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存在明显的通货膨胀,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通货膨胀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针对现代货币主义理论应势对其产生原因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现代货币主义;国际资本;经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02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一直都是一块很难解决又频繁发生的“诟病”。经济学著作中,对通货膨胀的解释主要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可见,通货膨胀是在纸币出现后才会出现的,由于货币市场中纸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没有达到“均衡”(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纸币所代表的货币价值减少,所能交换的商品量从而减少,从而导致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总之,通货膨胀与货币的数量密切相关,在通货膨胀频发的时代,现代货币主义者的身影就越加活跃。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也逐渐浮现出来。金融危机过后,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年更是连续多次上调,同时CPI走势居高不下,尤其是在食品领域,不断出现的“天价”商品,更使许多消费者“望洋兴叹”。当然,通货膨胀使当前收入水平的消费者,难以继续以相同的支出比例购买同样效用水平的商品,在感慨“囊中羞涩”的同时,越来越少的消费者剩余,使我们的人民难以体会世界第二经济体带来的“幸福”。在2011年两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的把降低CPI指数、抑制通货,作为“十二五”期间经济领域的重要任务。到底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顽固”的通货膨胀呢?中国的经济又到底“胀”在哪里呢?下面,笔者就将用现代货币主义思潮的一些理论来阐述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必然结果
现代货币主义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由于自然失业的存在,在长期以内,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没有互相替代的关系。只有在发生了未预期到的名义总需求的扩张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或者说加速度的通货膨胀)时,经济中的实际失业率才会暂时低于自然失业率,才产生菲利普斯曲线所描绘的交替关系。
我国长期以来,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减少失业,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短期内可能会使一部分增加的货币量被生产领域“吸收”,从而刺激生产者招募更多的工人扩大生产,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被招募的工人大部分来自“自然失业”的劳动者,因此短期内可能会在不产生通货膨胀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在长期看来,增加的货币只会全部转移到商品的物价上(货币数量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的数量决定的,在其他事项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是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货币增长率,使物价开始上涨,于是,厂商设法生产更多的产品,增雇工人。由于工人仍然是按照过去的物价水平来衡量自己的名义工资,以为实际工资不变或正在上升,从而愿意增加劳动的供给。然而,长期一旦工人发现实际工资已经下降,他们便会按照现实的物价上涨率来计算他们购买的物品,并要求提高名义工资。名义工资提高后,工人的预期与现实的通货膨胀趋于一致,实际工资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当厂商发现了这一点,便不再雇佣更多的工人,失业率也就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从而使增加的货币量转移到物价上,引发通货膨胀。
为什么增加的货币供给量无法被需求量“吸收”,而转移到商品市场,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呢?在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看来,这是因为货币的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弗里德曼认为,人们的财富和收入、债券、股票等的预期收益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都是货币需求函数的变量,在这些变量中财富和收入的影响是主体,其他变量的影响是非常微小的。而由于人们长期的财富和收入,总是围绕一个稳定的值即“永久性收入”上下波动,因而这一变量也是稳定的。因此,非自然的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会超出其需求量,从而转移到代表商品的价值上,使商品的价格上涨。
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通货膨胀的理论,并不是没有实践支撑的“纸上谈兵”。在二战结束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从战争的萧条中走出来,纷纷采取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财政政策。短期内,这些国家一度出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较少的失业人数,较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经济“繁荣”景象。但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衰退仍然更加频繁,失业人数大量增加,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所无法解释的“滞涨”现象。在采取货币主义的政策后,瑞士、联邦德国、日本成功的控制了通货膨胀,撒切尔夫人实行的控制货币供给量的货币主义政策以及美国里根总统的“经济复兴计划”,也实现了经济的好转。
二、国际因素的影响
(一)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充分利用“人口窗口”的机遇期,不断发展出口导向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凭借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低成本,取得产品竞争的价格优势。然而,我国在出口上赚取大量外汇的同时,这些外汇又在国内,以兑换人民币的形式流通。根据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我国的货币需求量是稳定的,而来自国际的货币在兑换人民币的同时,迫使政府增加人民币的供给量。这就导致,流通的货币数量超过了流通商品的数量,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减少,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从而引发输入性的通货膨胀。
