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指征探讨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le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干预时机和预后,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前瞻性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指征。从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江苏和安徽地区5家新生儿医疗中心以出现腹腔游离气体、弥漫性腹膜炎、腹腔包块、肠鸣音消失等症状之一作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指征(后5年组),与这5家新生儿医疗中心从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以腹腔出现游离气体为手术指征作为对照(前5年组),对不同手术指征下患儿手术干预率、病死率进行比较。

结果

前5年组手术干预率14%,显著低于后5年组(25%),两组BellⅡ期和Ⅲ期患儿的手术率均显著提高(P<0.05);前后5年手术组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比13%);手术指征改变后,患儿的总体病死率由前5年的21%显著下降到后5年组的12%(P<0.05)。

结论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指征,除了腹腔出现游离气体外,还要根据患儿的腹部体征,综合分析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手术干预,提高生存率。手术本身对患儿病死率没有显著影响。Bell分期反应患儿总体病情程度,但不能完全依赖Bell分期作为手术指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留脾脏和脾血管的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囊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1例胰体尾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结合患者一般情况及CT影像资料,制订保留脾脏和脾血管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为首选治疗方案,如术中脾血管难以与胰体尾充分游离或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必要时转为腹腔镜或开腹联合胰体尾+脾脏切除术。术后每1~3个月门诊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5
目的总结胰腺腺鳞癌的多排螺旋CT(MSCT)检查特征。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16例胰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行多平面重建。观察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强化模式、继发表现、侵犯和转移等情况。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行病理学检查包括大体、组织形态学观察、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然而单纯的淋巴结转移状态(即有或无淋巴结转移)并不能反映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程度。淋巴结转移率即阳性淋巴结数目除以淋巴结检出数目,既反映了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又兼顾了淋巴结检出数目的影响,因而在辅助分期、指导治疗和预测预后等各方面都比单纯的淋巴结转移状态更准确。然而由于受淋巴结检出数目和界值不确定性的影响,淋巴结转移率尚无法取代淋巴结转移状态在胰腺癌中的地位,
期刊
@@
期刊
@@
期刊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