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召开的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生态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也是当前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受到各级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充分发挥地处浙江钱江源头的生态优势,以绿色发展为先导,“五力并举”培育壮大浙江钱江源头生态经济,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资源→生态资本→生态经济→发展优势”的转型升级新路,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地。
创新“生态理念”聚活力
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从三个方面创新理念,以生态经济引领衢州经济新一轮发展,集聚发展活力:一是把生态经济作为衢州未来经济发展的总方向。衢州市作为浙江省生态屏障,按照生态建设为全省多作贡献的要求,把生态经济作为衢州未来经济发展的总方向,以此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二是把生态经济作为当前衢州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方向。衢州市地处浙江省钱江源头,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保护的制约也十分明显。近年来,衢州市坚持走以“绿”字引领生态经济,把生态经济作为当前衢州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方向,使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三是把生态经济作为引领衢州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新方向。发展生态经济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衢州市从战略定位、产业选择、生态优化、经济升级等方面,把生态经济作为加快衢州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提高“生态门槛”出活力
近年来,衢州市围绕发展生态经济,提高了招商引资的“生态门槛”,在“环保、生态”的前提下寻求招商落地项目,一改过去以“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低廉的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的做法,真正改变了有商就要、盲目引资的低层次、粗放式招商,取而代之的是带着“生态门槛”精细化招商,为衢州经济转型升级找到了活力。
为避免被动承接产业转移,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近三年来,衢州市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通过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把“生态”作为选择产业和项目的首要指标,实现了“三个一批”,即有效地接纳了一批效益好的高新企业、主动地拒绝了一批污染企业转移、新发展了一批低碳型企业,构成了良好的产业规划和布局。
大量“生态型”优质企业的入驻,已成为衢州市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总投资40亿元的中宁硅业的成功引进,最终形成了拥有年产4500吨太阳能多晶硅的能力。以此为龙头,目前,衢州氟硅化工、有机硅产业群、多晶硅产业,已经延伸出大批联动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企业和产品,已拥有与东部沿海城市同样先进的高新产业布局。
建设“低碳生态”显活力
自2004年始,浙江省实施“811”环境整治工程,担负钱江水系整治重任的衢州市,一方面面临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经济各项指标处于全省平均线以下,经济增长是头等大事;另一方面,衢州工业主导产业以造纸、化工、建材为主,相当部分企业资源消耗大、能耗高、污染重,环境保护又迫在眉睫。为此,市委、市政府确立以环境整治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全力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腾出环境容量发展低碳优势产业。出台限制和禁止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目录、工业空间布局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淘汰整治,将淘汰整治工作通过政府责任书的方式分年度层层落实到各县市区,严格考核。
从2003年起,关停所有的竹料腌塘和土法造纸企业,整治工作涉及全市26个乡镇、3.6万人口。两年时间,取缔竹料腌塘1.24万个,每年减少废水排放2000多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3000多吨。同时,又大手笔启动衢江经济开发区沈家化工园区整体关闭工作,将园区内的所有49家化工企业全部关停搬迁,摘掉了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的帽子,成为全省惟一整体关停的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
大力发展“低碳生态”产业带来显著效果:衢州出境水水质达标率由2004年的65%提高到目前的100%;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由339天提高至356天,低碳生态建设已成为当前衢州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资源、经济转型升级的活力体现。
发展“生态工业”增活力
以“生态工业”为主线贯穿整个工业发展体系,着力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发展什么样的工业”。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衢州市不惜放弃眼前利益,不符合低碳生态的项目坚决不上。自2005年起,在全省率先实行“工业项目落地专家决策咨询机制”,5年来,全市因高污染或高能耗,已否决了1345个投资项目,涉及投资93亿元。二是“在哪里发展工业”。集聚发展工业项目,以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为“两翼”重点集聚发展低碳、环保、具有前沿科技特性的生态工业。三是“工业怎样生态转型”。衢州市由于工业化起步晚,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和成熟,向生态经济转型具有成本低、阻力小的优势。为此,衢州市全面实施工业生态转型,对产业经济发展进行了高起点规划,通过精心培育,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光源和新材料等“三新”生态产业,这些产业在全市经济结构中比重已超过20%,预计今后几年将快速上升成为主导产业,以工业生态转型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
数据显示,从2002年确立工业立市战略以来,衢州市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年均增长30%以上,工业生态转型有效地解决了工业快速发展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的矛盾,全市综合环境质量不降反升。目前,衢州市已有5个CDM项目在联合国成功注册,年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达1100万吨,并有10个CDM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审批,实施后碳减排将进一步扩量提质。
做大“生态产业”强活力
发展生态经济,重点在产业培育。近年来,衢州市全面整合产业发展规划,生态产业培育初见成效:
