低视电阻率异常,铜金矿(化)体异常与矿体的埋深、规模大小、矿化程度有关,矿体埋深浅、规模大、矿化程度高则低阻高极化异常强度高,反之则低缓。
2.5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I号铜(金)矿体和Ⅱ号含铜矿化带表现得最为显著。对应于强片理化细~粉砂岩,异常相对表现为Cu、Pb、Zn、Ag、As的富集,但分段局部富集特点明显,异常元素总体表现为一定的正相关。异常宽度可达280米。该异常区段内Cu异常丰度可达101×10-6,Pb异常丰度可达329×10-6,Zn异常丰度可达222×10-6,Ag异常丰度可达307×10-9。该异常区段对应于I号铜(金)矿体分布范围。
Ⅱ号含铜矿化带异常表现为Cu、Ag、Zn,且Cu元素表现出强富集特点,其丰度值可达571×10-6。 Zn异常丰度可达104×10-6,Ag异常丰度可达196×10-9。异常宽度120米,与地表硅化、绿帘石化带基本吻合,蚀变岩石主要为杏仁状玄武玢岩。
Ⅲ号含铜矿化带也表现为相似的异常组合特征,异常与I号铜(金)矿体呈平行排列的矿(化)体。同时前缘元素As的相对富集,说明该区总体剥蚀不深,深部有找矿潜力。
3矿(化)体特征
按赋矿岩石类型、控矿构造和成矿元素的不同,将区内铜(金)矿化划为三种矿化类型:
3.1受东西向层间断裂带控制的铜、金矿体
该类型矿体主要有Ⅰ号矿体和Ⅲ号、Ⅳ号矿化带,矿(化)体产于东西向层间(含砾凝灰质砂岩和细砂岩间)断裂带内,赋矿岩石为蚀变细砂岩。
Ⅰ号矿体:位于矿区中部,近东西向延伸,地表槽探控制长400米,宽2~10米不等,平均品位Cu2.3×10-2,最高3.3×10-2;Au则反应较弱,平均品位0.8×10-6,最高1.6×10-6。该矿体成矿元素总体以Cu为主,伴生有Au。赋矿岩石为强片理化蚀变细~粉砂岩,孔雀石化、硅化、绿帘石化发育,其间杂以脉状、透镜状含铜石英脉。
Ⅲ号矿化带:位于Ⅰ号矿体南西延伸方向,近北东向延伸,矿化带断续出露长250米、宽40米左右,呈脉状产出,尚未用地表工程进行控制。
Ⅳ号矿化带:位于Ⅰ号矿体南西延伸方向、Ⅲ号矿化带北西侧并与其呈平行脉状产出。近北东向延伸,矿化带断续出露长200米、宽30米左右,尚未用地表工程进行控制,其中Ⅲ号、Ⅳ号矿化带地表孔雀石化、硅化、绿帘石化与Ⅰ号铜、金矿体地表蚀变、矿化相当。
3.2受北东向构造裂隙控制的铜矿化体
Ⅱ号矿化带:位于矿区中部偏北,是矿区内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含铜矿化带,该带由东向西走向由东西向逐渐过渡为北东向,地表呈一向南突出的弧形脉状,总长3千米以上,向西延伸出图,西窄东宽,向东膨大,宽度30~180米,带内岩石以硅化、绿帘石化、孔雀石化为特征,含矿岩石新鲜面可见有细脉浸染状黄铜矿。该矿化带矿化明显,延伸稳定,规模大,找矿前景较好,但目前尚未用地表工程进行控制。
Ⅴ号矿化带:位于Ⅱ号矿化带东端南侧,与之呈平行脉状产出。矿化带近北东向延伸,断续出露长300米、平均宽40米左右,地表矿化特征同Ⅱ号矿化带,目前尚未用地表工程进行控制。
3.3与次火山岩有关的含铜蚀变闪长玢岩体
该类型矿化主要有Ⅵ号含铜(金)蚀变闪长玢岩体,目前在该蚀变体内见有三处硅化、孔雀石化分布区,硅化以密集的石英细脉、网脉为特征,其上多见有星点状、薄膜状孔雀石分布。三处蚀变、矿化分布区多呈脉状、透镜状、不规则状产出,长100~400米,宽40~200米,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位于中间的Ⅵ-2蚀变区,该蚀变范围地表呈一向东倒伏的火焰状,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00米,除硅化、绿帘石化、孔雀石化外,尚见有褐铁矿化发育,从蚀变矿物组合类型上看,有形成闪长岩型铜(金)矿的可能。