除了以上原因外,我国为了筹集资金、刺激投资、发展生产,在很长时间内都采用比较高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以鼓励人民积极储蓄,积聚社会财富,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举措,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与国际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总是被利润所牵引,为了获得高比例的利润报酬,它大可不必在乎,这其中的手段和道德因素。中国如此高的利率,自然逃不过国际投机商的“法眼”,他们把大量的资本兑换成人民币,投入中国,然后静静的等待利息的产生。同样,如此多的资本涌入中国市场,自然也加剧了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
目前的通货膨胀,并不只是在中国存在的“奇珍异宝”,而是在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大众商品”。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俄罗斯、欧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在现代货币主义者看来,货币是影响国内经济的唯一重要因素,同样也是影响国际经济的唯一重要因素。世界通货膨胀率取决于由各国发行中心决定的货币供给量所组成的国际总货币供给量,因而国际通货膨胀,不可能是因为某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量过多而引发的,而是每个国家都给国际总货币供给量增加了一定的份额,因此都应世界性的通货膨胀承担某种责任。因而,在国际通货膨胀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是可以“独善其身”的。
1975年莱德勒在《货币和通货膨胀文集》中表述了自己关于通货膨胀在国际传导的看法。他把商品分为“可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和“不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两类。认为,前一类商品价格受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易于波动,然后再影响后一类商品价格的波动,这样就把通货膨胀从国外传递到国内来了。这样看来,当前国际石油、粮食、矿产等资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无疑给我国商品的价格带来了压力,也是促进我国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货币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学者哈里·约翰逊则认为,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资本流通渠道传递。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其一,世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可能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利息率水平,引起国际金融市场利息率的变动;而国际金融市场利息率的变动将促进国际范围的资本流动,即资本由利息率低的地区流向利息率高的地区,这样,一个开放经济国家的国内金融利息率也因资本的流入与流出而有一个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利息率水平的过程,该国国内通货膨胀率也将与世界通货膨胀率逐步适应。这种适应意味着世界的通货膨胀传递到国内来了。其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国内通货膨胀率与世界通货膨胀率不一致,那么也有可能通过国际收支差额的调整使得国内通货膨胀率与国际通货膨胀率适应起来。具体地说,在世界通货膨胀率高于一国国内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世界市场货币充足,信用松动,国内货币供应不足,信用紧缩,这样就会导致资本流入,从而使国际收支产生盈余。一国为了规避国际资本流入过多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将会扩大货币供给量,扩大信用,使国内通货膨胀率提高,并使之与世界通货膨胀率相适应。反之,在世界通货膨胀率低于一国国内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一国国内货币供给过多,信用松动,就会导致资本外流,从而使国际收支产生赤字。一国为了避免资本流出过多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将会紧缩货币供给量,紧缩信用,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率,并使之与国际通货膨胀率相适应。
当前,国际利息率的变动影响了国际资本流通渠道,从而使国际通货膨胀传递到我国。因而,我国很难在国际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保证经济不发生通货膨胀。
三、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现代货币主义学者关于通货膨胀原因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就是,成本上涨所带来的物价上涨。我国经济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1978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者较高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然而随着“人口窗口”的即将关闭,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上涨,工人们对工资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工资反过来却是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面对成本的上涨,生产者为了保证自己获得正常的经济利润,不得不提高商品价格,同样价格的上涨又刺激了工人们增加工资的要求,如此一来,循环往复。这种循环在导致物价水平上涨、通货膨胀加剧的同时,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更关系着我国是否能顺利跳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进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能否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
总之,中国现在面临的通货膨胀问题,既有历史发展的必然因素,又有国际投机主义偶然加剧的影响,是一个渗透性较强、关联面较大的问题。在“十二五”规划的美好憧憬下,如何切实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是解决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物价水平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幸福,也决定了通货膨胀问题在“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黄莉.当代世界经济思潮研究.