一是绿色生态农业实现精深化。依托地处钱江源头的生态优势,围绕“绿”字做文章,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建设现代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柑桔、食用菌、名茶、蜂产品等特色主导产业集聚,以高新技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绿色农产品加工精深化,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目前,衢州市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基地面积达到了200多万亩,已初步形成柑橘、生猪、粮油、蔬菜、食用菌、家禽、笋竹、茶叶、蜂产品、水产等十大优势主导产业,拥有20个“中国特产之乡”。全市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54个、绿色食品32个、无公害农产品111个,衢州柑橘等17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
二是“三新”产业率先实现生态化。在空气动力机械制造行业,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步入高端制造行列的基础上,率先推进“三新”产业生态化,以氟硅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太阳能光伏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LED为主导的新光源产业并头齐进。目前,位于市高新园区内的总投资46亿元、专业生产多晶硅的中宁硅业有限公司,一期年产1500吨多晶硅的生产线已投入试生产,其三期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45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规模。与此同时,随着乐叶光伏的太阳能电池项目投产,加上有“生态硅谷”之称的开化县已具规模的单晶硅产业区,一条“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将使衢州在全国新能源产业领域占有重要份额。同时,对钢铁、造纸、化工三大传统产业,最大限度地用高新技术改造。衢州元立集团的余热、余汽、余压、废水、废渣的“三余二废”低碳综合循环利用技术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国内钢铁企业能有60%的自发电已属高水平,而“元立”92%以上的年耗电量能自给自足,关键就在于全面实现了以汽代电、余热发电,目前企业自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18.1万千瓦,年发电量17.1万千瓦时。随着今年烧结带和炼钢转炉蒸汽综合利用项目的投运,“元立”将实现100%自给供电,成为国内能源自给率最高的钢铁企业之一。衢州市另外两大传统产业——水泥、造纸行业高新化改造步伐同样快速推进。目前,全市所有水泥企业均已推行余热发电,电耗下降一半多,且大多采用当今国际最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技术;造纸业完成了从低档纸向高档特种纸的华丽“转身”,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20%,利润年递增20%以上。尤其是龙游县低污染、高产出的特种纸产业集群迅速壮大,正朝着全县造纸业年产值100亿元的目标奋力挺进。
三是现代服务业提升实现快速化。拓展生态范畴,将低耗能的现代服务业列入生态经济范畴。近三年来,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居全省前列,活力不断增强。现代物流业迈出新步,衢州综合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国际物流中心(无水港)投入营运,浙西粮食物流中心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商贸业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大型超市、连锁企业和专业市场,集聚和辐射功能迅速增强,已成为四省边际家具市场和建筑材料市场的区域集散中心;职教服务业快速发展,四省边际职教中心初具雏形;金融服务业迅猛发展,自2007年底开始,温州银行、招商银行、浙商银行、金华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集中进驻衢州,地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的金融中心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责编:耿国彪)
创新“生态理念”聚活力
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从三个方面创新理念,以生态经济引领衢州经济新一轮发展,集聚发展活力:一是把生态经济作为衢州未来经济发展的总方向。衢州市作为浙江省生态屏障,按照生态建设为全省多作贡献的要求,把生态经济作为衢州未来经济发展的总方向,以此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二是把生态经济作为当前衢州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方向。衢州市地处浙江省钱江源头,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保护的制约也十分明显。近年来,衢州市坚持走以“绿”字引领生态经济,把生态经济作为当前衢州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方向,使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三是把生态经济作为引领衢州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新方向。发展生态经济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衢州市从战略定位、产业选择、生态优化、经济升级等方面,把生态经济作为加快衢州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提高“生态门槛”出活力
近年来,衢州市围绕发展生态经济,提高了招商引资的“生态门槛”,在“环保、生态”的前提下寻求招商落地项目,一改过去以“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低廉的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的做法,真正改变了有商就要、盲目引资的低层次、粗放式招商,取而代之的是带着“生态门槛”精细化招商,为衢州经济转型升级找到了活力。
为避免被动承接产业转移,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近三年来,衢州市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通过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把“生态”作为选择产业和项目的首要指标,实现了“三个一批”,即有效地接纳了一批效益好的高新企业、主动地拒绝了一批污染企业转移、新发展了一批低碳型企业,构成了良好的产业规划和布局。
大量“生态型”优质企业的入驻,已成为衢州市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总投资40亿元的中宁硅业的成功引进,最终形成了拥有年产4500吨太阳能多晶硅的能力。以此为龙头,目前,衢州氟硅化工、有机硅产业群、多晶硅产业,已经延伸出大批联动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企业和产品,已拥有与东部沿海城市同样先进的高新产业布局。
建设“低碳生态”显活力
自2004年始,浙江省实施“811”环境整治工程,担负钱江水系整治重任的衢州市,一方面面临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经济各项指标处于全省平均线以下,经济增长是头等大事;另一方面,衢州工业主导产业以造纸、化工、建材为主,相当部分企业资源消耗大、能耗高、污染重,环境保护又迫在眉睫。为此,市委、市政府确立以环境整治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全力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腾出环境容量发展低碳优势产业。出台限制和禁止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目录、工业空间布局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淘汰整治,将淘汰整治工作通过政府责任书的方式分年度层层落实到各县市区,严格考核。