[关键词]上马崖西 铜金矿 地物化异常 蚀变破碎带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120-1
1区域地质背景
新疆哈密市上马崖西地区地处准噶尔古板块北天山弧盆带博格达—哈尔雷克晚古生代岛弧东段。区域上位于东天山博格达—哈尔雷克金、铜多金属成矿带东段,具有极为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
2矿区地质
2.1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大南湖组第五亚组(D2de)的一套火山碎屑沉积伴随大量的中基性喷发沉积建造。根据该地层的岩性特征、岩相、构造分析及古生物组合的不同将中泥盆统大南湖组第五亚组划分为两个岩性段:第一岩性段(D2de-1):主要集中分布于矿区南部及中部,为矿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其出露面积占了测区的一半以上。为一套正常沉积的火山碎屑岩建造,走向东西或近东西,沿走向具膨缩变化。其岩性主要为灰白色、浅灰黑色凝灰质细砂岩、凝灰质粉砂岩以及含砾凝灰质砂岩。第二岩性段(D2de-2):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南部,与第一岩性段地层呈互层状产出。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喷溢沉积建造,该套地层与区内铜矿化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岩性为灰黑色、深黑色、灰紫色杏仁状玄武玢岩。
2.2构造
矿区构造基本格架为南北向挤压应力形成的东西向复式背斜以及东西向为主的剪切断裂带(构造片理化带)。第五亚组(D2de)地层组成背斜的北翼,倾向10°~330°,倾角50°~80°。随着东西向复式背斜的发育过程,平行褶皱轴方向,在矿区中部发育一条呈东西向延伸,宽300~500米的构造片理化带,带内岩石以强片理化、糜棱岩化为特征,破碎岩石多具不同程度的高岭土化。剪切作用明显,带内石英脉发育。该断裂带具层间断裂性质,控制了区内Ⅰ号矿体和Ⅲ、Ⅳ号矿化体的空间分布。
2.3岩浆岩
深成侵入岩以酸性、中酸性岩为主,主要类型有灰白色~灰红色黑云母花岗岩、肉红色钾质花岗岩及灰绿色花岗闪长岩,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东部及图外的广大区域。
浅成—超浅成侵入岩规模不大,但与成矿关系密切,为火山喷发期后岩浆活动产物。主要类型有闪长玢岩、安山玢岩、英安斑岩等,其中闪长玢岩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在矿区各部,而以矿区北部蚀变闪长玢岩规模最大。
2.4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铜金矿(化)体具有明显的低阻高极化特性,对应位置能产生明显的激电高视极化率、低视电阻率异常,铜金矿(化)体异常与矿体的埋深、规模大小、矿化程度有关,矿体埋深浅、规模大、矿化程度高则低阻高极化异常强度高,反之则低缓。
