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老师们有了探索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自主探究中得到了提高。本文阐述了教师应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教学智慧,让孩子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全程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最终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稳步提升。
关键词:创新思维;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3-019-2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勇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管学生是坦荡的简述,还是生动活泼的发言,都能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核心素养。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一定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相信学生也有超乎老师的能力,在课堂上要大胆放手让每个孩子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案例1】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练习三第3题: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各可以分成几个三角形(最少)?孩子们都会分,而且大部分知道怎么分(从多边形的某个顶点出发,分别与其他不相邻的各个顶点连线,就得到最少分得的三角形个数)。
生1突然把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
师:到底是什么规律呢?大家想到了什么?大家先一起来听听黄晨轩的想法。
生1:五边形的边数减去二就是最少分得的三角形的个数
师:你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现在请黄晨轩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1(黄晨轩自信地走上讲台,边画图,边讲解):四边形有四条边,最少分得两个三角形;五边形有五条边,最少分得三个三角形;六边形有六条边,最少分得四个三角形……,令人惊讶的是,竟然自个儿画起了七边形、八边形,它们分别最少分得五个、六个三角形。最后煞有其事地说多边形最少分得的三角形个数就是多边形的边数减去二。如此掷地有声的回答,小伙伴们惊呆了!可以这样说,大多数的小朋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年级的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这样的规律,实在了不起。假如没有给予孩子这样的机会,他们就会失去一次展示自己能力和自信的绝佳舞台;同时,教师也得到了一个发现和欣赏的机会,不由感叹: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只要我们大胆地放手,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和展示的舞台,不管孩子说的是对是错,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激励下,树立起最起码的自信心,做到“我敢做,我敢说。”
二、科学引领,让学生逐步明确思维方向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会听到不同声音,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我们要做一个智慧的引领者,去伪存真,撷取精华,把他们摆渡到成功的对岸。
【教学案例2】
在《认识乘法》(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试探性地作了个拓展:
按规律写算式:
1 2 3=2×3
1 2 3 4 5=3×5
1 2 3 4 5 6 7=4×7
……
1 2 3 4 5 6 7 8 9=
生1自告奋勇地说:第1道算式中加数3拿出1给加数1,这样1 2 3=2×3就变成了3个2相加了。
生2附和着说:我和他的想法一样。
生3笑着回答:老师,我也发现了。
生4理直气壮地的指出:你们看第2个算式加数5拿出2给加数1,加数4拿出1给加数2,这样1 2 3 4 5也变成了5个3相加了……
孩子们都找了这样的规律,但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这里的加数各不相同,该如何运用乘法计算呢?此时,终于出现了一个有思想的回答。
生5:第1道算式是用中间的2乘最后的3;第二道算式是用中间的3乘最后5;(生1指着第3道)用4乘7;所以最后那题答案是5乘9。
教室了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孩子们陷入了沉思。难道没有其他的发现?在这题目中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伴随着学生的演算与争论,竟然真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那个兴奋劲儿甭说了!
生6略加迟疑地说:老師,就是用中间的加数乘最后的加数。此时学生炸锅了,一是要验证陆威宇的说法是否正确,二是感慨“数学小达人”就是“数学小达人”,自己咋没发现呢?作为老师,我除了欣慰就是感谢,感谢学生的努力与钻研的精神。
三、启迪智慧,让学生逐步拓展广度深度
数学向来被誉为“思维的体操”,要“玩”得漂亮,就需要我们在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做一些考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灵性、令人期待。
【教学案例3】
关于《移多补少》(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例题3:小军穿了8颗彩珠,芳芳穿了12颗彩珠,要想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了三种方法,一种让小军再穿4颗彩珠,第二种让芳芳拿掉4颗彩珠,第三种就是芳芳给小军2颗彩珠。例题中芳芳比小军彩珠多的颗数是偶数,这样要是两人一样多可以用上这三种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易操作,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足为奇。