从2003年起,关停所有的竹料腌塘和土法造纸企业,整治工作涉及全市26个乡镇、3.6万人口。两年时间,取缔竹料腌塘1.24万个,每年减少废水排放2000多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3000多吨。同时,又大手笔启动衢江经济开发区沈家化工园区整体关闭工作,将园区内的所有49家化工企业全部关停搬迁,摘掉了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的帽子,成为全省惟一整体关停的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
大力发展“低碳生态”产业带来显著效果:衢州出境水水质达标率由2004年的65%提高到目前的100%;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由339天提高至356天,低碳生态建设已成为当前衢州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资源、经济转型升级的活力体现。
发展“生态工业”增活力
以“生态工业”为主线贯穿整个工业发展体系,着力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发展什么样的工业”。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衢州市不惜放弃眼前利益,不符合低碳生态的项目坚决不上。自2005年起,在全省率先实行“工业项目落地专家决策咨询机制”,5年来,全市因高污染或高能耗,已否决了1345个投资项目,涉及投资93亿元。二是“在哪里发展工业”。集聚发展工业项目,以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为“两翼”重点集聚发展低碳、环保、具有前沿科技特性的生态工业。三是“工业怎样生态转型”。衢州市由于工业化起步晚,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和成熟,向生态经济转型具有成本低、阻力小的优势。为此,衢州市全面实施工业生态转型,对产业经济发展进行了高起点规划,通过精心培育,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光源和新材料等“三新”生态产业,这些产业在全市经济结构中比重已超过20%,预计今后几年将快速上升成为主导产业,以工业生态转型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
数据显示,从2002年确立工业立市战略以来,衢州市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年均增长30%以上,工业生态转型有效地解决了工业快速发展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的矛盾,全市综合环境质量不降反升。目前,衢州市已有5个CDM项目在联合国成功注册,年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达1100万吨,并有10个CDM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审批,实施后碳减排将进一步扩量提质。
做大“生态产业”强活力
发展生态经济,重点在产业培育。近年来,衢州市全面整合产业发展规划,生态产业培育初见成效:
一是绿色生态农业实现精深化。依托地处钱江源头的生态优势,围绕“绿”字做文章,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建设现代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柑桔、食用菌、名茶、蜂产品等特色主导产业集聚,以高新技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绿色农产品加工精深化,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目前,衢州市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基地面积达到了200多万亩,已初步形成柑橘、生猪、粮油、蔬菜、食用菌、家禽、笋竹、茶叶、蜂产品、水产等十大优势主导产业,拥有20个“中国特产之乡”。全市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54个、绿色食品32个、无公害农产品111个,衢州柑橘等17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
二是“三新”产业率先实现生态化。在空气动力机械制造行业,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步入高端制造行列的基础上,率先推进“三新”产业生态化,以氟硅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太阳能光伏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LED为主导的新光源产业并头齐进。目前,位于市高新园区内的总投资46亿元、专业生产多晶硅的中宁硅业有限公司,一期年产1500吨多晶硅的生产线已投入试生产,其三期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45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规模。与此同时,随着乐叶光伏的太阳能电池项目投产,加上有“生态硅谷”之称的开化县已具规模的单晶硅产业区,一条“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将使衢州在全国新能源产业领域占有重要份额。同时,对钢铁、造纸、化工三大传统产业,最大限度地用高新技术改造。衢州元立集团的余热、余汽、余压、废水、废渣的“三余二废”低碳综合循环利用技术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国内钢铁企业能有60%的自发电已属高水平,而“元立”92%以上的年耗电量能自给自足,关键就在于全面实现了以汽代电、余热发电,目前企业自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18.1万千瓦,年发电量17.1万千瓦时。随着今年烧结带和炼钢转炉蒸汽综合利用项目的投运,“元立”将实现100%自给供电,成为国内能源自给率最高的钢铁企业之一。衢州市另外两大传统产业——水泥、造纸行业高新化改造步伐同样快速推进。目前,全市所有水泥企业均已推行余热发电,电耗下降一半多,且大多采用当今国际最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技术;造纸业完成了从低档纸向高档特种纸的华丽“转身”,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20%,利润年递增20%以上。尤其是龙游县低污染、高产出的特种纸产业集群迅速壮大,正朝着全县造纸业年产值100亿元的目标奋力挺进。
三是现代服务业提升实现快速化。拓展生态范畴,将低耗能的现代服务业列入生态经济范畴。近三年来,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居全省前列,活力不断增强。现代物流业迈出新步,衢州综合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国际物流中心(无水港)投入营运,浙西粮食物流中心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商贸业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大型超市、连锁企业和专业市场,集聚和辐射功能迅速增强,已成为四省边际家具市场和建筑材料市场的区域集散中心;职教服务业快速发展,四省边际职教中心初具雏形;金融服务业迅猛发展,自2007年底开始,温州银行、招商银行、浙商银行、金华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集中进驻衢州,地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的金融中心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责编:耿国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