2.5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I号铜(金)矿体和Ⅱ号含铜矿化带表现得最为显著。对应于强片理化细~粉砂岩,异常相对表现为Cu、Pb、Zn、Ag、As的富集,但分段局部富集特点明显,异常元素总体表现为一定的正相关。异常宽度可达280米。该异常区段内Cu异常丰度可达101×10-6,Pb异常丰度可达329×10-6,Zn异常丰度可达222×10-6,Ag异常丰度可达307×10-9。该异常区段对应于I号铜(金)矿体分布范围。
Ⅱ号含铜矿化带异常表现为Cu、Ag、Zn,且Cu元素表现出强富集特点,其丰度值可达571×10-6。 Zn异常丰度可达104×10-6,Ag异常丰度可达196×10-9。异常宽度120米,与地表硅化、绿帘石化带基本吻合,蚀变岩石主要为杏仁状玄武玢岩。
Ⅲ号含铜矿化带也表现为相似的异常组合特征,异常与I号铜(金)矿体呈平行排列的矿(化)体。同时前缘元素As的相对富集,说明该区总体剥蚀不深,深部有找矿潜力。
3矿(化)体特征
按赋矿岩石类型、控矿构造和成矿元素的不同,将区内铜(金)矿化划为三种矿化类型:
3.1受东西向层间断裂带控制的铜、金矿体
该类型矿体主要有Ⅰ号矿体和Ⅲ号、Ⅳ号矿化带,矿(化)体产于东西向层间(含砾凝灰质砂岩和细砂岩间)断裂带内,赋矿岩石为蚀变细砂岩。
Ⅰ号矿体:位于矿区中部,近东西向延伸,地表槽探控制长400米,宽2~10米不等,平均品位Cu2.3×10-2,最高3.3×10-2;Au则反应较弱,平均品位0.8×10-6,最高1.6×10-6。该矿体成矿元素总体以Cu为主,伴生有Au。赋矿岩石为强片理化蚀变细~粉砂岩,孔雀石化、硅化、绿帘石化发育,其间杂以脉状、透镜状含铜石英脉。
Ⅲ号矿化带:位于Ⅰ号矿体南西延伸方向,近北东向延伸,矿化带断续出露长250米、宽40米左右,呈脉状产出,尚未用地表工程进行控制。
Ⅳ号矿化带:位于Ⅰ号矿体南西延伸方向、Ⅲ号矿化带北西侧并与其呈平行脉状产出。近北东向延伸,矿化带断续出露长200米、宽30米左右,尚未用地表工程进行控制,其中Ⅲ号、Ⅳ号矿化带地表孔雀石化、硅化、绿帘石化与Ⅰ号铜、金矿体地表蚀变、矿化相当。
3.2受北东向构造裂隙控制的铜矿化体
Ⅱ号矿化带:位于矿区中部偏北,是矿区内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含铜矿化带,该带由东向西走向由东西向逐渐过渡为北东向,地表呈一向南突出的弧形脉状,总长3千米以上,向西延伸出图,西窄东宽,向东膨大,宽度30~180米,带内岩石以硅化、绿帘石化、孔雀石化为特征,含矿岩石新鲜面可见有细脉浸染状黄铜矿。该矿化带矿化明显,延伸稳定,规模大,找矿前景较好,但目前尚未用地表工程进行控制。
Ⅴ号矿化带:位于Ⅱ号矿化带东端南侧,与之呈平行脉状产出。矿化带近北东向延伸,断续出露长300米、平均宽40米左右,地表矿化特征同Ⅱ号矿化带,目前尚未用地表工程进行控制。
3.3与次火山岩有关的含铜蚀变闪长玢岩体
该类型矿化主要有Ⅵ号含铜(金)蚀变闪长玢岩体,目前在该蚀变体内见有三处硅化、孔雀石化分布区,硅化以密集的石英细脉、网脉为特征,其上多见有星点状、薄膜状孔雀石分布。三处蚀变、矿化分布区多呈脉状、透镜状、不规则状产出,长100~400米,宽40~200米,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位于中间的Ⅵ-2蚀变区,该蚀变范围地表呈一向东倒伏的火焰状,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00米,除硅化、绿帘石化、孔雀石化外,尚见有褐铁矿化发育,从蚀变矿物组合类型上看,有形成闪长岩型铜(金)矿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