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我改编了这道题,把“芳芳穿了12颗彩珠”改成“芳芳穿了13颗彩珠”,芳芳比小军多的颗数是单数了。大部分学生想到了第一、第二种方法,然后陷入了沉思,有点不知所措,还能咋办呢?但很快有人想到了:如果芳芳再穿1颗、3颗、5颗……(奇数颗数),然后给小军一半,两人就一样多了;或者芳芳先拿掉1颗或3颗,然后给小军一半,两人也一样多了。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只有当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出来的是偶数,大数给小数一半就一样多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运用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教学智慧给孩子以启迪,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全程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使孩子们的思维能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创新思维;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3-019-2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勇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管学生是坦荡的简述,还是生动活泼的发言,都能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核心素养。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一定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相信学生也有超乎老师的能力,在课堂上要大胆放手让每个孩子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案例1】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练习三第3题: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各可以分成几个三角形(最少)?孩子们都会分,而且大部分知道怎么分(从多边形的某个顶点出发,分别与其他不相邻的各个顶点连线,就得到最少分得的三角形个数)。
生1突然把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
师:到底是什么规律呢?大家想到了什么?大家先一起来听听黄晨轩的想法。
生1:五边形的边数减去二就是最少分得的三角形的个数
师:你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现在请黄晨轩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1(黄晨轩自信地走上讲台,边画图,边讲解):四边形有四条边,最少分得两个三角形;五边形有五条边,最少分得三个三角形;六边形有六条边,最少分得四个三角形……,令人惊讶的是,竟然自个儿画起了七边形、八边形,它们分别最少分得五个、六个三角形。最后煞有其事地说多边形最少分得的三角形个数就是多边形的边数减去二。如此掷地有声的回答,小伙伴们惊呆了!可以这样说,大多数的小朋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年级的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这样的规律,实在了不起。假如没有给予孩子这样的机会,他们就会失去一次展示自己能力和自信的绝佳舞台;同时,教师也得到了一个发现和欣赏的机会,不由感叹: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只要我们大胆地放手,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和展示的舞台,不管孩子说的是对是错,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激励下,树立起最起码的自信心,做到“我敢做,我敢说。”
二、科学引领,让学生逐步明确思维方向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会听到不同声音,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我们要做一个智慧的引领者,去伪存真,撷取精华,把他们摆渡到成功的对岸。
【教学案例2】
在《认识乘法》(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试探性地作了个拓展:
按规律写算式:
1 2 3=2×3
1 2 3 4 5=3×5
1 2 3 4 5 6 7=4×7
……
1 2 3 4 5 6 7 8 9=
生1自告奋勇地说:第1道算式中加数3拿出1给加数1,这样1 2 3=2×3就变成了3个2相加了。
生2附和着说:我和他的想法一样。
生3笑着回答:老师,我也发现了。
生4理直气壮地的指出:你们看第2个算式加数5拿出2给加数1,加数4拿出1给加数2,这样1 2 3 4 5也变成了5个3相加了……
孩子们都找了这样的规律,但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这里的加数各不相同,该如何运用乘法计算呢?此时,终于出现了一个有思想的回答。
生5:第1道算式是用中间的2乘最后的3;第二道算式是用中间的3乘最后5;(生1指着第3道)用4乘7;所以最后那题答案是5乘9。
教室了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孩子们陷入了沉思。难道没有其他的发现?在这题目中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伴随着学生的演算与争论,竟然真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那个兴奋劲儿甭说了!
生6略加迟疑地说:老師,就是用中间的加数乘最后的加数。此时学生炸锅了,一是要验证陆威宇的说法是否正确,二是感慨“数学小达人”就是“数学小达人”,自己咋没发现呢?作为老师,我除了欣慰就是感谢,感谢学生的努力与钻研的精神。
三、启迪智慧,让学生逐步拓展广度深度
数学向来被誉为“思维的体操”,要“玩”得漂亮,就需要我们在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做一些考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灵性、令人期待。
【教学案例3】
关于《移多补少》(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例题3:小军穿了8颗彩珠,芳芳穿了12颗彩珠,要想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了三种方法,一种让小军再穿4颗彩珠,第二种让芳芳拿掉4颗彩珠,第三种就是芳芳给小军2颗彩珠。例题中芳芳比小军彩珠多的颗数是偶数,这样要是两人一样多可以用上这三种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易操作,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足为奇。
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我改编了这道题,把“芳芳穿了12颗彩珠”改成“芳芳穿了13颗彩珠”,芳芳比小军多的颗数是单数了。大部分学生想到了第一、第二种方法,然后陷入了沉思,有点不知所措,还能咋办呢?但很快有人想到了:如果芳芳再穿1颗、3颗、5颗……(奇数颗数),然后给小军一半,两人就一样多了;或者芳芳先拿掉1颗或3颗,然后给小军一半,两人也一样多了。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只有当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出来的是偶数,大数给小数一半就一样多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运用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教学智慧给孩子以启迪,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全程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使孩子们的思维能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