[2]张彬.基于OCA理论的东亚货币一体化可行性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04).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现代货币主义;国际资本;经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02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一直都是一块很难解决又频繁发生的“诟病”。经济学著作中,对通货膨胀的解释主要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可见,通货膨胀是在纸币出现后才会出现的,由于货币市场中纸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没有达到“均衡”(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纸币所代表的货币价值减少,所能交换的商品量从而减少,从而导致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总之,通货膨胀与货币的数量密切相关,在通货膨胀频发的时代,现代货币主义者的身影就越加活跃。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也逐渐浮现出来。金融危机过后,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年更是连续多次上调,同时CPI走势居高不下,尤其是在食品领域,不断出现的“天价”商品,更使许多消费者“望洋兴叹”。当然,通货膨胀使当前收入水平的消费者,难以继续以相同的支出比例购买同样效用水平的商品,在感慨“囊中羞涩”的同时,越来越少的消费者剩余,使我们的人民难以体会世界第二经济体带来的“幸福”。在2011年两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的把降低CPI指数、抑制通货,作为“十二五”期间经济领域的重要任务。到底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顽固”的通货膨胀呢?中国的经济又到底“胀”在哪里呢?下面,笔者就将用现代货币主义思潮的一些理论来阐述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必然结果
现代货币主义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由于自然失业的存在,在长期以内,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没有互相替代的关系。只有在发生了未预期到的名义总需求的扩张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或者说加速度的通货膨胀)时,经济中的实际失业率才会暂时低于自然失业率,才产生菲利普斯曲线所描绘的交替关系。
我国长期以来,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减少失业,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短期内可能会使一部分增加的货币量被生产领域“吸收”,从而刺激生产者招募更多的工人扩大生产,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被招募的工人大部分来自“自然失业”的劳动者,因此短期内可能会在不产生通货膨胀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在长期看来,增加的货币只会全部转移到商品的物价上(货币数量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的数量决定的,在其他事项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是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货币增长率,使物价开始上涨,于是,厂商设法生产更多的产品,增雇工人。由于工人仍然是按照过去的物价水平来衡量自己的名义工资,以为实际工资不变或正在上升,从而愿意增加劳动的供给。然而,长期一旦工人发现实际工资已经下降,他们便会按照现实的物价上涨率来计算他们购买的物品,并要求提高名义工资。名义工资提高后,工人的预期与现实的通货膨胀趋于一致,实际工资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当厂商发现了这一点,便不再雇佣更多的工人,失业率也就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从而使增加的货币量转移到物价上,引发通货膨胀。
为什么增加的货币供给量无法被需求量“吸收”,而转移到商品市场,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呢?在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看来,这是因为货币的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弗里德曼认为,人们的财富和收入、债券、股票等的预期收益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都是货币需求函数的变量,在这些变量中财富和收入的影响是主体,其他变量的影响是非常微小的。而由于人们长期的财富和收入,总是围绕一个稳定的值即“永久性收入”上下波动,因而这一变量也是稳定的。因此,非自然的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会超出其需求量,从而转移到代表商品的价值上,使商品的价格上涨。
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通货膨胀的理论,并不是没有实践支撑的“纸上谈兵”。在二战结束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从战争的萧条中走出来,纷纷采取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财政政策。短期内,这些国家一度出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较少的失业人数,较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经济“繁荣”景象。但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衰退仍然更加频繁,失业人数大量增加,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所无法解释的“滞涨”现象。在采取货币主义的政策后,瑞士、联邦德国、日本成功的控制了通货膨胀,撒切尔夫人实行的控制货币供给量的货币主义政策以及美国里根总统的“经济复兴计划”,也实现了经济的好转。
二、国际因素的影响
(一)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充分利用“人口窗口”的机遇期,不断发展出口导向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凭借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低成本,取得产品竞争的价格优势。然而,我国在出口上赚取大量外汇的同时,这些外汇又在国内,以兑换人民币的形式流通。根据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我国的货币需求量是稳定的,而来自国际的货币在兑换人民币的同时,迫使政府增加人民币的供给量。这就导致,流通的货币数量超过了流通商品的数量,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减少,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从而引发输入性的通货膨胀。
