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西域文化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蜀锦纹样的风格开始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而演变,进入变革期.该文基于这一特定的时空维度,通过图像分析法和文献考证法,将历时分析与共时对比相结合,研究西域文化影响下蜀锦纹样的演变规律.一方面,西域文化的传入使蜀锦产生了许多具有西域装饰风格的纹样;另一方面,蜀锦纹样从西域文化中汲取大量营养,通过对其充分吸收、融合和创新,形成了反映本土审美的纹样新形式,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蜀锦的发展与演进既是受西域文化影响的被动结果,又是蜀锦本土化发展主动吸收和改变的结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西域文化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蜀锦纹样的风格开始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而演变,进入变革期.该文基于这一特定的时空维度,通过图像分析法和文献考证法,将历时分析与共时对比相结合,研究西域文化影响下蜀锦纹样的演变规律.一方面,西域文化的传入使蜀锦产生了许多具有西域装饰风格的纹样;另一方面,蜀锦纹样从西域文化中汲取大量营养,通过对其充分吸收、融合和创新,形成了反映本土审美的纹样新形式,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蜀锦的发展与演进既是受西域文化影响的被动结果,又是蜀锦本土化发展主动吸收和改变的结果.
其他文献
综合材料绘画突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强调独立性、特殊性的绘画特点.水性材料的引入使综合绘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使这一悠久的绘画语言在当代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该文从综合材料绘画水性材料的历史演变、具体运用及表现等方面入手,分析水性材料的绘画语言,挖掘综合材料绘画的更多可能性.
该文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作品风格与巴洛克时期作品风格的差异,将沃尔夫林提出的形式主义美术史方法论运用到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和鲁本斯《抢劫留西帕斯的女儿》的两幅作品中,从作品的造型手段、色彩关系、构图安排、透视方法、观众的观看方式等角度,解读这两位艺术家所处时代整体的历史情境与审美趣味,进而了解他们作品的风格.
抽象绘画经过长期的发展,涌现出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和大量的艺术作品.抽象艺术家在艺术实践的探索中,有着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艺术特色,在“形”和“色”上创造出不同凡响的艺术之美.起源于西方的抽象绘画,与中国的水墨画在本质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该文通过阐述抽象绘画艺术的起源、抽象绘画的形与色之美、抽象绘画与中国水墨画的相关性以及抽象绘画的发展方向等,探索抽象绘画的创作之路.
眼睛是人像摄影中的重要表现部分.眼睛在吸引观众注意力、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氛围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在进行人像摄影时,摄影师可以通过光影、构图和调整模特眼睛形态的方式,尽可能地发挥其对画面构成的作用,使人像更具美感.
该文研究西方现当代雕塑的发展和流派演变,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和感知方式探讨西方现当代雕塑的艺术特点、创作理念、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更多的雕塑家在创作中愈加关注公众,雕塑的艺术形态愈加多元化.
博山古称颜神镇,是中国元明清时期的琉璃生产中心,其琉璃业发展历程是中国古代玻璃手工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回溯历史,博山是元明清时期的玻璃生产重镇.明代,颜神镇琉璃业获得长足的发展,专为皇室进贡琉璃产品;清代,博山琉璃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清末民初,博山琉璃业出现传统琉璃业与近代玻璃业并行发展的状态;民国时期,博山琉璃业有日薄崦嵫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博山琉璃业开启了长时间复兴与发展的征程.该文研究的时间段为元末明初直至清末,梳理古代玻璃生产重镇博山较长历史时间段内的传统琉璃业发展史,展现其传统玻璃业的
该文在研究霍去病墓石雕雕塑语言的基础上,将霍去病墓石雕的雕塑语言纳入整个西汉时代的艺术追求,讨论其文化意义上的可能性;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对霍去病墓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并试图从雕塑语言上解释其石雕的意义,总结霍去病墓石雕中的石性,即自然而然与“天人合一”;探索材料对意义的表达起到的关键意义及其在现当代艺术品中的继承与发展.
软雕塑布老虎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文化气息的民间艺术,其不仅注重类型体系和形式美,而且追求精神的寄托和审美的意蕴.该文作者认为传承民间手工艺品十分重要,从民间布老虎的地域分布、型制特征、装饰语言、色彩运用等维度展开探析,希望通过布老虎蕴含的寓意反映民间文化的特征.
雕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从旧石器时代到21世纪的今天,经历了漫长且复杂的演变.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艺术形式的创作方式与过程不断变化.就雕塑艺术而言,时代观念与现代科技不仅改变了其创作过程,而且使雕塑材料发生了新的变革.该文以雕塑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传统雕塑材料与现代雕塑材料,探究雕塑材料的转变,并思考其未来的发展.
云冈石窟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的石窟群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该文针对云冈石窟建设三个时期的造像艺术,从艺术美学方面入手开展研究,剖析每一时期造像的审美特点,并阐述云冈石窟造像对现代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