除了以上原因外,我国为了筹集资金、刺激投资、发展生产,在很长时间内都采用比较高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以鼓励人民积极储蓄,积聚社会财富,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举措,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与国际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总是被利润所牵引,为了获得高比例的利润报酬,它大可不必在乎,这其中的手段和道德因素。中国如此高的利率,自然逃不过国际投机商的“法眼”,他们把大量的资本兑换成人民币,投入中国,然后静静的等待利息的产生。同样,如此多的资本涌入中国市场,自然也加剧了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
目前的通货膨胀,并不只是在中国存在的“奇珍异宝”,而是在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大众商品”。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俄罗斯、欧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在现代货币主义者看来,货币是影响国内经济的唯一重要因素,同样也是影响国际经济的唯一重要因素。世界通货膨胀率取决于由各国发行中心决定的货币供给量所组成的国际总货币供给量,因而国际通货膨胀,不可能是因为某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量过多而引发的,而是每个国家都给国际总货币供给量增加了一定的份额,因此都应世界性的通货膨胀承担某种责任。因而,在国际通货膨胀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是可以“独善其身”的。
1975年莱德勒在《货币和通货膨胀文集》中表述了自己关于通货膨胀在国际传导的看法。他把商品分为“可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和“不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两类。认为,前一类商品价格受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易于波动,然后再影响后一类商品价格的波动,这样就把通货膨胀从国外传递到国内来了。这样看来,当前国际石油、粮食、矿产等资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无疑给我国商品的价格带来了压力,也是促进我国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货币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学者哈里·约翰逊则认为,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资本流通渠道传递。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其一,世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可能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利息率水平,引起国际金融市场利息率的变动;而国际金融市场利息率的变动将促进国际范围的资本流动,即资本由利息率低的地区流向利息率高的地区,这样,一个开放经济国家的国内金融利息率也因资本的流入与流出而有一个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利息率水平的过程,该国国内通货膨胀率也将与世界通货膨胀率逐步适应。这种适应意味着世界的通货膨胀传递到国内来了。其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国内通货膨胀率与世界通货膨胀率不一致,那么也有可能通过国际收支差额的调整使得国内通货膨胀率与国际通货膨胀率适应起来。具体地说,在世界通货膨胀率高于一国国内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世界市场货币充足,信用松动,国内货币供应不足,信用紧缩,这样就会导致资本流入,从而使国际收支产生盈余。一国为了规避国际资本流入过多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将会扩大货币供给量,扩大信用,使国内通货膨胀率提高,并使之与世界通货膨胀率相适应。反之,在世界通货膨胀率低于一国国内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一国国内货币供给过多,信用松动,就会导致资本外流,从而使国际收支产生赤字。一国为了避免资本流出过多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将会紧缩货币供给量,紧缩信用,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率,并使之与国际通货膨胀率相适应。
当前,国际利息率的变动影响了国际资本流通渠道,从而使国际通货膨胀传递到我国。因而,我国很难在国际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保证经济不发生通货膨胀。
三、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现代货币主义学者关于通货膨胀原因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就是,成本上涨所带来的物价上涨。我国经济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1978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者较高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然而随着“人口窗口”的即将关闭,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上涨,工人们对工资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工资反过来却是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面对成本的上涨,生产者为了保证自己获得正常的经济利润,不得不提高商品价格,同样价格的上涨又刺激了工人们增加工资的要求,如此一来,循环往复。这种循环在导致物价水平上涨、通货膨胀加剧的同时,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更关系着我国是否能顺利跳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进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能否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
总之,中国现在面临的通货膨胀问题,既有历史发展的必然因素,又有国际投机主义偶然加剧的影响,是一个渗透性较强、关联面较大的问题。在“十二五”规划的美好憧憬下,如何切实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是解决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物价水平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幸福,也决定了通货膨胀问题在“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黄莉.当代世界经济思潮研究.
[2]张彬.基于OCA理论的东亚货币一体化可行性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04).